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语文 >

初中论语读书心得500字

时间: 巧绵21291 分享

  论语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好好品读,以下是读后感5篇,欢迎阅读

  论语读后感1

  《论语》的前四篇,都是来讲解孔子学问之道,对其思想核心“仁”的理论阐释,而本篇不同于前四篇,加入了具体事例,师徒之间的讨论,使语录体充满生机。

  孔子的学问之道,多以用为主,而不是侃侃而谈,纸上谈兵,文中事例对于学生都是有着教育意义的。

  本篇中包含有孔子嫁女,孔子对于弟-子、他人的评价,来对于德行的肯定与批判,在对和对弟-子的交谈中,也吐露出孔子心中的最终理想。

  从孔子嫁女中,可见孔子对人人才的认定,不在于外在,而在于内在是否有德。虽然只言片语中很难看到孔子所选女婿全貌,但从孔子的标准来看,此人应该是品德高尚之人。

  孔子对于众弟-子及他人的评价中,或有赞扬,或有批评,比如孔子肯定冉雍的仁德,而否定浮华的言语;漆彫開对于仕的谦虚,孔子欣慰不已;孔子对于子路忠诚的肯定,对于其好勇的否定;对于申棖欲望过多的批判等等,都是从弟-子为人处事的现实中肯定他所弘扬的“仁”,也说明了 “仁”的标准是多么严苛,非常人之所及。

  孔子在和弟-子颜渊、子路一起谈论志向时,孔子的主要目的还是考察他二人的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子路之志,合乎义——有财富而与人共之;顔渊之志,合乎善;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使其安逸,朋友相互信任,少年能够得到关怀。”这便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不同常人之处。在当世有高尚地位的他,仍然怀着一颗谦恭的心,言传身教,来教导学生,引导学生,他的人格魅力永远影响着每一代人。

  论语读后感2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和子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裘衣与朋友共享,即使损坏了也不后悔。颜渊说:我愿望是不自夸德行,不自表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理想。孔子说:老年人得以安乐,朋友得以信任,年轻人得以关爱。

  读后感:

  子路修养在外,注重形体的仁义,视自私为耻;颜回修养在内,注重本义的仁义,视自满为耻;孔子修养无形,注重自然的仁义,视自欲为耻。可见,子路志在他人评价,“与朋友共”未得兼济;颜回志在我心无悔,“愿无伐善”仍属有心;孔子志在兼善天下,“安、信、怀之”于民福祉。

  水是无形无体的,至上善行就象水润万物一样无声无息,又不从万物中要求回报。而人的本性,容易受形体的影响,这就常常因欲而生争,因争而生尤,因尤而生惑。老子倡导人性上善,就是要去除形体上的拘束,无私的心法才会形成,只有逝去“有”,才会表现“无”,人的真品德才会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大德大善的境界。孔子的理想,与老子的“上善若水”相吻合,因为无私、无欲、无我而存善。

  仁行千里,兼善万物而不伐善;义布天下,广惠万物而不施劳。细品孔子的理想,不禁为其宽广的胸怀而叹,联想到近代的雷锋、焦裕禄,其品行自然非一日之功。

  论语读后感3

  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本篇主要还是以仁德为主,从各个方面去探讨仁德的特征。其中有很多著名的句子,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在以前的教材中都出现过,对人们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第一个评论人物就是公冶长,虽然坐过牢,但是并不是他的罪过,所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对于公冶长的了解,孔子是他的师父,我想他肯定做了全面的了解和评价,所以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看待一个人不是去在乎身份、地位、钱财,而是去看他是否具有最基本的仁德。

  第二个评论人物是南容,姓南宫名适,他也是孔子的弟子。虽没有具体说明他到底是哪方面突出,但还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无形中对他也做出了很高的仁德评价。

  第三个评价的人物是子贱,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那他的优秀品德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言外之意说自己就是个君子,子贱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有仁德的弟子。

  ………………

  对于孔子评价的方面,去衡量人的仁德,在这一章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一些不良的品行,还是在看过这一章后能做以悔改,希望人人都是个具有仁德之心的人,那么这个将会是多么的美好!

  论语读后感4

  本周我学习背诵了《论语》公冶长篇,里面对我在生活中、学习工作中都有较大启发。下面对感受较深的几句说说自己的见解。

  1、【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评价学生子贱时说:君子就是子贱这样的人,如果有人认为鲁国没有一个君子,如果子贱不是君子,那还有什么人可以称得上是君子呢?

  我从这句话语中了解到,孔子对子贱这个学生的道德操守是完全赞赏的,所以,孔子以十分肯定的语言说子贱是“君子哉若人”,即:君子就是子贱这样的人。在《论语》的前四章里面,关于对君子的论述就有十二次之多,当然在《论语》的后十六章之中,有关君子的论述还会见到更多,由此可知,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就是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君子,而现在子贱已经成为了君子,孔子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教学成果了,老人家的心里别提有多么的高兴与自豪了,所以又说:“斯焉取斯?”即:如果子贱不是君子,那还有什么人可以称得上是君子呢?舍子贱还有谁呢?这是孔子十分自豪的表白与赞叹,这就是一位真正的园丁之心声。

  我们学习《论语》,就应该对君子有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与描述,可是,整篇《论语》对君子的概念与描述,可以说句句说君子,句句作君子,句句是君子的概念,句句是君子的品德。也就是说,儒家的教学,就是以培养出君子这己任,儒家这种教学的责任,其本身就是君子的行为、君子的品德。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以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国际孔子教育奖”,就是对孔子的教育成果的最真诚的认可,当然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由此可知,孔子的教育智慧,在当今的世界上,仍然是无可替代的真理!

  2、【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对孔子说:“冉雍的仁道是不错,但是他的口才不好。”孔子回答说:“一个人的口才是干什么用的?如果觉得口才是为了和人家争辩的话,就会常常让人感到讨厌。一个不知仁道的人,就是口才很好那又有什么作用呢?”

  做人到底是仁道重要还是口才重要呢?孔子在这里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是:“不知其仁,焉用佞?”即:一个不知仁道的人,就是口才很好那又有什么作用呢?由此可知,孔子是把仁道摆在第一位的,只有以仁道为前提之下,如果口才也好,那才是好上加好;如果不讲仁道,就是口才很好的话,这对一个真君子来说——不重要。为什么?孔子在这里为我们做了回答说:“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有一句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没有仁道的人,其口才再好,也只会是“屡憎于人”的结局。

  这个向孔子评价孔子的学生冉雍的人,说冉雍是“仁而不佞”,从这一点上分析,证明古人也是喜欢能言善辩的,也是喜欢戴高帽子的,看来古今的人都是一理!因为现代人的这个爱好能言善辩、爱好戴高帽子的这个习性,有过之还无不及。

  孔子教育我们后人要仁道和口才兼得,不可舍仁道而只要口才,可是我们现在的人,完全是只重口才,而仁道就完全免谈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能言善辩的人,往往能够找到很不错的工作,而那些所谓没有好口才的人,要想为自己谋一份职业也是特别难的事情,就是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尽管其工作也干得很出色,那也是很能升职的。当然这种选拔、任用人才的方法,是完全违背用人规律的,所以,凡有智慧的人需慎重,莫虚浮。

  论语读后感5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

相关文章:

1.《论语》读后感精选5篇

2.论语读书心得5篇

3.关于《论语》读后感800字8篇

4.关于《论语》读后感600字8篇

5.论语的优秀读后感10篇

6.关于《论语》读后感500字7篇

339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