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指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趣,以形象为主体的主动、具体的情境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对老问题进行延伸,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
在中学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
例3、在讲“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首先,复习提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内容及图形(如图1),此时,则有AB∶BC=1∶1=DE∶EF;接着,将直线CF向下平移,得到若AB∶BC=1∶2时,其余条件不变,则DE∶EF=?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结论;然后继续平移BE和CF,使AB∶BC=m∶n时(m,n为实数),其余条件不变,则DE∶EF=?启发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形式,归纳结论。
利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4、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笔者先讲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欧拉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一只苍蝇粘在在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络来确定事物的位置。”于是,我引入本节正题。
利用多媒体课件,淋漓尽臻的反映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浪花例5、在讲“扇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先用Flash设计出一则有趣的动画情节“狗与麻雀”来引入课题。有一块空旷的草地上有一根柱子,柱子上栓着一条长3米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栓着一只狗,问这只狗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突然,来了一只麻雀来与这只狗逗乐,于是这只狗绕着柱子转过n度,那么,它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当沉重看完这段小电影后,强烈的刺激了求知欲,马上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于是,引出了扇形面积的计算。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欣赏动画时,体验着生活,在情境中产生了探索的欲望,自主学习被激发出来。
2如何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创设故事情境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这些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
如高斯、笛卡儿、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数学情境。例如,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这样一则故事:如果在宇宙除了人类还有其他文明,人类应如何同他们交流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勾股定理最能代表人类的文明。如果宇宙中还有其他文明的话,接受到这个信息,就会向人类发出回应。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肯定会急切地想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从而为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
开拓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要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尔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去探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样的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打开思维的闸门。例如,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制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是这样创设出诱人的问题情境的:在△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
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一边,B点为顶点作∠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制定定理”来制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我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
3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数学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中的典故可以包括数学史及一些名人轶事,或一些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有趣的民间故事等等。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典故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通过类比,创设问题情境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外扩性,而新扩知识总是与扩前知识有很多类似之处,类比新知识与扩前知识是一种巧妙高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类比取得重大发现、发明的事例在数学领域屡见不鲜。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归纳/类比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高维与低维、无限与有限等的类比,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如: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可以类比小学数学的混合运算法则;实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又可以类比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乘方意义,可以类比乘法意义;二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可以类比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可以类比分数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等。可以说,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因为孤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正迁移情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4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深化感悟
在数学课堂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老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探究性问题,需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中尝试,在讨论中释疑。通过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让他们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画图、测量、搜集信息、剪、折、移、转、制作模型等活动情境,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创设争论式情境,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课堂上,为满足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创设“争论式”情境,给学生设置知识擂台,造成认知冲突,在一个个交锋的回合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时,可按照以下形式进行:(1)只给出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让学生争论出不同的结果(或应具备的条件);(2)对已给出的条件(或结论)做出增删,让学生在交流争论中归纳出原先给定的结论(或条件)的变化;(3)对条件、结论完整的问题,先给出条件,让学生在交流、争论中猜想结论,并进行证明等。
创设试误式情境,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课堂上,教师可针对学生对某些概念、法则、定理、性质等理解不透彻的情况或在连接中考中的易错易混点,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走进迷魂阵,不断碰壁,引导他们走出思维误区,给其指点迷津的过程中,使之吃一堑长一智,错误的思维逐渐弃之,正确的思维得到优化。
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引入新课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分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