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高三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时间: 凤梅1137 分享

  很多同学都开始为高三语文考试紧张起来,我们在复习学过的知识的同时不妨多做一些语文试题。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考试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3)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4) ,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5)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与陈伯之书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喋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涂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腼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乎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直以不能内审诸己 审:仔细察看

  B.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 假:凭借,借助

  C.吊民洛汭,伐罪秦中。 吊:慰问

  D.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 就:成就

  3.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文章先肯定陈伯之早年投降萧衍的明智之举,称颂此举带来的地位升迁,效果良好,“何其壮也”;接着痛斥他背叛而去的不义和不智,“又何劣邪”。两相对照,先声夺人。

  B.文章结尾写暮春三月,江南地区,风景明丽优美,令人神往,意在打动陈将军的乡国之思,这是论述文中的“以理服人”。

  C.从整封信来看,作者劝降的策略是刚柔相济,恩威并用;而文章的写作则给人沉思翰藻,文质兼备的美好感受。

  D.书信最后一段讲明陈伯之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必须当机立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那就晚了。这就是后人常常说的“勿谓言之不预”的意思,语气虽然委婉,意思是很严峻的。

  4.用“/”给下面语句断句(3分)

  暮 春 三 月 江 南 草 长 杂 花 生 树 群 莺 乱 飞 见 故 国 之 旗 鼓 感 乎 生 于 畴 日 抚 弦 登 陴 岂 不 怆 悢。

  5.将下列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3分)

  (2)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第6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x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一种,并简析其艺术效果。(3分)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曹操颁发讨伐董卓的矫诏后,就有孙坚、孔融、袁术、公孙瓒、袁绍等各路英雄响应前来与曹操会盟,并推举袁绍为盟主,共同讨伐董卓。而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因此时还不成气候,所以没有参加。(罗贯中《三国演义》)

  B.从宜宾赵家回到省城的梅在随琴到高家避难前,其实也见到了觉新。一次是在新发祥门口,但她只敢远远地看,只敢似招呼非招呼地向觉新点点头,想说话又不敢说;一次是在琴的家里,觉新来给姑妈辞岁,正与琴在一起的梅听见觉新说话的声音,却只敢在他走的时候偷偷地看了看他的背影 (巴金《家》)

  C.(堂吉珂德)一面往村里走一面轻声说道:“你真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托博索美丽绝伦的杜尔西内亚!你有幸拥有英勇著名的骑士唐吉诃德在你面前俯首听命。众所周知,他昨天得到了骑士称号,今天又讨伐了最无耻、最残忍的罪恶行径。”

  这里“最无耻、最残忍的罪恶行径”指的是:在一座林子里,堂吉珂德看到一个十五岁左右的牧童被绑在树上,主人一面骂他丢了羊,一面用皮带狠命地抽打他。堂吉诃德路见不平,便拔刀相助,上前搭救了牧童,并警告和恐吓了那富农一番。然后,他扬长而去。等堂吉诃德走远后,那位富农重又把孩子绑上,更加没命地抽打起他来。(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D.一直憎恶爱斯梅拉达的隐修女居第尔,在副主教将爱斯梅拉达交给她时,根据两只小鞋子的形状和颜色,发现爱斯梅拉达竟是自己15年前丢失的女儿,然而母女重逢的欢乐立刻又成了生离死别的悲哀,她结果为救女儿而死。(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E.黛玉每到春分秋分,必犯嗽疾。一天,宝钗来探望她,劝她换个医生,先平肝健胃,而后再用燕窝冰糖熬粥食补。黛玉平常就嫌宝钗心里藏奸,听说又要让她熬燕窝粥,使那些婆子丫头们嫌她多事,非常生气,数落道:“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硬是把宝钗赶走了。(曹雪芹《红楼梦》)

  8.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在巴金的《家》中,把屠格涅夫的“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作为座右铭的是谁?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2)七月的某一天,包括玛丝洛娃在内的那批犯人,准备下午三点从火车站启程前往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打算跟随玛丝洛娃一同前往。请简述出发的那一天他是如何找到玛丝洛娃以及其间发生的让他特别不安的事。(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答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件乐事表达孟子的“孝悌”思想。

  B.第二件乐事表达孟子的“仁义”思想。

  C.第三件乐事表达孟子以教化天下百姓为己任的抱负。

  D.孟子认为这三件乐事与用仁德统一天下不能并存。

  (2)请根据上面的文字内容,联系下面选段孟子说的话,说说孟子“三乐”的根源。(3分)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眸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戏剧与戏曲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钟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也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

