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红楼梦读书心得感悟范文500字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主张。以下是红楼梦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1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特别爱读书,特别是名著,读《三国演义》,我领略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读《西游记》,我感受到了孙悟空的桀骜不驯;读《红楼梦》,我则体会到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我觉得《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初读《红楼梦》,觉得人物繁多,情节复杂,语言生涩难懂,合上书本,静心梳理情节,也能理出个大概来。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金玉缘》这个书名,因为《红楼梦》主要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纠葛。宝玉和宝钗被人称为“金玉良缘”,但宝玉却称自己与林黛玉为“木石姻缘”,最后黛玉含恨离世,宝玉削发为僧,宝钗孑然一身。所谓“金玉良缘”也不过如此。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历程为暗线。其中,贾府最为兴盛,却又衰落得最快。虽然贾府上有贾元春在宫为妃,她为贾府换来了繁荣,使得贾府后台强硬;下有无数家业,家底雄厚,但是贾府上下挥霍无度,贾府后辈个个纨绔子弟,好吃懒做,软弱无能,家产被一点点腐蚀。再加上后来顶梁柱元春的病逝,贾府大厦轰然倒塌。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衰落不可避免,但若是府中发奋图强,人才辈出,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
再读《红楼梦》,林黛玉离家入荣国府,黛玉葬花,宝玉成亲,黛玉离世......一个个故事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也鲜活起来,哭哭啼啼的林黛玉,见风使舵的王熙凤,审时度势的薛宝钗......从中领略到林黛玉的才华,感受到薛宝钗的大气,体会到王熙凤的泼辣......
贾宝玉娇声娇气,更似个女子。这样的性情,也是因为成长环境所导致的,荣国府里到处是女子,男子屈指可数。不过,我觉得宝玉也是个君子,在身不由己的封建社会里,他有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封建束缚的追求。最终却因为黛玉之死放下一切,削发为僧,可悲可叹。
林黛玉才华出众,夺菊花诗,庐雪争联,即景赋诗,与湘云月下吟诗......
可她又是一个一手拿药罐子,一手捧醋坛子的弱女子,不如宝钗的行事大方,不如熙凤的精明能干,更是因为她性格孤僻,人缘不好所导致原本疼爱她的贾母渐渐疏远她,最终因为王熙凤的一出"偷梁换柱"痛失所爱。但是,她又是个可怜人,从小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寄人篱下,爱而不得,最后喊着宝玉的名字香消玉殒。
我曾为这书中悲惨的爱情故事唏嘘,也曾怨作者为何不给这故事安排一个好的结局,让人猜摸不透。不过在这封建社会末期,注定不会有皆大欢喜的结局吧。
读完《红楼梦》,我了解到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感悟到封建社会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感受到宝黛爱情的忠贞与无奈。《红楼梦》不愧是反映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红楼梦读后感2
看罢,心里泛起层层酸意。
清代的曹雪芹少年时代本是经历着一段富贵豪华的生活,但时间不长,他的父亲因事受到削职抄家的处分,贾家便走向衰弱。
男主人贾宝玉是串全书始终的人物,他身在贵族之家,家里期望很高,但他不爱读书,憎恨封建传统思想,厌恶束缚他的家庭,充满叛逆精神,他同时也对女性充满同情。
女主人公林黛玉原是绛珠仙草,因受顽石露水恩惠,愿用一生的眼泪陪伴他,而这块顽石恰是宝玉,她有极强的自尊心,才华横溢却多愁善感,他们俩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了相恋,但最终他们的爱情被封建势力所扼杀。
其实,曹雪芹一生也很无脑,人这一辈子,有很多无奈,记得《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说过,“我要好好活”,是啊,一本子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活”啊,什么都不做怎样“好好活”?什么都是需要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工作,你工作,换来生活需要的钱,钱有了,去生活…可是,你觉得完美了吗?钱乃身外之物,功名利禄只是换取钱的手段罢了,如果觉得钱就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一生就是一场噩梦,无聊之极的梦,有一些钱,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这倒是允许的,奢华点也是自愿的,但愿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有少数人能看破红尘,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有很多人为《红楼梦》的结局不满,可我却引以为足,若是宝黛结合,那他们最终能否逃过命运的束缚?我想,是不能,即使改变,也是痛苦,甚至比死亡,比出家更痛苦的改变,宝玉的叛逆,不追求名利,但他能做些什么呢?只能出家,看破了红尘,一切都了无烟迹,黛玉的力量如此薄弱,远不如宝钗那样深得人心,也许死才是解脱吧…
