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读红楼梦有感范文500字
大观园,表面上是多么光鲜亮丽,但谁又能想到这个家族到最后竟然落到如此境地呢?故事最令人绝望的,便是有一个完美的开头,最后却落得个悲惨凄凉,让人不胜唏嘘。你看了红楼梦后感想如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1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从极致的权势到极致的衰败,只隔了一首《好了歌》的距离。但其中,蕴含了《红楼梦》不朽的思想魅力。
曹家的好日子从清军开始。曹雪芹太祖父曹世选,明末在沈阳做官。清军攻陷沈阳后,他成了俘虏,被编入正白旗,成为包衣,就是满清贵族的家奴。顺治六年(1649年)初,曹家的机会来了。驻守大同的降将姜瓖叛乱,多尔衮率军出征。曹雪芹的高祖父曹振彦、曾祖父曹玺都在这支队伍中。大同的城墙坚固高大,清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转而围城;而在围城中曹家父子冲锋陷阵立下大功,从而得到顺治的赏识。曹振彦一路高升,成为了曹家军功入仕第一人。
从第一代曹祖彦的军功入仕到第二代的曹玺与康熙的裙带关系,一直到第三代曹寅的鼎盛时刻,曹家辉煌而灿烂的“一生”走尽了,它慢慢的老去,无人问津。直到《红楼梦》公布于世,人们才想到有这样一段经历所被“抹去”。
晚年的康熙九子夺嫡,身体每况愈下,已经无力约束在眼皮底下的贪腐,只是一味的宽仁,但他选择了一个“坚刚不可夺其志”的继承人——雍正。1722年康熙病故,曹家的大树到了。雍正一扫朝政懒散之气,要求官员廉洁能干。可是曹頫跟不上变化,一而再再而三的触碰雍正的底线,最后惹怒了龙颜:抄家......
显赫百年的曹氏家族没落了,13岁的曹雪芹经历了断崖式的人生巨变,体悟了家族的兴衰,人生荣辱,世态炎凉,留下了300年不朽的句子“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因咸纱帽小,指示锁枷扛。”
毛泽东主席曾说,他把《红楼梦》当历史读,确实《红楼梦》是历史,但它只是大清王朝的一个插曲而已;它和历史一样会教给我们道理,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而我读《红楼梦》所感受到的,是当今一个经典话题——(反)腐败。
《红楼梦》中的贾政是一个例子。从常人角度来说,他一不贪污二不受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是一个清官。但深入读书,你会发现贾政并不是一个清官。他并没有摸清贾雨村的底细便向朝廷推举这个“人才”,而他唯一相信贾雨村的原因是林如海的一封推荐信和个人好恶,就为对方“轻轻谋了个副职的侯缺”。贾雨村在不久的案件中包庇了薛蟠,贾政虽知却默不作声,这相当于纵容了贾雨村的腐败。
贾政表面上表示了对“猫鼠同眠”,贪官污吏的愤怒,但却默不作声的纵容贪腐。我想,贾府便是从这时开始腐败的,即使有一个人出来阻止,也不可能改变以贾母为首的一群纵容腐败的人。曹雪芹便引入此事,可以看出当时贾家腐败之快,以及康熙年间贪腐人之多。
自从习近平主席上任以来便抓反腐,每天报纸上大大小小都会有一张章专门写反腐的文章。我每每看到这些文章时,我都会想起《红楼梦》。它好似军功家族腐败的样本;每个家族的盛世都是辉煌无比,奢华魅力,他们并不顾及腐败的存在。当有人巴结他们时,他们骄傲无比;但当流言蜚语把他们推上风口浪尖时,他们不顾一切的为自己辩解,而这一切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心虚。
红学家胡文彬说:“《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来自大大小小不同阶层的家族,身上带着独特的烙印,所以每个人都是第一无二的。读懂了其中每一个人,便读懂了每个人背后的家族和阶层,今儿读懂社会。”没错《红楼梦》中的人物、事件包括兴衰变更,仿佛一夜之间的事情。贾家的腐败就是现在贪官的无能、腐败:而《红楼梦》中腐败的只是一个家族,而中国如果没有人管制,腐败的不只是一个家族的问题。而在现在,贾家是一面镜子,镜子里的是皇权贵族一步步走向没落的过程。这过程中,子女教育的失败、不知节制的私欲、贪图享受的放纵......至今依然存在。我读《红楼梦》读出了历史的篇章,人生的启迪。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时间慢慢流逝,历史不可以再来,而如今留下的300多年前的诗句。一部千古绝唱《红楼梦》带给我们许多许多;家族的兴衰与腐败,让13岁的作者在人生中的经历变得波折,从而写了它。《红楼梦》一场看过的电影,故事情节太深,想让人再看一遍。反复思考与咀嚼,让这一部小说给了我人生的启示。它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种艺术、文化与历史,它在这三个标签中来回穿梭,散播它特有的气息。
