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PPT内容
为了帮助各位学生掌握教材重点,更好地高效率的进行学习,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各科知识点教案,让同学们明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学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地理教案PPT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教案PPT内容篇1
第四单元城乡建设与生活
4.3商业布局与生活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1.定义:
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反映城市商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商业网点的商业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所做的统筹设计。
2、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原则:
(a)以人为本,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
(b)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改造与新建相统筹的原则;
(c)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与中小商店生存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e)规划的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f)技术进步的原则。
3、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
3.1城市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
(a)名称、区位;
(b)在城市商业中的地位和功能;
(c)消费服务定位、主力业态与特色要求;
(d)总规模和大型零售网点的数量;
(e)业态结构调整的重点。
3.2区域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
3.3社区商业的规划布局
(a)优先发展的零售与服务网点的业态、类型、组织形式、千人拥有的零售与生活服务网点面积;
(b)主要零售与生活服务业网点的商圈半径。
3.4商业街的规划布局
(a)名称、区位(含长度);
(b)商业历史与人文环境特征;
(c)消费服务定位的特点;
(d)主力业态与配套的商业设施;
(e)打造特色商业街品牌的重点。
3.5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
(a)相对均衡的布局要求;
(b)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名称、区位、规模与辐射半径;
(c)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的重点;
(d)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城郊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关联。
3.6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
(a)主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对城市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服务功能;
(b)主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相对集中的布局要求和优先发展的地域;
(c)主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经营特色、规模与辐射地区;
(d)主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改造的重点。
3.7其他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布局
(a)商品交易市场在城市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与作用;
(b)主要商品交易市场名称、区位、规模与经营特色;
(c)主要商品交易市场改造的重点。
3.8物流基地的规划布局
(a)城市物流基地的分类与统筹建设的原则要求;
(b)主要物流基地的名称、区位、服务特色与设施特点;
(c)主要物流基地之间的互补与配套;
(d)主要物流基地的技术改造与信息系统的整合方向;
(e)城市物流体系与区域性物流体系的关联。
3.9城郊商业的规划布局
(a)重点发展的商业网点;
(b)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主要任务;
(c)利用城郊地租优势转移市区商业网点的类型。
3.10其他类型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
旧货、汽车交易市场等类型商业网点的规划参照上述要求编制。
4、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管部门:
国家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
5、目前国内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进展情况
根据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目前已经完成了所有36个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249个地级城市已基本编制完成,369个县级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工作从2008年起,已在全国正式启动。
6、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专业机构
目前国内经国家商务部推荐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专业机构有4家:中商商业发展规划院、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国家发改委咨询中心。
高二地理教案PPT内容篇2
生态环境保护
一、 教材分析与课标解读
《环境保护》共分五个专题,模块的知识结构如下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而这些问题又与人类广泛地、大规模利用资源相关联,因此,资源、生态、环境是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可见,本章“生态环境保护”是本模块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其基本内容如下:
教材特点:(1)知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2)阅读和活动篇幅较多,说理与实例结合,实践性强。
与本章教材对应的课标有五条,具体内容如下:
课程标准内容 课标含义和要求 教材内容
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举例说出”是指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能在相似的情境中判断环境问题的类型。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内容包括: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几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
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要求:对某个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进行分析,理解“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及“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安排了“水土流失”、“荒漠化”形成过程分析内容,并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探究。
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要求:从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理解生态环境问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只局限于本区域,还会波及到相邻甚至更广的地区。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P48)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直接导致当地土地资源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而且危害中下游河道瘀塞、河床抬高、洪水泛滥;(P50)荒漠化不仅使当地土地退化,还引发沙尘暴灾害。
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要求: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知道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相关性。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P47、P48地图)显示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的主要分布地区,作为分析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地理背景来了解。
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要求: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通过具体措施的落实,理解这些措施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作用。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保护植被”(生态农业和工程建设环保评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动植物园区)