“有过风雨,有过泥泞,也曾狂傲,也曾难耐,却终究走过,人生之路上,携一蓑烟雨,过得,过得,过,便有所得”,自最喜甚之。
虚也罢,实也罢,一梦而已,惊醒已泪全。
红楼梦读后感3
有些同学不喜欢读《红楼梦》,或是因为不是白话文,或是因为的情节不太感兴趣。客观地说: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你有理由喜欢《红楼梦》,也有理由不喜欢它。但是,通过读红楼梦,我认为它确实有几个理由叫我们不得不读:
1.它的悲剧美。
读过《红楼梦》,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悲剧。用曹雪芹的话来说:“字字看来皆是血“。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而《红楼梦》就是把极美的东西撕到极碎后的产物。但并不是说它不美,破碎了的它也一样美。贾府的盛世繁华,女子们的绝代容颜,美到极致;最终的家破人亡,香消玉殒,也是碎到极致。甚至说穿插整部书的宝黛之恋,无论是前缘还是今生,总是叫人断肠的。这正是《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所在。一部红楼,写尽世间繁华与辛酸,它起源于现实,却又高出现实,它虽然是一部小说,却真实的如同历史记录。
2.它的人物活灵活现,情节严谨。
红楼不仅凝重,他也是活泼的。红楼梦中几百个人物,就有几百种性格,种.种不同,种.种特别,却又无一不具有代表性。这些人物们像一颗颗珍珠,恍惚看起来颗颗相同,却又是颗颗不同,故事的情节如条条蚕丝,交错勾连,读起红楼梦来,是人物自己在活动,并非作者讲述,我们聆听。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说到林黛玉,我们想到她亭亭玉立而又孤标傲世;当说起薛宝钗,我们想起她藏愚守拙,为人圆滑。当说起王熙凤,她的形象又是精明强干,工于心计。她们有缺点,但也不缺优点。她们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他们只是他们,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辉。而《红楼梦》中的故事,没有一回是孤零零的,没有一回不与前后相照应,它们全都是连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珍珠一样的人物,蚕丝一样的情节,共同织成了《红楼梦》这部人中有事,事中有人的锦绣华章,天衣无缝。
3.由小见大。
《红楼梦》,说白了就是写贾府的事,但是我们可以从书里读到整个社会,宝玉不追求功名利禄,众人都谴责他,可见当时的追名逐利之风,从宝玉和贾环虽然是兄弟,待遇却大不相同一事,我们可一看到封建社会严重的等级观念。从薛蟠的巧取豪夺,我们可以看到贵族纨绔子弟的仗势欺人。而大观园里如许的丫头的香消玉殒,更让我们看出了社会的残酷,它并非只是一部描写贵族生活、青年爱情的作品,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4.构思精妙,富有诗意,纯美。
《红楼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描写。细致的景色描写,也有诗词佳句。三十七回中,群芳为咏海棠,各显才艺,既有其性格的体现,又有其内容的升华。黛玉的葬花吟,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堪称巅峰之作。加上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湘云醉卧等绝美的场景描写,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绝无仅有的艺术佳作。诗歌,姓名,谜语中的隐语,例甄英莲谐音真应怜,秦可卿又谐音情可轻,及元、迎、探、惜四位小姐所做的灯谜,都暗示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5.《红楼梦》被列于高中生必读书目,绝不是没有原因的,它里面复杂的人物形象和人际关系教会我们如何行事做人。如同我们要学黛玉的才华横溢而不是气量狭小,我们要学宝钗的心胸宽广而不是藏愚守拙,如果读了红楼,却学了薛蟠,贾琏等人的做派,像社会上的小混混,则是玷污了《红楼梦》的艺术和美。
文学之美不像音乐,美术的美一般显山露水,而是以含蓄之美,深沉之美来感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自然所感悟的也不同,这是文学的客观性,而红楼梦就把这种客观性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只有我们自己真正走入《红楼梦》中,我们才能真正知道,我们自己的《红楼梦》,究竟该如何上映!
