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经典文学读彷徨有感
王晖说过,鲁迅的小说在深刻地批判了国民性的同时,“又把否定的锋芒指向知识者自身。”我想,这便是鲁迅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吧.
彷徨读后感1500字:梅花
中国人十分有骨气,就像梅花一样。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就是因为这些不肯屈服的中国人新中国才会成立,就是因为这些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新中国才会走到今天。
现在的中国是辉煌的,是令世界瞩目的,是令人骄傲。08年我们举办了奥运会,残奥会,09年我们成功的进行了太空出舱并且迎来了祖国60岁的生日,10年我们举办了世博会。
现在的中国在飞速地前进,飞速地改变。但是我们顶天立地,坚强不屈的精神从未改变。做一个有毅力的,顶天立地的,坚强不屈的人吧!
鲁迅的小说集子有三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我还没有仔细品读过,今天先来谈谈自己阅读《呐喊》和《彷徨》之后的一点感想。
从这两本集子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鲁迅思想的变化发展。先说《呐喊》。谁来“呐喊”?我。为什么要“呐喊”?我们不妨看看鲁迅那个著名的“铁屋子”譬喻——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这个虽然悲观沉郁的描述却暗含了一个信息,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信:我是清醒的个体,我是站在启蒙的立场上的,所以我要呐喊,即便声音微弱、个人前途暗淡也在所不惜,
以《阿Q正传》为例,这篇小说固然带着作者强烈的自省色彩,但毫无疑问的,作者的精神是高于阿Q的,是在无情自剖基础上的俯瞰。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语境后面便包含着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一自信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表现得很鲜明:“所以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尽管经历了种.种寂寞困苦,尽管有上述那段近乎绝望的“铁屋子”譬喻,内心深处的这一自信并没有改变。
但鲁迅的这一信念的扎根之处与普通作家是不一样的,正体现了他的丰厚与深刻。鲁迅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中间物”,只是进化链中的一个过渡。他“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一点光明出去,自己则甘愿灭亡。这一孤独者的本质,这一自我牺牲的精神力量,非但不会导致颓废消极,反而能激起一股悲壮的、自觉的赎罪感——替所有人去赎罪,而这一赎罪感蕴含着主体的自信与优越。
就拿《药》来说,通过解读我们发现,除了夏瑜,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吃人者”和“被吃者”的双重身份,而革命者夏瑜则是单一身份——人血馒头——“被吃者”。这一身份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殉道意味,精神境界和直面人生的勇气远远高于其他人。或者还可以这样说,像狂人那样,夏瑜以前也是“吃人者”。如果说狂人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后,终于“痊愈”,自省的道路走了一半,那么后面的一半就由夏瑜用他的鲜血来完成了。
然而到了《彷徨》那里,这种自信忽然遭受了强烈质疑。谁在彷徨?我。作者逐渐进入到对主体内在的烛照和自省,于是主体的立场发生了松动;启蒙者已不能确定麻木的群众究竟有没有可能被唤醒,甚至开始怀疑其实启蒙对象不是不能清醒,而是他们不愿意清醒,管自生活赚钱麻木,倒是启蒙者多事,妄想改变些什么。
我觉得到《彷徨》这里,鲁迅的思想经历了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是深刻而持久的,绝非如教科书上说的是偶尔的精神苦闷。《祝福》中“我”面对祥林嫂询问地狱有无表现地手足无措,这令人看到了鲁迅逝世前不久所作的《我要骗人》的某种源头。在那篇文章里鲁迅写道:“倘使我那八十岁的老母亲,问我天国是否真有,我大约是会毫不踌躇,答道真有的罢。”这中间的痛苦、矛盾,我想局外人是很难真切体会的。
从《呐喊》到《彷徨》的变化当然不是一蹴而就、忽然发生断裂的。
《一件小事》曾被王朔嘲笑为只有小学生的水平,这不过证明了他的无知而已。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篇小说当然没有特别之处,其中的高大的背影的确也被小学生用滥了。但是,在那个时代写出这一作品是不容易的。胡适、沈尹默、舍我乃至后来的郁达夫都写过人力车夫,但是他们的角度都是同情怜惜,也就是说高于人力车夫。唯独鲁迅,是用一颗真心,真诚体会出了自身的渺校这一知识分子的自省,是难能可贵的。
再拿《药》来说,小说结局让两位母亲相遇。两位母亲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她们的相遇突出了双重悲剧。夏瑜为了千千万万的华小栓而死,华小栓的母亲却希冀用他的血来换回儿子的生命。夏瑜的母亲则念念不忘儿子是被“冤枉的”,可见在她的意识中革命者的确是该杀的,但瑜儿并非革命者。母爱在这里体现的不是终极的关怀与壮美,而是深深地、寒彻骨髓的悲哀——连母亲都无法理解革命者,这是多么深广的哀痛啊!革命者又是多么的孤独啊!
革命者的孤独走到后来,就逐渐演变成《孤独者》中的冷峻与绝望。主人公简直就是鲁迅的自况,而小说中不断出现的“我”,仿佛时时要阻碍着主人公,则可以理解为鲁迅对自己的矛盾心态。小说以葬礼始、又以葬礼终是大有深意的。旧时代的帷幕落下了,旧时代的阴影却依旧笼罩,新时代的帷幕便在这笼罩中一道殉了葬。
王晖说过,鲁迅的小说在深刻地批判了国民性的同时,“又把否定的锋芒指向知识者自身。”我想,这便是鲁迅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吧.
