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化学>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2020最全版

时间: 淑娟0 分享

  首先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没有不努力就能提高成绩的方法,方法很多看着很简单,但真正做到才能发挥出它的威力,所以不能光看不做。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关于化学成绩及各分数段同学的学习建议

  我认为化学成绩分以下几个档次

  0-30分:基础相当差,不知道有关化学最基本的东西,对于教科书上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

  建议:先通读两遍课本,做完课本上的习题。凡是有任何不懂的知识点和习题,一律问老师和化学成绩好的同学(不建议问成绩在80分以下同学,不是看不起,而是这类同学的基础也会出一些问题,最好是问老师),这个时候不要怕烦老师,老师在高二末尾和高三是很乐意给你讲题的(因为升学率),坚持一个月左右,就有比较好的效果了。(点名表扬我班纪姓同学)

  31-60分:有一点基础,中档难度的选择题和部分实验题可以猜的出来,文字叙述较复杂的简单推断题容易出错。

  建议:也是通读课本,做完课本上习题,特别注意看自己遗忘的知识点,做基础题时常做错的知识点。不懂的地方,问老师。把课本上不熟悉的方程式抄写几遍,并背诵,因为考试常常会出现。牢记课本上的实验及其中的操作步骤和操作细节。(选择题挖的坑里面会出现,而且几率非常大)

  61-80分:基础还行,有时会忘一些基本的概念,做难题比较吃力,中档题可以答对一部分,做简单题容易跳坑,很容易因此不及格(因为6分一个选择题,超贵的)

  建议:选择性的看课本,重点看课本上较难的知识点和易错的知识点。(向更高分数段冲刺必须用到)。开始建立和使用错题本,主要记录新颖的和易做错的题型。不建议记录难题,在基础没打好之前,做难题都是空谈。可以大量的刷基础题,适量的刷中档题。至于难题,还是先放一边吧,不适合你们。

  81-90分:基础基本没有问题,可以胜任大部分中档偏上的题目,难题得分率不高,做简单题还是容易跳坑。

  建议 :少量要练习基础题,多做中档题,适当做难题,并以高考题为主。错题本的记录以新颖的中档题,做错的简单题为主,可以适量记录一部分难题(如果你还想拿更高的分的话),注意细节和思考方向。

  90分以上,基础绝对没有问题了,大多数的难题也能做了(偏怪偏异除外),中档和简单题都是送分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计算,做题速度。(没错,就是我,我因为这个原因,就没满分过,哭辽)

  建议:刷题,刷题,再刷题,注意细节即可。

  2.关于化学知识点

  按照人教实验版化学来说

  必修一

  主链: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钠铁铝,硅氯硫氮

  支链: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操作,容量瓶的使用,物质的分类,方程式的配平,焰色反应,制取氯气和氨气

  必修二/选修四(不含有机化学)

  主链: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溶液酸碱性,盐类水解,难溶物质的溶解平衡(Ksp的应用),原电池及化学电源,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防护,化学与生活

  支链:核素,同位素,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盖斯定律的应用,中和热的测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系列实验,pH试纸的应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pH的计算,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选修五(含必修二的有机化学部分)

  主链:有机物分类及命名,烷烃(甲烷),烯烃(乙烯),芳香烃(苯),卤代烃,醇(乙醇)/酚/醛/羧酸(乙酸)/酯,糖类/油脂/蛋白质/核酸,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支链:甲烷的取代反应及化学性质,乙烯的制取及化学性质,苯的取代反应及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酸的化学性质,乙酸乙酯的制取及提纯,乙醇的催化氧化,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乙炔的制取及化学性质,苯的同系物,银镜反应,水解反应,消去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李比希法测有机物分子式,核磁共振氢谱测官能团等

  选修三

  这个没啥好说的,课本上出现的都是主链

  下面,干货.多图预警

  有机化学部分:

  1.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仅含有C和H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烃。

  2.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1)组成和结构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①稳定性:与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等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

  ②燃烧反应:CH4+2O2点燃(――→)CO2+2H2O。

  ③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与Cl2反应:CH4+Cl2光照(――→)CH3Cl+HCl,依次又生成了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

  3.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4.烷烃

  (1)通式:CnH2n+2(n≥1)。

  (2)结构特点:每个碳原子都达到价键饱和。

  ①烃分子中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呈链状。

  ②剩余价键全部与氢原子结合。

  (3)物理性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呈规律性的变化。

  ①常温下的状态由气态到液态到固态。

  ②熔沸点逐渐升高。

  ③密度逐渐增大。

  (4)化学性质:类似甲烷,通常较稳定,在空气中能燃烧,光照下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如烷烃燃烧的通式为CnH2n+2+(3n+1)/2O2点燃(――→)nCO2+(n+1)H2O。

  5.乙烯

  (1)组成和结构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①燃烧反应

  反应:C2H4+3O2点燃(――→)2CO2+2H2O。

  现象:火焰明亮且伴有黑烟。

  ②氧化反应

  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现象:溶液颜色褪去。

  ③加成反应

  (4)用途:有机化工原料,其产量可衡量石油化工发展水平;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作水果的催熟剂。

  6.苯

  (1)组成与结构

  (2)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3)化学性质

  ①稳定性

  不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也不与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