不愧是世事依然《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2
风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战三国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汉的忠义情深,或许没有梦西游的虚幻迷人,但红楼有着一种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贯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过表面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极力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腐败。读红楼,令人叹为的可不仅仅是家族兴衰史,还有种.种风流事,种.种风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勾出了一段段风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少不得处处留心、小心多疑。而表哥贾宝玉又是个“只爱在女儿们身边的”。两人一见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琐事。她是一向娇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终爱女儿之洁的宝哥哥。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厌恶世俗。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后,也不过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剧。封建包办婚姻不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死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悲剧。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张晓风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不仅是一本讲述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忆,能触发人心底的温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得那人憔悴。
辗转红楼,忘不了伊细泣独怜,忘不了伊焚稿断痴情,忘不了红楼一瞬却终究梦一场。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3
金陵十二钗尽是红颜薄命,合上书页,只留一声轻轻的叹息。探春的面容,探春的言行,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
探春的首次出场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描写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脸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只这一笔就凸显了她与众姊妹的不同,活泼的性格跃然纸上。当宝玉谈到《古今人物通考》时,众姊妹都没有说话,唯有探春笑着打趣宝玉,可见她不似古代女子那般矜持,能大方地和兄弟开玩笑。这是年幼的探春,她那双玲珑慧眼,在举手投足之间彰显着别样的风姿。
探春的房间布置也是不一样的,在大观园建成后选住处时,她选择了“秋爽斋”,听这个名字像是男儿的住处,院子里种植着梧桐和芭蕉。若是下雨,便有“雨打芭蕉”之优美的意境,或是像李清照所写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探春喜阔朗,她的三间屋子连为一体,房中当地放一张桂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的法帖,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墙上挂的是米芾的《烟雨图》和颜鲁公的墨迹。由此可见,探春是十分大气的,“三间屋子连为一体,中间没有隔断”在现代装修中也很常见。而她的摆设都是些大物件,笔墨纸砚与墙上所挂的书画使秋爽斋增添了书卷气息,显现出主人的才学与素养。而宝玉的“怡红院”,刘姥姥有一次喝醉酒误入,觉得里面金碧辉煌,还以为走到了那个小姐的绣房。从房间的布置中,足以窥见人物独特的性格。
