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政治学习方法 >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这也是中学历史考试中必考的一个知识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网络整理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以供大家学习。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社会主义,它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以及为维护经济基础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三大方面。

  第一,经济基础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等,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根本矛盾,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条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高效、快速、健康有序地运行,也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资本主义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一方面,私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根本对立的,并与社会发展趋势相悖的,是严重阻碍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一种经济制度;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只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不可能把人民的福利作为目的来追求,自然也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虽然当前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上的确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制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经济形式,但这些经济形式并没有构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也没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自然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的实质。说到底也只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和经济特权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此次金融危机就是资本主义本质的大暴露。

  第二,政治制度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尊重和保障人权,这就使民主的国体与民主的政体达到了高度统一,保证了把国家中的最大多数人纳入到人民的范畴,成为民主的主体,从而能够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机体充满生机活力。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只讲政体而否认国体,把资产阶级民主说成是超阶级、超金钱、超意识形态的和普适的,掩饰甚至否认其资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本质。事实上,民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抽象的超阶级的民主,也没有什么绝对的民主。民主的发展总是同一定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尽管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表面上看似乎是很民主的,但由于私人占有制度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那么,不论哪一个党派执政、不论三权如何分立,维护资本家少数人根本利益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因此,在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中,劳动人民永远不可能真正当家作主,不可能真正享有和行使国家的一切权力。

  第三,思想文化不同。思想文化是社会精神形态的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代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而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则是反映资产阶级的本质和属性的文化,是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虽然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但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必然是以私有观念为特征,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这种世界观和价值观主导下的思想文化必然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这种思想文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异质的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不仅在理论上反对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中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看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此我们谈一点初步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个论断,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围的思想束缚,为我们认清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这两种社会制度本身所独有的最根本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不是社会主义所独有的东西,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经济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只要实事求是地考察资本主义发展史,我们就会看到,资本主义的生产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计划性也在不断地加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确实是盲目自发的无政府状态的经济,经济运行靠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靠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强制地实现平衡。但是,后来情况有了变化。特别是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时期开始,股份制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股份制企业内部,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20世纪 20─30 年代,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组织在国内占据了统治地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本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性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加强计划指导下的国家宏观调控,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越来越多的干预。凯恩斯《通论》为代表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二战后为西方各国普遍接受。这以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全社会规模的经济计划。象法国、日本等国,政府还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七年计划”、“五年计划”、“中长期发展计划”等,宏观调控计划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尽管这种计划对企业还不具备直接的约束力,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但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起了导向作用。不承认资本主义生产的计划性这个现实是不对的,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独有物,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也是没有根据的。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它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东西,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同样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所谓市场,就是商品交换的领域和场所。市场是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并且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就必然产生了市场经济。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看,市场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市场发展是十分绶慢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模不大,市场领域狭小,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不仅劳动产品是商品,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商品经济渗透到一切生产领域,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市场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经济形式。因此,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这一点是无怀疑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商品生产和交换,还要不要搞市场经济,这确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在市场经济问题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观念,认为一提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固有属性,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不相容,搞市场经济就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曾经预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比资本主义有更高劳动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将取消商品生产和交换,实现经济无危机的有计划比例的发展。但是,历史发展的进程并没有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想的情况,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这些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发展商品经济成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可逾越的阶段。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期,也曾经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并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实行了以余粮收集制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希望以此来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结果造成了生产力的破坏,加剧了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果断地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主张继续保留和发展商品经济,采取市场的经济形式来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允许农民在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农产品,给各个企业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后来,斯大林在领导原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政策,在理论上肯定了两种公有制之间的交换是商品交换,还要利用价值规律。但是,他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把商品生产和交换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局部现象,市场的作用处处受到限制。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30多年里,基本上按照斯大林的认识去看待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一方面利用商品经济形式,保有市场,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是产生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对自由市场加以严格的限制,““””中更是达到极端的程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到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说商品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还要搞市场经济?这是因为,社会主义革命大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我国亦属于这种情况)首先取得胜利,这些国家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换,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个人生活消费品的分配都要采取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形式,都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来引导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调节社会资源的流向,力求提高经济效益,参与国际竞争,以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壮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因此,市场经济成了发展生产力的最好的具体形式。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只要社会主义国家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要求市场经济。

  总之,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种形式,它们都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标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不同、生产目的和分配方式不同。我们要坚决破除那种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旧观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直气壮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奋斗。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三)

