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地理学习方法 > 地理记忆方法有哪些,地理知识的记忆原则

地理记忆方法有哪些,地理知识的记忆原则

时间: 慧良1230 分享

地理记忆方法有哪些,地理知识的记忆原则

  地理知识趣味性强,涉及的范围也广,记忆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做个有心人,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就一定能归纳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小编整理了地理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地理记忆方法有哪些

  —、比喻记忆法

  是指把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与人们熟知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完成记忆的方法。科学、准确的比喻记忆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例如:记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时,可比喻为燕子的季节迁徙。记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卫星数最多的行星——土星时,可以将其比作土霸王。

  二、字头记忆法

  是指把一系列地理事物的字头串联起来来完成记忆的方法。例如记忆九大行星距日远近时,可以这样记忆: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三、谐音记忆法

  是指把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通过谐音组合到一块,然后联想创造出一种意境的记忆方法。对于难记忆的地理知识利用谐音联想记忆,便于想象,能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收到“记中乐,乐中记”的艺术效果。

  如黑色金属主要包括铁、铬、锰等,可以釆用“铁哥们”作谐音记忆。

  又如类地行星主要成分是氢、氖、氦,可以采用“勤奶孩子”作谐音记忆。

  又如记忆江河年径流总量排序时,可以这样:“径流巴西,俄(我)加(家)(有)美印(人)尼(你)中吗?”。

  又如记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时,可以这样“氧(养)硅(闺)铝(女),铁(贴)钙(给)钠(哪)钾(家)镁(美)?”。

  又如记忆草场资源丰富的国家时,可以这样:俄(我)新(心)中美澳,阿蒙(门)。

  又如记忆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可以这样:美加法(深)澳阿,该出口时就出口。

  四、接近联想记忆法

  是根据有些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有所接近之处而建立起来的联想记忆方法。通过接近联想有助于我们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增强知识的凝聚力。如复习亚马孙平原时,从同一地理空间进行联系,想到亚马孙河,全年水量丰富,季节变化量小;想到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树种丰富,破坏严重,“世界肺脏”作用正在不断减弱。又如,记忆洋流的分布规律时,在中低纬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想到北半球的反气旋是顺时针方向流动,东西风向如何就一目了然了。

  五、类似联想记忆法

  是根据地理事物之间在性质、成因、规律等方面有类似之处而建立起来的记忆方法。通过类似联想有助于我们发现地理事物的共性,强化记忆。如里海与日本的面积大约都为37万平方千米。又如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内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六、对比联想记忆法

  是指根据地理事物之间具有明显对立性特点加以联想的记忆方法。通过对比联想,有助于我们比较地理事物的差异性,掌握各自的特性,增强记忆。如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其气压分布状况、气流状况、天气状况都相反,学习时,只需精记一种即可。

  七、从属联想记忆法

  是根据地理事物之间因果、从属、并列等关系增强知识凝聚的联想记忆方法。通过关系联想,引导思考、理解地理知识彼此之间的关系,使思考问题有明确的方向,感到有些地理知识多而不杂,杂而不乱,有规律可循。如因果关系:地理自转—地转偏向力—盛行风向—洋流的流向;从属关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并列关系: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八、聚散联想记忆法

  是指运用聚合思维对一定数量的知识通过联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到一起或运用发散思维对同一地理知识,从多方面进行联系的记忆方法。包括聚合联想记忆法和发散联想记忆法,互为逆过程。运用聚散联想记忆法有助于学习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思路,建立地理知识的“联想集团”。如有关赤道的知识,可运用发散思维从下列各点进行说明。

  地理上最长的纬线;纬度最低的纬线;距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南北纬度划分的起始线;地转偏向力为零的纬线;仰望北极星仰角为零的纬线;全年昼夜平分的纬线;地理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纬线;反之,运用聚合思维可以说明上述所指纬线都是赤道。

  九、形象联想记忆法

  是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同某种具体的事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等联系起来,借助形象思维加以记忆。形象联想既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加深记忆。如的地形特征可与的“疆”的右半部分联系起来,“三横”表示三山即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两田”表示两大盆地即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又如意大利的轮廓图像高跟靴子。

  十、奇特联想记忆法

  是指利用一些离奇古怪的联想方法,把零散的地理知识串到一块在大脑中形成一连串物象的记忆方法。通过奇特联想,能增强知识对我们的吸引力和刺激性,从而使需要记忆的内容深刻地烙在脑海中。如柴达木盆地中有矿区和铁路,记忆时可编成“冷湖向东把鱼打(卡),打柴(大柴旦)南去锡山(锡铁山)下,挥汗(察尔汗)砍得格尔木,火车运送到茶卡。”

