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

时间: 凤梅1137 分享

  高一的学生在准备考试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份政治期末试卷,要全面锻炼自己的对各个题型的解题能力。下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历史的全貌,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者清旁观者迷。因为当事者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事件的全过程。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并非所有眼见都是真实,并非所有耳闻都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差距,至于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已经无从考评了。有时候,“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竟然会截然相反。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话,二是丑化。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话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比如说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存在着太多的不足,因此人们特别需要有爱情与婚姻的偶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话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丑化和神话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话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选自《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有删节)

  1.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也就是“真实的历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2.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话”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jy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jy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jy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jy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jy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7.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徒以吾两人在也。

  8、解释下列黑体字的词语。(4分)

  (1)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2)虞常果引张胜 ( )

  (3)阴知奸党名姓 ( ) (4)衡下车,治威严(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蝶恋花•福州横山阁

  李弥逊注]

  百迭青山江一缕,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

  楼阁峥嵘天尺五,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老子人间无著处,一尊来作横山主。

  【注】李弥逊(1089-1153),连江(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曾任户部侍郎等职,并担任过一系列地方官。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此词是作者归隐后游览横山阁有感抒怀。

  9.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如何描绘的?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10.此词末尾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出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艳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4)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之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刘义隆草率出兵,意图像汉朝大将霍去病那样建立“_____________”的功业,最终却落得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词人在对孙权和刘裕进行赞扬的同时也对刘义隆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作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9分)

  少男少女 钟丽思

  四年前一个下午,我将提包遗忘在地铁上,才走出路面,就有只小手扯我的衣角:“哈罗,中国人!您丢东西了。”

  我转过身来,见一张白如粉团的脸蛋儿正朝我笑:“我翻过提包了:一个身份证,一件衣服,一本书,不是么?”那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眉毛又细又浓,柔柔地几乎延伸到鬓际。

  我一面道谢,一面伸手去接那个背包。

  “请等等,”她敏捷地将背包藏在身后,说,“您付多少钱?”“50法郎。好么?”“不够的。”她仰起那张美丽的脸,摇摇头,问我,“您知道去警察局补领一个身份证的价钱是多少么?”“知道知道,是160法郎。”

  “那么,我应该挣得80法郎——等于您有一半我让一半。不是么?”我哈哈大笑,身上却只有50法郎。

  我请她跟我回家去拿,来回10分钟就可以了。

  “那么,您就要多付10法郎了,因为您将耽误我的工作。”

  我们一起回家去。“您可以叫我乌阿玛哈小姐。”她说,一本正经地。一路上,她告诉我,她是阿尔及利亚人。姐弟共6个人,大哥大姐15岁,小妹才2岁。

  这不正是该上学的年龄么?“我们当然读书!”她口齿伶俐得很,只是带了些微北非口音,“放了学就工作呗,嗯,当然,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干两个工作日。”

  她告诉我,大姐去杂货店收款;13岁的二姐去餐馆洗碗;8岁的四妹抱了两岁的小妹去闹市讨钱;她刚满12岁,到地铁卖唱。

  到家时,我去揿门口的密码,她转开了脸,不看。

  拉开抽屉,我才发现家里也没有零钱,便又递给她一张50法郎。她为难地瞧瞧我,说是无法找我10法郎。我说不要紧的。她先是嘀咕了一句“这不公平”,随即一拍巴掌道:“哎!我为您唱支歌好吗?为您一个人唱,用心唱。”

  说着就把那条粗粗的褐色大辫往后一甩,轻轻唱起来。歌声清清甜甜,很美,带着些许忧伤……我送乌阿玛哈下楼时,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来:“你父母干什么呢?”“父亲死了,两年前。”她说,眼圈儿便红了起来,“他是位商人,去贝鲁特做生意时死于战乱。妈妈只在家照管我们,干不了工作。”

  “那——你哥哥呢?”“哥哥跟大姐是双胞胎,在学校专心读书,跳过两级的,明年就可以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了。”小姑娘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

  “你哥哥课余又干什么工作呢?”“我哥课余就到蓬皮杜图书馆看书,他读得很多很多。” “他怎么可以这样?!”

  “哥哥是男人,对我们穆斯林来说,男人是家庭的荣光,不是么?”我正思量应该如何回答,她又追补一句:“你们中国人也这样,不是么?”