  资本主义为利润而非社会需求所驱动(通过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农业领域也不例外。通过片面的科学技术投入,资本主义的农 业生产可以获得短期利益,但是这种利润是以损害农业的社会和环境基础为代价的。大部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者越来越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产。偿还债务、高额 的地租、不平等的交易(垄断抬高了如燃料、种子、肥料、器械等农业投入的价格,农产品价格却相对较低)等大大削减了农业生产的利润。

  在美国,农业产量的提高伴随着对工人和环境的毒害,以及农村地区严重的贫困。即使在产量最高的加利福尼亚和佛罗里达,饥饿与营养不良也随处可 见。利润带来的压力一再地危害着农场工人的健康和良性生态环境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土地、水、空气、树木,影响到农业系统的方方面面,从细菌、真菌到昆 虫、家畜、野生动物…… 利润的压力使得资本主义农业滥用“科学技术”。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清社会主义革命后的农业现代化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科技投入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界 限。

  只要是资本主义统治的地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和阶段性的经济危机就会使社会、企业和个人陷入贫困,危害农业的社会和环境基础,束缚世界粮食生产,将人类社会置于危险的境地。

  社会主义革命为新的国家及其制度直面现实、步入科学发展提供了可能。在这之前,贫困、无知、无保障的生活、军事威胁和资本主义制度持续的影响等因素,导致在农业生产中采用非科学的方式方法,而这一切,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都可以一一克服。

  为了实现跨越式的进步,社会主义在发展中跳过了一些必要阶段,由此遭遇了一系列挫折,造成了时间上和资源上的巨大损失,降低了人民对国家领导的信任。但是,犯错在所难免,正如列宁所说,我们要想避免犯大错,那么使用科学手段必不可少。

  资本主义恰恰相反,他们既不敢于面对现实,又不坚持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是一个基本体系,能够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力量的相互作用进行评价,从而拟定相应的对策。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革命后,发展农业生产是我们面临的关键任务?这是因为,一旦人民对粮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动摇国家政权。而在目前阶段,粮食是人民的急切所需。

  概括性地说,节省时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经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节省时间(马克思主义认识到,时间的质量是衡量时间的一个重要标准, 所以,基于人民对质量与数量两方面的考虑,我们应该将时间的质量也计算在内)。如果在农业生产中无法节省时间,也会危及国家安全。

  对于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最大的危险来自我们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方式方法,而它们的方法从根本上与科学发展相冲突。但考虑到社会主义 社会“农业生产力低下”,这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意味着浪费时间。低下的农业生产力容易降低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性,无法抵抗来自资本主义的冲击。资本主义世 界大量低价产品的侵入对社会主义经济带来的损害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农业机械化与优越的自然条件为资本主义农业带来了高生产力,使农产品价格更低。但是,这种高生产力的获得还来自滥伐森林、毁坏草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大量使用化学肥料、挤榨土地和水资源、大面积单一种植利润最可观的农作物、使用尚未通过测试的基因品种等,不一而足。

  另外,资本主义国家农产品的低价还可能是因为其“过度生产”(生产是为了利润而非满足社会需要),以及对价格和资金的操控。有时候,操控的目的是为了引起不稳定。例如,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导演了石油价格骤降同时美元贬值的一幕(即1985年的“广场协议”)。

  当时,苏联正依赖向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石油和天然气来获取资金,完成自己的经济计划。由于当时石油和天然气买卖都以美元来交易,“广场协议”造成 苏联收入锐减,严重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苏联解体后,石油价格迅速回升,对石油进口大国中国的经济又产生了直接影响(摘自1994年彼德·施韦策著《胜利》一书,本书描写了美国操纵石油价格和美元汇率导致苏联经济的不稳定)。

  正如我们在2008年看到的那样,资本家对粮食(如小麦、大豆、大米)的投机行为使得小麦和大米的价格在短短几星期内翻了两倍甚至三倍。这种日常投机行为使得粮食价格远远高于其年均实际价值。

  帝国主义的“全球化”措施如世界贸易协定,旨在削弱各国对本土产业包括农业的保护机制。退一步说,即使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来防止不稳定 状况的发生,但时间的紧迫性仍然驱动着我们要不断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否则,正如马克思在150年前警告的那样,资本主义廉价的商品可能最终会摧毁中国的万里长城。

