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古文的方法
对于古文的学习,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好它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网络整理的学好古文的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学好古文的方法一:
怎样学习古文?我们掀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当时的诗,便是古诗、律诗、绝诗,当时的文,即古文、骈文。六岁怎么就会写如许的诗文呢?再看《骆宾王》传,称“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传,称“七岁能文”;《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雷同的纪录另有不少。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但会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智慧呢?不是的。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结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古今人的智慧是相似的。那么,岂论是唐代人或近代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但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为什么如今人读懂古文会成题目呢?这当跟读法有关。
我曾经听开明书店的开办人章锡琛老师讲他小时的读书。开始读《四书》时,小孩子根本不懂,以是老师是不讲的。每天上一课,只教孩子读,读会了就要读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课,再教会孩子读,读熟背出。到了节日,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玄月初九的重阳节,年末的大节,都不教书了,要温书,要背书。如在端阳节要把曩昔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末,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末,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读的书外,还要背带书,即把第一年读的书也要连带背出。因此,像梁启超的“六岁结业《五经》”,即六岁时已把《五经》全部背出了;以是他“九岁能日缀千言”。因此,《唐才子传》里讲的“六岁善辞章”,“七岁能赋诗”,根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他们在六岁七岁时,熟读的诗和唐诗肯定远远凌驾三百首,那他们的会吟诗也就不稀罕了。
我向张元善老老师讨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老师讲的差未几,他说开始读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读了多少年,一旦豁然领悟,不懂的全懂了,并且是“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筋里。如果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筋里,读了一课书,记着了多少生字,记着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记着的生字是点,记着的句子是线。点线的懂是不敷的。由于一个字的表明在差另外句子中每每因上下文的干系而有变化,一个字在差另外布局里会具有差另外用法,记着了一个字的一个表明和一种用法,遇到了这个字的表明和用法有变化时就欠好懂了。读一课书,记着了这课书中的生字,记着了这课书中的句子,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明白这课书中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字,在别课书中,它的意义和用法如果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还不敷,不敷办理一个字的表明和用法的多种变化。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差别了,开始读时不懂,读多了徐徐懂了。比喻读《论语》,开始遇到“仁”字不懂,“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4次,当读到十频频的“仁”字时,对“仁”字的意义徐徐懂了,当读到几十次、上百次的“仁”字时,对“仁”的意义明白更多了。由于熟读背诵,对书中有“仁”字的句子全部记着,对有“仁”字的句子的上下文也全部记着,对付“仁”因上下文的干系而表明有变化也罢,对有“仁”字的词组因布局差别而用法有变化也罢,全都懂了,这才叫“立体的懂”。
