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备考资料 >

高考文综考试常考知识点归纳

时间: 业鸿0 分享

高考中的文综考试由三个科目组成,因此要求考生安排好各个科目的答题时间,尽量合理分配,不要顾此失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文综考试常考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文综考试常考知识点归纳

高考政治常考易错点归纳总结

经济生活

1.货币的本质是商品。(×)

分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货币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但货币主要是以自身价值表现、衡量其他商品价值,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2.使用价值大的商品价格高。(×)

分析:使用价值无所谓大小,它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不决定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到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3.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分析:物价上涨的因素除通货膨胀外,还有商品供不应求、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国家的宏观调控等。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重要特征,但并非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4.人民币汇率升高,国际购买力增强,是好事。(×)

应一分为二地分析:

(1)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单位外币可以兑换较少的人民币,从一定意义上看,有利于我国进口,但不利于我国出口和经济的稳定。

(2)人民币小幅升值,适应宏观经济形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效果,缓解过高的外汇储备,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3)人民币汇率改革只能稳妥地进行,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没有影响。(×)

分析: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影响比较小,但不是没有。

6.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对既定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易混。(×)

分析: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变化方向相反);两种互补商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变化方向相同)。

7.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

分析: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不一定发生变化。

8.物价水平越低,消费水平越高。(×)

分析: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物价水平较低,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根本上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并不取决于物价水平,不能说物价水平越低,居民的消费水平就越高。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

9.预期消费就是超前消费。(×)

分析:预期消费不等同于超前消费,二者虽然都具有超越现阶段支付能力进行消费的特点,但是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预期消费坚持量入为出,讲求消费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这种消费本质上还是适度消费、合理消费。超前消费则意味着消费严重脱离预期收入,是一种盲目攀比、不顾实际的消费行为。

10.凡是消费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分析:这种说法错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有二重性。当消费的增长和变化与生产的增长和变化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发展起促进作用。而消费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会促进生产的发展,相反还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11.消费有时决定生产。(×)

分析:生产决定消费,消费的反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

1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是平等的。(×)

分析: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但在所有制结构、基本经济制度中地位又不平等。

13.企业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

分析:一般来说,企业保持适度规模,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节约运营成本,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规模过大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导致经营管理困难,适应市场能力降低,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4.解决就业问题是劳动者自己的事情。(×)

分析:劳动者有自主择业权,但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15.劳动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所以,劳动者享有合法权益是无条件的,一旦权益受损害,劳动者就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权。(×)

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者享有权利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劳动者维权必须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手段。

16.股票可以转让,可以退还,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分析: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发给股东的一种有价证券,可以转让,但不可以退还。股票是股东取得股息的有价证券,有使用价值,但股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它之所以能够进行买卖,是因为它能够给购买者带来经济利益和各种权益。

17.我国居民投资方式多种多样,完全可以选择到“百分之百”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分析:投资的收益越高风险就越大。不存在“百分之百”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18.收入分配中兼顾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分析:兼顾公平是指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而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19.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违背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

分析:共同富裕不能理解为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步富裕。只有提倡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

20.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弊无利。(×)

分析: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弊还是有利,关键要看财政、信贷能否实现综合平衡。如果银行信贷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财政、信贷能够实现综合平衡,财政赤字就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危害。

2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二者没有区别。(×)

分析:二者都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但有区别: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债、保护价收购粮食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的、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

22.宏观调控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

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主要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不是宏观调控。

23.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主要依靠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24.宏观调控应主要靠行政手段。(×)

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25._的本质和核心就是经济增长。(×)

分析:_的本质和核心立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6.经济全球化一定会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分析: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才能使自己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

27.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分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政治生活

28.对于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分析:对于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反对诉诸武力。反对霸权主义和____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29.权力与权利是一回事。(×)

分析: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的对应方是服从,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它的对应方是义务;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权利为公民所享有;权力不能转让,不能放弃,而权利有的可以转让和放弃。

30.民主选举的权利就是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分析:民主选举是广义上的选举,其范围广泛,包括人大代表的选举、国家领导人的选举、村(居)委会的选举等。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特指选举和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3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分析: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2.村委会和居委会是基层政权组织。(×)

分析:村委会和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基层政权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城市社区的居委会、农村的村委会,都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基层政权组织是指乡镇一级的人大和政府。

33.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主要依靠舆论监督。(×)

分析: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舆论监督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成为监督政府权力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目前,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34.区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和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