探春应该是姊妹中最活泼的一个。她的才情虽不及宝钗与黛玉,但她爱诗。觉得不一定只有男子才能结诗社,她召集姐妹们办了“海棠诗社”,她的诗句刚正有力,不像是出自女儿之手的那样温婉柔情。如大观园咏菊诗中的《簪菊》与《残菊》。她的雅号是“蕉下客”,符合秋爽斋的布局,又有男儿风范。
探春的理家才能是不亚于王熙凤的。在第五十五回中,由探春和李纨料理家事,正碰上探春的亲舅舅去世,吴新登家的欺负新主,在问赏银多少时故意听她的意见,探春笑道:“你办事办老了的,还来问我们!”说得那刁奴满面通红。赵姨娘知道赏银只有20两后来问探春,她没有更改先前的决定。可见探春是个公事公办的人。在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写了探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一个“敏”字足以显现作者对其的高度评价,她蠲免小姐们每月二两的头油、脂粉钱,仿照赖大家的花园管理方法,一草一木都获得收益,合理利用,为贾府省下不少钱,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理家能力。就连精明的王熙凤,因为探春比她识字、懂诗书,她认为探春比她更厉害了一层,也要让她五分。
探春在贾府中有一个别号“玫瑰花”,玫瑰美丽的外表之下,有着尖刻的一面。迎春虽是正室所生,但性格木讷懦弱,经常被一些悍仆欺负。探春虽为庶出,她常常为她的低位而感到烦恼,为亲弟弟贾环和亲生母亲赵姨娘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但她没有陷入烦恼的泥淖之中,而是尽力摆脱她庶出的低位,可见,她是多么坚强的女子。同时,这又是封建制度赋予她的一种功利心,想往上攀登。她认为贾政是她的亲爹,而只有王夫人是她的亲娘,也和宝玉走的更近。这不仅仅是因为赵姨娘与贾环的人品不好,而是他们的地位关系。探春虽有较为先进的思想,可依然没有摆脱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这是时代的悲剧,而探春,只是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探春的命运,我认为是金陵十二钗中最好的。依通行本高鹗的续书来看,是远嫁他乡。判词是这样写的:“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在元妃省亲那一回里,要求写谜语,探春所作的谜底就是风筝,这预示了她未来远嫁。她的命运就像风筝,无论她怎样努力,逆风飞行,但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牢牢地栓住了她,命运紧紧地握在别人的手中。这是封建社会里女子的悲剧。
王熙凤是女曹操,若她是个男儿身,会有别样的作为,正如那句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凤姐是为了一个“利”字,中饱私囊,加速了贾府的衰落。而探春却是真正为了贾府着想,力挽狂澜。若探春生为男子,一定是个公正清明、才华卓越的人。
关于探春的名字,我觉得是踏探新春的意思,是极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意思。亦可理解为一种叫探春的植物,对风适应性强,竟有些与判词呼应了。周邦彦的一首《瑞龙吟》中写道:“探春尽是,伤离意绪。”虽然宋朝与清朝隔的很远,此“探春”非彼探春,但不妨就这样来理解,他真真道出了我的感受。当我合上书页,眼前仿佛出现了小舟上掩面哭泣的女子,她晶莹的泪滴中包含着无限的深意,有恨,有怨,有无奈,有不甘。落花随水飘零而去,就像她的理想,她的命运。那个曾说自己若是男儿,就出去立一番事业的坚强女子哭了,她最终没有摆脱命运的大手,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伤感此时笼罩了我,唯有轻轻呼唤着那个如此熟悉的名字,探春,探春,踏探新春的探春啊!
一句话点评:“踏探新春”的解读饱含了作者对这个金陵女子才情的钦佩和对她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也勾起我们心湖的点点涟漪。