  三天后,我刚踏入地铁,乌阿玛哈就跟了进来,她冲我甜甜一笑就开口,一开口,就吓了我一跳——那嗓门儿干干巴巴,口齿倒依旧伶俐:“小姐们女士们先生们,请原谅我不得不打扰你们。我是罗马尼亚人,因为国破家亡来到法兰西……”我分明记得前几日她才对我说是阿尔及利亚人,怎么忽又变成罗马尼亚的了呢?“……如今为大家唱支我家乡的歌。”她正眼也不瞧我,张口便唱。天哪!那嗓子又硬又粗!当乌阿玛哈唱完时,只见乘客都不约而同长长吁出口气。

  “罗马尼亚语,”有先生说道,“我还听过她唱阿富汗歌哩!”说着,“噗”地笑了起来,“我发现哪个国家发生动乱,她就说她是哪个国家的。也怪,这孩子还真不知去哪儿学这些歌来唱,居然都是原文的。”

  乌阿玛哈拎只做工精巧的小陶罐,一路收起钱来。

  我满肚狐疑,见她下车,便不由得匆匆跟了追着问:“嘿!你的嗓子出什么事了?”她脆脆一笑,清清朗朗对我说:“哎呀您!地铁里噪音那么厉害,就是认真唱,别人也无法听。我粗声粗气,人们为了图个耳根清净也会赶紧掏钱打发我的。”忽地,那张美丽的脸庞严肃起来,“哎呀糟糕!您会觉得我这样做不正派,不是么?”她又仰了脸,哀求我:“您可以见见我哥哥么?”

  “那应该付你多少法郎呢?”我想开个玩笑,话一出口,却又后悔。

  她已是红了脸,红了耳根,不过依然仰起头看着我的眼睛:“不,不是您付账。我请您喝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好么?”我暗自叹息,便干脆请他们翌日上我家小聚。

  第二天,乌阿玛哈如约候在我家门前。一见面,她就神采飞扬地将兄长介绍给我。

  那兄长,是个目光深沉英气勃勃的卷毛小伙,举手投足都很见教养。他送给我一盒录音带,说:“希望您给予我这种荣幸——向您介绍我故乡的音乐。”

  我冲咖啡招待我的客人。妹子就去扯哥的衣角:“你快点提问题,别浪费时间呀!”小伙子开始提问了,问及中国风貌,问及中国习俗,然后问及儒、道、佛之宗义……我越来越惊诧于他的思路之清晰与兴趣之广泛。便忍不住打断道:“乌阿玛哈先生,您了解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将来去中国经商。”

  “经商?”“经商。如果与中国人交谈时,能对中国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就会使对方从感情上产生一种亲切感,感情上越契合,签约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喝彩。

  夜色越来越重,谈兴却越来越浓,我便留这兄妹俩吃饭。

  饭后,乌阿玛哈小姐手脚麻利地收拾残局,她的兄长端坐着喝茶,我忍不住向他提了个问题:“您知道您的母亲和姐妹为您所做的一切么?您心安理得么?”少年那黑色的眼睛深深地看着我:“我知道一切,也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全家没有一个人会怀疑我不能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成为家庭的光荣。我是男人。”

  “我为您唱支歌,好么?”那妹子又轻轻地拉我的衣角,“唱支罗马尼亚民歌。”我不懂罗马尼亚文,但知道那确是一首罗马尼亚民歌。乌阿玛哈如上次那样,微微靠在墙上,用心唱,表情幽默,音色亮丽。

  (摘自《最感人的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选取了一个非洲家庭在法国的艰难生活,以小见大,反映了西方社会繁华背后的辛酸,揭 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

  B.“我”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因为丢包被乌阿玛哈敲诈80法郎,还索要了10法郎的“误工费”,又借口无钱找,唱歌抵了10法郎。

  C.第二次在地铁见面时,乌阿玛哈声称自己是罗马尼亚人,被一位先生揭穿了她利用人们对战乱 地区人民的同情、讨要钱财的把戏。

  D.小说中描写乌阿玛哈“白如粉团”的脸蛋、“又浓又细”的眉毛、“粗粗的褐色大辫”,流露 出“我”对她深深的同情与无尽的爱怜。

  E.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误会等艺术手法,精心剪裁,匠心独运,读来常有峰回路转的惊喜。

  (2)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4分)

