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段历史事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国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复习整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考点提示
1、秦汉时期的政治: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2、秦汉时期的经济
3、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秦始皇
复习建议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般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考查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基本特点。复习时要注意把握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一般高考会考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措施。
秦汉时期的思想,注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要将其放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进行掌握。
知识清单
秦朝 | 两汉 | |
时间 | 秦朝(公元 ① 年~公元前207年) | 西汉(公元前202~9年) 东汉(25~220年) |
时代特征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政治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② 制、 ③ 制、 ④ 制)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加强( ⑥ 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经济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政和战乱又严重破坏经济 | 通过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 ⑦ ),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丝绸之路开辟 |
文化 | 通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⑤ ,加强了思想控制 | 经过董仲舒的发展,儒家学说开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 ⑧ 思想 |
参考答案:
1、①前221,②皇帝,③三公九卿,④郡县,⑤焚书坑儒,⑥推恩,⑦休养生息,⑧正统。
考点聚焦
考点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
秦王嬴政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由皇帝控制。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又设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图所示:
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
秦始皇统治前期,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4.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郡守为郡最高行政长官,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影响:①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②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割据状态,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③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注: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官吏任用原则上。分封制下的诸侯世袭,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在其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征派赋役、建立武装等大权,这为其分裂割据准备了条件。而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就消除了地方的独立性。这种官吏任用原则的改变,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分权变为中央集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二)秦始皇
1.结束分裂割据,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功)
2.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中国基本疆域。(功)
3.统一文字(小篆)、度量衡、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以巩固国家统一。(功)
4.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导致民怨沸腾。(过)
5.严刑峻法。(过)
(三)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1.王国问题的解决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地方王国实力壮大,威胁中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以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分割土地为侯,王国力量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注:除“推恩令”外,还有酎金夺爵和附益法也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酎金夺爵: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附益法:不许诸侯招结宾客,以限制诸侯王与士人的交往,并且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2.内外朝制度
汉武帝以尚书令、侍中等官职参与国家大事,形成内朝,以削弱外朝丞相权力。
3.选官制度:察举制
这套制度包括征辟和察举等内容。“征”是指皇帝征召,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指公府、州郡辟除(由中央和地方高官辟为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二者合称“征辟”,如《张衡传》载“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察举是两汉选拔官吏最主要的方式,这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东汉时,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如袁绍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称。
【典型例题】
1、《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解析: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罢去分封制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可知不是分封制,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C项错误;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错误。
答案:A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讲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呼?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柳宗元对这一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发展变化,考查阅读理解材料,运用材料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材料一的主题是周以前没有君臣之分,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这样就有了君臣之别。解题时抓住“殷以前……君臣之分未定”,“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即可,其影响可以迁移教材知识回答。
(2)材料二的主题是秦朝实行了郡县制,这样有利于全国的统一。问题问柳宗元的态度如何,很明显通过阅读材料可知他是持肯定态度的。
(3)第三问要求回答顾炎武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评价,通过“将复变而为封建呼?曰:不能”可知,他是反对分封制的,认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又指出了郡县制的弊端——“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即郡县制容易导致皇帝集权。
(4)第四问考查学生概括史料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材料观点与所学知识结合,并概括出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趋势——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分权。
答案:
(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如答出“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可酌情给分)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2)郡县制。肯定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
(3)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容易导致集权与专制皇权。但顾炎武也反对分封制。
(4)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但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的膨胀;加强皇权,抑制相权。
考点二、经济:恢复与繁荣
(一)农业
1.农具和技术:
西汉赵过推广二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耦犁到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赵过还推行先进的撒播方法——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2.水利工程:漕渠、白渠、龙首渠等;王景治理黄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近800年。
(二)手工业
1.冶铸业:两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2.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丝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包括斜纹提花在内的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够织出绫、锦、罗、绢、纱等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三)商业
1.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2.西汉开始,陆、海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丝绸远销亚、欧。
陆上丝绸之路
(四)经济政策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典型例题】
1、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B。
答案:B。
2、在古代,抑制小商人的“贱商令”,各朝代一脉相承,反复颁行。但是如《汉书食货志》中所言:“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出现这种背离现象的原因是( )
A.古代法律不健全
B.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封建制度不健全
D.古代官商一体
解析:题干中“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只能说明“贱商令”的执行力度不够,不能说明法律不健全,A项错误;题干中“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的现象说明了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为商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现象与封建制度健全与否无关,C项错误;古代中国并未出现官商一体的现象,D项错误。
答案:B
考点三、文化
(一)思想
1.汉初的“无为而治”
背景:战争之后,经济残破。
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治国原则:“无为而治”。
应用:休养生息政策。
2.儒学成为正统
背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社会也潜伏危机;“有为”成为时代需要。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统治。他还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以儒家标准选拔人才,设“五经”博士,在中央设太学,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以儒家经典教授青年子弟。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科技
1.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数学
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值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汉朝史籍中提到“珠算”。
3.天文历法
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两汉时期使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
4.农学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在铁犁牛耕基本普及的条件下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总结。
5.医学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三)文学
出现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气度。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典型例题】
1、《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解析:《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材料的意思是“改变纪年、服色和制定礼乐制度,虽然在时间上有先后不同,但顺天应人的想法是相同的,都最终归一个大治的目的”,体现了他“春秋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后,儒学才成为正统思想,在此之前儒学地位低下,所以谈不上“巩固儒学地位”,A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原则,是为“大一统”服务的,是维护“大一统”的手段,B项错误;在西汉中期,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C项正确;“将哲学理论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是宋明理学的特征,D项错误。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