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认识论题目及答案
高中政治认识论题目及答案
政治认识论秉有哲学认识论的反思性特质,是政治知识的知识,主要关注政治思维方式。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认识论题目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认识论题目
一、选择题(共32个,每题2.5分, 共计80分,选择最佳答案) 1.(13新课标全国卷22)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考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新课标安徽卷11)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 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新课标山东卷24)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于的研究不断深人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4.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5.(江苏扬州高三模拟)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乘坐深海潜水器在海底发现了一个温度高达350℃的热泉口,泉口附近浮游着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等生物。在没有阳光、超过沸点、高压的深海环境下还有生命,成为“无法解答的复杂谜题”。经过近20年的研究,科学家破译了这种特殊生物的基因图谱,确定自然界还有第三种生命形式。上述一系列活动证明了
①探测工具扩展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来源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通过科技设备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是认识的基础 ④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是推动人们探索和研究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13新课标浙江卷) 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
①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 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 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 ①④
7.(13年天津4)有一种雷人的“楼盘文化”:挨着臭水沟叫水岸风光;旁边有小土包叫依山而居;周围有荒草地叫无限绿意;弄个喷水池叫英伦风情。这种现象反映了
A.人的主观随意性 B. 实践和认识具有统一性 C.真理的条件性 D.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8.(2011·全国新课标)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②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 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2011·全国新课标)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右图)讽刺了一些人
①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②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③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 ④是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的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 (2011·福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的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2011·江苏)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11·全国课标)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 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10全国卷1)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4.(2010全国卷1、江西卷、湖北卷). 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A. 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 B. 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 D. 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 15(2010江苏卷).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 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6.(2010四川卷)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 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 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 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2010新课标卷)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8.(2010北京卷)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19.(2010广东卷)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20.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达﹒芬奇: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塞纳克: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对上述各种说法分析正确的是:
①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都是形而上学的做法,必须坚决反对
②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上述说法是否是真理应该因人而异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他人经验与自身实践无关
④知识构成、立场和看问题的角度等不同,对事物看法会有所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针对全球已改变暖趋势的论调,专家指出,去年入冬以来世界各地频发的极寒天气,是地球变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气候变暖的长期趋势没有本质变化,这一判断是从一个较长时间尺度上得出的。这告诉我们作出正确判断要
①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 ②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认识
③尊重专家权威得出的现成结论 ④不断接受变化发展的实践的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27) 2008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将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后来的观测表明,2008TC3如期而至,时间误差只有15秒,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如此精确的预测,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
①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的正确性得到观测实践的检验
②预测被证实佐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③预测所依据的理论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预测被证实证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属性中的基础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3.“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4.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完全可以坐在家中,总揽世界,真可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从认识论上看这说明
A.认识的来源不一定是实践 B.认识是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C.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
D.实践的发展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25.“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26.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7.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28.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杜会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9.“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不断地转化成丰硕的果实,并积累下来。”这句话强调
A 物质决定意识 B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C 人的意识从动物心理发展而来 D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
30.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
①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实践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1. 党的报告强调要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的发展。这表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2. 禅悟人生——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这体现的哲理是
A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 B 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
C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D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二、非选择题
33. (2012北京文综)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12分)
34.(2011·四川)安全是核电发展的前提和最高原则,从五里岛和切尔若贝利核事故的伤痛,到日本福岛核泄漏的阴霾,一次次引发全球对核电安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各国依据核电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殊要求,不断反思核电安全标准,检查核电安全建设,完善核电安全措施与技术体系,推动核电安全日臻完善。
联系材料,从认识论角度, 说明人类在发展核电过程中应怎样确保安全。(8分)
高中政治认识论题目答案
1——5:CCAAC
6——10:AADCA
11——15:CDACB
16——20:ABCBD
21——25:CADDC
26——30:BDBBD
31-32:CD
33.①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3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3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3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3分)
34.①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发展核电过程中,人类应依据核电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殊要求,从安全标准、安全建设、安全措施、技术体系等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核电安全。(2分) ②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推动核电发展和应对核事故过程中,人类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化和发展对核电安全的认识,运用对核电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指导核电建设,使核电安全日臻完善。(6分)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