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 > 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及答案

时间: 凤梅1137 分享

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及答案

  在语文考试前多做语文试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考试前适应一下考试试题的题目。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B.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拥有士绅的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C.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D.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2.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

  A.农村青年可以不断向城市流动。

  B.稳定的士绅阶级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3.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D.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二、古代诗文部分(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苏保衡,字宗尹,云中天成人。父京,辽进士,为西京留守。宗翰兵至西京,京出降。久之,京病笃,以保衡属宗翰。京死,宗翰荐之于朝。赐进士出身,补太子洗马,调解州军事判官。左监军撒离喝驻军陕西,辟幕府,参议军事,累官同知兴中尹。天德间,缮治中都,张浩举保衡分督工役。改大兴少尹,督诸陵工役。再迁工部尚书。海陵治兵伐宋,与徐文等造舟于通州,海陵猎近郊,因至通州视工作。兵兴,保衡为浙东道水军都统制,率舟师泛海,径趋临安。宋兵袭,败于海中,副统制郑家死之。

  大定二年,召赴中都。是时,山东盗贼啸聚,契丹攻掠临潢等州郡,百姓困弊。诏保衡安抚山东,前太子少保高思廉安抚临潢,发仓粟以赈之,无衣者赐以币帛,或官粟有阙,则收籴以给之,无妻室者具姓名以闻。还除刑部尚书。与工部尚书宗永、兵部侍郎完颜余里也,往河南、山东、陕西宣问屯田军人,有曾破大敌及攻城野战立功者,具姓名以闻。或以寡敌众,或与敌相当能先登败敌者,正军及擐甲阿里喜补官一阶,猛安谋克以功状上尚书省,曾随海陵军至淮上破敌者亦准上迁赏。

  仆散忠义伐宋,保衡行户部于关中,兼纠察,许以便宜,黜守令不法者十余人。邠守傅慎微忤用事者,被谗构下狱且死,保衡力救之得免。入为太常卿,迁礼部尚书。三年,拜参知政事。宋人请和,诏保衡往南京,与仆散忠义斟酌事宜,行之。入奏,进右丞。四年,宋人请和,师还,保衡朝京师。初,宫女称心纵火十六位,延烧诸殿,上以方用兵,国用不足,不复营缮。及宋和,诏保衡监护役事,遣少府监张仲愈取南京宫殿图本。上闻之,谓保衡曰:“追仲愈还。民间将谓朕效正隆华侈也。”

  六年冬,有疾,求致仕,不许。遣敬嗣晖传诏曰:“卿以忠直擢居执政,齿发未衰,遽以小疾求退。善加摄养,以俟疾间视事。”未几,薨,年五十五。世宗将放鹰近郊,闻之乃还,为辍朝,赙赠,命有司致祭。

  (节选自《金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久之,京病笃 笃:加重 B.百姓困弊 弊:缺点

  C.或以寡敌众 敌:抵挡 D.命有司致祭 致:给予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苏保衡正直无私的一组是(  )(3分)

  ①率舟师泛海,径趋临安 ②发仓粟以赈之

  ③往河南、山东、陕西宣问屯田军人 ④黜守令不法者十余人

  ⑤保衡力救之得免 ⑥卿以忠直擢居执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④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宗翰和撒离喝对苏保衡有恩,宗翰把苏保衡举荐到朝廷,撒离喝驻军陕西后,将苏保衡征召到幕府。

  B. 苏保衡无论是做京官还是做地方官,都能游刃有余,体恤百姓,洞察忠奸,奖惩分明,无一失手。

  C. 当初宫女纵火,火焰蔓延烧到众多宫殿,皇上因为正在用兵,国家用度不足,不再对宫殿进行修缮。

  D. 苏保衡死后,金世宗取消了在近郊放鹰捕猎的计划,为此停止朝事,拿出宫中财务协助办理丧事。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官粟有阙,则收籴以给之,无妻室者具姓名以闻。

  (2)齿发未衰,遽以小疾求退。善加摄养,以俟疾间视事。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11分)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0. 理解性默写

