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下学期四模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下学期四模考试试题及答案
提高高三语文学习成绩是高三同学语文复习备考的主要目的,可以通过多做语文模拟试题来进行复习语文知识。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下学期四模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下学期四模考试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迷惘的分工
岑嵘
中世纪的分工是这样的,神父专事祷告,骑士专事杀人,农民专事供养所有人。不过这种分工并不太明确,作为公关顾问的神父和神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他们就会把责任推给了农民。当欧洲黑死病肆虐时,灾祸的责任并非神父祈祷不济,而是农民信仰不忠。那些神的公务员吃饱后站在布道坛上诅咒农民:“肉体为奴的人啊,你们该受神的惩罚。”
在1945年8月之前,裕仁天皇的分工是神,他每天坐在宫殿里扮演着天神。而在那个庞大战争机器的金字塔分工体系中,有的家伙则比较倒霉,分到了人体鱼雷或是自杀飞机。1945年的8月,当一个叫做麦克阿瑟的美国佬把锃亮的皮靴踏到日本本岛以后,这个分工体系就彻底变了,神和炮灰都成了一样的普通人。
1944年,德国人为挽回颓势,发明了V2飞弹,这玩意可以从法国打到伦敦。当然,这条长长的V2产业链要靠上万人分工来完成。对于那个点火发射的家伙来说,则是茫然地望着升空的飞弹,直到看不见,然后拍拍身上的灰收工回家去喝啤酒,一切都不关他的事了。而在英国伦敦的某个地方,一帮倒霉蛋走在街上,忽然轰地一声,莫名其妙被炸得粉碎。
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论,指出分工提高了效率。到上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分工论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也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然而随着产业链的越来越长,分工越来越细,世界也彼此割裂,另一种迷惘从人们心底生出。
在经济学研究上,专业分工也让学术发展陷入迷惘。经济学在1800年前后就达到顶峰。此后,经济学变得更专业化了。不断深化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了大批对复杂的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但他们对金融危机的到来一无所知。
美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说:“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陷入了一个陌生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华丽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答普通人提出的简单的经济学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富有而另一些国家贫穷。”这些问题常常让经济学家彻底傻眼。
精细的分工让人陷入迷惘,而混乱的分工则让人绝望。比如老舍先生,我们知道他应该搞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们不晓得我有用,我是有用的,我会写单弦、快板,当天晚上就能排——你看我多有用啊……”不幸的是他分到的是当革命小将的批斗用具,于是他跳了湖。
沈从文先生是个天才,不但小说写得好,做学问也是一流。他说:“除服装外,绸缎史是拿下来了;家具发展史拿下来了; 漆工艺发展史拿下来了;前期山水画史拿下来了;陶瓷加工艺术史拿下来了;扇子和灯的应用史拿下来了;金石加工艺术史拿下来了……”可惜他分到的是清扫厕所的工作,于是只能呆呆地看着天安门广场人来人往的景象,然后回过头对同伴说:“我去擦厕所上面的玻璃。”
当我们的分工链条越来越长时,也是走向自我异化的时候,我们无法明白自己到底是谁,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于是在遥遥不能相望的两端,有人当神,有人当蝼蚁,有人当圣人,有人当刍狗。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3年2月25日)
1、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迷惘的分工”的一项是( )(3分)
A、中世纪的分工,神父专事祷告,农民专事供养所有人。欧洲黑死病肆虐时,神父将责任推在了农民身上,认为他们该受神的惩罚。
B、在民营企业中,常存在会计从业人员内部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比如会计、出纳一肩挑,或会计人员身兼数职,这是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之一。
C、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太少,进入分工极细的大型公司,常会为缺少能力和没有拿得出手的技能而陷入迷惘之中,痛悔自责。
D、文学理论研究者和文学创作者的分工使得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两翼共同发展,但理论研究者大多写不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作家大多也无法讲述出精细的文学理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分工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身份也会因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裕仁天皇在日本投降前的分工是神,他的民众是替他杀人当炮灰,1945年的8月,神和炮灰都成了一样的普通人。
