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理解在语文考试里的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一)
①上海是一种性格,脱俗得似乎少了点随和; 是一派骄傲,金融贸易发达却疏远了古风的清雅; 倒是被历史沉淀得极其厚重,需要的是现代化的进取。而宜昌则是一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一种既儒又法、既古老又新奇的风格。她古朴得认真,她进取得豪气。
②你可以撑一把油纸伞,迎着迷蒙的细雨,去屈原故里、昭君墓前,寻觅历史文明的拓片与遗址。一颗忠诚祖国的心在那片古地随风高飞、远逝、神游,或听村老细说先烈事迹,或在空灵中洗涤尘世的浮躁与艰辛,禅悟生命的真谛。清江是湖北境内最后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乘渔家的木舟在清江的绿波中荡漾的销魂劲儿,绝不亚于徐志摩“撑一支长篙”“在康桥的柔波里”“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清江河畔的土家族人,不问今夕何夕,捕鱼、耕猎、做小买卖,朴素到骨子里,只是偶尔高歌,偶尔起舞,与山林为伴,以水潭为 ,和祖先 ,向自然诉谈。或许你会讲,清江寂寞了点,但何尝不是寂寞让清江一直保持着圣洁与魅力呢?立足覆舟山下、长坂坡前,遥想子龙神勇、翼德雄风,不觉意气风发。闲坐扬子江边、西陵峡口,半壁桃花随风招摇,与挚友神侃于此,把酒问天,指点江山,别有一番情趣。
③“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昔日的千里险滩,凭共产党人的英雄气魄,起一川平湖,神话已非神话了。有天时———党和国家的支持;有地利———让全球羡慕的水资源;有人和———多少人为宜昌感动,对三峡瞩目,又有多少人为了三峡工程,以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为重而移民他乡。只凭那厚重的历史风情就够世人缅怀的了,单凭一个葛洲坝就够世人惊叹的了,而如今的三峡大坝既是全国的焦点,也是全球的焦点。谁道宜昌只会沉醉在历史的殊荣中,谁说宜昌只会沿着古人的足迹溯古遁世?宜昌更懂进取,更懂改革与发展,宜昌是沿江开发区的一位领袖,ruì智而豁达,豪气且谨慎。
④漫步在宽宏富丽的夷陵广场,四周彻响着音乐,高压喷泉在彩灯倩影上骤腾骤落,一群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踏歌曼舞,或游嬉其间,一时间你会顿觉花好,草好,灯好,人更好。宜昌人一派儒风,这是一种德性———山水人文所养育的德性。现代文明只有依附如此的底蕴,才让人更觉舒畅,让人油然生出一种想与它亲近的感觉。
(5)当然,宜昌还有许多值得你去称道、咀嚼、回味的地方,比如东山隧道、九州大厦、西陵大桥……在她的怀抱中,你大可悠闲地睡一觉,因为她的山水永恒,情调永恒,文明永恒,民风永恒;而同时,你又不安心去睡着,因为一觉醒来,她的发展或许会让你目____口呆。
⑥这就是风格宜昌。
1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1)“ruì智而豁达”中方框内的字是 _____ .
(2)“目____口呆”中方框内的字是_____ .
2.根据文章描述,将“西安”、“香港”两个城市名分别填到第①段中相应的横线上。(2分)
3.根据上下文,在第②段中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词语。(2分)
4.阅读第④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写出句中加点的“它”指代的具体内容。(2分)
5.在下边横线上填写一个词语。(2分)
文章第②③④段依次写出了宜昌“旅游胜地”、“_______ ”(4字)、“人文城市”的特色。
6.读完本文,请用一句话概括宜昌的风格。(2分)
7.“把酒问天”由一首宋词中的词句“把酒问青天”化用而来。请写出这首宋词中广为传诵的另一个名句。(2分)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1.(2分)(1)睿;(2)瞪。
2.(2分)香港;西安。
3.(2分)侣(友、邻);对话(交流、叙说)。意近即可。
4.(2分)现代文明。
5.(2分)示例1:水电之都;示例2:水电名城。扣住“水电”特色,意近即可。
6.(2分)“宜昌是一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一种既儒又法、既古老又新奇的风格。”(“她古朴得认真,她进取得豪气。”)。两句任选一句即可;也可以概括表达,意近即可。
7.(2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高处不胜寒”亦可。)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二)
①对于一位在江南住惯的人,在严寒的冬天也难得一见雪的踪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迹了。 物以稀为贵,今年的春雪就越发显得珍贵。
②雪从正月十一下起。刚一开始,雪肆无忌惮如同撒盐般落在广袤的大地上,同时也不停地侧敲着人们的房子、窗户和雨伞,发出吱吱的声音,清脆而幽雅。走在路上的我,感觉这声音是那么的熟悉和美妙,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远逝的梦幻般的童真年代,在大山里小溪边,我和小伙伴们正在聆听叮叮当当的泉水声。
③一阵汹涌的雪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一小片,一小片的,虽下得不大,但不久地面屋顶上白了一层,宛如覆盖了一丛白毯。树枝上,草坪间,山尖上顶着一串串的小白花,与朦胧的天‘空灰白相间,很有些中国古代山水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韵味。
