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 历史人物传奇

历史人物传奇

时间: 惠敏1219 分享

历史人物传奇


古代历史人物传奇
  1、刘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

  生活年代:汉朝

  身份:汉宣帝,汉朝第十位皇帝

  载入史籍:《史记·宣帝本纪》

  生平事迹:

  原名刘病已,生于前91年,史皇孙刘进的儿子。襁褓中的刘询曾因巫蛊之祸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前74年,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他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反对专任儒术。

  刘询于前72年曾联合乌孙打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各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宣帝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史称“宣帝中兴”,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

  2、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

  生活年代:汉朝

  身份:汉高后,太后

  载入史籍:《史记·吕太后本纪》

  生平事迹:

  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太后。初嫁给刘邦时,生活并不富裕,吕雉便亲率子女从事农桑针织,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前205年,彭城大战,项羽大败汉军,吕雉等一众刘邦家属为楚军所俘。直到公元前203年,楚汉议和方被放回归汉。刘邦称帝八年间,吕后协助刘邦,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

  刘邦去世后,刘盈即位为帝,吕雉开始独掌大权,残害刘邦宠幸的妃子。前188年,刘盈病逝,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朝廷号令一概出自太后,为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封诸吕(兄弟、侄儿)为王,布置党羽,打击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对派。

  掌权八年后,前180年,吕雉病死,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陈平、周勃、刘氏诸王,遂群起而杀诸吕,消灭了吕氏外戚集团。

  3、张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

  生活年代:战国、秦朝、汉朝

  身份:汉朝开国功臣

  载入史籍:《史记·留侯世家》

  生平事迹:

  秦末农民战争中,张良聚众起兵反秦,后归刘邦,成为刘邦重要谋士之一。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使刘邦得以脱身。

  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朝建立,封留侯。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4、周勃(?—前169年)

  生活年代:秦朝、汉朝

  身份:汉朝开国功臣

  载入史籍:《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生平事迹:

  周勃出身贫苦,青年时期以芦苇编织苇箔、蚕具营生。但他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孔武有力。前209年随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拜为将军, 赐爵威武侯。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

  前201年,受封绛侯。继因讨平韩信叛乱有功,升为太尉。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后,周勃与陈平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一举谋灭吕氏诸王,拥立文帝,后官至右丞相。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去世,谥号为武侯。

  5、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生活年代:战国、秦朝

  身份:秦朝大将

  载入史籍:《史记·蒙恬列传》

  生平事迹: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他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蒙恬自幼从军打仗,后来做了将军,大败齐军,屡立战功。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也被誉为“笔祖”。

  始皇兼并天下后,蒙恬率领三十万人的庞大队伍,北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土地,修筑长城一万余里,风风雨雨、烈日寒霜,驻守上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他还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中途驾崩,李斯、赵高暗中策划,迫使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趁机捏造罪名,胡亥下令赐死,蒙恬被迫吞药自杀。

  近代历史人物传奇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孙中山重回中国。1917年,段祺瑞在张勋复辟后“再造共和”,废止了1913年选出的国会。身在上海的孙中山展开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号召国会议员一起到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就职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由桂、滇系军人控制,孙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的情况。孙中山曾尝试发动兵变而未果。

  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职。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

  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1922年6月,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孙中山离粤退居上海。

  联俄联共

  自陈炯明兵变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会面后二人曾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1月16日,在拥护孙中山的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以及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的攻击下,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败退至东江。2月21日,孙中山得以重回广州,设立大元帅府。12月29日,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帮助,改组国民党。并于3月组建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4]

  病危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讨贼军,任命谭延恺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准国父备进行北伐。10月10日,广州发生商团事变,10月15日,孙中山率师回广州,击溃广州商团武装。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倒大总统曹锟,邀孙中山北上共襄国事。此时,孙中山健康已急转直下,但为了国家的前途,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作斗争,他毅然北上,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5]

  1924年11月,孙中山离开广州,绕道日本,开始北上之行。12月4日,到达天津,由于一路颠簸和北地严寒,旧病复发,他边接受治疗,边接见京津要人,并计划22日入京。18日,因得知“临时执政府行文各国使署,有尊重历来条约之意”,孙中山大失所望,病情随之加剧。段祺瑞致电相催:“时局未定,庶政待商,务祈速驾,以慰众望。”孙中山复电:“准于十二月三十一日入京。”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抵京入住北京饭店后,次年1月即开始病发。1月26日,被确诊为肝癌,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1925年2月18日,他移至行馆接受中医治疗,3月11日,自知不起,临终时由夫人宋庆龄扶腕,在汪兆铭所代笔的《总理遗训》及《致苏联政府书》上签字。

  后世国人常提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出自孙中山留给国人的政治遗嘱。他当日托咐何香凝要“善视孙夫人(宋庆龄)”,“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何香凝回答:“先生,我亲近先生二十多年,同受甘苦,万一先生不测,我们当尽力保护夫人及先生遗族。我虽然知识能力都很薄弱,但是总算能够亲受总理三民主义的教诲,我有一分力量,必定尽力宣传。”[7]

  逝世

  1925年3月12日,时称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8岁。弥留之际,他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长久以来外界都一直以为孙中山死于肝癌,其实他并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原主任马家润找到1925年1月26日孙先生的病案(13页的英文病例记录,编号为9954,上面的名字是“孙逸仙”,其中有几张器官标本的照片),证明原发病确是胆管腺癌。直至1999年海峡两岸学者交流孙中山事迹时,协和医院医生展示了这份报告,才揭示了孙中山死于胆囊癌的真相。[19]

  香港《华字日报》翌日报道了孙中山的死讯:“孙文吐呕大作。不能进食。脉搏骤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极危险。克礼医生在左右看护。终夜不离。戴天仇为孙草遗嘱。唯孙尚未签字……孙文病至十日晚大变。腹胀加增。克礼为之打针放水。今日上午九点三十五分钟逝世。当弥留时。戴天仇代草遗嘱。孙科急电粤民党要人来京。”1920年孙中山在上海

  同日,胡汉民饬令各地停止宴会:“十二日午一时胡汉民接汪精卫来电、谓孙中山于十二日上午九时四十分病终京寓,胡汉民即分饬各大小机关、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并令公安局分饬市内酒楼、即日起停止宴会、市民停止七天、在职人员则停止一个月、各机关用蓝印一月、兵士及各机关职停员缠黑纱一月。”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北京签名吊唁者74万多人,参加送殡者3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治丧处成员并敬献长挽联:(上联)“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下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6]

  1925年4月2日,孙中山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遗书

  孙中山弥留之际,曾在三份遗嘱上签署。其一为《致苏联遗书》,其二为《政治遗书》,其三为《家事遗书》,以下为遗书全文。

  致苏联遗书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产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以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亦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为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政治遗书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1921年后,孙中山在宣讲解释三民主义时,几度提及有人用世界主义反对其提倡民族主义。关于此事,研究者从反对帝国主义的角度解释演讲的内容,指出反对世界主义是孙中山在他后期活动中为了宣传民族主义而进行的思想批判之一。[3]不过,孙中山当时回应的直接对象,并不是帝国主义,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世界主义。王尔敏先生的《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正解》,照孙中山的演讲指其说是警戒国人不可醉心于新文化运动。[18]关于孙中山回应世界主义的所指,海内外学人较少直接论及。

  家事遗书

  “余国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