读后感800字彷徨
我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这本书是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这本书收录了鲁迅从1918年到1925年创作的小说。这些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深刻的揭示了种.种社会矛盾,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变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呐喊•彷徨》中最令我震动的便是《兔和猫》了。它告诉我生命是不应该被漠视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弱肉强食,生存发展,是达不破的规律,似乎我们也不应该对那些处于艰难竞争中的生命发出厚此薄彼的议论。但是看管了弱者的小事,强者的胜利,却会让人变得麻木,冷漠。尤其是当你漠视生命被侵蚀时,可曾想过,当整个世界都无视生命时,那该是如何可怕的境地。 狐狸见乌鸦一动不动,没有要开口的意思,就继续说道:“乌鸦大姐,你太记仇了,我已经道过谦了,可你不但记仇,还不承认,唉,真没有想到动物口中那么美丽善良又大度的乌鸦大姐会是这等呀!”狐狸故意把这等说得重一些,乌鸦听后,气极了!心想:臭狐狸你这小人,别以为我会上当,要不是我叼着肉,早就把你骂死了,还论得到你这么嚣张,乌鸦愤怒的瞪了狐狸一眼。
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使自己未曾蒙难,目睹着惨状,同样也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平静。孔子说,君子跑庖厨,享受美味的同时,躲避开残忍的场景,其实只不过是既成人时间的游戏规则,有逃避内心刺痛的最滑头的手段。
然而,鲁迅却不,他既不想跑,也不愿妥协,而且 还要从这不能中找出一条路来。有谁知道,在他那看似冷漠的外表下却又时间最柔软的心肠。在鲁迅身上有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和果决,但她内心深处却是一刻舍身饲虎的此信。这是一个仁者所具备的。
《呐喊•彷徨》中还提到了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其实是一种思想状态,一种心理满足感。也就是说,只要你心里满足了,即使是粗茶淡饭,也是幸福﹔否则的话,即使是锦衣玉食,也体会不到幸福。物质上的充裕与否,想来都不是衡量是否幸福的尺度。幸福只能到你的心里去寻找。只要你知足,知道感恩,幸福就在你的身边。怨天尤人着,是永远也品尝不到幸福滋味的。
再多的激情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在多的感觉也无法用口水来散发,望大家去看《呐喊•彷徨》这部书。
《呐喊•彷徨》读后感
读钱钟书时,感觉自己像一汪清水,被看个透彻;读鲁迅时,又觉得自己像一尾死鱼,任他宰割。
细细数来,鲁迅的作品在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里篇幅不少,《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社戏》、《祝福》、《记念刘和珍君》等等,而像《药》、《阿Q正传》等虽没有出现在课本里,但也出现在语文老师的必读清单上。高中时代,每次学到鲁迅总是头疼不已,大有古人摇头晃脑吟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感,明明全篇不通,还要听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更要记住此处“铅灰色的天空”是渲染的修辞手法,意在说明作者悲凉的心境,那处“圆规似的腿”比喻形象,将豆腐西施的形象刻画的灵活生动,更兼通篇讲述了封建礼教压迫下祥林嫂的悲剧,讽刺了旧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云云,宛如八股文,我虽能对答如流,但并不能领会其意。有时厌烦他这个“刺头”,专写些愤世嫉俗的文章为难我们这些苦命的莘莘学子。
然而人总是要长大的。现在的社会消息灵通,各种闻所未闻的事扑面而来,人人不缺饭后谈资,且花样日日翻新,层出不穷,再大的新闻也如丢入池中的石子,扑腾两下便悄无声息,转瞬便被新的新闻覆盖,杳无踪影。吐槽是人人都要会的,可若要一针见血,语惊四座还必得向鲁迅先生学习,于是我决定重读鲁迅,好好体味下当年老师赞不绝口的辛辣讽刺究竟何如。
这次终于明白了自己往枪口上撞是何滋味。历史总是不断重演,生而为小民,现在的我们和当时的他们并无太大的不同。生活的重担压得人麻木而自私,有的人眼巴巴地盼着同类死去,好拿他的鲜血来救自己的孩子,好比华老栓;有的人为了活下去抛弃自己当初的信念,只用挥霍无度来弥补自己日渐空虚的内心,比如魏连殳;有的人承受了失去丈夫孩子的双重打击,却还被认为是不祥之人,备受冷落,以致生无可恋,比如祥林嫂;有人以为自己和爱人冲破了世俗的牢笼拥有了自由的爱情,最后却因自己的自私懦弱,害得伊人离世,比如涓生。而我有时感觉自己也像是那些蒙昧的小民中的一个,懵懵懂懂看不清世事,只寻乐似的咀嚼着他人的痛楚,一面摆着悲悯的架子,然而听多了觉得无趣,总是事不关己,便毋自走开,有时也利齿如刀,随意评论一番,细细想来,倒像自己也是血盆大口,嚼过新鲜血肉。而他的笔只是缓缓地刻着众生世相,从未说过苛责谁的话,可又仿佛该说的已经说尽,可是彀中的人往往都不明白。他烧着自己的脂膏,化一点莹莹烛火,渴盼有一两双混沌无神的眼睛能恢复清明和他同道而行,可谓用心良苦,只是这样呕心沥血地踽踽独行,总是孤独彻骨。
我使劲裹裹,被他戳出几个窟窿的遮羞布还可用,书看完了,孔乙己自排他的大钱,阿Q自有他精神的胜利,扑面而来的新闻依旧热闹,我仍可看戏似的指指点点,随意兴阑珊的人们一哄而散,便是读书时有过片刻自省的清明,也在阖上书的刹那,像狡黠的猹,从少年胯下钻出去,逃的远了。
相关文章:
鲁迅经典文学读彷徨有感
上一篇:2020年中学生读《彷徨》有感
下一篇:2020年《彷徨》读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