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时间: 燕纯20 分享

  有很多的同学的历史成绩在高三的时候,是非常的不好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一

  1、不建议死记硬背。

  大家都知道文科的科目基本都是需要背的,但是有的同学即使是背下来也不太理解,导致考试的时候答不上,所以我们在背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理解记忆,分析里面所讲的内容,把各个部分的知识框架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才能更加的历史题目中做讲的问题。

  2、不可以本末倒置。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要只是把历史学好,如果你的其他科目不好,那么你在高考中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学习历史其实是需要过程的,不要急于一时,没有任何科目是速成的,我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一定要把主科成绩打好基础。

  3、学会观察书本上的图片。

  高中的历史书上的每个内容都是很重要的,很多的同学认为老师让背的才是重点,其实历史的整本书都是重点,历史教材当中是有很多的图片的,我们一定要去观察图片,在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图片给你的时候,你就知道它讲的是哪课的内容,这样非常有利于我们答题。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二

  一、关于教材“说明”的学习

  1、利用“说明”明确教材内容上、下限,合理划分历史阶段。

  2、利用“说明”明确教材体例和学时,按教材体例构建知识体系,按学时合理安排和调整学习时间。

  3、利用“说明”明确学习要求,如教材每章开头筐内的引言和正文内容必需掌握;教材中的地图、图画、表格、文献资料前标有星号的必须掌握;练习题为必作作业等。

  二、关于教材目录的学习

  教材目录是教材的总纲,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主干。教材目录的学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教材目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共五章,除第五章专题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与阶段划分无关外,其余四章明确标志了世界近代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节题上看,第一章包括两方面内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及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第一、二、三、四节),早期殖民活动(第二节);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到来(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节),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六节);第三、四章均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四章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关系史、其中第一条线索是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发展进程本质的主流,因此说,世界近代史是资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度的历史。

  (二)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比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六章标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它高度精炼地概括了1956—1966年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是“探索中曲折前进”,是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联系教材内容具体分析,一是进行了正确探索: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八大正确方针政策的制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听取党外人士的批评与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国民经济等;二是探索中出现了失误和遭受了挫折: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在理论上产十不良影响,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三、虽然探索道路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深化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中国的具体实际,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造成失误或遭受挫折;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三)跨章节读目录,利用教材目录把握历史专题知识体系,进行历史专题史学习。以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专题为例,按目录进行知识归类,其知识体系为: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三节);2.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上册第四章第四节);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1918-192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册第一章第一、二、四节);4、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下册第四章第二节);5、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下册第五章第二节);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一经按目录顺序归纳,该专题历史知识体系的内容及其阶段划分就一目了然了。可见,利用教材目录进行历史专题学习,既便于专题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又便于明确专题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进而归纳阶段特征,是一种便捷的学习方法。

  三、关于引言的学习

  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以章为教学单元。每系开头在框内有一段引言,其内容各有侧重,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掌握有关历史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言的内容必须掌握,以培养清理基本线索、抓住阶段特征的能力。

  (一)利用《中国古代史》的引言,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如第二章引言指出:夏、商、西周分别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第三章引言指出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我同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这两章引言即指出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又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鼎盛气瓦解和封建制形成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文化部分共6章。这6章的引言结构一致;均补充归纳了该阶段文化发展的原因,点明了该阶段文化发展的特点,概要归纳了该阶段文化发展的表现。以它为提纲,扩而充之,即可系统、完整地掌握该部分教材内容。以第18章《隋唐文化》引言为例:1.隋唐文化发展原因: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2.特点:辉煌灿烂。3.表现:①科技(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世界;②哲学、史学名家辈出;③宗教兴盛;④文学艺术光耀千古;⑤体育空前兴盛。

  (二)利用《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引言,把握与该章内容有关的国际、国内形势及该章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注意把中国历史放在当时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明确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下册第一章引言为例:第一段概要归纳了当时国内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变化,国共对峙局面出现;第二段指出美日在中国争夺;第三段指出国际形势变动(德日法西斯势力疯狂发展,共产国际错误地制定“抢先”策略)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引言实际上是该章内容的导读提纲,通过它即可把握世界历史某一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线索。比如:下册第五章引言实际上就介绍了构成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历史的四个方面的内容: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第一节):①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相对稳定,高速发展;②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滞涨”阶段;③80年代结束“滞涨”,进入低速发展时期。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二节):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的苏东国家改革多有失误,效果并不明显;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3.国际关系:①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第三节);②两大阵营逐渐瓦解(苏联企图控制中国,中苏关系破裂;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第三节及第一节第二目)。4.民族运动的发展:①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第四节);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亚洲经济的发展(第五节)。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是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四条基本线索,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就能有效地把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弄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关于正文的学习

  (一)对教材子目进行历史概念和结构要素分析,归纳知识要点。

  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包括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要素(原因、目的、条件)、内涵要素(历史事件的经过,典章制度、变法改革、会议条约、历史文献、思想文化运动的内容,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国际关系、文化发展的表现)、后果要素(性质、胜败原因、经验教训、作用、影响、局限、后果等)。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归纳教材内容,可以有效地把历史知识系统化、要点化;通过对历史概念各要素内容的地位分析,还可有效地把握重点,增强考试的适应性。以《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第三目“1848年欧洲革命”为例:

  背景要素分析:①工业革命扩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最壮大,要求更多的权利和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②遭受外来压迫的东南欧各国要求民族独立。③欧洲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上述三点,①为根本原因,③为直接原因。

  内涵要素分析:①意大利革命揭开其序幕。②法二月革命将其推向高潮。③革命扩展:维也纳、柏林起义要求结束制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人民起义,争取民族解放,匈牙利起义影响。④1849年,革命被镇压。

  后果要素分析:①范围广泛,遍及除俄国以外的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②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③历史作用: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④特点: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⑤失败原因:以沙俄为代表的欧洲封建君主的镇压;资产阶级为稳固自身统治背叛革命和无产阶级在政治、组织上的软弱。

  (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其关键在于把历史事物、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边筑的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政党等理论以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的作用的理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本质,作出全面的分析、评价。要注意许多人物、事件、制度以及社会阶级等等在历的作用都会有两面性,评价时要作分析,避免绝对化。以评价“维也纳体系”为例: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时间、地点、条件)。维也纳体系排推行“正统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只顾大国利益,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它实际上是欧洲封建统治者对被法国大革命破坏的欧洲旧统治秩序的恢复,是欧洲封建君主用18世纪的原则统治19世纪欧洲的一种企图,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违背民族主义潮流(实质),因此是“历史的反动”(这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出的结论)。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欧洲各国之间战争的频繁程度,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客观正面作用)。

  (三)揭示章或节、子目之间的关系,把握章节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章节知识结构,以便于根据问题情境进行联想、迁移或重组,用以说明新的问题。比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一节共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主要讲维也纳会议召开,维也纳体系确立,欧洲区动势力成立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第二个子目主要讲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的发展导致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一系列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发生,严重动摇了维也纳体系;第三个子目主要讲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三个子目的内容联系起来分析.本节的基本线索和总的知识体系就是:维也纳体系的确立、动摇和彻底瓦解。

  (四)比较辨析,提高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是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中共倡议和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的比较),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一些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德意志统一和意人利统一的比较),也可以是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还可以是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清末“门户开放”和今天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比较的重点一般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条件、目的、内涵要素中的特点、特征,后果要素中的性质、作用、影响等。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和不同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点,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或认识,以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比如通过对促使中共倡议和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不同结果的原因的对比分析,联系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可得出以下结论:①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单纯依靠工人阶级不能战胜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统一战线;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更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必须建立统一战线。②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五)归纳问题,提高系统归纳和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1、以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为核心进行归纳。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对每个历史阶段,都要掌握它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进程本质的又是哪一方面内容,从而抓住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进而根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过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2、以历史现象或历史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核心进行归纳,并从中总结历史认识。前者如1999年高考第41题:“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后者如1997年高考第47题:“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主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3、以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思想为核心进行归纳。如评述唐太宗、康熙帝、孙中山、毛泽东、拿破仑、卑斯麦等。

  4、以重要历史概念为核心进行归纳。比如,《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一章共三节,第一节讲革命发生的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陆续建立,特别是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以及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提出,为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理论上的准备),第二节讲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节讲辛亥革命的发展和结果及对这次革命的评价。

  5、以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为核心进行归纳。深刻理解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实际上是用史实对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进行说明、论证、分析,即围绕这个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归纳历史知识。比如,要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正确性.就需要对资本主义发展各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方面的史实加以概念归纳;如要阐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给果,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就必须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作一系统总结,才能得出这一本质的规律性认识。

  6、以地点、地区或国别为核心进行归纳。以地点为核心如归纳中国近代现代广州、上海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以地区为核心,如归纳世界近现代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及其后果;以国别为核心,如归纳日本史:①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②日本明治维新;③日本向帝国主义的过渡;④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⑤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⑤二战后的日本。

  (六)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提高解决同类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学习过英国工业革命,熟悉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由此,我们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就可据此联想,归纳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l、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美、德、意、日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政治条件);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无产阶级壮大(劳动力条件);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积聚了大量资本(资本条件);4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空前活跃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这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条件);5结束分裂后的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殖民扩张,攫取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市场条件和原料条件)。又如,分析政党或政治组织、政治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一般从政治形势、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历史人物的主观努力等方面入手。

  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不仅有助于解决同类历史问题,而且有助于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比如:我国封建社会重要朝代前期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不外以下几条:统一安定政治局面的形成;前代末期农民战争推动新王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新生产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从中我们认识到:经济要发展,稳定的政局是前提,正确的政策是条件,科技进步是动力,劳动人民的创造是保障。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三

  从事每届高三历史教学,同学们都会反馈很多的问题,最常见的是:随着高三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在历史学科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对课文的掌握程度感觉起来也比过去熟悉了不少,试卷无论是单科还是综合也做许多,可是总觉得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甚至不不如以前,自己想分析原因却搞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导致历史学习产生不小的挫折感,提不起学历史的兴趣。这里作一分析,希望能够给高三的历史教与学有所帮助。