说明:
第一,教材的第一节内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课程标准没有具体要求。编者可能是考虑到生态系统知识作为生态环境问题学习的背景和基础知识,是必需的,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过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放上这部分内容,体现知识的完整性。
第二,在教材编排上,与其他章节不同的地方还表现在:不是一条课标对应一块教材内容,课标与教材的对应性不显明,表现为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如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及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整合在某一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下,有机结合、综合阐释。
第三,对“某一区域”、“某一生态环境问题”的选择比较精简,与其他版本教材比较如下:
湘教版 中图版 人教版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及影响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生物物种减少”“森林资源破坏”“湿地减少”。
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防治措施 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教学指导意见说明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了解层次:说明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区别;知道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
分;了解生态平衡的含义,描述生态平衡的主要特征。
理解层次:
发展层次:
[说明] 因为没有课标的明示,本节教学要求定位在最基本、最简单层次,只让学生了解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术语,为后续学习提供便利。教学时,不需要深入展开,更不要拓展深化,系统讲授生态系统的平衡原理。在后续教学中,适当联系生态平衡的概念即可。生态环境问题,从体质上讲,是生态系统的受损或失衡。
第二节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了解层次:说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知道生物多样性减少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理解层次: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人为原因;认识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发展层次:以土地荒漠化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以水土流失为例,说明水土流失对当地和邻近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说明]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学要求的目标层次很分明。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和区域分布、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生物多样性减少,设定在了解层次。理由是这些都属于“在哪里”“是什么”的地理事实性知识,要求学生了解、知道即可。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属于“为什么”的理解性、综合性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定位在理解性层次,并根据教材内容,限定对“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两类生态环境问题。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等属于“怎么样”的原理性、规律性知识作为发展层次,并要求以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为例。教学时希望能恰当把握。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了解层次:了解生态农业概念及相应措施;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途径。
理解层次:理解保护植被对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作用。
发展层次:结合实例,分析并提出综合治理某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说明]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考察,最终目的是要落实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主要是了解保护的措施和实施途径,其中最基本的一条措施就是保护地表植被,尤其是森林,它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对于植被对调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没有具体展开,只是提示保护方法和途径。对此可以从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机理得到启示。老师教学时,从形成的人为原因上加以引导分析。如,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很大部分是由于人类对土地的粗放经营、迁移农业、过度垦殖等不合理利用引发的,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需要针对人类的这些不合理行为,提出建议。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各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因此,发展要求能结合实例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而不是限于空泛的说教。
三、教学建议和案例
1.突出重点。第二节是重点和难点集中的内容。教材没有按标准条款,采用线条式垂直结构,而是采用了块状结构,即用综合的案例剖析的编写方法,以便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获得比较完整的认识。因此教学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要足够重视。可以分三个专题展开探究:(1)森林匮乏草场资源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2)水土流失,(3)土地荒漠化。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对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或多或少知道,但不会很具体,尤其对形成机制,因为缺少经验知识,理解上有困难,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采用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相关问题的“背景资料”和“典型情境”。
下面以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土地荒漠化”为例。
本目教材除了正文部分外,还按排了三幅地图(图片)、两个活动、一篇阅读。
关于“地图(图片)” 对于“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P48)需要指导学生阅读:了解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地域,概括分布特点:(1)荒漠化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可联系必修III《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广义的荒漠化还包括:石漠化、盐碱化。(2)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3)与(P47)“我国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一些相关性,即水土流失地区,由于土壤侵蚀,出现土地肥力下降的退化现象,如石漠化现象和红色荒漠等。
图片“风沙肆虐”展现荒漠化的典型景观,风沙吞噬土地的景象;图片“沙尘暴”是由荒漠化引发的次生灾害,表现为荒漠化对其他区域环境的影响。两幅图片可以对应起来运用,比较区别:前者是土地侵蚀退化,后者是气象灾害,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因果相关性。
关于“活动” P49活动,要求对土地荒漠化形成过程进行因果推理。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具体方法可以采用(1)按课本提示编序排列;(2)也可制成图框连接;(3)有可能让学生根据课本提示绘制连环画简图(略),表达荒漠化形成过程。
P50活动,要求对北京遭遇沙尘暴袭击进行地理条件分析。沙尘暴是沙源环境和气象条件配合作用产生的,本活动要求学生:(1)寻找北京沙尘暴的沙源地;(2)分析北京遭遇沙尘暴的气象条件。对于沙尘暴的危害、利弊不是本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可以结合本目的阅读材料。
关于“阅读” P50阅读材料“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建议结合上例活动,作为沙尘暴的地理背景知识来了解,教师可以提供“我国沙尘传输路径图”,结合地图,说明北京遭遇沙尘暴的地理因素
高二地理教案PPT内容篇3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导入新课
三、教学重点难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可持续发展是必由之路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1]读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图2-2-1),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