这个“立体的懂”有三方面,一方面是词的详细表明;一方面是一个词作为术语时,了解术语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是要读懂文章的用意。就词的详细表明说,如《论语》中的“仁”字,在《学而》篇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个“仁”字是指一种很高的品德尺度,即仁德,以为孝弟是仁德的根本。在同一篇里,说:“博爱众,而亲仁。”这个“仁”不指仁德,是指具有仁德的人,“仁”的表明稍有变化了。在《里仁》篇,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指居住,这两个“仁”指有仁德的地方,相称于好的环境,“仁”的表明又有些变了。在《子路》篇里,说:“如有王者,必世尔后仁。”倘使有王者鼓起,肯定要颠末三十年才气推行仁政。这个“仁”字指推行仁政,表明又有些变了。这个“仁”表明成推行仁政,成了动词,用法也变了。在这些句子里,“仁”字作为仁德的意义没有变,只是由于上下文的差别,由于用法的差别,在详细表明上有了变化。不明白这种详细表明上的变化,光明白“仁”指仁德,遇到详细表明上有变化的句子就看不懂了。要是把以上举的句子都读熟了,明白了这些详细表明上的变化,这便是对“仁”字在表明上的立体的懂。
从古人读《论语》,就要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了,才会明白“仁”字在差别上下文中详细表明的变化。用“仁”字作例,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了,《论语》中另外不少的字,它们在差别上下文中的详细表明的变化和用法,也都懂了。有了这个底子,再去读另外古文,比喻读唐宋以来的古文,岂论唐宋以来的古文中的字,它们在差别上下文中的详细表明有多少变化,它们的用法有多少变化,都可以明白了,这便是立体的懂在读懂古文上的利益。从古人读书,为什么六七岁七八岁的孩子,就会读懂古文,不但读懂,还会写古文,就由于他们小时,比喻把《论语》全部读熟背出,对《论语》中的字有个立体的懂,以是他们在六七岁或七八岁时就会读懂古文了。再说,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废科举,兴学校,学校里不读《论语》,改读教科书了,当时从学校里结业出来的门生,他们会读古文,又是怎样来的呢?原来当时的学校里,也教文言文,一到中学,请教传诵的古文,不但教古文,也要熟读背诵,当时的中学结业生,读四年中学,在四年中读了不少篇的古文,读熟背出了不少篇的古文,有了这个底子,他们对读熟背出的不少篇古文中的字,也就有了立体的懂。在这个底子上,就能读懂唐宋以来的古文了;纵然有些字不了解,查一下字典也就懂了。因此要会读古文,不愿定像学堂中的教法,肯定要把《四书》《五经》都熟读背出才行,像辛亥革命后的学校里,教门生熟读背出多少篇古文也行。
学会读古文跟学会读外文相似。我向语言学大家吕叔湘老师讨教,他小时间怎样学外文的。吕老师说,他小时读外文,老师要背,不是整课书背,是就读的书,老师挑出此中精美的段落来要门生背,背精美的段落不长,可以背出。这次背出一段,下次再背出另一段,集腋成裘,就背出不少段落了。这是吕老师他们以是对英文有立体的懂的缘故原由。《朱子语类》卷十一:“人读史书,节目处须要背得,始得。如读《汉书》,高祖辞沛公处,义帝遣沛公入关处,韩信初说汉王处,与史赞《过秦论》之类,皆用背得,方是。若只是略绰看过,心下似有似无,济得甚事!”朱熹讲读史书,挑紧张节目处来读,跟吕老师的讲法相似。吕老师讲就一篇中挑精美的段落来背,更为机动可行。岂论读古文或口语文,这方法都可行。吕老师小时学英语的方法,可以参考来使我们到达对古文或外语的立体的懂。
再说张元善老师联合熟读背诵来讲“立体的懂”,另有一个意思,即造就语感。学习古文也是学习语言。《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医生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诸'。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喧嚷)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行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齐街里名)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行得矣。'”把方言区的孩子送到北京来读书,不消教他北方话,过几年,他的北方话就讲得好了,从发音到用词都北方话化了。他回抵家里,听抵家里的大人发言分歧北方话的尺度,还会起来改正,他已有了北方话的语感了。学习古文也如许,熟读背诵了多少篇古文,造就了对古文的语感,对付古文的用词造句,尤其是虚词的运用都熟习了,也就会明白了。
