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免费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考试就要到了,那么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隐( ) 刻( ) 恍( ) 发( ) 微(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那是专为应付这种紧急情况而学的。
寥寥可数:
⑵分们搜查得干净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美国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干净利落:
⑶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扫地,旁若无人。
旁若无人:
⑷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欠道。
喜不自胜:
3.司马懿看到城楼上的诸葛亮后,他想了些什么呢?请写出司马懿的心理活动。50字以内。
4.《勇气》一文写了哪两种勇气?这两种勇气各有哪些表现?
5.面对美国伞兵的请求,法国妇女前后两次都回答“哦,当然啦”。这两个“当然”包含了什么意思?
6.李京京读了一部分课文后,“教室里一片寂静”,为什么?
7.程老师为什么让李京京把课文全部读完?
8.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
第二部分:
(一)
石枕
小映九岁那样,在河边的乱石滩上跌伤了腿。
幸好小映的爷爷就是有名的游方郎中,他的腿伤才及时得到了治疗。无奈伤势不轻,拨筋接骨之后,只愈了外伤,关节、肌肉依旧疼痛难忍,即使扶了双拐,也难以行走,不得不卧床度日。
一天,映看见爷爷在床前叹息落泪,便问:“爷爷,你怎么哭了?”
“你的腿已经废了。”
小映听罢,哇的一声哭了,当即跪在床上说:“爷爷,你是医生,你救救我吧。我不能没有走路的腿呀!”
爷爷思忖良久,说:“要根治腿伤,除非你能在三年之内找到碰伤你腿的那块条石。找到之后,把条石凿磨成石枕,用以醒脑镇痛、散血化淤、舒筋活络。如此,腿伤可不治而愈。倘若在这三年内你找不回那块条石,你爷爷就无能为力了。”
小映满怀信心地说:“碰伤我腿的是一块黑色条石,我认得它。我一定能找到它!”
自此,小映无论风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去到石滩,寻找那块条石。
一年过去了,小映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两年过去了,小映。
爷爷说:“河滩上的石头不会总留在原处,水涨水落会被冲往下游的。你到下游去找吧。”
于是小映到下游的河滩上去找。然而总是找不到那块条石。
三年的最后一天,小映绝望地对爷爷说:“那块石头,我没有找到。”
爷爷说:“实在找不到,就不要找了。”
“为什么?”
“你的腿不是已经能走了么?还要那块条石干吗?”
“可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大的一块条石,怎么会被水冲得不见了呢?”
“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了河心深处。你在河滩上怎么能找到?”
9、这篇小说的线索是 。
10、文章主要通过描写展开情节,揭示人物性格。
11、小说第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12、领会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横线上应填一句什么话?
13、文中概括地写小映寻找条石之困难、艰辛的句子是。
14、小说中既是高潮又是结局的内容是。
15、从小映的角度看,小说给人的启迪是什么?从爷爷的角度看,小说给人的启迪是什么?
(二)
[甲]市长和女儿
马市长吃罢午饭,在客厅中悠闲地品着茶。女儿笑盈盈地走过来:“爸,我想跟您请教个问题。”“有什么事,就直说罢。”“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马市长放下手中的茶杯,望着女儿说道:“现在农村的条件确实挺差,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想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合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女儿诡秘地笑了笑:“不过,我认为应该表扬的是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是您老人家呀!”