B、在更加专业化的经济学研究中,世界上有一大批对复杂的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可就是对金融危机的到来一无所知。这是专业分工让学术发展陷入迷惘。
C、亨利•福特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这种细化分工为他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然而随着产业链的越来越长,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彼此割裂的现象,这让福特从心底生出迷惘。
D、格里高利•克拉克的一段话说明,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产业化分工的越来越细,经济急速发展,社会陷入贫富悬殊的状态,面对此种情况,经济学家为无法回答普通人提出的经济学的简单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富有而另一些国家贫穷”而陷入学术迷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些产业要靠上万人分工来完成,产业的分工链条越来越长时,许多人会走向自我异化,他们无法明白自己到底是谁,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像点火发射V2飞弹的那个家伙。
B、作者认为,精细的分工让人陷入迷惘,比如老舍先生,他本是应该搞创作的,不幸的是他分到的是当革命小将的批斗用具。
C、作者认为,混乱的分工让人绝望。比如沈从文先生,不但小说写得好,做学问也是一流,可惜他分到的是清扫厕所的工作。
D、作者认为,过于细化的分工,便会造成彼此间的割裂现象,同时也会产生自我异化现象,有人当神,有人当蝼蚁,有人当圣人,有人当刍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少时,日记书数千言。父宏,筑楼铁崖山中,绕楼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其梯,俾诵读楼上者五年,因自号铁崖。元泰定四年成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狷直忤物,十年不调。会修辽、金、宋三史时,维桢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官欧阳元功读且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将荐之而不果,转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擢江西儒学提举,未上,会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张士诚累招之,不赴,遣其弟士信咨访之,因撰五论,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又忤达识丞相,徙居松江之上,海内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酒酣以往,笔墨横飞。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皆蹁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太祖召诸儒纂礼乐书,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维桢谢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明年,复遣有司敦促,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御,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帝许之,赐安车诣阙廷,留百有一十日,所纂叙便例定,即乞骸骨。帝成其志,仍给安车还山。史馆胄监之士祖帐西门外,宋濂赠之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盖高之也。抵家卒,年七十五。
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瓒、昆山顾瑛为诗文友,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方外友。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维桢徙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仁及侨居钱惟善相倡和。两人既殁,与维桢同葬干山,人目为三高士墓。 (节选自《明史•杨维桢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造门纳履无虚日 纳履:穿鞋,借指辞别。
B.所纂叙便例定,即乞骸骨 纂叙:撰写。
C.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 蹈海:跳海
D.史馆胄监之士祖帐西门外 胄监:监察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B.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C.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D.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维桢朋友甚众甚杂,在松江居住时,经常与朋友饮酒赋诗属文,吹弹伴奏咏唱中,宾客皆翩翩起舞,以为是神仙中人。
B.杨维桢年少时,他的父亲在铁崖山中修筑一楼,然后拿走楼梯,让维桢在楼上读书,时达五年。维桢因此养成了急躁耿直的性格,易与人不合,以至于十年都没有升职。