红楼梦读后感4
薛宝钗是一个富有心计的人,而她给外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种优雅的自然美。所以她在着装方面也遵从了自然美的原则。
首先,在服饰色彩上,她大都选用了自然界的色彩,如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的坎肩、葱黄色的棉裙等都是一些自然界的植物颜色。
其次,她在选择服饰时也尽量选择一些朴素的颜色,保持自己素雅的仪表。
起初,我以为薛宝钗并不漂亮,而且体态臃肿。不过细细品味,其实薛宝钗胜在优雅的气质。“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这是通过贾宝玉的眼睛看到的薛宝钗,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了一个标准的明清时代的美女。
我们看到的宝钗是一个衣着端庄之人,身上无过多的修饰,不刻意装扮而改变的自然美,一切以体现自身原有的容貌气质为主。“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这句话点名了宝钗并没有涂口红来让自己本就别致的容貌更加动人,也没有特别的去点眉来润色,可见虽然其他女子都用化妆、佩带饰物来修饰自己的脸庞,薛宝钗却是偏偏不喜欢这些后天加入的东西,她天生丽质,用自然形成的美感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人。我们可以透过曹雪芹的字里行间嗅到这点气息:第七回《送宫花贾链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薛姨妈给各姐妹送宫花曾说:“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这里颇有些特立独行的“宝丫头”就是宝钗。而第五十七回《慧紫娟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宝钗曾劝邢岫烟不要佩带这些没用的首饰,服饰应以简单为好,该省得要省。从这些宝钗对服饰的喜好表现中我们可以发现她不好排场、穿衣简而洁的性格特点。以小见大,宝钗的节俭、精明也挥之欲出。她穿衣打扮上一切以简朴大方为美,不苛求戴花佩玉以此来显示富贵小姐的身份。从宝钗的不爱戴花、穿着低调不张扬及贾母对她屋内设施如“雪洞般”的评价等一些细节可以看出她虽然是一个出自名门望族的小姐,家里不缺钱和地位,但是她却不是一个挥金如土、追求奢华的人。
第三十二回中,因为金钏儿自杀,王夫人正准备吩咐裁缝为她做新衣,宝钗知道此事后便把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拿了出来,而自己却常年穿着半新不旧的衣服。这一点着实让人感动。作为一个贵族大小姐,宝钗并没有所谓的“富贵病”或者“势利眼”,而是充满同情心和爱心,这点实在是难能可贵。
服饰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生活态度,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红楼中的服饰,更是写的传神,也许和曹雪芹家是开服装厂——江宁织造——有关吧。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始终在四者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其作品的重大性以此可知。整部作品篇幅庞大,却处处设计精巧,从各个角度切入都能探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潜在的写作意图。虽然说我读《红楼梦》的次数还没满两遍,而且都是粗略地领略一番大致情节,并没把握可以写好“写作手法”这么大的一个主题,所以只是浅浅地叙述一下我的观点好了。
从总体谈起,《红楼梦》像是一个通透的球,外观平稳,轮廓均匀,就如阅读《红楼梦》给人的感受,不会带给人特别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紧张刺激感,却是十分流畅,自然地交待故事情节。并且,这个球可以像凸透镜一般收集外界的环境背景,将一个复杂颠沛的世界完整地融缩入一个封闭的空间,球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能与外界的事实相互牵挂勾连,就如《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将当时清代的社会背景会集于两大家族中,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从宁荣两府与政权皇宫千丝万缕的牵连得以体现一个时代的背景。