④雪虽然下得不很大,可是整个苍茫的大地比往常宁静了许多。但也不像唐代诗人柳宗元所描绘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冷静。宁静之中也蕴含着蠕动: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时,也一步一步的浇灭了人们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还有路上三三两两的车仍在穿梭,与飞雪的纠缠更添大地的娇媚;偶尔还有几个行人匆匆赶路,游离在这寂寥的雪国中。行人的稀少,我想到了一个原因。那可能是跟人们的爱美有关,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这幅天然浑成的山水画,倒不如躲在家中偎倚在火炉旁边,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调侃,享受着雪带来的宁静和悠闲。如果是读书人的话,映雪读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⑤雪除了给人们带来宁静外,还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记得《世说新语》里有一篇《王子猷居山阴》的文章,文章说:“王予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我在纳闷,何以使这位鼎鼎大名的书法家而又自命清高的魏晋名士乘兴而行呢?聪明的人一眼就会发现,那就是”雪“惹的”祸“。可见,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和”开心果“。有了雪,文人就妙笔生花;有雪,农夫就信心百倍;有了雪,咱们老百姓就真高兴!
⑥江南的雪虽韵味十足,意兴盎然。但也有它先天的不足:相比北国的雪,它显得不够刚毅,不够坚强,不够浑厚,娇气、羞涩、短暂也就在所难免了。北京的雪我是见过的,但并不像李白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那么夸张。如果真要把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作个比喻的话,我想:北国的雪就好比北方的汉子,豪放、洒脱,洋洋洒洒;而江南的雪如同小家碧玉,娇小、细腻,缠缠绵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与气候决定人的精神气质。从南北雪的形态特征来看,孟德斯鸠的理论确实有道理。
⑦雪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到正月十二下午停了。可我的心问却没有停止对雪的眷恋,我不仅眷恋雪的洁白,眷恋雪的晶莹剔透,更眷恋雪的那种不夹带一丝丝杂质的纯正。这让我想起了为人处世,人如果能够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世间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了,人类也就可以和谐幸福地生活。而人们常常把雪当做“天使”,当做“棉被”,当做好事情的预兆,也就是因为雪代表了人们内心的追求:自然、纯洁、洒脱。虽然有时候人们达不到洁白无瑕的那种境界,但向往她本身也是一件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雪,赞赏雪的原因。
⑧这场春雪已经融化了,但它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还会丰收。
1.文章第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江南的雪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2.概括文章第④⑤两段的主要内容。从全文来看,作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3.第⑥段中作者忽然说江南的雪“也有它先天的不足”,并拿它与北国的雪相比较,指出它的“不够刚毅,不够浑厚”,这样写你觉得好吗?
4.文章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很有特点,请任选一词作鉴赏。加点词语:炫耀、浇灭、纠缠、游离。(2分)
5.文章最后说“播撒在人们心问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你的想法。(3分)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1.(4分)从听觉(声音)的角度来写下雪,“吱吱”的,清脆而幽雅。写出雪的急骤。(2分)从视觉(颜色和形状)的角度来写下雪过后一片白色,像覆盖了一丛白毯(形状:芦絮般,一小片一小片)。写出雪的洁白与韵味。(2分)
2.(4分)第④段写下雪时的宁静,第⑤段写雪给人们带来了兴致和希望(2分)。这样安排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更具诗意(情趣),也更能表达作者喜爱雪的情感(2分)。
3.(2分)这样写好。通过比较更突出江南雪的特点。
4.(2分)炫耀、浇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雪的大和毫无顾忌,很有生气,极富动感。纠缠。写出雪的密和行人在雪中奋勇前行的姿态。游离:写出行人在雪中缓慢移动的情态,具有水墨画的美感。
5.(3分)瑞雪兆丰年,农夫因这场雪而有了丰收景象的憧憬。(1分)雪留下了一片洁白,使人们更加向往和谐幸福的生活,树立起纯洁洒脱的生活信念。(1分)这些憧憬和向往将永存心间,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