A B C D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 是基础, 是条件, 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与 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 ,更要追求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倡导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___ _______。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以
为目的,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3)如果图中经济系统为钢铁生产系统,将各组词组相应的字母填入图中括号内:
①工业产值、利润②工作、技术人员 ③铁矿石、煤炭 ④土地、水、空气 ⑤厂长、经理、车间主任 ⑥钢材 ⑦工业“三废” ⑧生活垃圾
[探究活动2]阅读课本,完成下列要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
(1)完成知识联系图,理解持续性原则的核心、制约因素、实现的首要条件和目标。
(2)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及责任,理解阶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阶段 发展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中承担的责任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探究活动3]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作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公众,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读下面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清洁生产的含义。
(2)为了促进清洁生产的发展,我们应该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图2-2-2中三图分别是哪个国家的环境标志?查找资料,说说每幅图案的寓意。
(3)某商品带有环境标志,就意味着该商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为什么说倡导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请阐述其中的道理。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1.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2.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
九、教学反思
我的疑问 问题解答
高二地理教案PPT内容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民居
第三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一些具有明显地理环境差异的照片、图片,可以是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可以是人文环境的差异,便于上课时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导入新课
师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具有显著地理特征差异的景观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推测这三幅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并且人类的活动会有什么差异?下面就请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问题探究。
课件展示:
(方法引导:科学的探究过程是指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具体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找证据、证明观点、交流观点、形成新观点、产生新问题。)
师
(提出假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以上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生
三幅图大致反映了我国中纬度从西向东的自然景观,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师
(寻找证据)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能从以上三幅图中寻找到证据吗?
生
从景观图中的生物差异情况来切入,尤其注意植被的差异。
师
(交流观点)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请代表来表达小组的共同观点。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
师
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基本的共识是地理环境不仅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会产生影响,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地理要素表现出内在的协调性,地理环境特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我们把这样的表达一定空间尺度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称为区域。
推进新课
板书:
一、区域
(一)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层的空间单位。
师
区域是我们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图。思考如下问题:
1.中国气候类型图划分出了几个气候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
3.同一气候区内部的气候特征有什么特点?
4.是否可以将下列的一些气候区合并为更高一级的气候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
以上我们讨论了气候区,但是还有各种区域,例如行政区、经济区、居住区等等,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区域的一些特性,1.区域的内部特性:(1)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和结构的一致性;(2)内部某些方面有相关性;(3)内部具有共同的职能。?2.区?域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具有级别。3.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
板书:
(二)特征:
1.具有面积、形状、边界等区位特征。
2.内部性质相对稳定。
3.具有不同的级别。
师
我们认识到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区域发展,下面我们再来对比探究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如何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板书: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师
对比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需要注意以下环节:第一,确定对比的区域;第二,明确所对比区域的空间尺度与空间位置;第三,明确所应对比的要素或主要内容;第四,阅读相关区域地图,获取信息,进行全面对比,综合分析。在区域对比中尤其要注意提高阅读区域图的技能水平,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进行严密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师
请大家阅读课本上图1.1和图1.2两个区域图,对比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小组讨论)
师
请大家分小组来共同研究,首先确定将对比两个区域的哪些方面?在从两幅区域图上寻找相关信息进行论证,在组内交流,形成观点后,派代表来阐述。
生
略。
师
在区域对比中,阅读区域地图是最重要的地理技能,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如何阅读区域地图。
师
(教师进行方法引导)阅读区域图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确定区域的位置,可以通过海陆位置、经纬网、标志性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来确定和描述区域位置;2.判断重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与气候特征。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图中,气候特征借助等温线与等降水量线来表达。3.学会如何判断等值线,判断等值线的方法主要是:首先,确定地理数据表达的内涵与主要的数据范围,是气温还是降水量,是否为年均气温还是月均气温,属于何种热量带与干湿区等;其次,判读等值线的空间分布,也就是具体的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影响等值线分布的因素,?第三?,判读等值线的疏密与弯曲的形态,推断影响其形态的因素。4.综合图中信息,描述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并从中推导出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的情况。
高二地理教案PPT内容篇5
一、地形、地势区别与联系
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
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
1、简单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等
应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势特征?