C.杨维桢淡泊名利,张士诚多次聘请他,他坚持不就;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维桢辞谢,并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以明其志。
D.杨维桢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诗风奇谲瑰丽,独步一时,诗体被称为“铁崖体”,其古乐府诗、论文等被当时大家如宋濂等高度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5分)
(2) 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8~9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8.对于李诗颔联的花柳无心,蜂蝶有情,姚培谦在《李义山诗笺注》中评价说“无赖者自无赖,有情者自有情,于我总无与也。”你同意此说法吗? 为什么? (5分)
9.颈联、尾联是怎样表现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月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 , 。借月引发思乡之情,别离之绪。
(2)苏轼在与客游赤壁时面对月与水感喟,从“变”的角度阐发自己哲理思考的句子是: ,
(3)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提了三条建议,其中一条是严明赏罚,将宫府视为一体,做到: , 。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以讽刺的笔调嘲讽了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一方面针砭国人敷衍苟且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可见作者弘扬一丝不苟的求实科学精神的用心。
B.本文内容依照传记体例安排,先介绍人物,再叙述人物事迹或者故事,让故事的主角一再重演同样的错误,以达到荒谬好笑的目的。
C.在笔法上,本文巧妙的运用夸饰、比喻、排比、映衬、引用、反讽等修辞法,以浅显生动的语言,达到因事见理的目的。
D.文章的第一至三段是“纲”,总写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及特质,首段先用疑问句型“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来设置悬念。
E.第二段从侧面渲染差不多先生,“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给读者提高了一层神秘感;接着写他的相貌与特质则采取由内而外的顺序,先说眼耳鼻口,再说思想。
(2)请简要分析“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3)作品是怎样描述差不多先生找大夫看病的情节的?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最后为什么以差不多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及他对人们的影响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一个年轻人,穿着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他的大衣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插袋,插袋里面全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这个毅然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参与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11月,卢鹤绂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教授。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在迎接卢鹤绂夫妇俩时,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1942年暑假,卢夫人产期将近,坪石镇没有妇产医院,夫妇俩只得乘小船去火车站,再转火车到湖南某县城。卢夫人出院后,卢鹤绂开始操持家务。每天,他背着孩子劈柴、做菜,地上鸡屎、牛粪满地。一日三餐忙完后,便在油灯下备课。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1944年,卢鹤绂向西逃避战乱。途经贵州的元宝山,那里土匪出没,烧杀抢掠,大家都不敢前行。卢鹤绂上山找土匪头子,说“现在日本人打进来了,我从国外回来抗战”,还把教授聘书给他看。土匪头子一看是这种情况,非常感动,第二天派人把卢鹤绂一行送下山,还给他们发了土匪间的“特别通行证”,可保卢鹤绂之后畅行无阻。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还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学术札记在炮火中也从未间断。他于1942年写成、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55年,卢鹤绂被高教部调到北大技术物理系任教,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在后来的“两弹元勋”中,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当时的北大,教学条件非常落后,有些实验无法进行,教学难度很大。为突破难点,卢鹤绂采用了深入浅出、不看讲稿的讲解,许多本来很难理解的核物理过程,经他讲解,学员们理解得都特别深刻。