  地理知识的记忆原则

  1、“发现”记忆法

  所谓发现记忆法,就是在学习、复习地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重点解决,以此加强记忆的方法。比如,当学生在听课、做练习、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发现自己有概念不清、不得要领以及遗忘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应扎扎实实地依据课本,逐个解决,这也是再学习、再复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加强记忆的过程。尤其是复习时,要将所学地理知识系统化和概括化,逐章按节进行复习,一定会发现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有了不足,及时解决,搞懂学通,加强记忆。

  2、口诀记忆法

  这种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盎然,简洁明快,新颖独特。不仅易学易懂,而且记忆方便,是名符其实的“地理快餐”。

  如学习《中国地理》中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其口诀(看中国政区图):

  黑、吉、辽;内蒙古、京、津;

  晋、冀、鲁;陕(秦)、甘(陇)、新;

  苏、皖、豫;鄂、湘、赣;

  川(蜀)、黔(贵)、滇(云);宁、青、藏;

  沪、浙、闽;台、粤、桂;

  海南简琼,好记忆。

  再如,我国主要大山口诀:(看中国地形图)

  喜马拉雅(山)、横断山,

  冈底斯山、昆仑山,

  天山、祁连山,

  阿尔泰山、贺兰山,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阴山、燕山、太行山,

  秦岭、巫山、大别山,

  南岭、武夷(山)、台湾山。

  口诀记忆法,最适用于年岁偏小的学生,是他们在学习地理时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他们善于背诵,若能对照地图记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3、联系记忆法

  就是以点连线,以线拓面的方法联系记忆。如以铁路站为点,再沿铁路线向周围拓宽,或延伸的面来记忆。当然,完全可以以任何城市或其它重要地理事物为点,延线、拓面,相互记忆。

  如学习西北五省、区主要铁路交通时,先以熟知的西安为点,向西沿陇海线经宝鸡,再向西偏北到兰州。又以兰州为点,向西北沿兰新线到乌鲁木齐;由兰州向东北,沿包兰线经银川到内蒙古的包头;由兰州向西,沿兰青线到西宁。由西宁继续向西,是青藏线的西宁至格尔木段。

  由宝鸡向南沿宝成线经阳平关等到成都,阳平关向东沿阳安线经汉中到安康。安康是襄樊到重庆的襄渝线中间一个站。

  从铁路线分布状况看,兰州为西北最大的铁路枢纽站。另外,陇海线和兰新线及乌鲁木齐到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图线,是亚欧大陆桥的东段线路。

  4、图片记忆法

  地理图片能够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它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所以在学习时,适当运用观看与学习内容相应的图片,是会收到好效果的。高中适用的“中国地图册”中,附有大小图片44幅。有兴安林场、大连新港;黄土高原,华北棉田;上海外滩,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西沙风光;葛洲坝、日月潭等。课本上的图片更多。学到相应的章节时,首先应看图片。如学“热带雨林自然带”,先看“热带雨林”景观图片,学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植物特别茂密,乔木、灌木、草本混杂,树种繁多。地面有大象、犀牛,水中有鳄鱼、河马。树上有猿猴、猩猩攀缘,空中飞翔着各种鸟类。学生会感知热带雨林带动植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习课本内容时,就容易理解,还可进一步分析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从而联想到与热带雨林气侯有关。所以运用地理图片,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手段。

  5、类比记忆法

  从因果关系上谈,基本要素相同,结论必然相一。地中海周围气候特点是冬雨夏干。因地处30°~40°N的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影响,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那么可知,凡在这样条件下,就具有冬雨夏干地中海式气候。北美有,南半球的南美、非洲、澳大利亚都有。

  6、地图记忆法

  看地图、读地图、绘示意图等,这是学习地理最基本的方法,具有容易学、速度快、简便实用等特点。原则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学习到复习,都不能离开地图。因为地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直观语言,它能形象而确切地表示地面上各种地理事物,当然也能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来。通过地图,可以确定出地理方位,区域范围,展示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距离、形态和分布,便于阐明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容易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通过读图、分析图等,可以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逐步树立起敢于向自然界、向地球、向宇宙开拓的精神。

  学习各类气候类型,依地图学习,好记忆、易理解。如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东亚季凤,是世界上最为明显强大的季风区。它是由冬、夏气压场性质而决定的。冬半年,亚洲大陆内部气温低,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区;而东面的太平洋面上,比同纬度大陆来说相对气温要高些,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区和赤道以南的赤道低压带。大势是,陆上高压,海上低压,自然存在温压梯度的变化,从而形成由陆上高压区向海上低压区带吹的偏北风,叫冬季风。夏半年,温压场相反,所以风向也相反。

