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备考资料 >

高考各考生必备的常用答题技巧

时间: 业鸿0 分享

各位同学,无论你平时的成绩好不好,要想在高考这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掌握好解题技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各考生必备的常用答题技巧,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各考生必备的常用答题技巧

高考英语完形填空解题技巧

一、解题原则

1、语义优先于语法原则

由于文章的开头部分一般不设空格,而是对所选短文的题材和可能涉及的内容作简单的介绍或提示,并且单纯的语法题几乎从该题型中消失。

如果一味按照语法规则来选择答案,就陷入了答题误区,因为几乎每一题的四个选项都符合语法规则;理解文章的大意并结合语言结构对每个空格作出正确的判断,方为上策。

2、词内选项句内找原则

从近几年的高考原题来看,近义词或词组的辨析正成为考试的热点。四个选择项要么都是词义相近的名词单数或复数,要么都是近义动词的同一时态等,只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

如果提供的四个选择项词义相差悬殊,则上文或下文肯定有答题提示,有时第一个空格要读完全文才能回答。

二、解题步骤

1.要快速通读全文

2.在理解文章大意基础上,对每道题所给的词语进行剖析,考虑语境,上下呼应,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再根据自己最有把握的、最熟悉的短语、习惯用语、动词形式和句子结构等,先完成简单的,把难的留在后面。

3.再细读全文,集中精力解决难点,填补空缺。

4.答题完毕,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规律,再耐心通读全文,认真复查所选答案是否得当,语法是否正确,逻辑推理是否合理。

三、解题技巧

1.逻辑语气解题法

这种逻辑语气主要包含并列、递进、因果、转折和委婉语气等等。这类题的选项多为连词、副词或具有连词意义的各类短语。

【例题】

He had spent those years well,graduating from college, completing two internships(实习) in Washington, D.C, and ____, becoming a technical assistant in Sacramento.

A. hopefully B. finally

C. particularly D. certainly

【解析】

有上文及全句的意思可知,在这儿是作者六年求学和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表示毕业之后找到了一份工作,从预期上讲,应该是结论性的,所以,惟有finally符合题意,选B。

2.固定搭配解题法

这类题与语法结构题有点类似,但主要惯用搭配,讲究词与词的搭配,涉及到关联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和短语等。

【例题】

Telling him that he no longer needed to enjoy them but I still needed to write them, I ____ until the day he graduated.

A. held up B. gave up

C. followed D. continued

【解析】

由句意可知,“尽管儿子不愿意再收到我的字条,但是我依然坚持写到他毕业为止。”这道题实际上是一道固定搭配题,其结构为not…until,但句中没有否定副词not,再则,若A、B两项短语用于这一结构中须与not连用,故不合题意;C项的followed应为及物动词,后面需加宾语方可,再则followed在此有歧义,也不合题意,由于continue是延续性动词,所以,无需否定副词,在这一固定搭配中只有瞬间动词才与not连用,所以选D。

3.语法结构法

这类题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语法基础知识,能够从句式的结构上辨别出须填相关的关联词、连词、副词、形容词或相应的动词,当然还要考虑到主谓一致的关系等语法知识要点。

【例题】

When it was 5:00pm, I was ready to go home. I was about to turn off my computer ____ I received an email from Garth, my Director.

A. while B. when

C. where D. after

【解析】

这里when的意思是just at the moment, 与前面的when意思不一样,A项的while无此意,D项的after不符合行为交互逻辑,C项完全是错误的。所以选B。

4.语境信息解题法

选项重在语意干扰,考生应具有通过上下文提示、暗示或铺垫,对篇章进行整体上的把握的能力。所以,快速浏览全文,迅速领悟篇章主旨,通过上下文语境选择答案选项乃解决完形填空的关键。

【例题】

Our __1__ challenge was to keep the rock mixture __2__ enough.

1. A. next B. first C. past D. previous

2. A. cold B. wet C. loose D. clean

【解析】

短文前面提到第一个挑战是发电的问题,那么接下来的挑战就是如何保持温度的问题。所以1题答案为A。从下文提到的洒水车等事情,我们可以判断出2这儿应该是“保持湿度”的语意,所以答案为B项。

5.利用常识解题法

这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应该把握的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但唯有在无法准确把握语言知识时,可充分利用所学的社会知识和科普知识进行语境判断。

【例题】

Yesterday the sales office rang us to say the car was ____.

