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考试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方法

时间: 邱妹0 分享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考试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历史考试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方法一

一、学生在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

1.提取信息不全面

浅尝辄止,一叶障目。

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目前,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示的材料往往为一组,但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孤立地分析每则材料,而无法将所有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考。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36题要求“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6幅图片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这一试题对材料的整体思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每则材料既有一个标题,又有一个说明,如第5则材料是“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在宴会上”的照片,照片的说明文字是“跨越太平洋的碰杯”。该题的注意事项第2条明确提出“应突出一个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因此,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就应该对题示所有的6则材料的主题进行提炼,要从整体上考虑所有6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

只见表面,不见实质。

2002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要求从“秦砖汉瓦”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在题干中作了如下提示:“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这段提示提醒考生,不仅应注意表面现象(即显性信息),如“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即隐性信息),如“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遗憾的是学生却无法从秦砖汉瓦所显示出的文字看出中国文字的变化(由小篆向隶书的变化),无法从秦砖汉瓦中看出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的进步。

只见主体,不及其余。

在目前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信息源中,既有文字又有图表和图片;既有材料正文还有一些辅助信息,如材料来源、材料提示语、图片和表格标题。在答题时,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材料正文而忽视其他信息源。如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该题在题干中“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的字样对图片作了重要补充,它透露出以下信息:时间属唐代;主要对象是妇女,原素材唐三彩是彩陶且为陶俑(俑是古代的一种殉葬品,往往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生的回答来看,许多学生忽视了唐三彩为彩陶这一重要信息,没能得出当时的“陶瓷工艺具有较高水平”这样的结论。

2.提取信息不准确

不能理解喻意。

1995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45题是一道值得借鉴的高考试题:“西方某学者说:‘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这一说法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解释你的回答。”在此,我们只能从其材料的喻意角度来分析该题,这里西方某学者所言并非本意,“美国没有童年”并不是说在美国没有小孩子,而是喻指美国历史没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美国“只有青壮年”则喻指的是美国一建国就确立了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此题如果不能理解其喻意,根本无法解答。在该题出现多年后,我将这一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发现许多同学仍对此题颇感迷惘。

不能排除无效信息。

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

不能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准确理解材料的真实意思。

在阅读历史材料时,囿于年龄和经验,学生往往忽视特定的历史条件,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1992年全国高考历史卷中“人说惠王”一题就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该题题干为“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天下妇女儿童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君大王更为臣也。’”然后问文中的“人”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这里的“人”对惠王说的这段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是肯定商鞅变法还是否定商鞅变法呢?材料已经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孝公死,惠王代后”,即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已逝,新的秦王刚刚即位,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时候,“人”委婉地说商鞅已经对惠王构成威胁(“大王更为臣”),其真实意图是借惠王之手中止商鞅变法,由此可见此“人”代表的是商鞅变法触犯了其既得利益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二、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1.重视审题训练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又可以反过来给考生以提示),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3.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近年来各种模式的全国高考卷的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各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将其他学科的一些科学方法用之于历史学,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是高三文科师生的当务之急。

历史考试中常见的思维性失误二

1.思维僵化 难以延伸

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思维僵化,依赖性强,表现在对已有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巩固时难以形成思维延伸的结果。

2.思维不周 挂一漏万

学生在知识的巩固、理解与再认再现时,知识重组不到位,组织答案时丢三落四,挂一漏万。所以学生在有意识地培养思维能力时更应注重思维的精密性,力求思维活动的结果臻于完美。

3.思维狭隘 片面孤立

学生在对知识理解与运用时,常常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思考问题时只朝一个思路发展,而没有宏观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力争做到思维活动的开阔性、广泛性和完整性。

4.主观臆断 假设不当

学生在学习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往往容易按照自己主观设想的情况展开,结果造成失误。我们提倡积极思维,批判性的思维,但它必须是建立在正确而合理的知识分析的基础上,即平常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用科学严谨的分析结合正确的史实来论证假设的可行性,才能尽量避免主观臆断。

5.思维内敛 发散不开

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既要注意思维的规范性,又要保证答案组织准确到位,通常表现出思维内敛。对此,学生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能力。

6.脱离情景 联系不当

历史命题越来越注重创设新的试题情景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思维应变能力。但学生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总是觉得该问题似曾相识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最后导致思维游离于新情景与历史感性印象之间,从而联系不上最佳的答题方案。

7.思维紊乱 逻辑不严

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其常规思维是以问题中的“疑”为线索,以方法为中介,通过质疑—存疑—释疑三大步使思维深化,而常见失误是逻辑思维不严密,答题条理混乱。克服这类失误关键在于培养思维的系统性、定量性,要求学生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手段进行严密的思考从而产生高度概括性、论证性的思维活动结果。

8.思维定势 无法变通

思维定势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起着规范性的凝聚与约束作用,使其难以摆脱原有思维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从而在答题解疑的过程中无法变通。

9.逆向思维 其意不明

在历史考试答题过程中,学生通常喜欢按照试题所展示的历史事物的发展进程顺向思考问题,而常见试题类型中有题干注明否定选项符合题意的,学生却不明其意或由于肯定性思维惯性的作用而造成失误,所以学生应突破惯常思维方式,努力按照试题考查的意图去精心组织答案。

10.思维单一 综合力差

在分析问题时学生应当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如相似思维法、溯源思维法、组合思维法、变换形式与角度思维法、设想思维法等不同方法。

高三历史考试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方法相关文章

1.历史解题需提高信息的提取能力

2.如何提取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有效信息

3.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和考试答题技巧

4.高中历史:怎样解答材料解析题

5.高三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6.高三历史选择题得分技巧大全

7.高考历史选择题的9个答题技巧

8.高三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总结归纳

9.怎样提高历史选择题正确率

10.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充实知识,扎实掌握知识

高三历史考试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方法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考试提高信息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高考历史考试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考试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对于有些同学来说是非常的难的,那么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历史答题应该怎么答呢,技巧有哪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考试

  • 北大学子分享历史高考方法技巧
    北大学子分享历史高考方法技巧

    历史,是比较“死”的一个科目。高考历史对课本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察非常重视。所以,要与高考针锋相对,课本是法宝。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

  • 高三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总结归纳
    高三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总结归纳

    人生最大的考验,请朋友不要紧张,发挥出正常水平,相信自己一定行。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年辛苦高考必胜,祝愿高考旗开得胜,一鸣惊人金榜题名!

  • 高三历史学习方法及复习策略总结
    高三历史学习方法及复习策略总结

    六月,有一份期待,年轻绘就畅想的星海,思想的热血随考卷涌动,灵魂的脉搏应分数澎湃,扶犁黑土地上耕耘,总希冀有一眼金黄黄的未来。 下面就

447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