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中考辅导 > 2017生物中考考试试题(3)

2017生物中考考试试题(3)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2017生物中考考试试题

  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明生物能进行生长;

  ③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故答案为:②生物能进行生长;③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33.阅读下面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姑婆山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达92%,年平均降雨量1704mm,空气的相对温度为80%以上,公园内空气清洁度高,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5.6万/立方厘米,有“天然氧吧”的美誉.

  (1)公园中绿色植物的 蒸腾作用 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2)“天然氧吧”通常是指植被茂密,氧气含量高的地方,请写出表示氧气产生的有关式子: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公园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各种生物的 呼吸作用 不断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 光合作用 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到大气中,对维持森林公园中的 二氧化碳和氧气 相对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考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呼吸作用的概念.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解答】解:(1)公园中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2)“天然氧吧”通常是指植被茂密,氧气含量高的地方,氧气产生的有关式子: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公园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不断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到大气中”,对维持森林公园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相对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故答案为:(1)蒸腾作用

  (2)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氧气

  34.2015年,我市举办了“坐上高铁去贺州”的广场舞比赛,来自各地的舞蹈爱好者热情参赛,请结合图及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赛前训练,某队员不小心碰触同伴的硬质首饰而迅速缩手,其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 ①→②→⑤→⑥→⑦ (用数字序号和箭头表示)

  (2)听到音乐后舞者立即起舞,此反射类型属于 条件反射 ,完成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图中的 ⑧ (填数字序号)

  (3)比赛结束后,冠军队获得热烈的掌声,队员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流下激动的泪花,这是 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 的结果.

  【考点】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非条件(简单)反射和条件(复杂)反射;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⑤神经中枢、⑥传出神经和⑦效应器.

  【解答】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⑤神经中枢、⑥传出神经和⑦效应器.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的神经元接受冲动信号,并将冲动传到传出神经,神经冲动沿着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接收到指令做出反应.所以无意中手指突然碰到同伴的硬质首饰,立即缩回手,这时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①→②→⑤→⑥→⑦.

  (2)条件反射是高级的反射活动,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听到音乐后舞者立即起舞,此反射应属于条件反射,是由⑧大脑皮层的参与完成的.

  (3)当人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并通过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促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因此,当情绪激动,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时,这是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神经和激素的共同调节.

  故答案为:(1)①→②→⑤→⑥→⑦;

  (2)条件反射;⑧;

  (3)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

  35.请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西岭山保护区位于富川县西部,保护区天然杂木林集中连片,动植物资源丰富,保护区有多种鸟兽,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动物;

  黄腹角稚:以蕨类及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毛虫等少量动物性食物.

  林麝:以树叶、杂草、苔藓、嫩芽、地衣及各种野果为食,其天敌包括豹、貂、狐狸、狼等.

  狐狸:肉食性动物,主要以鸟类和小型动物为食.

  穿山甲:主要食物是蚁类,也食蜜蜂,胡蜂幼虫和其它昆虫幼虫.

  猕猴:以树叶、嫩叶、野菜等为食,也吃小鸟、鸟蛋、耕作昆虫等,捕食其它小动物.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资料中没有提及的是 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

  (2)在食物链“植物→昆虫→猕猴”中,获得能量最少的是 猕猴 .

  (3)请写出一条含有上述5种动物中的其中两种的食物链: 植物→黄腹角稚→狐狸(或植物→林麝→狐狸)

  (4)保护区靠自身 调节能力 维持相对稳定,但其具有一定的限度,2008年冰冻灾害曾使保护区遭到破坏.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解:(1)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分解者,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资料中没有提及的是 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能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在食物链“植物→昆虫→猕猴”中,猕猴的营养级最高,因此获得能量最少的是猕猴.