  ②取代反应

  A.卤代反应:苯与液溴发生溴代反应的方程式为

  ④燃烧反应

 

  现象:火焰明亮,带浓烟。

  7.煤、石油、天然气的比较

  8.煤的综合利用

  (1)煤的干馏(化学变化)

  (2)煤的气化(化学变化)

  反应方程式:C(s)+H2O(g)高温(――→)CO(g)+H2(g)。

  (3)煤的液化(化学变化)

  煤与H2直接液化生成液态燃料,煤也可以间接液化,先转化为CO和H2,再经催化合成甲醇等液态有机物。合成方程式为CO+2H2催化剂(――→)CH3OH。

  9.石油的综合利用

  方法过程目的分馏把原油中各组分分离成沸点不同的分馏物获得各种燃料用油裂化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把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烃断裂成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烃获得汽油等轻质油裂解深度裂化得到乙烯、丙烯、甲烷等

  注意 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石油的裂化和裂解是化学变化。

  小结

  1.烃类物质中,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6的一定是甲烷。

  2.分子中含有一个碳原子的烃一定是甲烷。

  3.甲烷分子中碳氢质量比为3∶1,是所有烃中含碳质量分数最小的,含氢质量分数最大的。

  4.卤素分子与烷烃发生取代反应时,一个卤素分子只能取代一个氢原子。

  5.分子式相同的烷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6.随碳原子数增多,烷烃的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

  两个规律

  烃燃烧耗氧量规律

  (1)等质量的烃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的大小与烃分子中氢元素质量分数的大小有关,且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耗氧量越多。

  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

  1.依据概念及所含官能团判断

  (1)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的特点是“有上有下”,反应中一般有副产物生成;卤代、水解、硝化、酯化均属于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

  加成反应的特点是“只上不下”,反应物中一般含碳碳双键、碳碳三键、苯环等。

  (3)氧化反应

  主要包括有机物的燃烧,碳碳不饱和键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葡萄糖(含醛基)与新制Cu(OH)2悬浊液、银氨溶液的反应,醇的催化氧化等。

  2.依据反应条件判断

  (1)当反应条件是稀酸并加热时,通常为酯类或糖类的水解反应。

  (2)当反应条件为Cu或Ag作催化剂、加热,并有O2参加反应时,通常为醇的催化氧化。

  (3)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并有H2参加反应时,通常为碳碳双键、碳碳三键、苯环的加成反应。

  (4)当反应条件为光照时且与卤素单质(Cl2或溴蒸气)反应时,通常为烷烃或苯环侧链烷烃基上的氢原子发生的取代反应。

  (5)当反应条件为铁或FeX3作催化剂且与X2反应时,通常为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取代,发生取代反应。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

  1.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互称为同系物。

  2.同分异构体

  (1)概念: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如正丁烷和异丁烷。

  (2)常见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①丁烷的同分异构体为CH3CH2CH2CH3、CH3CH(CH3)2。

  ②戊烷的同分异构体为CH3(CH2)3CH3、CH3CH2CH(CH3)2、

  3.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1)每个碳原子均形成四个化学键,相邻碳原子以共价键形成稳定的长链或碳环。

  (2)有机物之间存在着同分异构现象

  4.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几种表示方法

  一种比较

  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比较

  两种技巧

  1.习惯命名法中的“正”“异”“新”

  正:表示直链烃。

  2.同系物判断的技巧

  ①分子组成符合同一通式;②彼此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③结构相似;④所含官能团的种类和个数相同;⑤有机物所属类别相同。

  定一(或定二)移一法

  对于二元取代的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可固定一个取代基,再移动另外一个取代基,以确定同分异构体数目。例如:在苯环上连有两个新的原子或原子团时,可固定一个移动另一个,从而写出邻、间、对三种异构体;苯环上连有三个新的原子或原子团时,可先固定两个原子或原子团,得到三种结构,然后结合等效氢法,就能写全含有芳香环的同分异构体。

  乙醇、乙酸和基本营养物质

  一、理清两个概念

  1.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如碳碳双键:

  、羟基:—OH、羧基:—COOH。

  二、熟记乙醇、乙酸的组成和结构

  三、掌握乙醇、乙酸的性质与用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乙醇: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乙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用途

  四、乙酸乙酯的制备

  1.反应的条件:浓硫酸、加热。

  2.反应的实质:羧酸脱羟基,醇脱羟基氢,其余部分相互结合成酯。

  3.反应装置(如图所示)

  4.反应的特点

  (1)属于取代反应。

  (2)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互为可逆反应,但酯化反应用浓H2SO4作催化剂,而酯的水解用稀H2SO4作催化剂。

  五、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

  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可发生水解反应

  CH3COOC2H5+H2O????稀硫酸△CH3COOH+C2H5OH(可逆),

  CH3COOC2H5+NaOH―→加热CH3COONa+C2H5OH(完全)。

  注意:

  1.乙酸乙酯制备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试剂的加入顺序:乙醇、浓硫酸和冰醋酸,不能先加浓硫酸。

