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历史 >

2024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电子课本

时间: 梦荧0 分享

七年级下册的历史事件和时间比较重要,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都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七年级下册历史电子课本,仅供参考。

七年级下册历史电子课本

2024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电子课本

2024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电子课本

完整版请移至官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查看下载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要知识点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

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2)推动教育发展。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朝);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和武举,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市:商业区和坊:居民区)。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3、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松赞干布。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唐玄宗时,将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①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唐朝最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3、画家:唐朝最的画家是阎立本和吴道子。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

二、与天竺(印度)的交往

(1)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三、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四、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1、原因:A、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B.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C.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D.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人物: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

3、结果和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结果: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但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三、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影响: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一、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北:P110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北:P110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P104-105(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2)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北:P105—106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顺利地在台湾登陆并迅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和其他国家也起到保护作用。

六、雅克萨之战

北:P106—107沙俄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1685年,清军围攻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战败投降。1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的人类远古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直立行走 B.制造工具 C.使用语言 D.造屋定居

3.传说中的哪位部落联盟首领在位时,我国的原始社会走向了尽头( )

A.尧 B.舜 C.禹 D.启

4.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于( )

A.公元21世纪 B.公元16世纪 C.公元前21世纪 D.公元前16世纪

5.将商朝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 )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

6.我国奴隶社会前后经历了大约多少年?( )

A.2000多年 B.1800多年 C.1600多年 D.1000多年

7.秦长城的起止地点是(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8.秦统一后,指定使用的规范文字是( )

A.大篆 B.小篆 C.楷书 D.隶书

9.刘邦和项羽争夺地位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楚汉之争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10.黄巾起义的口号是( )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苍天已死,黄天当文,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D.不抢劫,不杀人,不偷盗

1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 )

A.呼韩邪单于 B.伊雅斜单于 C.冒顿单于 D.宁胡阏氏

12.下列几个历史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的是( )

A.大秦遣使来汉 B.班超出使西域

C.张骞出使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13.赤壁之战爆发于( )

A.公元前204年 B.200年 C.公元前119年 D.208年

14.南朝四个朝代的更替顺序是( )

A.宋齐梁陈 B.齐宋陈梁 C.梁宋齐陈 D.陈梁宋齐

15.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

A.汉 B.匈奴 C.鲜卑 D.氐

16.公元__年是指( )

A.由公元元年开始推算 B.由公元元年开始向后推算

C.由公元元年开始向前推算 D.由公元元年开始向前后推算

17.春秋五霸中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

A.楚庄王 B.宋襄公 C.齐恒公 D.晋文公

18.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 )

A.晁错 B.董仲舒 C.陆贾 D.李斯

19.下列哪一条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0.春秋时期同晋国争霸中原的诸侯国是( )

A.齐国 B.吴国 C.楚国 D.越国

2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汉高祖促使经济迅速恢复的政策( )

A.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B.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

C.让士兵复员生产 D.连续十二年全免田租

22.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B.统治者"政制"失败

C.党锢之祸 D.民族矛盾尖锐

23.三国时魏国的建立年代( )

A.229年 B.222年 C.220年 D.221年

24.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了先进生产技术 D.南方统治者施行仁政

25.下列的著名战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2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A.夏朝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27."战国七雄"并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三家分晋 B.田氏代齐 C.勾践灭吴 D.商鞅变法

28.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年代是( )

A.386年 B.410年 C.420年 D.439年

29.陈胜在大泽乡号召农民起义,高呼的口号是( )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始皇帝死而地分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天下若秦久矣

30.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的重要战役(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1.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32.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符坚率军攻晋

C.谢石、谢玄带兵迎击秦军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填空题

1.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是我国奴隶社会_____的时期。

2.公元前______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________爆发。

3.公元25年,______称帝,建立东汉。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____________。

4.公元97年,班超派部下________出使大秦。

5.孙权派卫温率船到达________,加强了______和内地和联系。

6.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_______、鲜卑、羯、氐、 ,历史上称他们为__________。

7.__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他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____________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__________。

8.假如有一个人在公元前25年出生,公元25年去世,这个人活了____岁。

9.已知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________,距今年约有_________年。

10."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边的是______国。

11.西汉末年,社会动乱,王莽夺取政权,进行改革,史称___________。

东汉前期,社会稳定,经济好转,史称__________。

12.南朝从________年开始,共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都城都在__________。

13.战国时期从公元前__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__年,是我国_________社会形成时期。

14.我国封建社会统治的正统思想是______家学说。

1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开始的,_________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16.汉初统治者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__________政策。

17.到_______末年,人口已达6000万,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人口的最高峰。

18.公元前_________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三、填表:

1.

2.丝绸之路:长安─→ ─→ ─→ ─→

─→大秦

四、材料解析

1."夫农,天下之本也。"

请回答:①这句话是谁说的?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历史上把这个皇帝及下一个皇帝统治时期称为什么?

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请回答:①这段引文出自何处?

②这次起义领导人是谁?

③这次起义爆发于哪一年?

④这次起义的作用怎样?

五、列举题

1.春秋五霸及第一个霸主。

2.战国七雄及最后吞并六国的国家。

3.举出汉高祖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

4.分别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

六、简答题

1.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3.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4.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有什么历史意义?

5.夏商周的科学文化有哪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_、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29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