红楼梦读后感4
贾宝玉原是神瑛侍者,他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为了报答灌溉之恩,绛珠仙草就化身成了林黛玉,把她这一生的眼泪全都偿还给他,这也为之后的事情埋下了伏笔。曹雪芹埋下的伏笔还有很多,比如人名,“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贾宝玉”、“假宝玉”和“甄宝玉”、“真宝玉”之间的混乱纠纷,还有“林黛玉”中的“玉”和“薛宝钗”中的“宝”构成了“贾宝玉”的“宝玉”,所以他们三个人之间有一段爱情故事。这段爱情故事本来是非常美好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虽然小时候只有黛玉单方面的感情,宝玉当时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对待所有的姐妹都是一视同仁,使得黛玉吃了不少醋,但长大后就是两情相愿了,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爱情观,他们是相互的知己,两人都不能没了对方,在那个“只有门口的石狮子是干净的”的年代,他们的相爱就像是一堆杂草中生长出来的一朵白色的栀子花,不带有任何政治或者利益色彩,就是单纯地互相爱恋,心里都知道对方的情感,只是不在表面上显露出来。
宝玉和黛玉平常的相处模式就是起先两人在那好好地说着话,然后宝玉无意中说了一句混账话,黛玉就开始哭得梨花带雨的,有时宝玉也跟着哭了起来,自己哭完了就开始安慰黛玉,并且一边不停地叫着“好妹妹,饶了我吧”,一边在自我反省,最后黛玉破涕为笑,宝玉也笑了,两人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似得继续说话。不过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在紫鹃测试宝玉真心程度的那一回,我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浓浓的爱意。当宝玉听到黛玉将要回老家时,他的内心一定像被雷劈中一般,麻木了,然后就昏过去,留下贾母,王夫人和袭人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的团团转。知道是紫鹃跟他讲了话之后才这样的,袭人就一头冲进了潇湘馆,质问紫鹃,黛玉当时在吃药,听到宝玉“已死了大半个了!”,就“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咳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可见她当时的焦虑,其实这个最后都快要变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了,因为“黛玉扶枕喘息半响,推紫鹃道:你不用捶我,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所幸紫鹃去解释了一番,才没有惹出悲剧。经过这番闹腾后,宝黛两人的情感越发深厚。
可惜的是,他们是那个年代的人,这段恋情终究不会受人祝福,薛宝钗就在这时闯了进来。贾宝玉是贾家的公子,唯一的继承人,薛宝钗则是薛家的千金大小姐,还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而林黛玉,只是个无父无母的人,靠的还是她的外祖母贾母,这样一看显然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才是名门当户,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有着“金玉良缘”的寓意,更何况他们的母亲还是亲姐妹呢。在那个时代,完全没有乱伦的概念,“爬灰的爬灰”,有的只是贵族联姻和皇室指婚--元春只给他们两个送了一样的东西,所以所有人都非常看好他们,除了当事人贾宝玉和林黛玉。黛玉和宝玉其实本来就都挺反对当时的封建观念,认为那些四书五经是无用的书,然后去看当时认为的杂书如“西厢记”等。他们都还认为那些丫鬟也都是人,所以不应该使唤来使唤去,不把他们当人看。在宝玉身上体现的很明显,比如晴雯生病了,宝玉反而照顾她,宝玉对她们也非常的放纵,这也间接导致了最后晴雯的死。以及袭人,当她回她娘家时,宝玉还特的跑到袭人家去看望袭人,当他惹袭人生气后,他先赔了不是,恳请袭人原谅他,完全没有作为主子的骄傲自满。还有黛玉,虽说刚开始很多丫鬟觉得她很冷漠,不亲近人,但过了不久,她们就发现黛玉其实是个很好的人,当黛玉死后,很多丫鬟都哭的死去活来的。从这些方面都可以反映出黛玉和宝玉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他们应该成为灵魂伴侣。