在““””那段特殊时期,卢鹤绂仍坚持科研。从1970年至1985年,他留下大量科研笔记。他的日记和一般人的不一样,在封面上标着“红”和“专”两类,“红”是记录日常生活的,“专”则记录专业内容。原来,他怕科研日记被人看到抓“小辫子”。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1995年,8l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1/10。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一生中多次登台演出京剧。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他和同学一起参加过公演并得到好评。在美国参加宋美龄发起的“抗日捐款义演”,演出《四郎探母》;1945年,再次登台为黄河赈灾义演献唱。他说:“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一种‘醒脑剂’。还有,经常唱京剧可增大肺活量,对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很有好处。”
他甚至把京剧带到了物理课堂上。在讲到物理学上的概念马鞍点时,卢鹤绂说:“记得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那个地方就是马鞍点。”说完竞唱了几句京剧。这样一唱,气氛变得十分活跃,马鞍点的概念也深深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了。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他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 (刘青纯摘自《新民周刊》2014年第27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卢鹤绂回国时,正是中国的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他也许知道国内的科研条件一定不会好,便带回了大量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想用教学和科研来参加抗战。
B.卢鹤绂1941年11月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学校本部时,任理学院院长的康辛元在迎接中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表达了对卢鹤绂夫妇无比的敬佩之情。
C.卢鹤绂毅然决定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回国抗战,但国内条件让他无法顾及教学与科研,只能白天操持家务,背着孩子劈柴、做菜,收拾满地的鸡屎牛粪。一日三餐忙完后,才能在油灯下备课。
D.在元宝山上,面对土匪头子,卢鹤绂无所畏惧。“现在日本人打进来了,我从国外回来抗战”,当土匪头子听了卢鹤绂的话和看了卢鹤绂的聘书,非常惭愧。
E.无论在怎样的特殊条件下,卢鹤绂一方面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另一方面一生致力于物理基础理论上的教育工作,成为被国际学界公认的“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科学家。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卢鹤绂夫妇“从天堂坠入了地狱”?请结合材料简述。(6分)
(3)在文中卢鹤绂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请结合文章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4)“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卢鹤绂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阅读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业主希望解除双方的物业管理合同,而面对法院起草的协议书,物业公司却 。
②面对被碾轧的小悦悦,先后有十几个行人路过,却___________ ,只有热心的捡破烂的大妈挺身而出。
③珠海水湾路酒吧街,噪音超标,扰乱民众生活,市民多次反映,但珠海市环保局 。
A.置之不理 置若罔闻 漠然置之 B. 漠然置之 置若罔闻 置之不理
C.置之不理 漠然置之 置若罔闻 D. 置若罔闻 置之不理 漠然置之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很明显,删除了上述这些修饰语后,文章句子的表达不但索然无味,顿然失去了生气和震撼力,而且作品珍惜生命的思想也变的苍白无力了。
B.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种人格。书如其人,我们读书不光是读故事,听道理,更深一层读作者的人格,伴他同行,与其同思。
C.人类的语言与民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往往不同的语言都有共同的“祖先”,也就是若干语言因为有“亲属关系”而组成一个家族。
D.对于许多人来说,右手比左手重要,因为多数人习惯使用右手,久而久之,右手的潜能就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其熟练度和力量在使用中不断增强。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电脑最基本的构成是处理器、内存和总线结构,它最基本的行为是对从外部输入或接收的信息和指令作出反应。 。 , 。 。 , 。但电脑仍存在很大弱点,那就是它本身没有思维能力,不具备人所具有的智力,它只能依照预定的程序运行。
① 电脑经历了几代的变革,计算速度和存储能力不断提高,所以在它的工具功能上,人脑自愧不如
②人脑的功能单元是神经元,在电脑中则是硅晶体管
③最大的电脑的记忆容量是1012个字节,人脑的记忆容量的字节数则大约为10后面跟8432个零