“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乙]一个女市长的遗愿
她仰卧在床上,肩背被高高的枕头垫起,可依旧呼吸困难。她嘴张得老大,脸色惨白。
床前,静立着看护的人,大夫、护士、秘书、大夫、上小学的女儿芳芳及揣着笔记本的记者。
大夫俯下身仔细地听了她的心跳,然后,缓缓地立起身,抬腕看看表,向秘书投去一瞥,那意思是极明白的。
难道她就这样地去了?真有点不敢相信。她本是精力充沛的女人。她还没有过45岁,在中级领导层中,她是年富力强的。她担任市长两年多来,使这个小小的江滨城市发生不小的变化:整洁的市容,翻番的产值,还有兴修那为人所不齿却一刻也不能疏忽的公共厕所……她为这个城市耗尽了心血。
她本不该这样早早地离去。倘若不是洪水陡涨,倘若不是堤坝决口……
她要去了,就这样默默躺在自家的床上,室内,回旋着悲凉的哀思。
她却不肯瞑目,眯缝的眼里透出一种光来,这是一种寻觅和切盼之光。张着的嘴微微翕动,似有话语交代。
众人一阵迷惘。他们环视卧室,想找些所需之物了却她的遗愿,以此慰藉这颗即将停止跳动的心。
秘书递给她常年不离手的提包,那里面装有她批阅过的各类文件,她却依然瞪着眼。
大夫递过几粒药片。她还是睁着眼。
是想得到点闪光的言语吧,记者将耳朵贴近她的嘴唇,却一无所获……
大家失望了,谁能探索到这个市政府最高女官员的内心奥秘呢?
她的丈夫默默地将女儿引至床沿。像是一种回光返照,她脸上突然有了生气,垂着的手缓缓移动,费力地攥住女儿的前襟,随后闭上眼睛,溘然①仙逝②了。
记者轻轻地为她放平枕头。这时,他发现枕头下面压着一个绿皮笔记本。大家打开一看,里面是她的防汛日记,在最末的一页,醒目地记着一条:今晚要为芳芳钉扣子!
刷……目光射向芳芳的衣襟:上面的衣扣己经脱落了两颗。大家记得,那天夜晚,女市长倒在洪水中了。
泪,漫过众人的眼眶……
[注]①溘然:忽然。②仙逝:登仙而去,称人死的婉辞。
16.甲乙两篇小说分别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小说甲
小说乙
17.小说甲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出马市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8.小说乙中加点词“翕动”的意思是;由“翕动”联系“寻觅”、“切盼”等词,可揣测女市长此时此刻想说:“”(请以女市长的口气,用第一人称表述)
19.品读小说乙中画线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题目中“遗愿”指的是;
②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描写。
③这两段文字感人至深,请结合给你感受最深的一个词语,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20.小说乙的情节高度浓缩在女市长临终前,同时还写了她在别的时间里所做的事情,请具体说说写这些事情有什么作用。
(三)
吹喇叭
①万屯小学教员崔大林竟成了个吹鼓手。
②三间石头房子校舍要倒了,学生吓咆了。他给村主任跪下磕了三个响头,村主任也跪下给他还了三个响头,一礼还一礼,村里实实在在没有钱。他一赌气背上了只祖传的喇叭走四方。风餐露宿,勤学苦练,( )破了指头,吹肿了腮,他把一腔心血都用在喇叭上了。喇叭成了他“化缘”的好伙计。他懂老调,识新谱,心灵手巧,在吹鼓手里他咸了头把手。他给人家吹喜,给人家吹丧,给人家吹小儿满月,给人家吹老人寿辰,给人家吹新屋落成,给人家吹开业典礼,还有……
③好一只多味的喇叭;好一个五音纵横、八面玲珑的吹鼓手!