  (2)浓硫酸在此实验中起到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

  (3)要用酒精灯小心加热,以防止乙酸和乙醇大量挥发,液体剧烈沸腾。

  (4)防暴沸的方法:盛反应液的试管要与桌面倾斜约45°,试管内加入少量碎瓷片。

  (5)长导管的作用:导气兼起冷凝作用。

  (6)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和乙酸,同时减少乙酸乙酯的溶解,便于分层析出与观察产物的生成。

  (7)防倒吸的方法

  导管末端在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或用球形干燥管代替导管。

  (8)不能用NaOH溶液而用Na2CO3溶液,因为NaOH溶液碱性很强,会使乙酸乙酯水解。

  (9)提高产率采取的措施

  ①用浓H2SO4吸水,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加热将酯蒸出。

  ③可适当增加乙醇的量,并有冷凝回流装置。

  2.有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热方面

  ①用酒精灯加热: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 ℃,教材中的实验需要用酒精灯加热的有乙烯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蒸馏石油的实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②水浴加热:银镜反应(温水浴)、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水浴)、蔗糖的水解(热水浴)。

  (2)蒸馏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烧瓶中加碎瓷片防暴沸;冷凝管一般选用直形冷凝管,冷凝剂的流动方向与被冷凝的液体的流动方向应相反。

  (3)萃取、分液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萃取剂与原溶剂应互不相溶;若是分离,萃取剂不能与溶质发生反应;分液时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4)冷凝回流问题

  当需要使被汽化的物质重新流回到反应容器中时,可通过在反应容器的上方添加一个长导管达到此目的(此时空气是冷凝剂);若需要冷凝的试剂沸点较低,则需要在容器的上方安装冷凝管,常选用球形冷凝管,此时冷凝剂的方向是下进上出。

  (5)在有机制备实验中利用平衡移动原理,提高产品的产率

  常用的方法有:①及时蒸出或分离出产品;②用吸收剂吸收其他产物如水;③利用回流装置,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无机化学部分

  氮及其化合物

  一、氮气的结构与性质

  1.氮元素的存在与氮的固定

  2.N2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3.N2的化学性质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3Mg+N2点燃(=====)Mg3N2;

  ②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③N2+O2放电(=====)2NO

  二、氮的氧化物

  三、重要的氮族元素——磷

  (1)磷的同素异形体

  白磷(黄磷,P4)为正四面体结构(

  )与红磷(赤磷)是同素异形体。

  (2)单质磷的化学性质

  ①与氧气反应:P4+5O2点燃(=====)2P2O5(五氧化二磷)。

  ②与卤素单质反应

  P4+6Cl2点燃(=====)4PCl3(白雾),P4+10Cl2点燃(=====)4PCl5(白烟)。

  ③与稀硝酸反应

  3P+5HNO3+2H2O△(=====)3H3PO4+5NO↑。

  (3)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是磷酸的酸酐,有很强的吸水性,是一种干燥剂。

  (4)磷酸

  磷酸易溶于水、难挥发,属于三元非氧化性中强酸(可当作弱酸对待),具有酸的通性。

  ①电离方程式

  H3PO4??H++H2PO4(-)

  H2PO4(-)??H++HPO4(2-)

  HPO4(2-)??H++PO4(3-)

  ②与碱反应

  NaOH+H3PO4===NaH2PO4+H2O(生成磷酸二氢盐)

  2NaOH+H3PO4===Na2HPO4+2H2O(生成磷酸氢盐)

  3NaOH+H3PO4===Na3PO4+3H2O(生成正盐)

  一种比较

  NO2和溴蒸气的比较

  1.相同点

  (1)均为红棕色气体。

  (2)均有氧化性。

  (3)溶于水后均有酸生成。

  (4)能与碱反应。

  2.鉴别溴蒸气和NO2不能用淀粉?KI试纸、碱溶液等,但可以利用它们性质上的差异性来鉴别。

  (1)通入水中,NO2溶于水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反应后溶液呈无色,而溴蒸气溶于水后溶液呈橙色。

  (2)通入AgNO3溶液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的为溴蒸气(Br2+H2O??HBr+HBrO,HBr+AgNO3===AgBr↓+HNO3),无此现象的为NO2。

  (3)通入CCl4有机溶剂中,易溶于CCl4且CCl4溶液呈橙红色的为Br2(g),无此现象的为NO2。

  三个提醒

  1.氮的氧化物都有毒,其中NO2与N2O4存在下列平衡:2NO2??N2O4,因此实验测得NO2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总大于46。

  2.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而N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3.验证某无色气体是NO的方法是向无色气体中通入O2(或空气),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

  1.常见的污染类型

  (1)光化学烟雾:NOx在紫外线作用下,与碳氢化合物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一种有毒的烟雾。

  (2)酸雨:NOx排入大气中后,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HNO2,随雨雪降到地面。

  (3)破坏臭氧层:NO2可使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量增加。

  2.常见的NOx尾气处理方法

  (1)碱液吸收法

  2NO2+2NaOH===NaNO3+NaNO2+H2O

  NO2+NO+2NaOH===2NaNO2+H2O

  NO2、NO的混合气体能被足量烧碱溶液完全吸收的条件是n(NO2)≥n(NO)。一般适合工业尾气中NOx的处理。

  (2)催化转化: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N2)或NOx与CO在一定温度下催化转化为无毒气体(N2)和(CO2)。一般适用于汽车尾气的处理。