④一个晶体管就是一个快速打开和关闭的开关,它在与它相连的电路中产生电脉冲
⑤如人的脑神经传递信息是毫秒数量级,而计算机的为纳秒,比人快了100万倍
⑥这就产生了电脑存储和调用数据的语言
A.②④⑥③①⑤ B.⑤②③⑥④① C.⑤①②⑥③④ D.②③⑥④⑤①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5分)
① ?有时候是有一点的,但很快就被蛙歌填满了;蛙歌退场,寂寞降临,但很快又被及时降临的鸟声填满了;后来,更多的蛙歌和鸟声同时降临了,超额填补了这并不严重的寂寞。雨填补云的寂寞,虹填补天空的寂寞,泉填补山的寂寞,鱼填补河的寂寞,燕子填补屋檐的寂寞,② ,雄鸡扯开嗓子填补黎明的寂寞。于今看来,乡村的那点古老寂寞,只是上苍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为时光留些空白,然后,③ 。
17.请把下面的关键词连缀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6分)
饱雨 曲曲弯弯 蓊郁 山中 断柯折枝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人的,看见那跑百米的人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喘吁吁地追过来了,他会因此而恐惧,觉得自己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下学期四模考试试题答案
1、C A、神父对自己的分工并不太明确,而导致责任迷惘。B、会计从业人员混乱的分工,让民企迷惘。C、大学生陷入迷惘之中,是因为自身缺少能力和技能,是一种情感上的感伤和忧虑,不属于原文中因为分工过细所造成的“世界也彼此割裂”的迷惘。D、专业分工让学术发展陷入迷惘。原文的迷惘有两点:“分工越来越细,世界也彼此割裂,另一种迷惘从人们心底生出”。精细和混乱使分辨不清。
2、C、文中举福特一例是为了说明分工精细化会导致世界彼此割裂而产生迷惘,并未确定福特是否迷惘,产生迷惘的主语是“人们”。
3、B、所举例子应是“混乱的分工让人绝望”
4.D.(胄监:即国子监。亦指国子监的生员。A.纳履:穿鞋,借指辞别。B.纂叙:撰写。D.蹈海:跳海)
5.A.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6.B.(少年在楼上读书与性格无因果关系; “不调”指与人合不来。以至于十年不能与有矛盾的人和好。)
7.(1) (杨维桢)详细复信给张士诚,反复讲述顺应时势、违背时势,成功和失败的理论,张士诚没有采用。(“复”“反覆”“告”“用”各占1分,句顺1分)
(2) 因维桢是前朝有声望的文学之士,(太祖)派遣翰林詹同带着礼物去登门聘请。(5分) (“以” “老文学” “币” “诣” 各占1分,句顺1分)
8.【答案示例1】我同意。红花绿柳各自无心地开着,“无赖”即“ 无心”,即互不依赖,紫色的蝴蝶,黄色的蜜蜂却好像饱含了情感。这两句描绘出了春天绚烂美好的景象。由物及人,那些花柳不懂得我的情思,理解不了我的悲欢哀乐,那些蜂蝶却能理解我的忧伤,在对比中体现了作者的隐痛。因此,表面上看与作者无关,实则借景物的无情、有情两面衬托出了作者的伤感和凄苦心境。
【答案示例2】我不同意。红花绿柳本是自然界中的植物,没有人的生命和情感,开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同样,紫色的蝴蝶,黄色的蜜蜂飞来飞去,是自在的状态,谈不上有情与无情。而作者心中的伤感、忧愁是本身就有的,是因为身处柳营而产生的,并不是因为花鸟蝴蝶而产生,也就是说,不是“无与(刺激)”的结果。作者不过是融情于景,不好直接说而是通过景物说出来罢了。情在先,景在后;是“情”刺激了“景” ,才有了对景物的伤感、喜悦的情怀。
9.【示例】颈联:诗人通过用典,间接抒写思乡之情。客居异乡,我多想回到万里之隔的家乡啊,过着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可如今,三年来我却一直在柳营任事,不曾回乡。 “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表现诗人的羁泊天涯的痛苦。(2分) 尾联:拟人修辞。写新滩流水在羁愁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诗人推己及新滩,运用拟人手法,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2分)同时,乐景抒哀情,以“新滩”乐景反衬诗人凄苦的身世;哀景抒哀情,末句以“更作风檐夜雨声”更加强烈抒发了思乡之情的漫长以及不能归乡的无奈。(或以景衬情加分析)(2分)
10.(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 盖将自其变着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1.(1) A叙述作者和中心(3分),D叙述主要内容(2分),B(1分)(达到荒谬好笑的目的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达到谏诤的目的。C项无比喻、引用修辞,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为了达到在荒谬好笑的文字背后,领略作者严肃用心的目的。E项顺序反了,应该是 “由外而内” 。)
(2)(6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①透过主角的话对第三段差不多先生的“差不多”的态度作总结。此态度由浅入深的呈现,由表面的“不很清楚”、“不很分明”,逐步深入到“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细密”。(2分) ②“凡事”引起下面的诸多事例。(1分)下文引出了差不多先生从小到大的几件事情,除了依时间顺序写作,事情的简繁轻重也依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后果与影响的程度也随之逐步加重。作者先写差不多先生色彩不分(红糖同白糖),再写东西不分(陕西同山西),这是琐碎的小事,至差不多先生长大后,演变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事情:十和千差不多,今天和明天差不多,医牛的和医人的差不多,最后甚至因“差不多”的态度而丧命。而作者叙述时的分量分配,也随着事情的轻重不同,而有先略后详的走势。(2分)