  (1)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屈原在长诗《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心志是不可以挫败的,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的人格。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经•卫风•氓》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暗示女子的年老色衰。

  乙 选考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题。

  放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儿大,双黄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放鸭人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呱呱叫着。真是满湖春色,一片蛙鸣。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这天,对面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儿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

  “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

  “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姑娘的脸红了红,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

  “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_”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里“共了产”,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屁股啊!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本是村子里有名的老实人,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主任带队,一个民兵敲着铜锣,两个民兵端着大枪。招了成群结队的人,像看耍猴的一样。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他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淡人家。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一转眼春去夏,湖上又换了一番景色。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上、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投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吧?”

  “我。”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放鸭姑娘“呷呷”的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李老壮高声喊着。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放鸭姑娘之所以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鸭子的往事,因为她正和李老壮的儿子谈朋友,

  她想了解李老壮的家庭实际情况,也想证实她听说过的这些关于李老壮的往事。

  B.本文语言诙谐幽默,选用了具有农村特色的场景,犀利地反映出了改革前后农村生活的改变,具有典型的莫言风格。

  C.李老壮对姑娘提起自己的伤疤,感到很恼火,开始反感她。但后看到她为了找鸭子着急的样子,对她的看法又发生了改变。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李老壮在暴雨过后,看到了有十几只鸭子,自己非常喜欢,就把这些鸭子顺手赶进了自己的鸭群。

  (2)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划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3)放鸭姑娘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4)有人说莫言的小说很好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8分)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一身傲骨朱东润

  朱东润常言:“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傲骨。”了解他的人知道,他不只是说说而已。“”初期,朱东润是复旦大学第一批被揪出批斗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不过他的回答则是:“我嘛,‘权威’勉强算一个,‘反动’嘛,则未必。”随着批斗逐渐升级,朱东润遭遇的折磨亦更加厉害。有一次,一个造反派头头率领几个红卫兵抓朱东润“杀头”示众,他们找到一把日本战刀,两人揿头压肩,两人用军刀当锯子拉颈项。幸亏战刀年久生锈,头才没掉下。他们还恶狠狠地问:“你是什么东西?”他们原以为这次朱东润一定会求饶,承认自己是牛鬼蛇神反动分子。不料,朱东润却昂然抬头说道:“我是中文系系主任!”朱东润是如此坚贞不屈,以至于当时批斗者中有人喊“砸朱东润的傲骨”。

  朱东润一身傲骨,自信且自负,在复旦是出了名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转述过一个有关朱东润先生的故事,说的是朱先生曾作学术报告谈传记文学,认为世界上只有三部传记作品是值得一读的,一部是英国包斯威尔的《约翰逊传》,一部是法国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还有一部就是他自己的《张居正大传》。

  朱东润完全有理由如此自负,因为他是我国公认的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他把自己的《张居正大传》列为世上最好的三部传记作品之一,而世人则赞誉《张居正大传》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除了《张居正大传》外,朱东润一生还著有《陈子龙及其时代》《杜甫叙论》《陆游传》《梅尧臣传》《李方舟传》《元好问传》等。

  朱东润在开创现代传记文学写作体例时,曾强调,除了文学性,传记文学首要的是真实。他说:“传记文学是文学,同时也是史。因为传记文学是史,所以在记载方面,应当追求真相,和小说家那一番凭空结构的作风,绝不相同。”这一原则,在他的第一部传记作品《张居正大传》中得到了坚决贯彻,所有的事实,都经过极其详密的考证,做到了“信而有证”。

  72岁那年,朱东润却完全违背了自己曾经定下的传记文学标准,他竟然把洋洋洒洒一篇大作,献给了一个虚构的名叫“李方舟”的平凡女子。不过,批评家并没有就此责难他。因为,这是一本献给他爱妻的作品。当朱东润被当做反动学术权威后,他的妻子邹莲舫女士因不堪精神与疾病的双重折磨自杀身亡。朱东润把对这名温柔贤淑、刚强果断、为丈夫和子女奉献了一生的家庭妇女的思念,寄托于“李方舟”。他在《李方舟传》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书是在惊涛骇浪中写成的,但是我的心境却是平静的,因为我相信人类无论受到什么样的遭遇,总会找到一条前进的道路。” 向前进,道路是曲折的,光明依然在前。朱东润对此深信不疑。他在抗战困难时期完成的《张居正大传》一书最后写道:整个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的祖先时,总会发现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赫一些,有的暗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是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呵,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