红楼梦读后感5
引子:
红楼梦,四大名著之首,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的书。从红楼梦还未完成时,脂砚斋便已随着曹雪芹的写作进行点评,红学,就是这样诞生的。为何红楼梦,也只有红楼梦拥有了属于它自己的“学”?因为这的确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且不说它的文学与社会价值,其中甚至还包括了关于美食,服装,管理,建筑等内容,使红学范围变得愈发广阔。
当然,红楼梦在内容情节上的造诣也是值得称赞的。红学家们曾指出贾宝玉这个角色的原型便是作者曹雪芹自己,而贾家大家族的兴衰经历也是曹家经历的写照。但我想这并不代表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这是基于作者经历之上的创作。作者通过对一个庞大的群体中每个人物的细致塑造,使其变得鲜活真实,又从这个整体中折射出隐于其下的当时的整个社会,手法令人惊叹。而作者所描写的主要对象,却是在那个时代并不被人看中的女子,这或许也是这部作品如此有社会意义的原因吧。
“水做的骨肉” :
在红楼梦中,宝玉曾如是说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当然,这里并不是为了体现贾宝玉性格女性化之类的,毕竟宝玉真正厌恶的并不是男子,不然,他又怎会与柳湘莲、秦钟等人关系亲密?事实上,宝玉所厌恶的功名利禄,或者说是男子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在当时的时代,贵族是拥有很大的势力,官位是可以世袭的,所以,诞生在像贾家这种大家族里的男子生来就是要步入仕途的。但,贾宝玉作为嫡系继承人,却不愿走上这条道路。他痛恨这条道路,其他男子追求功名利禄后身上沾染了铜臭味便会被他厌恶。而女子,一直呆在闺阁之中,从不接触真正的社会或是仕途方面的事物,在宝玉眼中,她们便如水一般纯净。而那些已为人妻的“女人”便如同水与岸的交界处,浑浊起来了。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中最主要的几个女子,她们都是水做的骨肉,但也各有各的不同。像林黛玉,在我看来,她如同从高山上蜿蜒而下的雪水,细细的水流,似乎很轻易地就会无影无踪,如此脆弱,但也如此的纯净高洁。而史湘云,像是林间一条叮咚的小溪,同样纯净,但更加活泼,充满生命力。至于薛宝钗,则是一条河,不算十分广阔但相较小溪也是宽了许多,平缓地流淌,一如她人一般端庄包容,但河也总不如溪一般纯净了,它在土地上流淌,不免会沾染泥沙,沦于世俗。
女子,在那个时代被看为男子的附属品,她们的一切都不重要。但作者却通过贾宝玉的口说出女子是水做的骨肉,展现女子那些不为男子拥有的纯洁品质。金陵十二钗,作者在其中主要塑造的十二个迥异的女子形象,象征着当时女子们的整体形象与命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
这个小标题是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判词中的第一句,在此我仅以她们代表金陵十二钗。“停机德”来自于乐羊子的妻子断布劝学的故事,代表了女子的贤良淑德,在此说的是薛宝钗,在我看来的确是再恰当不过。薛宝钗整个人简直就是古代女子大家闺秀的代表,端庄贤惠,会规劝宝玉去读“圣贤书”,一举一动都如此得体,收到荣府主奴上下喜爱;处事圆滑,懂得如何处理大家族中的纷乱琐事,不会让任何人难堪;而且,她的才华道德等都是符合一个大小姐的标准。但“停机德”这个看似赞美女子的词汇之下,也隐藏着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停机德”是作为妻子懂得规劝丈夫读书以获得功名利禄的一种德行,说到底女子能够对男子有所帮助就是有德行,能够被世人所称赞。女子的一切都附属于男子,甚至是她们的荣誉,也是要从男子那里获得,比如恪守妇道,持家勤俭,无不是对男子有些用处罢了。薛宝钗的确贤良淑德,聪慧无比,看起来近乎是一个完美的女子,但总是让人有些看不惯。她太完美了,作为当时一个完美女子的榜样遍代表了她甘心,或者说是习惯附属于男子。“金玉良缘”,作为“金”的宝钗失去了嫁给皇上(玉玺)的机会,便一心一意要嫁给宝玉,因为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出嫁是一生中大事,嫁给一个好的男子便代表了好的一生,可以说,当时的女子,出生就是为了有一门好的亲事,而薛宝钗所做到的大家闺秀的风范也是为此。她是如此的顺应趋势,对于府中各种腐败之事是如此,对于自己的婚姻也是如此,她在想要嫁给宝玉之前未必有多喜欢宝玉,甚至还避之而不及呢。