二、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
通过表格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
思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有利影响
(1)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
深入内地
(2)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东流入海,既有利于沟通我国的海陆交通,又便于我国东西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由于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别是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思考: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2)、山地的迎风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严重
(3)、我国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东西向的山脉对寒冷的偏北风有削弱作用,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温带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__热带降水大于800mm
(4)、许多山区降水少,干旱面积广,不利于从事生产、生活活动
读中国地形图进行空间定位
要求学生掌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归线、300N、400N、500N经过的地形单元
三、主要地貌类型
(一)纵横交错的山脉(具有界线意义的山脉重点分析)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
南列: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横断山脉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祁连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确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四大盆地
确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三大平原
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地质灾害
(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略
(作业布置)区域地理第126至128页能力提升训练
高二地理教案PPT内容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2.理解景观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景观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学会从外观结构和形成原因两方面欣赏旅游景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景区的景观特征及形成原因
难点:各景区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片、自制图片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与启发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通过黄山景区示意图介绍黄山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及其位置。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之大成。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正式将黄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1)奇松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松和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绝妙佳境。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松之奇与哪些生存环境特点有关?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以下知识:
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黄山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岩体坚硬,但垂直节理发育,表面易发生球状风化;其次是旅游者的观赏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异,妙趣横生。
(3)云海
黄山云海的动态美、朦胧美,呈现出一种天地交融、浑然一体、虚无缥缈的景象。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在云海之中构成了一幅朦胧美的画卷,美在天边、美在眼前。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多云海的形成原因。
点拨:黄山云雾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__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4)温泉
黄山温泉成因:黄山的花岗岩体庞大,深厚且断层发育,节理发育使地下热能沿断裂处释放,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归纳:黄山四绝
现象成因奇松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遍布于山巅峰峦之间。黄山松依山势而长,形态有立、有卧、有仰,还有异体同干。正所谓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的松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与奇异的姿态闻名于天下。黄山松生存于高峰悬崖之上,那里岩石坚硬,土壤贫瘠。然而,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怪石古人曾留下这样一副对联,极言黄山峰石的奇绝:“人间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黄山群峰之间怪石星罗棋布,形态各异,名物状景,惟妙惟肖。前人谓黄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黄山石之怪还在于它往往有“移目换彩”“移步换形”之妙。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云海“黄山自古云成海”,黄山云海缥缈,瑰丽壮观,气象万千。黄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云雾,有“十日九云烟”“山色去来云”之说。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__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温泉与诸多名山相比,黄山因有温泉而备受游人青睐,因此有“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之说。黄山温泉终年喷涌,水洁明净,可饮可浴。温泉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大堡礁纵向分布在离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断续绵延2000余千米。礁区覆盖着澳大利亚大陆架大约35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是世界上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⑴位置、分布
①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
②大堡礁海域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⑵成因
形成条件海域环境水温高达2l℃~38℃,且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盐度平均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海水浅,阳光充足地质环境地壳缓慢沉积,珊瑚虫骨骼堆积
总结:大堡礁的成因:
①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②随岛屿下沉逐渐形成。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1)海底世界
①大堡礁海域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②从大堡礁形成的水域环境和地质环境可知,大堡礁有的分布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但大多数是分布在水面以下很浅的部位。
③欣赏水下景观,只有近距离的观赏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
大堡礁海区水下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其鲜艳靓丽的色彩足以与珊瑚相媲美。
(2)热带风光的大陆岛屿和土著部落文化
思考我国海南岛附近的南海属于热带海区,海中也有珊瑚礁分布。如果有人想在那里建立一个珊瑚礁主题公园,你认为可行吗?