  历经清王朝的覆灭、民国、抗战、解放、“”等政局的变迁,朱东润始终向往光明,执着进步。1979年,已至耄耋之年的朱东润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做到了“永远前进”。上世纪80年代批判周扬时,报社记者问及他对周扬的评价以及对异化问题的看法,朱东润的回答总是那么一句:“我活到现在90岁了,相信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

  朱东润曾希望人们在他死后能说一句“我国传记文学家朱东润死了”,如此足矣。不过,在他逝世后,世人对他的评价是:朱东润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和书法家。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朱东润的“一身傲骨”,既表现在““””期间备受折磨时的无畏和坚贞不屈,也表现在他在传记文学写作上的自信与自负上。

  B.第二段引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转述过的一个有关朱东润先生的故事,是为了表现朱东润的自负,丰富文章内容。

  C.朱东润是我们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他创作的第一部传记作品《张居正大传》是使他引以为豪,也是得到世人公认的作品。

  D.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既是文学,同时也是历史,所以在记载方面,应当追求真相,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做到“信而有证”。

  E.本文叙述了朱东润在教育、传记文学、文学史和书法等各个领域的主要经历,突出表现他对“未是光明”的坚定信念。

  (2)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6分)

  (3)文章最后一段说:“朱东润曾希望人们在他死后能说一句‘我国传记文学家朱东润死了’,如此足矣。”如何理解朱东润这一愿望?请简要分析。(6分)

  (4)朱东润在为人和为学等方面的表现,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B.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涉猎广泛、著作等身,几年前坚决辞去“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所谓三项桂冠的行为,更是让那些沽名钓誉的“为学者”有登高自卑的感觉。

  C.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D.下半年,日元不断贬值,其势如破竹的下跌势头,使已经遭受金融危机重重打击的亚洲经济雪上加霜。

  1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3分)

  A.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B.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3月13日起,地铁1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3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2分05秒。

  C.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每天,全球有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Facebook上评价、浏览、分享,全部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7000亿分钟。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根据上下文,给下列一段话准确排序(3分)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 , , , , , ,马已经成为力量与神行的代表。

  ①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②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④作为六畜之首

  ⑤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⑥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排序:

  16.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用平实简洁的语言为这段文字进行总结。(5分)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啊”。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啊”。

  总结 :

  六、作文(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欧阳修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答案

  1.C(城市文人雅士不会给中国农村文化造成文化断裂)

  2.B (自主性的内涵,参照文章前面即可得出答案)

  3.D(A错在“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根据在于“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B“釜底抽薪”指的是文化断裂;C绝对化最后一段“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4. B弊:疲惫

  5.D(1)苏保衡率军进攻临安 (2)开仓赈济百姓(3)与同僚慰问军人

  6. B(“无一失手”夸大其词,苏保衡曾在海战中被宋朝打败。)

  8.(5分)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然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诗人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9.(6分)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怅惘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时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苹香春在无人赴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未成新句时,雨从梨花上飘落到砚台中的盎然诗情。

  10.略

  11.(1) D 3分A 2分 E 1分

  (2)①画面明净,景色清新给人以美的感受,烘托了李老壮美好的心灵世界。(2分)②暴雨冲散了鸭群,为后文李老壮见到十几只白鸭,与姑娘找鸭的情节做铺垫。(2分)③照应文章开头景物的描写,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2分)

  (3)①见面打招呼,对长辈称呼合乎礼节,可见开朗、识礼、有教养。②打探意中人的家庭情况关注其家风和社会评价,可见其对道德规范的尊重。③收回冲散的鸭子后认真问明施助人的姓名,可见是个知恩图报的人。④得知对方就是李老壮时,为自己曾经的冒失唐突感到难堪,可见是个会同情他人、反省自己的人。⑤相信自己的接触了解,消除偏见成见,向李老壮道谢,可见是个有眼力有主见的人。(结合原文分析,意思对即可。1点2分,最多6分)