  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

  1.方程式法

  (1)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NO2+H2O===2HNO3+NO ①

  4NO2+O2+2H2O===4HNO3 ②

  4NO+3O2+2H2O===4HNO3 ③

  2NO+O2===2NO2 ④

  (2)不同情况及剩余气体的体积

  (3)NO2、NO、O2三者组成的混合气体溶于水:

  若先按①反应后,再据表Ⅳ进行计算。

  若先按④反应后,再据表Ⅲ进行计算。

  2.原子组成法

  4NO2+O2和4NO+3O2从组成上均相当于2N2O5的组成,即1.(1)中的②③两种情况中的总反应式都与N2O5+H2O===2HNO3等效。这不仅是记忆1.(1)中的②③二式的方法,也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利用混合气体中的N、O原子个数比进行分析判断。

  3.电子守恒法

  当NO2或NO转化为HNO3时要失去电子,若上述两种气体与O2混合通入水中时,O2得电子,且得失电子数必然相等,这是电子守恒法解答此类题目的依据。

  氨气 铵盐

  一、氨气

  1.物理性质

  颜色:无色,气味: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溶解性: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溶解700体积氨。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氨水显碱性,反应原理为NH3+H2O??NH3·H2O??NH4(+)+OH-。

  (2)与酸反应

  与浓盐酸的反应为NH3+HCl===NH4Cl。

  现象:产生大量白烟。

  (3)与盐反应

  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3NH3·H2O===Al(OH)3↓+3NH4(+)。

  (4)与氧气反应

  4NH3+5O2催化剂4NO+6H2O。

  3.制法

  (1)实验室制法

  NH4Cl和Ca(OH)2共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2)工业制法

  N2+3H2????催化剂高温、高压2NH3。

  二、铵盐

  1.物理性质

  铵盐是由铵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都是白色或无色晶体,都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受热分解

  NH4Cl、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NH4Cl△(=====)NH3↑+HCl↑,

  NH4HCO3△(=====)NH3↑+CO2↑+H2O。

  (2)与强碱溶液反应

  NH4NO3与NaOH溶液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4NO3+NaOH△(=====)NH3↑+NaNO3+H2O。

  三、NH4(+)的检验

  1.氨水组成:三种分子:NH3、NH3·H2O、H2O;三种离子:NH4(+)、OH-、H+。

  2.氨水性质:容易挥发;氨水质量分数越大,其密度越小;氨水是很好的沉淀剂,能使Mg2+、Al3+、Fe2+、Fe3+、Cu2+、Zn2+转变为氢氧化物沉淀,其中AgOH、Cu(OH)2、Zn(OH)2等沉淀能溶于过量氨水,生成络离子。

  3.涉及氨水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氨水作反应物,用分子式NH3·H2O表示,如:Al3++3NH3·H2O===Al(OH)3↓+3NH4(+);

  ②生成氨水时,若反应物(强碱溶液)为浓溶液或在加热条件下:NH4(+)+OH-△(=====)NH3↑+H2O;

  ③生成氨水时,若反应物(强碱溶液)为稀溶液且不加热:NH4(+)+OH-??NH3·H2O。

  氨气还原性的“4大体现”

  1.催化氧化:4NH3+5O2催化剂4NO+6H2O。

  2.被CuO氧化:2NH3+3CuO△(=====)3Cu+N2+3H2O。

  3.被氯气氧化:2NH3+3Cl2===N2+6HCl

  或8NH3+3Cl2===N2+6NH4Cl。

  4.被氮氧化物氧化:

  6NO+4NH3===5N2+6H2O,

  6NO2+8NH3===7N2+12H2O。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

  一般加热NH4Cl和Ca(OH)2的混合物:

  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1)装置:“固体+固体△(――――→)气体”(与用KClO3或KMnO4制O2的装置相同)。

  (2)收集: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3)干燥:用碱石灰(NaOH和CaO固体的混合物)。

  (4)验满方法: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色;②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白烟产生。

  (5)尾气处理:收集时,一般在管口塞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湿的棉花球,可减小NH3与空气的对流速度,收集到纯净的NH3,同时也可避免污染空气。

  2.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其他方法

  喷泉实验原理

  1.喷泉形成的原理

  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这种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即形成喷泉。

  2.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的两类情况

  (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当外部的水或溶液接触容器内气体时,由于气体大量减少,从而使容器内气压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容器,形成喷泉。

  气体与吸收剂形成喷泉的几种情况:

  (2)由于液体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或发生化学反应,使容器内产生大量气体,压强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内液体迅速向外流动,也能形成喷泉。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火山喷发等均是此原理。

  硝酸

  1.物理性质

  颜色:无色,挥发性:易挥发,气味:刺激性气味,溶解性:和水以任意比互溶。

  2.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但与活泼金属反应时不生成H2。

  (2)不稳定性

  化学方程式为4HNO3△或光照(=====)4NO2↑+O2↑+2H2O。

  久置的浓硝酸呈黄色,原因是硝酸分解生成的NO2溶于浓HNO3,实验室保存浓HNO3时,应注意放在低温阴凉处。

  (3)强氧化性

  ①能与Pt、Au以外的所有金属反应,如Cu与浓、稀HNO3均可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有些金属(如Fe、Al等)在冷的浓HNO3中发生钝化。