同时,一个观察水晶球的人还能从球中看清镜面反射的自己,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从书中所描述的对象反过来理解自己呢? 作者也许希望读者能与书中人物情节产生共鸣,让我们不仅可以理解书的含义,还能为自己读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同样的,当一个球受外界因素影响之时,即使滚动起来它的重心也仍然不变,保持呈现出来的成像的不变性和统一性,这使我们联想到《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或许是始终不变的,万变不离其宗,书中任何一个细枝末节的点滴都能追溯到它埋于地下的根系,也就是拥有如一的主旨。另一方面,球体本身与球外世界就像是两个完全相同却又互不相容的个体,看似和谐地相互存在,却又无法打破表面使内外相接,就如《红楼梦》中许多人物以及表达意蕴的矛盾性,为这个完美的球增添了些许不完美,却引起读者的反思。
花了那么多字写了些奇怪的东西,我们也大概大能感觉到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但说白了我依然不理解《红楼梦》的主旨是什么,心中也始终对本书存在太多太多的疑问和看不懂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讲还是有一点大概的感觉,那么就顺着这个感觉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谈谈。
曹雪芹的写作手法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巧妙的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暗示和铺垫的技巧。其强大的“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的伏笔不亏作者“增减五次,批阅十载”的功劳,留下的字字都是精华,句句值得推敲。
《红楼梦》中的暗示与伏笔可以分为多种类。无论是章回的取名,字里行间的线索,人物环境的描写,癞头和尚的痴语,大夫胡乱开的药方,人物地点的名字,诗词歌赋的意象,人魂显形的托梦,甚至是任意一个数字颜色形状,都是一个潜在的暗示机关。
书中很多处可以预见故事结尾。以《红楼梦》开篇第一章回为例,故事的开端就已十足可以映射其结局,一仙师早已定言:“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就,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早已在第一回一不知名的仙人就已道破世间一切的实质也不过只是万物归空,终入“太虚幻境”。这样的开头,除了具有伏笔的功能,同时也能提示读者应把眼界放在“探寻万事根本”的高度来阅读本书。另外,作者通过对通灵宝玉,和绛株仙草的概述已经为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性格作了铺垫。宝玉是女娲补天遗落的一块石头所变,是一块仙石,但同时也是“无材补天”的废石,这也揭示了贾宝玉聪颖灵秀却又无用于朝廷的两面性。再来看绛株仙草,这株仙草吸受天地之精华,又得雨露滋养,欲偿一世眼泪,正符合林黛玉身性娇弱,敏感多愁的性格。以此可见,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前身进行描写,对后面的叙事进行铺垫。
再如,人物的话语同样可以起到埋伏笔的作用,与后面的情节紧紧相接,环环相扣。行文中的伏笔相互串联起来,就像是一条隐隐行进的暗线,逐渐编织成一个秘密的真相。例如,秦氏在十三回中曾以魂魄的形式托梦给凤姐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她已道破看似荣华富贵的家族终将凄冷散场的悲惨结局,盛筵必散,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再说眼前近一点的,秦氏也预料到“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这显然是指元春省亲的盛事,淡淡的一句话却多多少少在读者的脑中留下了印象,使故事情节的推动发展衔接得平稳自然。无论是长远的预料还是眼前的时事,处处如此的小小伏笔就编织成了一层一层立体的网,明暗交错,使整体布局十分精准严密。