  时间与效率

  有的同学说已经投入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没有取得相应的成绩。首先同学们应该认识到,高考与中考考查的方式与能力要求的不同,我们即将应对的不是中考了,而是高考。高考历史考什么?高考历史学科不仅明确要求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如何安排时间,历史学科有大量的接受性知识点,掌握它们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必须要有时间保证。如何有效果,我觉得应该坚持每天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记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要点。具体地说,每天用于记忆历史知识要点的时间以当天学习到的那部分知识为基本标准,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提高。

  记忆与遗忘

  进入高三以后,同学们学习历史抱怨最多的就是看的越多,遗忘的就越多,甚至在丢掉课本后头脑中出现空白。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一点生理学知识,一定的遗忘是很正常,任何人都是如此。其次明确的告诉学生,很多知识你并没有遗忘,而是储存在你记忆的仓库里,在你需要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能够很快调动这些知识。同时指出,在投入时间的时候,要避免一种想法,那就是别希望通过一次性投入后,把一个知识点记得滚瓜烂熟,甚至能一直保持到高考。也许对于容量少、难度低的初中学习和高一、高二的阶段性学习还能勉强应付,对于高三历史学习来说,一定要避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坚持每天记忆的同时,每隔三天左右复习一遍,每隔一周左右再梳理一遍,越往后面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延长,每次投入的时间可以逐渐减少。

  掌握与应用

  有的同学课本知识很熟悉甚至整个章节的知识都能够背诵,课堂老师授课也能够接受,单元知识考查的时候也能够考出很不错的成绩,但是一旦大考时却分数不理想。这种情况在高三学生尤其是平时很是用功的同学中较为常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记忆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缺陷,不少同学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去死记硬背知识点,没有去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新的整合。二是没有一定的习题量作保证,有的同学在平时也做习题,选择题做了,但非选择题答题时却不能够很规范完成,导致记忆中储存的知识没有能够得到应用。三是审题能力的欠缺,缺少做题的基本程序,而导致或是时间不够或是知识应用不够或是语言的不规范甚至是走题。这种情况随着训练的频率增加,训练的力度加大,方式方法的指导,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做题与能力

  俗话说,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如何提升能力,有不少同学把数学学习的方法照搬到历史学习上来,认为不用去过多记忆,只要多做题目,就能把历史学好。固然,做题是必要的,是提升能力必要途径,但是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否则也只能是望题兴叹。提高历史成绩的能力要素主要有两条,一是对教材的阅读与把握能力,通俗地说,就是一篇课文你能不能判断它的主题,能不能分清楚全文的层次,能不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能不能理解关键概念的含义。其次才是在做题目的时候具体表现出来的运用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反复阅读题目和材料的习惯,审清题意抓住题眼,掌握题干和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搞清设问和材料意思再去答题;二是要促使学生整理答题思路,想清楚了,考虑全面了,再去回答,避免想半截丢半截;三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精练、准确、完整;四是要在做题过程中自觉地把教材中学过的结论或史实与题目提供的内容相结合,让自己的答案有理有据。

  单科与综合

  目前我省高考是“3+综合”形式,高考历史学科是融入文科综合形式体现的,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习、检测是单科进行,因此有的同学到高三后期综合考试中就不能够很快适应,以至于月考甚至是高考成绩不能如意。这就需要同学们要从内容到形式注意提高适应性。从内容上来讲,我们在掌握历史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力求明确寻找到它们相互联系的内在线索并能够表达出来。如历史和政治学科的联系,不仅体现在基本知识点上,而且体现在一些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上;历史与地理知识的联系,每一个历史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的。从形式上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综合考试题量的变化和学科试题交错排列的变化上的适应性过程,在整体时间的分配上应该注意提前预估各科的难度和容量,做到心中有数,以防止出现时间的不足。其次在具体答题时,既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点和概念表达的不同特点,防止出现学科间专业知识的混淆。

  定势与创新

  知识的占有与配置是在不断创新的,因此目前的教育体制、教材体例、高考制度都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感受最为鲜明的是考试的创新。在高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考查的前提下,日常学习中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以前的一些创新,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很快的适应,这是中学师生的本能的要求;但是每次面对新的创新,我们往往又表现的手足失措而无法应对,这也是中学师生的共识。如何克服与提升,就要求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挖掘创新的潜质,突破思维定势。首先在日常学习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思维,在联系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感受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允许争鸣;其次,在平常的练习和测试中,应该鼓励学生在遵循基本历史原理的基础上,对一些观点发表评论,充分表达对新材料和新情境的主观判断;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收集整理各地的信息,对于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新角度的试题。介绍给学生,以提升学生的应急能力。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相关文章:

1.

2.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及考试技巧总结整理

3.高中历史八大学习方法

4.高二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5.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6.高一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7.关于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8.高中历史的阶段学习方法介绍

9.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10.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浅谈

41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