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典故(一)
清风两袖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忠臣和民族英雄。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其人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当时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宦官王振权势极大,经常以权谋私,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总在进京时献上珠宝白银与当地土特产等。
巡抚于谦却与别人不同,每次进京奏事都不带任何礼品。有位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附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当下笑着作了首诗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人的嘲弄:“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的意思是: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得老百姓心生不满。)
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
小编解读
后人用“清风两袖”(或“两袖清风”)形容为官者正直、清廉的品行。
《论语》中说“清正在德,廉洁在志。”于谦能在贪腐成风的社会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正是因为他有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志向。
历史典故(二)
疏广论遗产
汉宣帝刘询在位时,曾聘用疏广做太子的老师。在疏广的精心教导下,太子进步非常快,疏广因此受到汉宣帝的赏识。当他年老退休时,为了表彰其教导太子的卓著成绩,宣帝赐给他黄金20斤,皇太子又赠给他黄金50斤!
衣锦还乡后,疏广置办酒食,请亲戚朋友同享皇帝的恩赐。
有人劝疏广,用这些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疏广说:"我虽然老了,可我还没有糊涂到不念及子孙后代的地步。我早就考虑到,就家里现有的房产、土地,已经足够了。只要儿孙们辛勤劳动,完全可以丰衣足食。贤明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抛弃自己的志向;愚昧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如果用这些赏金再给他们多置办家产,这样做表面是在关心爱护他们,可实际上会使他们坐享其成、养尊处优。”
乡亲邻里、亲戚朋友们听了疏广的言论,对他的观点都心悦诚服。
小编解读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若不把金钱、名利等看得淡泊一些,就难以有远大的志向。遗财不如遗德。与其给后人留下万贯家财,不如留下自食其力的精神和香如芝兰的美德。
历史典故(三)
赵奢妙言维法纪
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代名将。起初,赵奢担任赵国的田部吏,负责征收田赋。
当时,赵王有个弟弟赵胜,人称平原君。他依仗权势,称霸一方,不肯缴纳农业赋税。赵奢依法惩办了平原君家里的九个管事的下人。
平原君闻讯大怒,声称非杀了赵奢不可。
赵奢得知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了赵胜,真心诚意地对他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现在您的管家却依靠您的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
平原君听了这番话,惭愧万分。继而转怒为喜,将赵奢保荐给赵惠文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小编解读
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特权阶层超然于法律之上,那么这样的法律很难服众,社会秩序也必将混乱。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在极权专治的古代社会,要想真正实行其实很难。
赵奢之所以能说服平原君,关键在于他能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帮他看清利害得失,从而使其心悦诚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明的公关技巧。
历史典故(四)
苏章不徇私情
汉顺帝在位时,出了一位有名的清官,名叫苏章。他为官清廉,从不以权谋私,处处以身作则,从不因个人利益而冤枉好人,放过坏人,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年,苏章被任命为冀州刺史,其属下的清河太守,本是他的好朋友,却因为贪污受贿,犯下大罪。
一天晚上,苏章备下酒菜,请来这位老朋友,两人边喝酒边叙旧。苏章绝口不提案子的事,还不停地给老友夹菜,气氛很是融洽。
这时候,清河太守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禁得意地说道:“苏兄呀,我这个人真是命好,别人顶多有一个老天爷的照应,而我却得到了两个老天爷的荫护,实在是幸运啊!”
听了这话,苏章推开碗筷,站直身子整了整衣冠,一脸正气地说:“今晚我请你喝酒,是尽私人的情谊;明天升堂审案,我仍然会公事公办。公是公,私是私,绝对不能混淆!”
第二天,苏章开堂审案,果然不徇私情,将清河太守依法判刑了。
小编解读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苏章公私分明,一心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精神,到今天仍时时提醒着我们以“公”为标尺,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惑,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
历史典故(五)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东汉末年,天下呈现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虽然偏安西南,却一直想北伐魏国,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基业。可惜,刘备生前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丞相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的遗志,率领大军北伐。
北伐开始后,蜀军将领马谡[sù]自告奋勇,请求出兵镇守战略要地街亭。马谡虽然深受诸葛亮赏识,但缺少实战经验,诸葛亮对他不太放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
可是待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营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他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
诸葛亮分析了这次战败的原因,认为最大的错误在于派马谡去镇守街亭。
他召见马谡,当面斥责他的刚愎自用和骄傲自大,并申明若不斩马谡,难以正军纪,立军威。马谡哭着说:“您将我看做自己的儿子,我将您当做自己的父亲。如今我死罪难逃,只求您能照顾好我的家人,我就死也没有遗憾了。”诸葛亮也落泪道:“我会好好照顾你的家人,不需要多嘱咐。”他挥挥手,手下人将马谡推出辕门,斩首示众。
诸葛亮斩了马谡,准备棺材将他厚葬,还好好抚恤他的妻子儿女。然后,诸葛亮嘉奖奋力死战的王平,擢升他为讨寇将军。明定赏罚后,诸葛亮上表请求自贬三级,由丞相贬为三品官员。
小编解读
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想长久存在,靠得就是纪律。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能自律的人,而且也一定是能严格执行团队纪律的人。所谓“火炉面前人人平等,谁摸谁挨烫。”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 蛇的典故两篇
★ 唐朝著名历史故事
★ 其他历史故事
★ 中国饮食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