说到作品的严密性,是无可确凿的。这些处处可见的小伏笔即使在相隔很久远的两个章回中也能相互呼应。比如初次出现在第五十一回中的胡太医曾为晴雯开过狼虎药方,而在第六十九回中胡太医又再次出现了,这次是为尤二姐看病,开的药方致使尤二姐流产,这不禁让读者猜疑到两者的紧密联系,这种移花接木的写作手法也是铺垫的一种,把完整的故事分散在各个章节,让读者有心拼凑零散的碎片。同样的,鸳鸯在第四十六回中不愿作贾赦的小老婆,从此与宝玉决绝。直至第七十回中还写道:“自那日之后,一向未和宝玉说话,也不盛装浓饰。”这里一方面塑造出鸳鸯拥有决不悔改的决心与高贵的尊严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保持了故事的联系性。
之前我有提到过,《红楼梦》的章回取名也是精心设计过的,内容上十分精简,可以高度概括这一回所叙之事;修辞上又工整匀称,经常采用对偶手法;甚至作为一章之首,可以具有巧妙的预示性作用。比如,第六十五回的章名“贾二舌偷娶尤二姨,尤三姐思嫁柳二郎,但是当我们阅读完第六十五回,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文中有任何提及“柳”这个姓氏,只是知道尤三姐发誓一心要嫁给一个自己喜欢的男子。但是进入六十六回中,在尤二姐提及尤三姐的思嫁男子再次吊人胃口“这人一年不来,他等一年,十年不来,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再不来了,他情愿剃了头当姑子去,吃长斋念佛,以了今生。”之后我们才从尤二姐得口中得知此人姓名“柳湘莲”,是戏班里的一个小生,原来性格冷面冷心,无情无义。在这里,就能体现出《红楼梦》章回还具有提前预示的功能,提示读者书中任何地方都可能暗含机关。
《红楼梦》还以众多耳熟能详的人物角色著称。书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在读者的脑中都会留下栩栩如生的印象,其中不少归功于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无论是来自大家族的千金小姐还是地位卑微的丫头婆子,之所以都可以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是因为曹雪芹将人物描写得很真实很典型。这真实来源于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性格的多面性。作者便想着力突出这一点,把人物放在最普通的家常生活中,正所谓“在生活中雕琢,而不是一次写尽。”作者在书中多次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把众多人物放置于同一遭遇中,从不同人面对同一境遇表现出的不同反应对比出他们不同的性格,或者近距离描写一个人物,通过发生在这一个特定人物周围的多件事突出他或她的品质特点。在《红楼梦》中,鉴于出现人物较多,相应的前者手法用得也比较频繁。曹雪芹善于在人物对待事物不同态度中对比凸现他们性格上的差异。网上的研究论文就有提到,“尤二姐和尤三姐两个姐妹,一个善良懦弱,一个豪爽泼辣。迎春和探春两人同为庶出,一个是戳一针也不吱声的‘二木头’,一个是可爱又扎手的‘玫瑰花’。”在第六十五回中尤二姐甘嫁琏二爷担起不好的名声,而尤三姐起誓非柳湘莲一世不嫁。在第七十三回中对于消失的“金凤”配饰,迎春不详问此事也不带累他人,而探春必求询出根源处治小人。由此可见,这种在相似的境遇下不同人的不同的表现正可以体现出人物间的性格差别,丰富人物的生动性。在塑造人物方面,《红楼梦》中的心理描写也十分细腻,曹雪芹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不同阶级不同性格人物的心理活动,实属不易,而正是这些心理活动为人物的真实性增色不少。这其中就能映射出一些地位较低的人物被扭曲的怨愤心理。比如刑夫人,赵姨娘,探春,迎春的心理活动在这方面就极有价值。例如,在第七十一回中,“刑夫人自为要鸳鸯之后讨了没意思,后来见贾母越发冷淡了他,凤姐的体面发胜自己……今日因此着实恶决绝凤姐。”通过描写人物的一些主观感受,读者能近距离地体验角色的境遇。这也是增添人物真实性的妙法之一。
我一直认为写作手法是一部小说成功的很大影响因素,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就像一座沟通了读者与书中人物的桥梁,不仅要在内容上勾勒出书的灵魂,也可以把握度量好读者的阅读心理。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中的部分写作手法的浅略之见,我希望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手法这个角度中寻找写作的目的意图,同时也感受一番独特的红楼风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