  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芳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问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的标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目前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取材于周华斌《什么是戏曲》)

  10.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

  B.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话剧、歌剧、舞剧不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C.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体系,而中国戏剧的代表是梅兰芳体系。

  D.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1000年。

  11.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其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B.布莱希特体系。

  C.梅兰芳体系。           D.写意体系。

  12.作者是否赞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为什么?(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话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和是帆,不同是船。正如帆与船互相配合遨游海洋,和与不同也合于乾坤,立于天地。

  和是一种美,红绿配出绚丽,黑白衬出经典和凝重,高矮造就天地的和谐,燕瘦环肥描出人间美景。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成就绝配,展现和谐的美。不同是一种个性。同是荷叶,“尖尖角”描绘出秀丽,“接天莲叶无穷碧”书写的是绚丽,不同的形态有着独特的美。万事万物各有不同,张扬个性,展现不同的风采。记得钱钟书先生曾做过这样一个精妙绝伦的比喻:“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

  居家处室,既少不了客厅,也少不了卧室。客厅,一个接纳大千世界,与形形色色的八方来客促膝而坐谈笑风生的公共场所;卧室,一方只住自己灵魂,只供灵魂自由舞蹈自由追求的净土。从客厅到卧室,从卧室到客厅,总隔着一扇看不见的门,这扇门就是人的心灵之门。我欣赏的心灵之门的状态是半开半掩的,引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诗--半卷湘帘半掩门来描绘最恰当。

  半卷湘帘半掩门就是既要开门求和,去客厅会客,又要掩门存异,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卷起湘帘开起门,向周围的人和社会敞开自己心灵的一隅,并和谐地融入大千世界之中。所谓开门求和,就是与蹁跹花间的彩蝶一起跳芭蕾舞,也与呕哑嘲哳的乌鸦一起唱咏叹调;就是与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共荡一只无遮的小舟,也与你恨的人和恨你的人共进一桌丰盛的晚餐。开门求和,多好的一脉温存儒雅的人文情怀!但是,人的心灵之门不能总是完全向外敞开,总该留出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半掩起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掩门存异。所谓掩门存异,就是灵魂能够独行。每个有信仰、重视精神生活的人都是一个长途跋涉,辛苦而快乐的教徒,越过一座座高山,蹚过一条条大河,走自己的路,寻找并朝拜只属于自己的上帝。和而不同犹如《诗经》中的绝美篇章,只有真君子才能吟诵出锦绣,口吐出芬芳,也只有真人生才能完全展现。

  阿基米德终日沉浸于思考,超脱俗世,可他又深入群众,获取真知。

  尼采独立思考,成于已见,可他也去四处游历,把所想撒播人间。

  道家推崇真善美,将其融入大众的道德规范,却不忘独立于模仿与盲目的随大溜之外。只有真君子才能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一种遒劲,在一天天的练达与独立中爆发。

  古语有云:“鸟择木而栖,人择邻而居。”世间万物和谐匹配,其实并不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而在于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并且能够相得益彰,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朋友相处,与人交往,并不在于交往双方个性相同,而在于具有不同个性的人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与彼此合作,在交往过程中展示出人性的多姿多彩以及人性的至善至美。

  大智者之间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说,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大家各自摆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或争论之后,总能够达成一致,较少固执己见。他们很会取人长,补已短。这样的人进步很快,也容易与人相处。

  君子共事,一定都是很懂得坚持原则的,也就是俗称的按游戏规则办事。这是很要水平的,是一定人生经验的积累,不是那纸上谈兵的人可以真正做到的。

  (陈丹宁《半卷湘帘半掩门》,选自《时文选粹》)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对于孔子“和而不同”中的“不同”,本文作者显然将它理解为“相异(不一样)”,全文正是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敷衍而成的。

  B.钱钟书先生的比喻在作者看来,其精妙就在于利用居家处室必须有客厅有卧室的配搭,说明人在社会中既要能客观公平,又要敢于坚持偏见。

  C.作者以为,道家既能将真善美融入大众的道德规范,又能对真善美做出不同于大众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是和而不同的真君子。

  D.文章以“半卷湘帘半掩门”为标题,是要表达自己对既能去客厅会客又可存异以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状似半开半掩的心灵之门的欣赏。