A. right B. ready C. fixed D. sold

【解析】

依据生活常识,买车前一般要提前预订,因此这里的意思是销售部打来电话通知作者,他们的车已经到了,让他们前去提车。答案为B项。

四、提高途径

良好的完形填空成绩主要表现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语法功底,有人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完形填空也不例外。

高考语病题解题技巧详解

一、指代不明(含对象不明)

(一)对象不明

主要是因承前省略不当而引发的。

(5)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注】“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既可以看作承前省略主语“孩子们”的谓语,也可以指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的原因(“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是“离休干部李大伯”的行为)。

(6)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7)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8)昨天在公交车站的站台上我发现了他。

【注】在站台上的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他”。如果是“我”在站台上,句子可以改为“昨天我在公交车站的站台上发现了他”;如果是“他”在站台上,句子可以改为“昨天我发现了他在公交车站的站台上”。

(二)指代不明

主要指代词指代不明。代词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示代词,如“此”“这”“这方面”等;二是人称代词,如“自己”“他(她)”等。

指示代词指代不明指前面的句子叙述了两种以上的事实情况,后面的句子中用指示代词“此”或“这”等来替代前面两种以上的事实情况,造成后面的句子有两种以上的理解。另外,句子叙述两种以上的情况通常采用“是……还是”“……或(者)……”“有……也有……”等句式结构。句子“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04年全国卷,吉林、四川、黑龙江地区)”感觉上好像是病句,属于指示代词指代不明,其实是没有语病的。但是如果把“和”换成“或”,或者把“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变成“有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也有不少网络游戏带有色情内容”,后面的句子“这”就犯了指代不明的语病。

人称代词“自己”在句子表达中,既可以指文字叙述的作者本身(即“我自己”或“我”),又可以指句子属于第三人称的主语自己(即“他自己”或“她自己”);如果句子采用的是第三人称来叙述,那么句中的“他(她)”就有可能指句中属于第三人称的主语本身,也可能指句中属于第三人称的宾语本人,也可能指句中人物之外的第三者。

(1)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2)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3)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注】有两处错误,首先,第一个“她”指代不明,是指“三妹”还是“葛姐”?其次,“哭泣”“遭遇”动宾搭配不当。“哭泣”的后面不能接宾语,这里用“哭诉”更好。

(4)当他把证书发给小钱时,他对他笑了。

二、多义词(短语)造成的歧义

由于句中某个词或短语是多义的而使句子意思可能有多种解释,即词义两可。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作多种解读,其词性没有改变;

(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__年世界杯足球赛。

【注】动补结构“看不上”的一种意思是“看不起”、“瞧不起”;另一个意思是“看不着(zháo)”。

(2)开刀的是他父亲。

【注】“开刀的”既可能是病人,也可能是医生。

(3)这是名模孙燕摄于20__年11月的照片.

【注】“摄”既可以理解成“自己动手拍摄”,也可以理解成“别人给她拍摄”。

(4)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注】句中“批评的人”概念不明确,既可以指“文章所批评的人”,也可以指“批评他这篇文章的人”。

(5)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注】句子中的“走”既可以理解为“行走”,也可以理解为“离开”。

(6)天色渐暗了,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注】“修车的”既可理解成“以修车为职业的人(即修车师傅)”,也可以理解成“自行车坏了的人”。

(7)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注】“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望”。

(8)山上到处是杜鹃。

【注】“杜鹃”可指“杜鹃花”,也可指“杜鹃鸟”。

二是一个词语可以拆开作两个词用,所作的句子成分当然有别。

(9)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注】“前去”既可以当一个动词用,相当于“前往”;也可以理解成两个词,相当于“什么时候之前去做什么”。

(10)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注】“晚上”既可以理解成一个时间词,,也可以理解成两个词语,相当于“晚一点儿上”。

三、多音多义带来多种理解

句子中某个字是多音的,那么在书面表达上时可能有歧义(口头表达上不一定出现),即读音两可。

(1)到2000年底,小王还贷款一万元。

【注】“还”读“hái”,是“仍”的意思,作副词处理;读“huán”,是“归还”的意思,作动词处理。这样句子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2)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注】上面句子的两个字音既可分别读成“hǎo、hào”,也可以分别读成“hào、hǎo”,都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3)这个人好说话。

四、词性不同带来多种理解

句子中某个字词可以作多个词性处理,那么可能产生歧义,即词性两可。

(1)我要炒/肉丝,你把油拿来。(“要”是能愿动词)

你要粉蒸肉,我要/炒肉丝。(“要”是动词)

(2)这个粮店的大米保管没有问题。

【注】“保管”既可以理解为名词,指仓库粮店的保藏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理解成动词,作“完全有把握,担保”解释。

(3)这辆车没有锁。

【注】句子中“没有”既可以作否定动词,也可以作否定副词。换句话说,句中的“锁”也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

(4)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注】“和”理解成连词,表示“背着”是两个人;“和”理解成介词,作“跟、同、伙同”解,表示“背着”仅总经理一个人。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分析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二)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必须采用“序号化”,如:①②③。

(三)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附一:对历史事物分析的“公式化”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的、积极的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次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187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