  (4)小说创作的背景应该是改革开放后:①故事发生时,_已经垮台,李老壮不仅可以养鸭,而且成为了养鸭专业户。②李苇林在农技站做技术员,还可以从北京引进良种鸭,这些都表明改革已在农村展开。(2分)

  创作意图:①小说展现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质。他们曾经经受过打击,甚至迫害,但他们善良顽强的品质仍在。(2分)②对美好时代美好生活的讴歌。李苇林做为技术员从北京引进良种鸭表明新技术已入人心;年轻人的自由恋爱,可看出主作者对新生活的赞美。(2分)③反思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走过的弯路,令人警醒。(2分)(本题开放度较大,只要能从背景和意图出发,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背景2分,创作意图每点2分,答满3点得满分。)

  12.(1)答案:选C3分、A2分、 B1分

  (2)答案:首先引述了朱东润关于“傲骨”的名言,从而引出两件表现朱东润坚贞不屈的事例;接着分别列举事例表现朱东润的自信与自负及其理由;然后写朱东润始终相信“光明依然在前”,并执着追求进步;最后写世人对朱东润的高度评价。

  (3)答案:这一愿望足以表现朱东润对自己在传纪文学方面的成就的自信与满足。①朱东润开创现代传记文学写作体例,著有《张居正大传》《陆游传》《元好问传》等。②在实践写作的同时,还提出中国传记文学写作标准:除了文学性,传记文学首要的是事实。③朱东润是我国公认的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他把自己的《张居正大传》列为世上最好的三部传记作品之一,而世人赞誉《张居正大传》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

  (4)观点一:备受摧残与折磨却一身傲骨,坚贞不屈,凸显对自己学识的自信与自负。(1)“”时期,朱东润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批斗,他说:“我嘛,‘权威’勉强算一个,‘反动’嘛,则未必。”(2)造反派折磨朱东润时问:“你是什么东西?”朱东润却昂然抬头说道:“我是中文系系主任。”(3)朱东润作学术报告,认为世界上只有三部传记作品是值得一读的,其中一部就是他自己的《张居正大传》。

  观点二:没有资本和理由的自信与自负是狂妄自大。(1)朱东润完全有理由如此自负,因为他是我国公认的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2)朱东润在开创现代传记文学写作体例时曾强调,除了文学性,传记文学首要的是真实,他在第一部传记作品《张居正大传》中得到坚决贯彻。

  观点三:无论遭受怎样的厄运、面临怎样的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只要人们坚持奋斗,这个民族总会获得光明的前途。(1)朱东润认为对于将,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2)朱东润历经清王朝的覆灭、民国、抗战、解放、“”等政局的变迁,始终向往光明,执着进步。(3)朱东润虽然在““””期间备受折磨,但相信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已至耄耋之年,还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做到了“永远前进”。(能联系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13.C.(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登高自卑: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此处望文生义。

  乔迁之喜: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

  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14.B.(A项“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与“是……结果”不搭配.C项成分残缺,“服务”后面应该加“目标”。D项语序不当,“评价,浏览,分享”不当,应先浏览再评价,最后分享。

  15. ⑤④②③①⑥

  16. 示例:人生前期因为畏难而放弃,那么后期就有可能错过、失去。(3分)

  17. 画面内容:画面中芳草碧绿,柳条轻抚,一只小鸟在枝头轻快地鸣叫。树下石桌上放着一只茶壶,两个茶杯。一男子闲坐树旁石凳之上,仰望小鸟,仿佛与之对语。(3分)

  画面寓意:漫画表现了人物从容安详、悠然自得的心境。(3分)(答“表现了人物与自然相亲相近、和谐共处的意境”可得2分。)

  说得很好。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五四青年节即将临,我向你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猜你喜欢:

1.2017年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

2.2017年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

3.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4.高三语文模拟卷试题

5.2017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热门文章

385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