学好古文的方法二:
1.宏大其志
教诲门生以发愤为学习之本,是古代教诲家造就门生精良学习品格的主要条件。孔子自十五岁志于学,数十年"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在他看来,发愤学习是人生第一大事,第一必要,而衣食住行繁华繁华都退居其次。宋代教诲家张载提出为学要发愤,"人若志趣不远,漫不经心,虽学无成。"(《义理篇》)。明代学者王阳明也很注意发愤为先,他说"大略吾人为学紧急大头脑只是发愤"。清代王夫之更夸大"志必埋头",他说"人之所为,万变不齐,而志则必一,从无一人而两志者,志于彼又专于此,则不行名为志,而直谓无志。"(《俟解》),只有立定埋头志向,才气了解事物,从事学习,得到高妙而富厚知识。从以上叙述中,我们明白地了解到引导门生发愤学习,是引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力支柱,是端正其学习态度,造就其学习风俗,熬炼其学习意志,形成门生精良学习品格的根本包管。于是我们学习生理教诲入手,把革新试验的着力点起首放在学习动机的引导上。
2.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向来是古代儒家学者了解事物,从事学习的一条紧张途径。王夫之说:"夫知之方有二,二者相济也,而抑各有所从。博取之象数,远征之古今,以求尽乎理,所谓格物也。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所谓致知也"(《尚书行文》)。他以为格物,致知是了解历程的两阶段,两种地步。格物是举行感性了解阶段,可得到低级的底子知识。致知是举行理性了解阶段,可得到高妙的纪律性了解。"格物"是"致知"的底子,"致知"是"格物"的升华,相互相济,相互相从。北宋教诲家程颐也曾总结了学习历程的三个递进阶段。第一阶?入乎耳"。也便是通过种种感官而得到感性了解。他主张"博学善问","多识、多闻、多见"。第二阶段"著乎心"。亦即感性了解颠末思索进入理性了解。这一阶段他夸大"默识心通"、"慎思明辩"。第三阶段"见乎行事"。也便是把理性了解付诸实践阶段。他主张此时门生要"闻斯行","践行其言"。遵照"格物致?学习原理,在开展初中学法引导试验中,强化资助门生明白学习历程的详细引导。学习历程是学习方法、学习步伐和智力运动方法的总和,是科学学习方法的动态睁开。凭据当代初中学习特点,把学习历程分为:鼓励动机、了解知识、牢固知识、运用知识、查抄学习结果等五个根本步伐。鼓励动机是学习准备阶段,是学习运动的一种推动力,并贯穿于各个阶段之中;了解知识是学习中央阶段,是牢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底子;牢固知识是学习的中介阶段,是了解知识的继承和深化,又是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运用知识是学习的详细化阶段,是学习结果的会合表现,查抄学习结果是学习查验阶段,以使用反馈信息,更好地促进学习。在这五个步伐中,重复要修业生会合掌握好中心三个关键。了解知识时,门生要使用多方面感知运动来富厚本身感性了解,以唤起生动的表象,尽大概使眼、耳、口、手、鼻等多种感官和谐行动,以得到完备准确表象。在此底子上举行比力阐发、综合归纳综合,了解知识内涵接洽和素质特性,到达真正明白步伐。牢固知识时,门生要把机器影象和意义影象有机联合,使所学知识有用地储存起来,并变化为本身的精力财产。运用知识时,门生要能接洽现实阐发题目和办理题目,并充实生长本身智能,在讲授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再学习。
3.博约同一
"博约同一"是古代教诲家治学的紧张原则。它偏重办理学习的博识与埋头的抵牾。孔子曰"君子博学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费畔矣夫!"(《论语、雍也篇》),他主张门生"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但不行紊乱无章,必须有一其中央加以统帅。东汉大学者王充也夸大治学问要"博"和"通"。他说:"能多种谷,谓之上农;能博学问,谓之上儒。"南宋闻名教诲家朱熹特别提倡博学,他以盖屋子为例,阐明只有"阔开基,广开址",才气使修建物高峻坚固。但博学不克不及"杂而无统",应当"博尔后约",将博与专同一起来,"惟先博尔后约,然后能不流杂。"(《朱文公牍集》卷三)这里所述博与专联合包罗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即"以类而推"。通过博学,掌握同类事物一样通常原理,然后,以一样通常原理去阐发详细事物特别纪律,到达埋头精深,即在博学的底子上专精,以专精统驭博学,两者辩证同一。依照"先博后约,以约驭博"的学习原则,遍及开展"到书海中周游"的比赛运动,引导初中生博览群书。其次要修业生做到二联合:一是与课内学习相联合,如语文课学了《社戏》,就可阅读《叫嚣》;二是与小我私家兴趣兴趣相联合,遍及涉猎种种知识,末了要修业生边读书边积聚。在博览底子上,又以课外学科小组情势引导学习专攻,如:物理无线电组、数学微机组、文学创作组、景象天文组、化学实行组、生物剖解组等。
