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中考辅导 > 2016年娄底中考地理知识点

2016年娄底中考地理知识点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2016年娄底中考地理知识点

  娄底市是湖南省辖地级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2016年娄底中考地理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2016年娄底中考地理知识点:东南亚

  教学要求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结合中南半岛地形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掌握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4.了解东南亚的人口构成情况;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

  5.了解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结构分析

  《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等。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的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热带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教材在介绍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后,联系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条件和因素,归纳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教材介绍了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为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东南亚众多沿海国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内容点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运用文字和地图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从纬度位置来看,东南亚的大部分位于北纬10°~22°之间,地处热带。从海陆位置来看,中南半岛东临中国的南海,西临孟加拉湾;马来群岛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从相对位置来看,北连中国大陆,南临大洋洲,处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教材在活动1中提出的读图要求,目的就是通过读图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东南亚位置和范围的了解。在活动2中,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加深对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重要性的认识。

  2.教材在第二部分“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内容中,联系气候、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习性、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居民生活习惯、种植业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的条件,突出了东南亚以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的特色。利用“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介绍了东南亚的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情况。在活动1和2中,要求学生掌握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分布,两种热带气候的特征以及主要区别。在活动3中,要求学生看图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在一天中的天气过程。活动内容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懂得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

  3.教材在第三部分“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内容中,概括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第二是中南半岛的河流水文、地貌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第三是中南半岛的大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等。与这部分教材相配合的活动中,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中南半岛著名的河流,判断河流的上游和流向,特别是发源于我国的萨尔温江和湄公河,在我国分别叫做怒江和澜沧江,前者属于印度洋水系,后者属于太平洋水系。然后,找出中南半岛五国的首都,并且说出附近的河流名称,完成填表内容。第2题要求学生将世界和我国的城市分布与中南半岛的城市分布做一个对比,得出世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并且分析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利与弊。城市沿河流分布,从有利条件方面看,能够提供大量城市建设用地,能为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能够利用河流提供水运方便,若城市位于河流上游,还能够利用廉价清洁的水能资源等;从不利条件方面看,河流水患会对城市造成损失,城市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向河流随意排放,会导致河流污染,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过量取水会破坏流域内水的自然循环和更新等。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辩证方法。

  4.教材在第四部分阐述的主题是“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首先,明确指出东南亚的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然后,利用“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柱状统计图,说明了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并且利用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了华人和华侨的区别,以及华人和华侨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国的广东、福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历史。最后,教材指出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5.教材在结尾部分介绍了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东南亚美丽的热带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独特的风土人情,便利的交通运输,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新、马、泰等国的重要经济来源。

  2016年娄底中考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教学要求

  1.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 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 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 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 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内容点析

  1.昼与夜的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严格来讲,太阳是一个点光源,即太阳光是从一点发出的,但是由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十分遥远,当太阳光达到地球表面时,光线几乎是平行的了。平行光照在不透明的球体表面上,有半个球面可以接受阳光照射,形成白昼,而阳光照射不到的半个球面则为黑夜。图中的虚线是昼与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是与太阳光相垂直的大圆圈。

  2.日常生活中24小时的昼夜交替,缘于地球的自转(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也会有昼夜的交替,但周期不是24小时)。直觉告诉人们,太阳的东升西落使地球有昼夜之分。其实,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在不停地自转。由于我们也在随着地球转动,因此并不感觉地球在运动,相反,看到太阳有东升西落的运动。教材中“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是人们看到的太阳的运动,反映的是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

  3.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度来计算,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本部分的活动内容中,设计了北京的畅畅与纽约的姨妈互致问候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畅畅白天要向姨妈道晚安。图1.18说明,纽约此时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昼半球。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转播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国际体育比赛,就要考虑时间的差别。

  4.地球绕日公转的姿势很独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倾斜角度是不变的,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及其这一特点,是形成太阳光热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2016年娄底中考地理知识点:日本

  教学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的组成部分,首都。

  2.根据地图,了解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平原狭小,海岸线曲折,多港湾的地形特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4.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

  5.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结构分析

  《日本》一节是教材中介绍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地图、景观图和活动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一般方法,如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条件要从位置、地形等自然要素入手,可以用比较法(如活动2日本与英国的地理环境比较)找出特点,也可以用综合法,用若干个主题概括出一个国家的突出特征(如日本是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岛国的特征)。除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外,教材中还渗透着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例如基本的读图、用图能力,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针对日本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突出的地理问题,联系我国的国情分析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形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良好学风。

  从教材内容来看,由“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标题内容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日本的岛国国情,促使其走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的对外开放,必然对其科学、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东西方兼容的文化。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成为本节教材内容的主线,也是本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内容点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中首先概括介绍了日本的位置、范围和领土组成,并且通过图7.1“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图7.2“日本的地形”,示意出日本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使学生了解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可从地理位置和范围入手。教材中又通过活动2,将日本和英国位置、范围做对比,让学生找出两国的地理环境差异,理解位置、范围,甚至领土形状对国家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深刻影响。

  2.分析日本的地形特点,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洋运输和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

  3.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教材首先通过图7.2“日本的地形”展现出了日本多山的地形特点。然后,利用图7.3“日本国的象征──富士山”和活动3中图7.5“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中的示意图和景观图片,充分展现出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地理环境特点,揭示了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的一般规律。

  4.教材以日本为例,提出了火山爆发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在非活动期间,可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地理环境问题。火山爆发后沉降下来的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火山在非活动期间,可以开辟为旅游地和地学科研基地。

  5.日本是多地震的国家,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在防震减灾的经验和教训方面,中、日两国应互相交流和借鉴。利用地理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的教育。

  6.日本是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教材用一组材料来说明这个问题。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世界最高收入国家之一、在国际金融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以及日本的工业产品行销全世界等几个方面,都是从世界看日本,突出它是世界经济强国。

  7.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是日本经济的一大特点。由于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工业原料和燃料需大量从国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工业制成品需大量出口,经济发展对外依赖非常严重。日本根据本国的国情,发挥科学技术先进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利用多天然良港和航海业发达的有利条件,将工业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便于原料、燃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这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经济的方式,值得我国在发展经济中借鉴。

  8.近年来,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积极开发海外市场,这是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特点。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原因:①日本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的国情;②国内工业过于集中,供水、供电、用地紧张,工业污染加剧;③国内的劳动力工资水平较高;④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⑤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⑥将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⑦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⑧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43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