分析: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突出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公民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突出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

35.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是一样的。(×)

分析:(1)政府的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此公共服务侧重强调的是“经济”领域,具体如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等。

(2)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作为与经济职能并列的四大职能之一,强调的是国家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3)可见二者有所交叉,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应更广泛,故把它单列为一项。

36.中国共产党能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分析:政党、社会团体、政协、爱国组织都无权行使或者代替政府行使职能。

37.行政监督体系中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的国家机关有人大、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

分析:行政监督体系中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的国家机关有人大、司法机关、上级政府、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人民政协和中国共产党不属于国家机关。

3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分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39.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分析: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在我国,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立法机关,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不具有独立的立法权。所以不能说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

40.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的。(×)

分析:各级人大代表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协委员的产生则是由民主协商决定的。

41.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就是与中国共产党一起执政。(×)

分析:参政议政不等于执政。参政议政是“参与、介入、商议国家事务”,但不进行决策,也不直接处理具体的事务。

42.中共中央提出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变为国家意志的。(×)

分析: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是通过法律来实现的,党的政治领导通过人大变为国家意志。

43.当前,我国已建立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差别已被消灭。(×)

分析:各民族还存在大小、强弱、发展程度的差别,民族习惯、民族传统是没有必要消除的。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逐步消除。

4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坚持党的领导。(×)

分析: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45.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分析: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6.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分析: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47.国家性质与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分析:要与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相区分。国际关系由国家利益决定,并受国家力量的影响,国家性质与国家利益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

48.我国政府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同世界各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分析:我国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是有原则的,是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基础的。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也绝不拿原则做交易。

文化生活

49.科学文化修养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也就相应提高了。(×)

分析: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但它不是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的充分条件。

50.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分析: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51.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分析: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具有重要地位,文化软实力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52.当前的国际竞争以文化竞争为主。(×)

分析: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是并不是以文化竞争为主,而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主。

5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无法选择的。(×)

分析: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54.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指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完全不同。(×)

分析:文化的多样性不是指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完全不同。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55.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承认和保护一切文化。(×)

分析: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但不等于说所有文化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一些腐朽的、庸俗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将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阻碍社会的进步。

56.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分析: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旧的传媒在今天的文化传播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57.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是一致的。(×)

分析: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文化传播的手段有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文化传播的途径要借助一定的文化传播手段。

58.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

分析:文化的过时与否,取决于它能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那么它就不会过时。

59.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一样的。(×)

分析:传统文化落脚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文化传统落脚在传统,是指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中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

60.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分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61.各种新生的文化现象都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分析:文化创新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成果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产品。某些新生的文化现象,如电脑算命,实质上是愚昧落后的旧文化在当今的新的表现形式,它不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62.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之和,各民族文化寓于中华文化之中,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分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但它并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因此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华文化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各民族文化表现出来。

6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分析:(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流传下来。

(2)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64.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分析:(1)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6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抵制外来文化。(×)

分析:民族精神与外来文化并不矛盾,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

6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键在于与时俱进,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分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

67.大众文化都应得到提倡。(×)

分析: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要强调两方面:一是文化要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二是文化的内容必须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而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并不是所有的大众文化都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都应得到提倡。

68.流行文化是经典文化。(×)

分析:流行文化不一定是经典文化。经典文化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经典文化可以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是经典。

69.传统习俗等于落后文化。(×)

分析: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落后文化并非仅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也并非都是落后文化。我国传统习俗中既有前人积累的精华,也有糟粕。

7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_。因此,我们不能把两者混淆起来。

7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

分析:(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彼此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2)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文化建设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的条件,还是传播革命理想、道德和纪律观念的文化形式和手段。

(3)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文化建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而且是全部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还为文化建设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72.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

分析: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认为哪一个更重要。题目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行为上是有害的,两个修养都应该提高。

生活与哲学

73.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出人生价值。(×)

分析:这种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作为青年人要反对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空谈,应努力在平凡的岗位和日常生活中踏踏实实地工作和奉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74.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分析:(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斗争而发展,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因此,唯心主义在其发展史上有其进步、正确的因素,不能绝对地认为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因此,不能说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75.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分析: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对经济发展、政治变革起巨大的反作用,但归根到底是第二位的。

76.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回事。(×)

分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77.意识也在运动,所以,运动可以离开物质。(×)

分析:意识也在运动,但是,意识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反映。人脑是意识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78.规律有好坏之分。(×)