  ②与不活泼的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4HNO3(浓)△(=====)CO2↑+4NO2↑+2H2O。

  ③与某些还原性化合物(如FeO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O+10HNO3(稀)===3Fe(NO3)3+NO↑+5H2O。

  ④浓硝酸与浓盐酸按1∶3混合配制成王水,它的氧化性比硝酸更强,能溶解金、铂等金属

  “浓HNO3与Cu反应产生NO2,稀HNO3与Cu反应产生NO,则稀HNO3氧化性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在与金属反应时,浓硝酸一般被还原为NO2而稀硝酸一般被还原NO的原因,可作如下简单解释:硝酸越浓,氧化性越强,反应中即使生成了氮的低价化合物,也会被浓HNO3氧化为氮的较高价氧化物——NO2;硝酸较稀时,氧化能力较弱,生成氮元素的较低价氧化物——NO,NO不会被稀HNO3进一步氧化。

  1.NO3(-)的性质:NO3(-)是一种有着鲜明个性的离子,不能单独与任何离子反应,但在酸性条件下,它又能氧化多种离子,如Fe2+、I-、SO3(2-)、S2-等。

  2.使指示剂先变色后褪色的物质

  ①浓HNO3石蕊(――――→)先变红后褪色

  ②氯水石蕊(――――→)先变红后褪色

  ③Na2O2酚酞(――――→)先变红后褪色

  硝酸的强氧化性的特殊表现

  1.硝酸与金属的反应

  (1)金属与硝酸反应一般不生成H2。浓HNO3一般被还原为NO2,稀HNO3一般被还原为NO。

  (2)铁与稀硝酸反应,先生成Fe(NO3)3,若Fe过量,Fe(NO3)3再和Fe反应生成Fe(NO3)2。

  (3)铜与浓HNO3反应,若Cu过量,开始时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2,随着反应的进行,浓HNO3变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最终应得到NO2和NO的混合气体。

  2.硝酸与变价金属氧化物反应

  如FeO与稀HNO3反应:3FeO+10HNO3(稀)===3Fe(NO3)3+NO↑+5H2O,反应中,硝酸既表现了强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而不能认为发生反应:FeO+2HNO3===Fe(NO3)2+H2O。

  3.离子共存判断溶液中的NO3(-)

  在极弱酸性、中性或碱性条件下,NO3(-)氧化性很弱或几乎没有氧化性,但溶液中有大量H+存在时,NO3(-)就表现出强氧化性,此时不能与Fe2+、S2-、I-、SO3(2-)、Br-等还原性离子共存。

  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计算方法

  硝酸与金属反应时,金属被氧化生成金属阳离子,硝酸被还原为低价氮的化合物。所遵循的规律必须符合三个守恒:

  (1)电子得失要守恒。根据这个守恒,往往求氮元素被还原后的价态,根据价态确定反应产物。

  (2)N元素守恒。硝酸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以后的金属发生作用时,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主要是NO2,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主要是NO。若金属和一定量浓硝酸恰好反应,则产生的气体为NO、NO2的混合气体,无论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NO2还是两者的混合物,n(HNO3)还原=n(气体),n(HNO3)消耗=n(气体)+an(金属)(a为金属的化合价)或溶液中的NO3(-)和释

  放出的NO(或NO2)中N的物质的量之和等于原HNO3的物质的量。

  (3)溶液中要符合电荷守恒。Mn+和H+所带正电荷总数应等于NO3(-)所带负电荷总数(因为这种溶液中OH-浓度很小,可被忽略)。

  另外,如果变价金属与硝酸反应,例如Fe,当Fe不足时生成Fe3+,Fe过量时生成Fe2+。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1.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2.NH3、NH4(+)、NH2(-)和-NH2的比较及氨和铵盐的性质

  3.氮及其化合物的推断

  有关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推断题常以产生白烟、红棕色气体、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变为红棕色、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等特殊现象为突破口。

  氯

  一、氯气的性质

  1.氯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黄绿色 气味:强烈刺激性气味 毒性:有毒 密度:比空气大 特性:易液化

  注意 实验室里闻有毒气体及未知气体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2.从氯的原子结构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与变价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氯化物。

  ①与铁反应:2Fe+3Cl2点燃(=====)2FeCl3。

  ②与铜反应:Cu+Cl2点燃(=====)CuCl2。

  (2)与非金属反应

  与H2反应:H2+Cl2点燃或光照(=====)2HCl

  (3)与还原性无机化合物反应

  ①与碘化钾溶液反应:Cl2+2KI===2KCl+I2。

  ②与SO2水溶液反应:Cl2+SO2+2H2O===H2SO4+2HCl。

  ③与FeCl2溶液反应:2FeCl2+Cl2===2FeCl3。

  3.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Cl2的化学性质——歧化反应

  氯气与水或碱反应,氯的化合价既有升高又有降低,因而氯气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

  (1)与水反应

  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H2O??HCl+HClO。

  (2)与碱(NaOH)反应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2+2OH-===Cl-+ClO-+H2O。

