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考辅导资料>

高考人文地理知识点

时间: 维维0 分享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人文地理知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人文地理知识1

人口与城市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

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发展中国家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10、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①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促进力量。

②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城市化;

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私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边贸发展的云南德宏模式;靠资源开发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东北模式。

11、城市地域结构

功能区——地位——分布——特点

商业区:占地小,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工业区:占地较大,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住宅区:占地最广,分布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12、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

城市等级 服务范围 职能种类 服务级别 城市数目 相互距离

高级城市 大 多 高 少 远

低级城市 小 少 低 多 近

高考人文地理知识2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的分类:

①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靠天吃饭);密集农业(劳动密集与资金密集型)

③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考虑市场需求量,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2、农业的主要区位:

自然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3、农业地域类型:

①水稻种植业(自给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

②商品谷物农业(商品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③大牧场放牧业(地广人稀,交通便利)

④乳畜业(靠近市场)

⑤混合农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4、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

南方:水土流失(水热充沛)

华北: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足)

东北: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

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

5、我国农作物分布:

①东耕西牧;

②南蔗北菜;

③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

④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

⑤温带水果---苹果、梨、桃

⑥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宁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

⑦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

6、①原料指向型工业: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

②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欧美在中国建芯片厂(汽车厂)

③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

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

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

7.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位于最小风频风的上风向;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8、传统工业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东北工业区。

9、新兴工业区(企业规模小或技术水平高):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的“硅谷”、日本的北九州等

10、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11、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

12、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13、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

1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

②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③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

④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条件;

⑤侨乡

15、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问题: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①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

②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

③市场腹地不够广阔;

④工资和地价水平提高;

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6、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升级。

②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③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④加强规划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17、五种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

铁路:运量大、运速快、运价较低、连续性好;

公路:灵活性好,但运量少,适于短途运输;

水运:运量大、运价低,运速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管道:连续性好、运量大,投资大、灵活性差。

空运:运速快,但运量小、运价高;

18、港口区位:

①河港要布局在河宽水深(侵蚀岸一侧)地方;

②海港要布局在水深(等高线密集处)、泥沙淤积少、风浪小、地形平坦处。

19、商业中心区位:

①市场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②交通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市区环行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高考人文地理知识3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一、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

1、秦岭—淮河:一月0°C等温线,800mm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亚热带与暖温带、南方与北方、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2、大兴安岭:400mm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农区与牧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二、主要的区域特征

1、高原盆地

①青藏高原(冰川冻融地貌,光照强、热量不足,河谷农业);

②内蒙古高原(风力地貌,荒漠化);

③黄土高原(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地貌,水土流失)

④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形、多峰林、溶洞,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塔里木盆地(风力地貌,光照强、温差大,水分不足,绿洲农业,荒漠化)

⑥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光照弱、热量足,紫色土)

2、平原丘陵

①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沃野千里);

②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淤积、恢复生态植被、退田还湖);

④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红壤、红色荒漠)

3、我国资源的分布:

①南方:水能、有色金属与铁;

②北方:煤、石油、铁;

③西北:石油、天然气;

④青藏:太阳能、地热能、水能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

①原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②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

③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④西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经过的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

季风气候川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⑤西电东送:

a北路(火电为主)供应京津唐和华北;

b中路(水电为主)供应华中、华东和长三角;

c南路(水电为主)供应华南和珠三角

四、河流开发

①流域治理—修大坝—拦洪蓄水—中下游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泥沙淤积量减少—海浪侵蚀作用增强

②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梯级开发(控制水位,疏通河道,治理洪涝)

a:――→防洪、灌溉、养殖――农、林、渔等第一产业水平提高

b:――→航运、旅游业――第三产业发展

c:――→发电(火电、水电、核电)――发展炼铝、化学高耗能工业――形成工业走廊

五、山西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开采便利,且位置靠近东部,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②问题:山西产业结构以煤炭工业为主,十分单一;由于国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将改变过分倚重煤炭的局面;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破坏地表,加剧水土流失,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③措施: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建立清洁能源生产体系;调整产业结构,重化工业(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好矿区复垦绿化工作,治理环境污染。

六、荒漠化的防治

①荒漠化的实质---土地退化;表现→耕地、草地、林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②我国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③防治对策: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C、调节农林牧之间关系;

D、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E、控制人口增长。

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①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对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②水土流失的危害:

⑴侵蚀土壤 (跑水跑肥跑土),农业减产;

⑵河湖淤积加重;

⑶旱涝灾害增加

③治理措施: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恢复植被

工程措施—-修水库建梯田打坝淤地—-蓄水保土

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蓄水保土

八、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①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雨林生物循环旺盛,土壤肥力较低。

②雨林对调节全球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雨林被毁,会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雨林众多物种的丧失,这对全球人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③目前对雨林最大的破坏来自于雨林的农业活动(迁移农业、过度开垦、放牧)和商业性木材采伐(往往由跨国公司主导)。

④另一值得关注的生态系统:湿地(含河流、湖泊、滩涂、沼泽、珊瑚礁、红树林、水田、水库等)

九、地理信息技术

1.遥感技术(RS):利用一定技术装备在航空或航天器上对地物进行感知。

技术装备: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系统。

应用:

(1)资源调查

(2)灾害监测与环境监测:(水污染、森林病虫害、大气监测和天气预报、旱涝灾害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森林火灾监测等)

2.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技术装备:计算机软、硬件。

应用: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等各种信息的统计、分析、评估预测、表达应用等。

3.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技术装备:GPS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用户设备)。

应用:军事、交通出行的导航、定位。

高考人文地理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考人文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考人文地理复习的基础知识点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必考的知识点有哪些

高考人文地理小知识

高考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总结

高考人文地理知识

人文地理的知识点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点整理

107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