分析: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79.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分析: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所以,认为规律都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80.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分析: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则必须依赖物质。

81.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分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我们获得知识则有两个途径:一是实践即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

82.“盲目的实践”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分析: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盲目的实践”并不是缺乏意识的指导,而是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

83.真理是绝对的。(×)

分析:一方面,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绝对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原来属于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

84.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分析:联系是普遍的,但并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两个事物之间发生联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85.只有质变才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分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对于事物的发展来说,量变同样有意义,我们不能强调一点而否定另一点。

86.创新是人们思维的产物。(×)

分析:创新离不开人的思维,但创新归根到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

87.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双方。(×)

分析: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关系;统一,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关系。

8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为前提而存在,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

分析:特殊性是普遍性存在的前提,二者的关系不能倒置。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89.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分析: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如果不在同一个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同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90.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分析: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中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的说法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

9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的关系。(×)

分析:(1)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通常认为前者是贡献,后者是索取。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贡献与索取不是对等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居于首位,“贡献越多,索取越多”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贡献始终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是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的精神。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冀晋鲁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湘鄂豫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川滇黔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台湾岛上日月明。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苗维彝藏和蒙古。

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地势阶梯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

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⑤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⑥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1901-1918)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1901-1918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袁世凯的反动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三部分内容。辛亥革命是旧民主革命的最高潮--反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独裁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延续,同时也说明旧民主革命山穷水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则为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1列强侵华继续深化:(1)列强在此段侵华的总特点是以华治华,扶植其侵略工具来继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扶植的对象经历清政府-袁世凯――各派军阀,频繁更换侵略工具人也说明其统治不再稳定。(2)列强之间在中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日美在中国的侵华势力迅速膨胀,逐渐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尤其是日本在一战期间通过21条暂时取得了在华优势。(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在客观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2、反动统治不断更替:

(1)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激化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但客观也有积极意义。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对内独裁复辟帝制,对外卖国,被历史进步潮流冲垮。

(3)北洋军阀各派互相混战争夺,中国进入事实上的半分裂状态。

3、抗战探索大发展:

(1)辛亥革命是旧民主革命的高潮,这场革命有完备的纲领,正规的政党,经过了长期准备,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普及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也沉重打击了列强在华统治秩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2)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果实,和袁世凯,北洋军阀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这些斗争基本上归于失败,说明旧民主革命逐渐走到山穷水尽地步。

4、近代化里程碑:

(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在政治近代化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2)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中国历史的进步提供了基础;(3)思想: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实业救国的思潮蔚然成风。西方先进思想进一步传播,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思想解放。

二、辛亥革命是近代化的历程碑

理论: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向。在近代历史上近代化在经济上主要是工业化,在政治上是民主化,在思想是思想解放。其实质是模仿西方的资本主义化。1949后多用现代化一词,其特点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里程碑: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1)政治近代化历程碑: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国家政治形态,政权形式上实现了近代化的突破—由封建专制政体转化为形式上的民主共和政体。(2)经济近代化里程碑: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多种条件,实业救国蔚然成风,民族资本主义在此后获得一次显著发展。(3)思想文化上:普及了民主共和观念,思想解放继续深入,追求民主共和成为思想主流。

三、北洋军阀统治期间政治斗争焦点,表现,结局,认识.

(1)焦点: 民主共和和专制独裁的较量,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辛亥革命果实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daili人北洋军阀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延续.

(2)表现: 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破坏约法;革命派的议会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3)结局: 一方面民主共和制度难以真正实现;一方面反动统治秩序也难以稳定.

(4)认识: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革命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地步,历史呼唤新的革命曙光.

四、民资工业的产生,两次发展及影响.

(1)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外来资本主义侵略瓦解自然经济的刺激,洋务运动开办企业的诱导下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两次发展和影响:

一.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输出的刺激和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这次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壮大,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兴起准备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二.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爱国运动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加之帝国主义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次显著发展,这次发展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旧民主革命向新主义革命转变,中共的成立体供了经济阶级基础.

五、一战期间历史发展新的曙光:

分析:新的曙光是指中国革命由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要从经济,阶级,政治,思想,外部多方面分析这种转变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史实.

参考:

(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显著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2)政治上: 资产阶级为维护民主共和与北洋军阀进行了反复斗争,为革命准备继续发展条件;

(3)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列主义,为革命转变准备了思想条件;

(4)外部:一战后期,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革命转变指明了新的方向.

191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