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对于考试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分数就会高一点点,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成人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人高考语文知识点1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5】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6】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成人高考语文知识点2
《长亭送别》
王实甫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篇选自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王实甫,一说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元代的杂剧作家,《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2.人物分析
本折通过大段唱词,正面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对爱情真挚专一,对功名利禄表示鄙弃,她视科举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唱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而张生的形象则主要是从侧面来加以表现的,他与莺莺一样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同样为离别在即而满怀伤感,但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比较软弱,迫于老夫人的压力赴京应试,而又热衷于“青霄有路纵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3.主题思想
反映了恋爱自由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和女主人公重爱情、轻功名的叛逆精神。
4.修辞方法
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现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例如,对偶:“碧云天,黄花地。”使曲词显得优雅秀美,含蓄蕴藉。夸张:“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比喻:“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将酒明喻为水,表现莺莺无心饮酒;暗喻为泪,表现别离之恨。还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比喻极微小的功名利禄。排比:“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沈沈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韫做重重叠叠的泪。”一系列的排比加之叠字,使曲词通俗浅近。
5.艺术特色
作者把这次伤心的离别安排在一个暮秋黄昏,用凄清悲凉的秋景来表现和烘托渲染离愁,有情景交融之妙。这里,有时是寓情于景,如[端正好];有时是情中设景,如[滚绣球];有时是以景托情,如[一煞]。总之,此折曲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二者如水乳交融,较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成人高考语文知识点3
修辞手法分类
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成人高考语文知识点4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重点篇章:《采薇》
2.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
《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3.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5.《左传》的思想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战国策》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百发百中"等寓言闪耀着迷人的文学光彩,表现出较强的艺术力量。
7."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派生万物的表现;道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法则和根本规律,它主宰一切。
8.《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等9篇作品。
《九章》是某一时期片断的生活记录和心情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其中的《哀郢》中记述了他流亡江南的路线,亦情亦景,忧思绵绵,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
9.《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计130篇,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历史。本纪,记载历代统治者帝王的政绩,以事系年,是全书的纲领;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以及个别杰出的历史人物的传记。列传,是历有影响的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门史。
10.《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又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传记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
(1)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文学创作,通过写人来反映历史,所以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倡优、商贾、医卜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既有各阶级、阶层的、时代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富有典型性,这些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笔下个个都栩栩如生、形象鲜明、呼之欲出。如张良的善谋,项羽的勇猛、刘邦的奸诈,韩信的多智,商鞅的刻薄,李斯的贪利、李广的善射等。这是因为司马迁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3)强烈的抒情性
(4)语言雄浑、朴拙有气势感和韵律感
成人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