  二、氯水的成分及性质

  1.成分

  三种分子(H2O、Cl2、HClO)、四种离子(ClO-、Cl-、H+、OH-)。

  2.性质

  氯水的多种成分决定了它具有多重性质。

  (1)Cl2的强氧化性。

  (2)HCl的强酸性。

  (3)HClO的强氧化性、弱酸性。

  (4)Cl-的性质。

  在不同的反应中,氯水起作用的成分不同,现列表如下:

  3.液氯、新制氯水、久置氯水的比较

  三、氯气的制备

  1.实验室制法(制取Cl2的装置如下)

  (1)反应原理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注意 ①制取时要注意反应条件是“浓盐酸”和“加热”,一旦盐酸成为稀盐酸,反应将不再进行。

  ②若无MnO2,可以用KMnO4、K2Cr2O7、KClO3等氧化剂代替

  如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H2O。

  (2)制备气体的类型:固体+液体△气体。

  (3)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4)验满方法: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或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5)净化方法: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再用浓H2SO4除去水蒸气。

  (6)吸收装置:多余的Cl2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必须用强碱溶液(如NaOH溶液)吸收。

  2.工业制法

  电解饱和食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Cl+2H2O电解2NaOH+H2↑+Cl2↑

  五个提醒

  1.常温下液态氯与铁不反应,故可用钢瓶贮运液氯。

  2.HClO是弱酸,Cl2与水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不能错写为Cl2+H2O??2H++Cl-+ClO-。

  3.Cl2可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Cl2没有漂白性,而是HClO起漂白作用。

  4.Cl2可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原因是Cl2与水反应生成的酸使石蕊先变红,HClO使变色后的石蕊褪色。

  5.Cl2具有强氧化性,与变价金属反应时均生成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如FeCl2不能由两种单质化合而成。

  氯水组成、性质及应用中的常见误区

  1.氯水中因HClO见光分解,随着HClO的消耗,最后成为盐酸,故久置氯水酸性增强,无漂白性。因此,氯水要现用现配。

  2.Cl2尽管有较强氧化性,但没有漂白性,氯水具有漂白性是因为Cl2与水反应生成了强氧化性的HClO。

  3.ClO-与Fe2+、I-、S2-、HS-、SO3(2-)等在水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

  次氯酸和次氯酸盐的性质

  1.次氯酸

  (1)不稳定性:2HClO光照(=====)2HCl+O2↑

  氯水须现用现配,保存在棕色瓶中,置于冷暗处。

  (2)强氧化性

  ①能将有色有机物氧化为无色物质,有漂白性。

  ②杀菌、消毒。

  (3)弱酸性

  NaClO溶液中通少量CO2,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NaClO===NaHCO3+HClO。

  2.Ca(ClO)2的性质

  (1)Ca(ClO)2水解显碱性;其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ClO-+H2O??HClO+OH-。

  (2)根据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漂白粉的制备原理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②漂白粉的失效原因

  Ca(ClO)2+H2O+CO2===CaCO3↓+2HClO,

  2HClO光照(=====)2HCl+O2↑。

  注:1.HClO不稳定,不能单独存在,只存在于氯水、次氯酸盐溶液或次氯酸盐与酸反应的混合物中。

  2.不能用pH试纸测量氯水的pH,原因是氯水中的HClO具有漂白性。

  3.工业上制取漂白粉是用氯气与石灰乳反应制得,而不是用氯气与石灰水反应。

  次氯酸、次氯酸盐的强氧化性

  1.HClO的强氧化性

  (1)漂白性:能漂白有色有机物,如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2)能氧化还原性离子:HClO能氧化I-、S2-、SO3(2-)、Fe2+等还原性离子。

  2.次氯酸盐的强氧化性

  (1)漂白性

  ClO-是一种弱酸的酸根离子。漂白液或漂白粉暴露于潮湿的空气中,发生反应:ClO-+CO2+H2O===HCO3(-)+HClO,由于生成了HClO,故漂白液、漂白粉具有漂白性。

  (2)强氧化性

  ClO-不论是在酸性、碱性条件下都能跟亚铁盐、碘化物、硫化物、亚硫酸盐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ClO-与I-、Fe2+、S2-、SO3(2-)不论是在酸性环境还是在碱性环境中均不能大量共存。如漂白粉遇到亚硫酸盐:Ca2++ClO-+SO3(2-)===CaSO4↓+Cl-。

  说明: NO3(-)不同于ClO-,在酸性条件下NO3(-)具有强氧化性,与Fe2+、I-、S2-、SO3(2-)不能大量共存,而在碱性条件下,NO3(-)与I-、S2-、SO3(2-)能大量共存。

  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卤素离子

  一、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1.原子结构

  氯、溴、碘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为

  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它们都位于元素周期表ⅦA族,都属于卤族元素。

  2.氯、溴、碘的存在及单质物理性质

  (1)氯、溴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海水和陆地的盐矿中。碘则主要存在于海草(如海带)中,也存在于海水和盐矿中。