④别人吹个喜盈门,他就吹个乐开怀;别人吹个悲伤切切,他就吹个哀思绵绵……崔大林技拔头筹,艺高一等。他把那只喇叭吹得随心所欲,得心应手,能车鸣马嘶,人言鸟语。因此红白喜事人家多愿请他,他有时也给人家加点额外的花活,出个新调调,添个新曲曲,这样他的价码自然比别人高了,赏钱也比别人领得多了。有一次一家大公司开业,他吹得特别卖力,在喇叭上加了不少花活,直把一街人都给拉了过来,公司的总经理乐坏了,马上赏给他一打儿大票。总经理说你这一阵子喇叭,比请了明星剪彩还有魅力。可崔大林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时竟不知是个啥滋味。
⑤崔大林的喇叭越吹越红。崔大林的名气越吹越大。崔大林的腰包越吹越鼓。
⑥崔大林想他该回他的山村,两年多来,他天天都惦着他的学生呢!乐团请,公司聘,都没有留住他。
⑦他回到山村,把一兜子钱重重地往村主任桌上一( )说,把万屯小学给修起来!村主任吓了一跳,哪来这么多钱?吹来的。崔大林差点未哭出采。什么?他见村主任未明白,操起喇叭在村主任头上狠狠( )了一下,村主任才如梦方醒。
⑧待小学修好后,他坐在房顶上把喇叭使劲吹,吹个旭日东升、红旗猎猎;吹个春回大地、书声朗朗。吹来了辍学的学童,吹来了贫困的山民,吹得人们群情激动,热泪盈眶。
⑨望着这可爱的学生和乡亲,崔大林的喇叭早已哽咽难鸣了。
21.下面三个画横线的句子,分别是从第②段、第⑦段中摘取的,请为这些句子的( )处选择最贴切的一组词语( )
⑴( )破了指头 ⑵把一兜子钱重重地往村主任桌上一( )说 ⑶操起喇叭在村主任头上狠狠( )了一下
A.划、摔、敲 B.划、扔、打 C.磨、摔、敲 D.磨、扔、打
22.第②段中,崔大林“给村主任跪下磕了三个响头”中的“跪”“磕”两个动词,表现了崔大林什么样的'心理?为什么村主任“也跪下给他还了三个响头”?
2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喇叭成了他‘化缘’的好伙计”一句的含义:。
24.第③段中,“好一个五音纵横、八面玲珑的吹鼓手!”中的“!”,其作用是:。
25.结合文意,写出“如梦方醒”的同义词:。
26.阅读本篇小说后,想想看:崔大林“改行”做“吹鼓手”的动机是(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7.这篇小说运用了 、 、 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28.小说结尾用“崔大林的喇叭早已哽咽难鸣了”来表达主人公的复杂感情和内心感慨。试设想,此时崔大林会对“这些可爱的学生和乡亲”说些什么话呢?
29.阅读全文后,想想看:全文描写的山村教师崔大林的形象为何能感人?下面是对这个问题的原因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字字含情地描画了崔大林对山村教育事业的一片痴心。
B.作者有意描写崔大林喜欢吹喇叭,终于成了艺高一筹的吹喇叭能手。
C.作者着意刻画了崔大林心系山村学生,勤学苦练吹喇叭的钻劲。
D.作者揭示了崔大林痴迷的不是“那一兜子钱”,而是那群嗷嗽待哺的山里娃的高尚情怀。
第三部分:
我和 的故事
要求:先补全题目,然后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记叙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答案
1-3.略
4.美国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前者表现在这个伞兵再一次回到这个法国妇女家里躲藏,后者表现在这个法国妇女再一次收留这个美国伞兵。
5.略
6.因为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们都沉浸在一片悲伤的气氛之中,也为李京京精彩的朗读所深深地打动。
7.因为李京京读得声情并茂。
8.⑴略⑵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9.黑色条石
10、语言
11、简要交代故事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12、小映还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13、自此,小映无论风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去到石滩,寻找那块条石。
14、“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了河心深处。你在河滩上怎么能找到?”
15、略
16.马市长不同意女儿下乡工作。女市长因抗洪殉职留下一个未能实现的遗愿。
17.马市长是一个身居高位,嘴上时刻谈着国家利益,实则自私自利的人。
18.一开(张)一合;略
19.略
20.略
21.C
22.心系山村学生,忧心忡忡;无力解决山村小学危房困难,请求谅解。
23.是比拟说法;喇叭陪伴他,成了实现心中理想的工具。
24.对崔大林吹喇只高超枝艺的赞叹。
25.恍然大悟 26.“把万屯小学给修起来!”
27.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28.略
29.B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一、叙述人称(三种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写“我”,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四、修辞:
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解释: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
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标点符号:
1、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⑤特殊含义
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3、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八、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例:《海燕》以海燕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九、试卷题目常见的一些术语(问题):
1、有何作用 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2、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3、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课外阅读 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4、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5、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6、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7、注: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句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十、其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二种抒情:1、直接抒情 指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1)为抒发感情而选择某种形象 (2)针对形象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 (1)借人物之口来抒情。 (2)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连贯、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三种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括六种:①一般←到→个别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以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下定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