  现实问题在于,如何在良性的社会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农业生产。基于目前社会存在严重的贫困与不平等现象,因此现实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社会与生态科学发展机制自动运转起来之前,将生产中社会与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和平衡两者利益。

  资本主义农业的“中心准则”在于利润最大化,利润的获得以人类环境为代价。在这一准则下,社会和农业生产者对生产本身的兴趣和控制力都被降到了最低程度。农业生产者可能既是工人又是佃户(他们将农田出租,但时常是负债累累的土地所有者)。

  在社会主义社会,农业的“中心准则”是满足人类目前和未来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健康、多样化的食物和良性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 需求。我们需要了解世界,生活中需要乐趣和音乐,需要社会普遍平等,需要表达自我,需要社会安定团结,还需要一个人安静独处的时间。实现这些需求和其他基 本的需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农业生产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农业的科学发展应该与人类其他各种需求协调发展。

  农业生产的科学发展要求考虑到生态准则和非剥削生产方式两个方面。比如,生态准则要求多样化而非单一式的利用土地,既要开垦农田,也要保留草地 和树林。但是,穷苦的农民承担不起为了邻居的利益而将自己一半的土地用于种植树木或利润不高的作物。因此,资源分配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同时,买卖农 田、不加规划就随意将农田改作非农业性用途也会破坏生态准则。

  资本主义的经验一再证明,农业的科学发展与土地的私人买卖相冲突。土地的利用需要对地域、森林保护、水资源、各种作物对不同劳动的需求等方面进行区域性规划。

  非剥削农业生产方式包括合作生产、集体和国家生产。具体采用哪种形式部分取决于现有的生产方式(如家庭生产占主导或大规模生产占主导等)、过去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或者更为概括地说,取决于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包括工业、基础建设(电力、公路、铁路等)、科学和教育。另外,具体的生产组织形式还与 地形等因素有关。

  在早期阶段,生产组织形式需要考虑到个人与社会两方面的利益,需要进行规划,控制生产。解决问题时要依据实地情况,充分发挥人们的知识水平。每个生产单位都是一个研究中心,人们从中学会怎样收集、分析和比较资料,从而作出明智的决策。

  科学发展还需要对以下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组织,如制定农业计划、分配农业资源、交通建设、市场分配,同样,这些都要与社会生态准则相适应。

  计划和分配资源依赖于社会和环境信息的收集与迅速传播,依赖于集体和个人对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以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修订的能力。反过来,实现这些能力也需要科学生产体制的发展,这样,农业生产者就可以依靠科学知识而非生产中积累的个人经验来作出判断。

  在规划与农业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时,人口政策是其中最为复杂的基本政策。资本主义制度对人口的控制主要针对工人阶级、被压迫的民族,特别是妇 女。在社会主义社会,实施符合人类需求的人口政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变得更加容易。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后,如果农业生产力低下,土地和水资源短缺,那么社会可 能会出现人口过剩的情况;几十年后,如果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但相当一部分人口年老退休或身体状况欠佳,那么社会可能出现人口不足的情况。

  鉴于上述情况,制定与老龄化相适应、关注人民健康的科学政策可以改善人口过剩或不足的现象。人的一生,既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应该在年老时得到社会的支持。人口、医疗、工作等政策可以让我们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回报。

  要想在极度贫穷的社会条件下实现上述计划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候甚至是不可能的,比如1917年11月7日苏联成立时面临的情况,或者1949年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国情。年轻的苏联政府在某些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土地类型的划分和维护、发展农业合作制。然而,贫穷、内战、资本主义世 界的经济制裁、第二次世界大战、无力有效地应对世界快速的变化等等,这一切使得苏联在实现科学发展道路上举步维艰,国力日趋减弱,在资本主义敌对势力的巨大压力下,苏联最终分崩离析。

  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农业的科学发展上同样取得了巨大进步,比如使用生物性方法防治病虫害,实现有机耕作。但是,中国同样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 世界的敌意——20世纪50年代对朝鲜的制裁和侵略,鼓动中苏关系恶化,在1962年中印战争中支持印度,等等。同时,极度的贫穷也困扰着中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和粮食产量远远超过了印度、孟加拉国、非洲、海地等大多数贫穷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这的确是一大进 步。但是,与实现了农业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还是相对落后。中国和其他四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的经济非常脆 弱,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古巴的科学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这在理查德·莱文斯所著的《古巴怎样走向生态社会》中有阐述)。

  >>>下一页更多精彩“高中历史复习攻略的内容”

45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