  (2)溴、碘单质的物理性质

  Br2是一种深红棕色液体,易挥发;I2是一种紫黑色固体,易升华。Br2溶解在水中的颜色是橙色,I2溶解在水中的颜色是深黄色→褐色,Br2溶解在CCl4中的颜色是橙色→橙红色,I2溶解在CCl4中的颜色是紫红色→紫色。

  3.氯、溴、碘单质化学性质比较

  (1)与碱溶液反应,如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X2===NaX+NaXO+H2O(X=Cl、Br、I)。

  (2)氧化性

  ①都能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卤化物,如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X2===2NaX(X=Cl、Br、I)。

  ②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是Cl2>Br2>I2,阴离子的还原性:Cl-

  ③与一些还原性离子反应,如Br2与SO3(2-)、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SO3(2-)+Br2+H2O===SO4(2-)+2Br-+2H+,2Fe2++Br2===2Br-+2Fe3+。

  二、卤素单质的性质递变性和差异性

  1.结构与性质

  卤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ⅦA族,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卤素原子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都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其单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卤素单质和H2的反应:X2+H2一定条件(=====)2HX。

  (2)卤素单质和H2O的反应:X2+H2O??HX+HXO(X为Cl、Br、I)。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将氯水滴入溴化钠溶液:Cl2+2NaBr===2NaCl+Br2。

  将溴水滴入碘化钾溶液:Br2+2KI===2KBr+I2。

  2.特殊性

  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除了具有共性外,都有其特殊性质。

  (1)氟

  ①无正价,非金属性最强,F-的还原性最弱。

  ②2F2+2H2O===4HF+O2,与H2反应在暗处即爆炸。

  ③HF是弱酸,能腐蚀玻璃,故应保存在铅制器皿或塑料瓶中;有毒;在HX中沸点最高。

  (2)溴

  ①Br2是深红棕色液体,易挥发。

  ②Br2易溶于有机溶剂。

  ③盛溴的试剂瓶中加水,进行水封。保存液溴不能用橡胶塞。

  (3)碘

  ①I2遇淀粉变蓝色。

  ②I2加热时易升华。

  ③I2易溶于有机溶剂。

  ④食用盐中加入KIO3可防治甲状腺肿大。

  三、卤素离子的检验方法

  1.AgNO3溶液——沉淀法

  未知液滴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

  2.置换——萃取法

  3.氧化——淀粉法检验I-

  注:1.卤族元素单质能将同主族原子序数大的元素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氟不能进行相应的置换;原因是F2能与NaX溶液中的水发生剧烈反应,故不与NaX反应。

  2.卤族元素的单质F2、Cl2、Br2均能将Fe氧化为Fe3+,而I2只能把铁氧化为Fe2+。

  3.加碘食盐中的碘是KIO3而不是I2或KI。

  4.ClO-、ClO3(-)、CCl4等微粒中的非氯离子型氯,不能与Ag+结合生成沉淀,故不能用AgNO3溶液直接检验。

  检验食用盐是否为碘盐的方法

  袋装碘盐中含有碘酸钾(KIO3),利用KIO3与KI在酸性条件下反应:IO3(-)+5I-+6H+===3I2+3H2O,I2遇淀粉变蓝色进行检验。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少量食用盐溶于白醋中,然后滴到淀粉?KI试纸上,若试纸变蓝色,说明此食用盐为加碘食盐。

  卤素互化物和拟卤素

  1.卤素互化物

  由两种卤素互相结合而成的物质叫卤素互化物。如IBr、ICl、BrF3、ClF3。卤素互化物与卤素单质的性质相似,有较强的氧化性,如能与金属、H2O、NaOH等反应:2IBr+2Mg===MgBr2+MgI2。但应注意:卤素互化物中,非金属性弱的元素显正价,如ICl中,I显+1价,Cl显-1价,所以卤素互化物与水或碱的反应一般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IBr+H2O===HBr+HIO,IBr+2NaOH===NaBr+NaIO+H2O。

  2.拟卤素

  有些多原子分子与卤素单质性质相似,其阴离子与卤素阴离子性质相似。如氰(CN)2、硫氰(SCN)2、氧氰(OCN)2。解答这类题目时可用换元法,如把(SCN)2当作X2,把SCN-当作X-。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中形成饱和溶液时,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用S表示。

  (2)在20 ℃时,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规律:绝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Na2SO4;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变化不大,如NaCl;个别固体物质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减小,如Ca(OH)2。

  2.沉淀溶解平衡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速率和沉淀生成速率相等时,形成饱和溶液,达到平衡状态,把这种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2)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3)特点(适用勒夏特列原理)

  3.沉淀平衡的影响因素

  (1)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因素。

  (2)外因

  ①浓度:加水稀释,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②温度:绝大多数难溶盐的溶解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③同离子效应:向平衡体系中加入难溶物溶解产生的离子,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

  ④其他: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物质或更难电离物质或气体的离子时,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3)以BaCO3(s)?=?Ba2+(aq)+CO3(2-)(aq) ΔH>0为例

  4.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

  ①调节pH法:如除去CuCl2溶液中的杂质FeCl3,可以向溶液中加入CuO,调节溶液的pH,使Fe3+形成Fe(OH)3沉淀而除去。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3H+,CuO+2H+===Cu2++H2O。