  实际上,上面的季风问题和一些地理问题,虽不是问明地图,但实质上你要准确无误的答好问题,也需要一幅鲜明的亚洲地图或世界地图浮现在脑海里,才能答得全面准确。

  学习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看“中国政区”图,就容易学习。从而也能尽快地掌握各省、区、市的相互位置、方位、图形等。若不看图,只记名称,必然就会今天记、明天忘,实际等于空对空。但只会看懂地图、熟悉地图还不够,应能理解地图,才能分析地图。能将地图上的内容和已有的地理概念联系起来,经过分析,从中才能得出新知识。

  7、方位法

  如《中国地理》“三北”防护林网,教学时将“三北”防护网所跨越的十二个省、市、区可用简称按自东向西顺序改为:东北区的黑吉辽三省西部,华北区的冀、晋、内蒙古,西北部的陕、甘、宁、青、新。这样讲,学生比较容易记住。

  再如高中地理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解放初只有九个,随着工业发展,增加到二十个。台湾省的台北、高雄,港澳地区的香港,人口也在百万以上。按书上的顺序讲,学生很难记住,而且查地图时也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很不方便。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在地理分布上大致排列成“兰”字形。在教学时,首先在黑板上写个“兰”字,然后按“兰”字笔划顺序填写北京、天津等城市,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与板图对照。这样、学生比较容易记住。

  8、理解法

  找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规律,通过有意识记效果较好。如《世界地理》世界气候,这一节内容既是本书的重点又是难点。它影响以后章节各大洲各国的区域性气候学习,同时这节内容理论性强、份量重、头绪多,学生难以掌握。为了教好这节课,教师备课时,搞清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性及其成因。讲课时,紧紧抓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就容易理解,也容易记忆。

  9、谐音法

  把新地名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

  如前苏联中亚地区的两条内陆河——阿姆河和锡尔河。在安徽中部地区,“阿姆”和“阿母”,“锡尔”与“惜儿”是近音。在讲课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地图,了解认识两条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和注入的地方,再讲阿母都是爱惜自己的儿子的。这样利用谐音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又利于记忆,但必须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原字搞清楚,防止以假乱真。

  10、对比法

  运用对比方法,把类似或相反的地理知识,排列成序。例如我国面积辽阔,为了使学生确切了解我国总面积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可作下列一些对比:我国的领上为英国的三十八倍,日本的二十五倍多,比英、法、德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面积总和五倍还大,仅次于前苏联、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祖国辽阔的概念。

  11、电影电视法

  电影电视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直观印象,犹如身临其境,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例如讲澳大利亚的袋鼠和苔原带的驯鹿,引导学生回忆电视放映动物世界结束的镜头,学生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很深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提醒学生看电视要多看《世界各地》、《祖国各地》、《兄弟民族》、《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以增长地理旅行知识和见闻。讲课时,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镜头,效果较好。

  12、熟读法

  对字数较多的地名,引导学生反复读几遍。如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布宜诺斯艾利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等,读熟了就很顺口,从而记得牢。

  13、数字法

  有的地理事物偶尔有数字上的巧合,可总结出数字规律。如讲南亚地区,总结出该地区有三个“三”:三种地形(北部是山地,中部是恒河、印度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三大河流(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种气候(热带雨林、热带季风、热带沙漠)。在讲东非国家时,总结它有三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两布(吉布提、布隆迪);两达(乌干达、卢旺达),东非的九个国家中已经记住了七个;剩下的索马里,塞舌尔也就好记了。地理课中有些数字与学生熟悉的事物巧合。如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恰好同“五一”国际劳动节一致,但必须向学生强调应注意地理事物的单位。再如讲黄河的长度是

  5,400公里,这个数字与“五•四”运动的数字巧合。

  高中地理课本中涉及数据很多,教学中若照本宣科,听起来就十分枯燥。怎样把它讲得有味,活跃课堂气氛,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可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比较法

  它是处理数字的基本方法,分横比和纵比两种。横比是把同类事物放在不同空间的比较,反映出事物间的大小。如讲太平洋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海洋,有1.8亿平方公里。学生对这个庞大的数字感知模糊,若把它与另三大洋相比,不仅按课本上指出它的面积是另三大洋面积的总和,还把它与面积最小的北冰洋相比,指出它是北冰洋的14倍。这样就使同学们认识到太平洋之“大”。也为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而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广的季风气候区打下了基础。纵比是同类事物不同时期的比较,它可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讲我国的工农业增长等方面的数据,为了突出其增长幅度,常用此法。