(3)(6分)①叙述颇为详尽,也最富趣味。从家人角度说,“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不但为差不多先生的死埋下伏笔,更显示这种马虎的个性不只差不多先生有,大家都是如此,巧妙回应了首段“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一句。②心理刻画回应首段。从差不多先生角度说,他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则是在为家人的行径作解释与认同。而“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进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除了再次回应首段,证明大家都这么随便外,更提出了一项严厉的批判:连最需要讲究精确的医生都马虎敷衍,那么全国还有什么人是认真的呢?③临终遗言(语言描写),充分表现出差不多先生“至死不悟”的糊涂本性。
(4)(8分)①以“讽谕”手法作结,寄托旨意,大家的称赞与送给他的法号“圆通大师”,其实是在讽刺国人处事圆滑,凡事敷衍,是作者对国人“差不多”的态度最严厉的讽刺。说明大家不但认同差不多先生的态度,甚至尊崇他、效法他,总结全中国人都像差不多先生一样,②“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三句,呼应首段“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明白表示这些“懒”,都是“不肯”所致,而不是“不能”,挖掘了“差不多先生”这类人的本质根源。③“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这样的影响是作者对国人最深切的忧虑。④结句“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点明文章主旨,语言简便犀利尖锐,迅速揭露悖论谬说,杂文特点鲜明。
12. (1)(5分)B 是对精神的称赞(3分), E 是对成果的概叙(2分 ),A “也许……便”属多余,无需推测(1分),C 项 国内条件让他无法顾及教学与科研,只能……,才能……;前后推理不正确。 D项不是“惭愧”,是“感动”。)
(2)(6分)【答案】①从生活环境上看,卢鹤绂所在学校坪石镇周边没有医院,妻子生产要辗转到湖南某县城,出院后需操持家务;为逃避战乱,冒生命危险与土匪头子交涉。②从教学上看,要在油灯下备课,并且他的课堂是在一座古庙里,为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北大的教学条件非常落后,有些实验无法进行,教学难度很大。③从科研上看,战争炮火中,学术杂志难得,一旦获得,卢鹤绂就会全部手写抄录下来,无论环境怎样恶劣,都一直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特殊时期,卢鹤绂怕科研日记被人看到抓“小辫子”,便将日记分为“红”和“专”两类。
(3)(6分)①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就是一片天,卢鹤绂的文章《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是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敢于戳洞的人就不怕被人认为是疯子,表现了卢鹤绂敢于质疑权威的胆识和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求真精神。②“不过……罢了”的语气,表现了卢鹤绂在科学研究中的谦虚态度和坦诚精神。③句中的“洞”还指世俗观念。这种观念是人们对爱因斯坦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迷信观念。所以面对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此文章,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
(4)(8分)①勇于承担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②有胆量不畏环境险恶不畏科学泰斗。③酷爱京剧,京剧与物理课堂巧妙融为一体。④一腔爱国情怀体现在科学与京剧爱好中。
13,C.(置之不理: 置:放。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 漠然置之:漠然:冷淡的样子;置:放;搁置。毫不关心地把事情搁到一边;形容对人或事态度冷淡;不关心;不理不睬。 置若罔闻:置:放,摆;若:好象;罔:没有。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 答题时注意三个句子中的“协议书”“问题”“反映”,①②句均不能用“置若罔闻”。)
14.D.(A.将“文章句子的表达”放到“不但”的后面。B.在“读作者的人格”前加谓语动词“是”。C.语序不当,将“往往”放到“都有共同的祖先”前面。)
15、A.②④叙述中心词一致,“晶体管”;⑥③①⑤是电脑与人脑的不同。
16.(示例:①乡村寂寞吗?②狗叫填补夜晚的寂寞,③用天籁、天物、风情去一一填满。 ①补句必须由“乡村、寂寞”构成(2分)。②仿句,须合乎事理(1分)。③结句,须由“填满” 或“填补”及“自然风物”等词语构成(2分)。)
17.示例:山中一夜饱雨,我们一行人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在曲曲弯弯的山径上攀爬,虽树密雾浓,仍时时看到蓊郁的水汽从谷底蒸腾升起。
18.(60分)审题参考:(1)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无需与他人相比
(2)人生多彩
(3)角色定位,目标明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