点拨:学生可以认为“可行”或“不可行”,只要学生能够说出理由就行。
背景材料:海南岛的三亚大东海——亚龙湾是海南的海滩之一,这里属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5.5℃,海水能见度10米以上,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着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鱼种,属珊瑚礁重点保护区。在亚龙湾的西岛,建有我国第一个以贝壳为主题的展览馆,展厅中展出了世界四大洋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珍奇贝壳和珊瑚。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掌握:元阳县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与云南省省会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通过图片展示元阳的美丽和梯田的壮观,云南的元阳梯田景观是居住地风景文化的典型例子。这是近千年来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探究活动:根据图文资料,说明元阳修建梯田的地理背景。
(提示:元阳修建梯田与生存需要、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条件、水源条件等密切相关。)
说明:首先,地理条件使元阳建梯田成为可能,说明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次,根据地理条件修建梯田,说明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的一面,需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但改造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第三梯田景观是人地和谐发展的产物。
3.元阳的梯田景观——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
初春——流水飞溅,恰似一条条从天而降的银链;
三四月——宛如一块块绿色的地毯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要把握观赏时机
夏末初秋——一片金黄
冬天——如一面光亮的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
思考云南元阳梯田四季景色怎样反映了水稻生产的过程?
点拨:反映了播种、生长、收割的生产过程。
高二地理教案PPT内容篇7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2、分类:
(1)按形成和来源分类: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核能。
③来自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术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被人类利用多年,现在仍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或过去利用过,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风能。
(3)按性质分类: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后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生物能、风能等。
②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地质作用在亿万年中形成的,开采以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二、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废弃物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污
2、解决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勘探,跨区域调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矿区土地复垦等。
三、世界能源问题
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地区差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罗斯、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为代表。南半球常规能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亚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能源的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而发达国家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以核能为例,美国发电总量,法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核能所占比例。我国核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为数甚少,主要有俄罗斯、加拿大和英国。中东是世界的石油产区和出口区,主要出口到西欧、美国和日本,其中绕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线被西方国家称为“海上生命线”。由于石油比煤炭更容易运输,更容易使用,发热量更高,而且基本是无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目前是以石油为主,将来还是以石油为主。中国现在是以煤炭为主,将来还是以煤炭为主,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开采和使用都比较方便。而石油储量有限,除了可作为燃料,更应作为化工原料。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都是以常规能源为主。但对于中国来说,除了继续保持和发挥煤炭的优势以外,还应大力开发水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新能源,以能源结构的多样化促进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
四、关注我国目前的能源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2004年我国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不仅1/3以上的石油消费需要进口,而且由于生产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过大,导致电力需求出现较大缺口,为弥补电力供给不足,缓解近两年的电荒,各地纷纷增加了发电机组和发电量,增加了对电煤的需求,从而使煤价不断上扬。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能源、保护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二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五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另外,还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从多渠道拓展我国的能源供应。
高二地理教案PPT内容篇8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材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板书】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获取管理分析应用RSGPSGIS区域地理
自然灾害防御检测国土开发规划
【板书】二、遥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关键装置——传感器
⑴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工作原理: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特点(优点):
①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讲解)在区域地理研究中,遥感已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经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逐渐过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运用遥感技术,则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讲解)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
5、应用范围: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讲解)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
案例介绍: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地位。
阅读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高二地理教案PPT内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