  ②沉淀剂法:如用H2S沉淀Hg2+的离子方程式为

  Hg2++H2S===HgS↓+2H+。

  (2)沉淀的溶解

  ①酸溶解法:如CaCO3溶于盐酸,离子方程式为

  CaCO3+2H+===Ca2++CO2↑+H2O。

  ②盐溶解法:如Mg(OH)2溶于NH4Cl溶液,离子方程式为Mg(OH)2+2NH4(+)===Mg2++2NH3·H2O。

  ③配位溶解法:如Cu(OH)2溶于NH3·H2O溶液,离子方程式为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

  (3)沉淀的转化

  ①实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②特征:一般说来,沉淀的溶解度差别越大,越容易转化;沉淀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如

  AgNO3NaCl(――→)AgClKI(――→)AgINa2S(――→)Ag2S。

  ③应用

  a.锅炉除垢:将CaSO4转化为CaCO3,离子方程式为

  CaSO4(s)+CO3(2-)(aq)===CaCO3(s)+SO4(2-)(aq)。

  b.矿物转化:CuSO4溶液遇ZnS(闪锌矿)转化为CuS(铜蓝),离子方程式为Cu2+(aq)+ZnS(s)===CuS(s)+Zn2+(aq)。

  5.溶度积和离子积

  以AmBn(s)?=?mAn+(aq)+nBm-(aq)为例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分类区间

  20 ℃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的分类区间可形象的表示为

  三个强调

  1.沉淀溶解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沉淀溶解平衡移动分析时也同样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2.溶度积大的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不一定大,只有组成相似的难溶电解质才有可比性。

  3.复分解反应总是向着某些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若生成难溶电解质,则向着生成溶度积较小的难溶电解质的方向进行。

  有关沉淀溶解平衡图象解题策略

  1.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指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由对应的离子浓度可求Ksp。

  2.可通过比较、观察得出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是否有沉淀析出。若处于曲线上方的点相应离子浓度大,则表明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有沉淀析出;若处于曲线上方的点相应离子浓度小,则表明溶液处于未饱和状态,不会有沉淀析出。

  3.比较溶液的Qc与Ksp的大小,判断溶液中有无沉淀析出。

  4.涉及Qc的计算时,所代入的离子浓度一定是混合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因此计算离子浓度时,所代入的溶液体积也必须是混合溶液的体积。

  四大平衡常数的重要应用

  四大平衡常数的比较

  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在考试中,审题主要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审题型

  是指要看清题目属于辨析概念类型的还是计算类型的,属于考查物质性质的,还是考查实验操作的等等。审清题目的类型对于解题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类型的题目处理的方法和思路不太一样,只有审清题目类型才能按照合理的解题思路处理。

  2.审关键字

  关键字往往是解题的切入口,解题的核心信息。关键字可以在题干中,也可以在问题中,一个题干下的问题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独立的。关键字多为与化学学科有关的,也有看似与化学无关的。常见化学题中的关键字有“过量”“少量”“无色”“酸性(碱性)”“短周期”“长时间”“小心加热”“加热并灼烧”“流动的水”等,对同分异构体的限制条件更应该注意。

  3.审表达要求

  题目往往对结果的表达有特定的要求。

  例如写“分子式”“电子式”“结构简式”“名称”“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数学表达式”“现象”“目的”。这些都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避免所答非所问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4.审突破口

  常见的解题突破口有特殊结构、特殊的化学性质、特殊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特殊反应形式、有催化剂参与的反应、应用数据的推测、框图推断中重复出现的物质等等。

  5.审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的三个依据:

  (1)使用仪器的精度。如托盘天平(0.1 g)、量筒(≥0.1 mL)、滴定管(0.01 mL)、广泛pH试纸(整数)等。

  (2)试题所给的数据的处理。例如“称取样品4.80 g……”,根据试题所给有效数字进行合理的计算,最后要保留相应的有效数字。

  (3)题目的明确要求。例如“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就要按照试题的要求去保留。

  6.看图象题,首先要看清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及图象中的起点、交点、拐点、终点,看清变化趋势等等。

  物质的检验

  1.物质检验的一般程序与要求

  (1)物质检验的一般程序

  (2)用化学方法检验物质时对反应的要求

  ①反应要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如溶液颜色的改变、沉淀的生成或溶解、气体的产生等。

  ②反应要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如溶液的酸碱性、浓度、温度的选择。

  ③检验反应时常需排除干扰的影响,如用Ba2+检验SO4(2-),应排除CO3(2-)、SO3(2-)等离子的干扰。

  ④检验反应要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特效性。如用品红溶液检验SO2,用KSCN溶液检验Fe3+,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

  2.物质检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物质检验的“三原则”:一看(颜色、状态)、二嗅(气味)、三实验(加试剂)。根据实验时生成物所表现的现象不同,检验离子的方法可归纳为四类:

  (1)生成气体,如NH4(+)、CO3(2-)的检验。

  (2)生成沉淀,如Cl-、SO4(2-)的检验。

  (3)显现特殊颜色,如Fe3+、苯酚的检验。

  (4)焰色反应:如Na+、K+的检验。

  3.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1)常见检验法

  用NaOH溶液能检验出Cu2+、Fe3+、Fe2+、Al3+、N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