  (2)扩算法

  如果个体数字比较小不易引起重视,则可由此扩算出一个累积数,形成一个可观的数字得以强化该内容。如讲森林法中决定每个公民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 “三至五”数目小,学生觉得淡然,如果把它扩算为按10亿人计算,每年则可义务植树30亿至50亿棵,试想这是多么惊人的一笔财富!由此也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3)缩算法

  数字太大或时距久远,不易捉摸,如果缩算成小数字则便于理解。如讲“地球的演化史”可联系课本中的练习题,将整个地球发展史缩算到钟表面的12小时之中,指出地球各个发展阶段约占的时间。特别强调地球初期发展阶段占2个小时,太古代占5个多小时,即这7个多小时地球上无生命存在。后四个年代合起来占5 个小时,其中新生代很短,仅占10分钟,而出现人类的第四纪仅占20~30秒。这样一来同学们对漫长的地球历史中各代的相对时间就有了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对掌握地壳的变化、生物的演化很有帮助。课文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此法。如世界森林资源的毁灭,我国土地资源的减少,我国人口的激增等数据都可缩算到一年或一天甚至每小时来说明,由此强化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的紧迫意识。

  (4)迁移法数字显示的内容生疏,可以迁移到一个比较熟悉的数字上类比。如讲“一千克铀

  235通过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0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时,学生对“标准煤”比较生疏,影响了这个数字的信息度,可迁移为:如果这些热量全部转化为电能,相当于2000万度电,这样则有熟悉可知,易于接受。

  (5)换位法若遇数字模糊,难以感知,可采取换一方位、变一视角的办法处理。如“天体间的距离”用。光年”度量,学生不易感知,可换成用火箭、飞机、甚至步行所需要的时间去度量,使学生感知其“遥远”,进而认识到恒星的“恒”是有相对性的。

  (6)窥斑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课文中不一定要求记忆但又要知道有定量的数量。如讲黄河泥沙之“多”,可形象地说“一碗水半碗泥”;如讲我国西北某些地区气温日较差,可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形容。这样虽不反映总体数,但以局部示全部,以现象显特征,同样可起到生动有趣,强化印象的效果。

  采用上述方法应注意几点:一是数字的“加工”要注意科学性,不能无根据地将课文中的数字夸大缩小;二是不能节外生枝,故意引进些新的数字,混淆视听加重学生负担;三是此法要适度,并且强调课文中必要的数据要记忆,不能以此法免去记忆。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要求学生了解或掌握,教材中需要识记的份量很大,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识记规律,探究识记方法,才能提高识记效果。其基本指导原则如下:

  一是: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识记的效果对理解材料的程度有很强的依存性。教师可以在若干个机械识记的材料中,帮助学生寻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成为有某种意义的识记的材料。以有关长江的几组地理数据为例:

  长江干流流程是6300千米。在学东非裂谷带和世界另外三大河流时,它们的长度和长江的长度组成一个数字组:6000千米(亚马孙河)、

  6600千米(东非裂谷带),6200千米(密西西比河)、6400千米(尼罗河)。这几个数字中百位数可组成类似等差数列的顺序,而其它各位数字均相同。

  欧洲最长的河流、世界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流程是3600千米,其前两位数正好与长江的相反。

  二是:变抽象识记为形象识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是运用最多的模象直观形式。地图具有方位准确、数据直观、表现鲜明、地理要素内在联系外显等特点,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和不可缺少的工具,读图、填图、分析图,不仅可以“索象于图”,还可以“索理于图”,以至“规划于图”。地图是获取知识的信息源,又是储存知识的信息库,是识记、分析、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蓝图。教师要具备边讲边画板图的基本功,并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画边填,养成自己动手画地图,用图学习、用图识记的习惯,变文字、声波识记为文字系统和图像符号系统的综合识记,调动耳、眼、手多种感官对大脑进行多方位刺激,从而提高识记效果。

  三是:从部分识记到综合识记。综合识记具有部分识记的分散材料的优势,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把知识结构概括为:“位地气水生,资农工交城”十大要素组成的系统,使学生在新课进行前就对区域地理知识结构有了整体的认识,再把整体教材分解成各部分要素,随着教师把各地理要素的具体内容逐次分析,并展绘在底图上,最后画出一张本地域的综合性的地图,再配以必要的文字材料,这不仅对各地理要素的有关名称、特点和分布规律有具体了解,又能从各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上,在地图点、线、面符号组成的知识网络上,识记所学材料,进而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也便于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使知识得到迁移,从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12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