  E.作者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述了“和而不同”在自然与社会中的美妙状态,使文章于理性的思辨中氤氲着散文的意境。

  14.作者为什么要将阿基米德的例子、尼采的例子和道家例子并举?(4分)

  15.对于“和而不同”,朱熹以为“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所谓“阿比”即“奉承、曲从、迎合”,也就是说“和而不同”即“和谐而不盲目附和”。你认为是朱熹的观点还是本文作者的观点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简要分析。(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谎:“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

  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

  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线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向他劝导几句。

  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做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货款法,把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正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他以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七章)

  1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说是作者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来历有根据,但又能让读者看出其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

  B.“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评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又清高孤傲、不谙世事、自以为是。

  C.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而已”,意欲借此来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

  D.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个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怪人”王安石。

  E.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趣,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14.作者开篇就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在哪里?(4分)

  15.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着《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苏洵(明允)以“不近人情”言之,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有些对作家的评论,虽只言片语,却能形象地概括作家的人格精神,或巧妙地表现其作品的典型风格。如:徐志摩--为爱而生,为爱而写的诗人;史铁生--用笔与疾病对抗的不屈之魂……请参照以上示例,任选两位自己喜爱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各写一则简短的评语,如:

  鲁迅、余秋雨、海子、舒婷、顾城等等。(3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小沈阳春晚一夜走红。有人认为,这东北爷们就是好样的,“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总不能因为那几声叫“俗”,就抹杀了小沈阳的娱乐价值。

  材料二:有文章认为,俗文化的泛滥让人担忧。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生计,已不愿意拿出力气去品味和欣赏高雅文化,使得小沈阳这种来自民间的俗文化,占据了休闲娱乐的上风。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150字左右)(7分)

  五、写作(70分)(任选一题)

  l8.(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落差是大自然地壳折皱形成的一种起伏错落,是水流从河床的横断面或是悬崖处倾泻而下的高低差异。地有落差,才会有高峰深谷;水有落差,才会有壮美瀑布。落差是一种美丽,有了它,大自然才会如此地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要不,满世界都是一马平川的土地,一平如镜的河流,这世界将多么单调乏味!人的一生亦如一道连绵逶迤的山脉、一条波动起伏的河流,自然也会有落差,也会有落差形成的人生风景线。

  请以“落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哲学家周国平曾说:“我相信,骄傲是和才能成正比的。但是,正如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平和,只有小骄傲才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有巨大优越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

  骄傲是一种生活态度,骄傲是一种人生姿态,骄傲更有境界高下之别。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骄傲”的看法或体会,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考试试题答案

  1.(6分)(1)驽马十驾;(2)久在樊笼里;(3)以手抚膺坐长叹;(4)东船西舫悄无言;(5)一樽还酹江月;(6)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处1分,错、漏、添字则该处不给分。)

  2.(3分) D (去就:取舍)

  3.(3分) B (“以理服人”应为“以情动人”。)

  4.(3分)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乎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全对3分,错两个扣1分,扣完为止]

  5.(1)将军的英勇是全军之首,才能也是一世的豪杰。(您)摈弃(庸人的)燕雀小志(及时脱离了齐国),仰慕(贤能的)鸿鹄高飞的远大抱负(而投奔了梁王)。[注意“冠”:超出众人。1分、“为”:成为。1分,句意1分]

  (2)怎么一下子竟成了逃亡降异族的(叛逆),听见(胡人的)响箭就两腿发抖,面对着北魏的统治者就下跪礼拜,又(显得)多么卑劣下贱![译出“一旦”:一下子;“股”:大腿。各1分,句意1分]

  6.(1)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

  ③融情于景。“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沙漠上行进的艰难。

  ④“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

  ⑤运用对偶的手法。两联对仗工整,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情景(或,“愁地尽”与“觉天低”互补,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⑥用典贴切,内涵丰富。一是点出张骞出使西域与诗人戍边的自然环境接近,二是用这个典故寓指简直要走到天地的尽头,表现路途遥远。(手法1分,分析2分。有例举其他手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分)诗人通过自己由长安人安西时的情景和在军帐中与临行的李判官痛饮,以及酒酣作书,托李判官带回的细节描写,表达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或暗含了李判官人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 (意思对即可。 如有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5分) A(刘、关、张三人当时虽然未成气候,但却跟随着北平太守公孙瓒前来参加讨伐董卓的会盟。); E(黛玉没有生气,更没有赶走宝钗,而是对宝钗的关心非常感激,并对自己以前的误解表示歉意) (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8.(5分)参考答案:

  (1)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

  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2)他十二点前到监狱,呆站近一个钟头才看到犯人出发,可是玛丝洛娃消失于穿着灰色囚衣的犯人中;他坐马车赶到前头,才在女犯中认出了玛丝洛娃,但无法见面;到了火车站才见到玛丝洛娃告知自己将一同前往西伯利亚。犯人们仅从监狱到火车站就因中暑死了五个,这让聂特别不安。(或:他十二点前到达监狱,在那儿呆站了近一个钟头,才看到犯人出发,可是玛丝洛娃消失于穿着灰色囚衣仿佛丧失人类特征的灰色生物(的犯人)中,他坐上马车赶到犯人队伍前头,才从第二排女犯人中认出了玛丝洛娃,却被押送兵拦住不许见面,最终到了火车站聂赫留朵夫才在火车上与玛丝洛娃见了一面并告知自己坐下一班火车一同前往西伯利亚。而就在监狱到火车站这一路中犯人因中暑死了十二个,这让聂特别不安 )

  (答案不足80字的,酌情扣分。由于版本不同,外国文学部分人物译名可酌情放宽。事件叙述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叙述不完整的酌情扣分)

  9.(1)(3分) D(“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的意思是“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但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2)(3分) 孟子认为“三乐”源于君子天生的本性,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是出于自觉的为善、行仁。

  10.(3分)D

  11.(3分)A

  12.(3分) 不赞同。因为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甲)13.(5分) B(钱的比喻中“偏见”是指不同的意见,而片面的见解或成见);C(作者赞赏道家的做法,但并未下结论说道家是真君子,且文中“道家”指的是一个哲学流派,而非具体的一个人)

  14.(4分)因为尽管这三家的思想学说大相径庭,但却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自然社会的深度思考,共同丰富了人类的认识,增添了人类的智慧,作者通过典型事例的选择,有力地诠释了“和而不同”的意义。

  15.(6分)

  答案示例一:朱熹的观点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朱熹的解释更接近古语的原意,而且“不盲目附和”也包含了“不一样”的意思,努力追求“和谐”又不刻意“奉承迎合”,从而保持思想与行为的独立性,这也正是古代君子当有的风范

  答案示例二:本文作者的观点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同”作为“一样”“共同”的含义来使用也曾见于《论语•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已成了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法则。

  (乙)13.(5分)BC( B项的表述和文章作者对王安石的观点态度背道而驰,自然解说不当;C项是的解说不当原因是没有对此句话前后的语境出发,断章取义了,这里是说“韩琦空有一副好皮囊而已”。)

  14.(4分)(2)不善与人相处;(2)仪表邋遢,不重衣食;(3)屡次拒绝朝廷的提升。(第①点可以抓开头一段中的“除去与他自已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一句,以及与韩琦的相处相关叙写概括;第②点可根据“洗浴换袍”和“吃鹿肉丝”等事例叙写作概括;第③点见本文最后一段作者的直接性的评议。)(答对一点1分,两点三分,三点四分)

  15.(6分) 此题理解允许有不同看法。但应要求学生注意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平时阅读而获得的对人物的生平事迹了解来谈,力求做到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16.(1)答案示例:海子:在尘世中孤独地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的精神守望者;顾城:用七彩笔描画世界的孩子般天真的童话诗人;鲁迅:以如椽巨笔为锋刀利剑的文化战士。(4分,答出符合题意要求的两项即可)

  17.(1)(3分)答案示例:小沈阳走红引发俗文化价值之争。

  (2)(7分)

  [答案示例一]俗文化有其价值和生命力,应大力提倡,俗文化不是低俗、媚俗文化,它源白民间,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许多高雅文化往往来源于俗文化,许多俗文化经时间淘洗往往成为高雅文化

  [答案示例二] 小沈阳走红是低俗、媚俗文化的泛滥,不应大力提倡,低俗、媚俗文化的泛滥,必然导致人的品位下降,民族审美情趣低下,高雅文化停滞,传统文化健康发展受冲击,及社会产生媚俗倾向。

  18.(70分)略

猜你喜欢:

1.高考语文课标试卷及答案

2.2017年高中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3.2017年语文高考题及答案

4.高三语文成语练习汇总(含答案)

5.高三语文练习含答案

386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