相较来说,林黛玉就更真实了。在这里,判词强调了她的“咏絮才”,事实上,薛宝钗的才情并不亚于林黛玉,为什么作者要强调黛玉的“才”,宝钗的“德”呢?这的确说明黛玉没有宝钗一样的“停机德”。这并不是批评,甚至可以说是褒奖。因为没有“停机德”说明黛玉并没有把终身托付在一个男子身上的想法。她与宝玉之间是真正的爱情,自由的爱情,不关于任何利益权利,仅仅是两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心心相印。
金陵十二钗中的其他女子也遭受着同样的命运,她们究竟是靠着自己艰难地活下去,还是依附男子过一生?李纨已是寡妇,带着自己的儿子清心寡居;秦可卿和王熙凤都已为人妻,不免纠缠在家庭的纷纷扰扰中;元春嫁给了皇上,成为妃子,为家族争光,自己同时也享受荣华富贵;迎春出嫁给了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公子,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探春,惜春,史湘云和巧姐在前八十回中一直在大观园或家中未曾出嫁;妙玉更是带发修行,身处栊翠庵之中,不接触世俗。
在那个时代,女子们都有着自己的选择,有的已是人妻,或刚刚嫁为人妻,不知是父母之命,还是媒妁之言?终究不曾在新婚夜之前见过夫君。有的仍是花样年华,守于闺阁,却也无可企盼,未来不会有岔路口,只有那一条已定的,无数女子用眼泪铺就的道路。有的无所牵挂,脱离世俗,寻求一份宁静,孤独一生。但,终究是女子啊。结局,又有什么区别?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这是宝钗黛玉判词的后两句,预示着她们的结局。“玉带林中挂”在87年版本的红楼梦中注释解释“玉带林”为林黛玉倒过来的谐音,暗示着宝玉对黛玉的想念之情。无论宝玉如何思念黛玉,她终究是泪尽而逝了。一边是宝玉与宝钗的婚礼喜气洋洋,另一边黛玉含恨而终。如此悲惨的结局,让人叹息。终究,黛玉宝玉之间自由纯洁的爱情敌不过家族利益的需要,这段爱情随着黛玉的逝去而消失。林黛玉的一切却像一条玉带,挂在了宝玉的心上,斯人已去,留下宝玉一人思念,留下我们默然哀叹。
宝钗又何尝好到哪儿去呢,“金钗雪里埋”,宝钗最后虽是嫁了个“如意郎君”,宝玉却对她并没有感情。若是有,也只不过是同一般的姐姐妹妹的友爱,若是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同,大约只是多了分同情吧。宝钗的“停机德”正是她无法获得宝玉的青睐的原因,宝玉如此痛恨功名利禄,又怎会要一个整日督促他好好学习的妻子?不知是宝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忘记了这一点,还是她实在是习惯了,无法改变。也许她早已认为功名利禄对于男子来说是最最重要的,作为一个大家闺秀,自然要恪守妇道,懂得督促丈夫去寻求这些。无论如何,宝玉的心已留在了黛玉身上,如今那人已随花而去,他的心便也随之而去了。如此一来,即使宝玉对宝钗尊重有加,以礼相待,宝钗终究是失去了她的幸福,与一个同自己没有什么夫妻之情的人共度余生,又哪来的幸福可言?黛玉经历了所爱之人与别人成婚的痛苦后溘然长逝,而宝钗历经如此难熬的婚姻,最后也逃脱不了同样的命运,她难产血崩而逝,逝去之时是一个大雪天,这支本是光彩耀人的金钗就这样埋于雪中。
金陵十二钗,十二位女子,黛玉泪尽而死,宝钗血崩而亡,凤姐被休短命,探春远嫁他乡,可卿猝死托梦,湘云海棠花去,元春虎兕梦归,妙玉终落污泥,迎春误遇中山,惜春看破红尘,巧姐耕织自食,李纨荣至即逝……
十二钗,即使身份地位,世事经历,不尽相同,最终,也不过如此。也许她们的结局并不完全一模一样,有人活着,有人死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原因,但,终归于如此结尾。不只是她们,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女子,大多都是如此罢了。红楼的结局是悲惨的,即使我们看到的只是高鹗的续本,与曹雪芹的原意也许大相近庭,但结局的悲惨都是无法改变的。终究,这是一个悲剧,贾家的破落消亡,这些女子灿烂美好的生命也一同消失。
红楼梦,红楼一梦,那些女子的生命在梦中淡然消逝。本来,梦就是虚无缥缈,随意便会消失的,更何况在梦境中也是脆弱的生命呢?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相关文章:
初中读红楼梦有感范文500字
上一篇:初中读红楼梦有感范文5篇
下一篇:名著红楼梦读后感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