  (3)5种动物中的其中两种的食物链:植物→黄腹角稚→狐狸(或植物→林麝→狐狸)

  (4)保护区靠自身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其具有一定的限度,2008年冰冻灾害曾使保护区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1)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猕猴

  (3)植物→黄腹角稚→狐狸(或植物→林麝→狐狸)

  (4)调节能力

  36.家兔的褐色与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四只家兔,甲和乙是雌兔,丙和丁是雄兔,已知甲、乙、丙和黑毛,丁为褐色,甲与丁多次交配,多胎子兔全为黑色,丁与乙多次交配,多胎子兔中有褐色,请回答:

  (1)哪种毛色是显性性状? 黑色

  (2)设B为显性基因,b为隐形基因,请写出乙兔的基因组成 Bb

  (3)丙兔是否为纯种?可根据丙兔与 乙 兔交配的后代性状来推测;

  ①若子兔 全为黑色 ,则丙兔很可能是纯种;

  ②若子兔 有黑色和褐色 ,则丙兔不是纯种.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分析】(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性即性状的差异.

  (2)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有此性状,在子代中没有出现的是隐性性状,在子代出现的性状的是显性性状.

  【解答】解:(1)黑色甲兔与褐色丁兔交配的后代全部为黑毛子兔,无性状分离,即可断定黑毛是显性性状,褐毛是隐性性状.

  (2)根据上面的分析,甲和丁的子代无性状分离,说明甲兔是显性纯合体,基因型为BB,丁兔是隐性个体,基因型为bb;而乙和丁交配的后代中有性状分离现象,所以乙是杂合体,基因型为Bb.

  (3)因为丙是雄兔,而在甲.乙二雌兔中无隐性个体,所以只能让丙与乙交配来鉴别其基因型,而不能按常规方法测交.①如果交配后得到的子代全部是黑毛子兔,说明丙是纯种,基因型为BB;②如果交配后得到的子代中有隐性个体褐毛子兔出现则丙是杂合子,基因型为Bb.

  故答案为:(1)黑毛;

  (2)Bb;

  (3)①全为黑色;②有黑色和褐色.

  37.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馒头碎屑或块 适量的碎屑 适量的碎屑 X

  唾液有无 2毫升的唾液 2毫升清水 2毫升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加入碘液 2滴

  根据如表完成下列问题:

  (1)若选用①和②号试管进行实验,其实验变量是 唾液 ,主要探究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观察到②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 变蓝 .

  (2)若探究牙的咀嚼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①和③号试管进行实验,那么X处放入的是 适量的馒头块 .

  【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探究实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存在单一变量,据此答

  【解答】解:(1)①、②号试管是以唾液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①不变蓝,原因是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它能促进淀粉的分解,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②变蓝,原因是清水不消化淀粉.

  (2)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要探究牙齿的咀嚼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就要以牙齿的咀嚼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因此,以①、③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X处放入的是适量的馒头块.

  故答案为:(1)唾液;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变蓝;

  (2)适量的馒头块

  38.学习了“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后,某校6班同学纷纷在微信群聊里“晒”出了自己对健康的理解,请结合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 社会适应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2)若青少年染上吸烟、饮酒的不良嗜好,烟草燃烧时产生多种有害的物质,能诱发多种 呼吸 系统疾病;酒中有 酒精 ,酗酒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3)请你说出吸毒的危害(列举一条): 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

  【考点】健康的概念;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毒品的危害与拒绝毒品.

  【分析】(1)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2)吸烟、酗酒、吸毒对社会、对家庭的危害大,特别是人们对吸烟、酗酒的危害认识不足,吸烟、酗酒的人数逐年怎多,年龄呈下降趋势.

  【解答】解:(1)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了健康的范畴.

  (2)若青少年染上吸烟、饮酒的不良嗜好,烟雾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使吸烟者和被动吸烟者的呼吸系统受到不良刺激,抑制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上纤毛的运动,使痰液不能及时排出,降低呼吸道的净化作用,使呼吸道容易受病菌侵袭而患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疾病.有害物质到达肺内后,还能诱发肺的疾病.过量饮酒会使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视觉中枢中毒,导致说话不清、出现幻觉等现象,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3)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吸毒危害极大,引起免疫力迅速下降.

  故答案为:(1)社会适应;

  (2)呼吸;酒精;

  (3)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看了“2017生物中考考试试题”的人还看了:

1.2017年中考生物考试题及答案

2.2017年生物中考试题带答案

3.2017生物中考测试题

4.2017中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5.2017年生物中考考试试题

280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