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必背的文言文知识
高考语文必背的文言文知识大全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备考文言文阅读要多样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必背的文言文知识,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 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 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 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絮青缭白(青山, 自水)
4、 自远而至(远处)
5、 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 穷回溪(走到尽头)
3、 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
2、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 以……为友.)
5、 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 古今异义.
1、 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 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 :学问广博精深
4、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 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 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 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 种游戏方式
11、白露横江
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 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 表示 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喝, 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 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 表转折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3)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4)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5)惑而不从师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7)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8)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0)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
(11)而不知其所穷
(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3)小学而大遗
2、 连词, 表修饰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吾尝跂而望矣
(3) 登高而招
(4) 顺风而呼
(5)则群聚而笑之
(6)倚歌而和之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8)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9)攀援而登, 箕踞而遨
3、连词, 表递进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连词, 表并列
(1)蟹六跪而二螯.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侣鱼虾而友麋鹿
5、 连词, 表承接
(1)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择师而教之
(5)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
(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
(7)卧而梦
(8)觉而起, 起而归
(9)自远而至
6、 连词, 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7、连词 , 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 “己 ”运用,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 焉
1、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兼词, 于之, 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 于之, 从这里)
3、积善成德, 而神明白得, 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 了)
(三)之
1、代词.
(1)青, 取之于蓝 (代靛青)
(2)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 “冰” )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 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 这)
(6) 郯子之徒 (代词, 这)
(7)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 他, 指代李蟠)
(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 它)
(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 它)
(10)取之无禁, 用之不褐(代词,它们)
(11)始指异之(代词,它, 指西山)
(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 它, 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13)圣人之所以为圣 (指代这件事)
2、助词.
(1)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 无实义)
(2)彼童子之师(的)
(3)非蛇蟠之穴, 无可寄托者(的)
(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
(7)则凡数州之土壤, 皆在任席之下(的)
(9)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0)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兼词
1.【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高考语文】代词
1.【高考语文】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高考语文】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高考语文】语气词
1.【高考语文】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高考语文】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高考语文】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由官方所追加的称号叫谥号,非官方所加叫私谥。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就是他死后朋友所谥。官方所加,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龢。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故也以“司马”为称。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为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中“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中“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兼称】将籍贯、姓名、字等同时举出,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所有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表示冒失、唐突的含义。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