4.清心涵泳
"清心涵泳"指的是学习时肯定要"心静",静时才气心清,心清则觉得敏锐。静时才气涵泳,即可沉醉入书籍,悟出原理,学有所得。这是北宋教诲家张载治学理论结晶。早在战国中期,孟子就很夸大心致志学习,全神防备读书。他很形象地用学下围棋为例,阐明奕秋两个门生学习结果差别,决非智力差别,而是用心与不消心的缘故原由。北宋另一位学者程颐更提倡学习?心志埋头,毋泛毋略"。"埋头"有两层寄义:一是就所学的工具而言,他以为心不主一,如破屋不克不及御寇;如空瓶难抵水注,如有水满盈于内,虽江海之大也不克不及侵入。引导门生掌握"清心涵泳",做到学贵埋头,开设学习方法引导课(或讲座),引导初中生养成精良学习风俗,确切做到四个"埋头"。起首是课前预习埋头。预习是学习中超前思索,它可加强学习自动性,扫清知识停滞,进步听讲程度,造就自学本领。 其次是上课听讲埋头。讲堂学习是门生存动的中央关键,也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要做到用心上课,必须资助门生认真降服注意力的疏散和漂移。其三,独立作业埋头。独立作业是指同砚们本身颠末动脑思索,动手操纵,单独完成训练的历程。在试验中向门生提出用心完成独立作业的五项要求:(1)认真审题。(2)细致做题。(3)自我查抄。(4)改错进步。(5)综合训练。其四,温习小结埋头。温习小结是门生"温故而知新"的历程,它能使所学知识体系化、归纳综合化、到达牢固掌握,防备忘记目标。引导门生课后实时温习,单位体系温习,期中期末总温习,捉住学科特点针对温习。在温习底子上又资助门生阐发综合,掌握单位归纳法,"知识树"图示法,列表比拟法,歌诀归纳综合法等小结方法,使门生逻辑头脑本领得到敏捷生长。
5.学思联合
孔子在论述学习与头脑生长之间的辩证干系时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以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可见,学思联合,两者并重在孔子整鼋萄??闹惺枪岢圭?盏摹K未?祆浼坛泻头⒄沽丝鬃友?疾⒅氐乃枷耄?髡叛в胨冀岷掀鹄础K?担"若读得熟而不思得精,天然心与理一,永久不忘。"(《学归类编》)。明代黄宗羲也夸大学与思相联合。他以为,要真正学有成绩,还必须精深精密思索,只有如许,学习才会有所劳绩,人的生长(包罗头脑本领)才会成为大概,以是他说:"唯深湛之思,贯穿之学,尔后可以去之怵之。"(《南雷文约》)。古代教诲家的这些叙述,充实展现了知识学习与头脑生长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干系,也恰好阐明在引导门生学习历程中造就头脑本领的必要性。在开展初中学法引导试验中要重复向门生夸大头脑本领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归纳综合的了解本领。它是人类智慧的会合表现,是门生生长智能的焦点,也是门生形成种种本领,特别是创造本领的底子。为了资助初中生在学习历程渐渐造就头脑本领,起首要求他们养成精良头脑品格。如头脑辽阔性,表现为全面地看题目;头脑的深刻性,表现为全面地看题目;头脑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研讨题目和办理题目,头脑批驳性,表现为严酷按尺度比力辨别题目;头脑的机动性,表现为依据客观环境变化而思索和办理题目。头脑敏捷性,表现为能敏捷而准确的办理题目;头脑的逻辑性,表现为按逻辑纪律思索和办理题目。其次要修业生掌握科学的头脑方法,学会比力法、阐发综正当、抽象归纳综合法、归纳演绎法等。实践证明,引导门生注意学思联合,可使门生进入勤学、乐学、会学、善学的最佳田地。
学好古文的方法三: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4.提倡诵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诘屈聱牙;词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殊句式,跟现代汉语习惯更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古汉语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泱泱文章大国”,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还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至今仍在延用。只有通过读,尤其是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蕴。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诵读时要做到:眼观其义,口读其声,耳听其言,脑思其义,把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
看了怎样学好古文的方法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