  (3)小说在刻画乌阿玛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做简要分析。(4分)

  (4)小说三次写到乌阿玛哈唱歌,每次唱歌的具体表现和原因都不同,请结合

  小说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9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9分)

  抗战将领刘放吾

  刘放吾,湖南贵阳人,生于1898年4月17日。刘家祖祖辈辈靠耕读勤俭持家,家境殷实。刘放吾的父亲喜欢读书,经常以《朱子家训》及“曾文正治家之道”训导他们。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务农和传统的家教,让沉默寡言的刘放吾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到黄埔军校去”成为当时年轻人最时尚的口号。1926年6月,刘放吾从湖南省桂阳蓝嘉联合中学毕业后,深受湘军领袖曾国藩思想的影响,辗转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军事。三年后,刘放吾毕业,在蒋介石的中央军校教导队当了学生队排长。在这里,士兵们操练时用的都是最新的装备,训练的也是新装备体制下的新战术。但是,不像在战场上那样,有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认认真真地通过训练磨练意志。刘放吾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地、踏踏实实地干了很多年。后来,蒋介石为了补充国民党军的抗战力量,组建新三十八师,孙立人任师长,刘放吾离开了教导队,任三十八师一一三团团长。

  1942年2月,为了协助驻缅英军抗击日寇对缅甸的进犯,保卫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随三十八师于4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以后,驻缅英军孤傲自大,日军三十三师团轻易地就将英军第一师全部和第七旅一部包围于宾河南岸的仁安羌东北地区。英军反复突围,均无功而返。在这紧急关头,驻缅英军司令向中国远征军发出驰援请求,师长孙立人立即要求刘放吾迅速驰援解围。向对数倍寸己、装备精良的敌人,刘放吾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在一一三团的攻击下,日军苦撑了三天,就仓皇溃退了。事实上,刘放吾当时带去的官兵只有八百多人!就是这八百多中国勇士,在刘放吾的指挥下,不仅击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寇两个精锐联队一万余人,而且成功救出了被围的已经绝望的七千名英军。此举令那些骄傲的盟军都不得不对中国远征军另眼相看,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率领一一三团奉令掩护英军及杜聿明部队撤退,转战卡萨。任务完成后,转进野人山原始森林,经历了一个月千辛万苦地翻山越岭,终于在5月30日,在南先庆趁着黑夜,在敌人炮艇的巡逻下,泅水横渡大江,进入印度,归还建制。在渡江前,刘放吾发出两通电报:一通发到军令部给何应钦,一通发到师部给孙立人。电报里只有两句话:“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就成仁。”渡江之后,无线电浸水,无法和外界联系,谣传刘团全军覆没,那时刘放吾的妻子正在贵州都匀,闻讯后当场昏厥。

  “仁安羌大捷”是近代以来中国军人在境外第一次打败日寇的战役,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甚少提及第一一三团的战功,更少谈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一切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性情敦厚、淡泊名利的刘放吾,从此选择了沉默寡言,不在任何人面前谈起自己的“当年勇”。在派系严重的国民党军中,刘放吾虽然在 1946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但这是一个只能得到一些微薄薪水的闲职,刘放吾的事迹从此被人们逐渐淡忘。

  1994年,刘放吾在美国洛杉矶逝世,享年九十五岁。他的次子刘伟民在整理刘放吾的日记时,看到父亲在记述仁安羌大捷时引用的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刘放吾戎马一生,热血忠诚,而这短短的几句诗中,也透露出他对战争残酷的无奈。

  (摘编自《刘放吾:蒙尘半个多世纪的抗战将领》,《名人传记》2015年第9期)

  相关链接:

  ①刘伟民再三追问,父亲才说了一些与“仁安羌战役”有关的细节:“新三十八师多为湘兵。当时我们练兵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官兵必背《曾胡治兵语录》,因此秉承了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勇敢。另外就是对士兵的严格训练。我按照《陆军步兵 操典》规定,每人每天跑五千公尺;射击时,不瞄准不准发,每发必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实弹射击,几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都在七成以上。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仁安羌战果源自平日训练。”(“铁血社区”《我的团长刘放吾》)

  ②他爱读曾国藩家书及治军文献。不论练兵、治军及治家,他都以曾国藩的言行为典范。我们在他的遗物中找到多本破旧的曾文正公的文集。每页均有他读了多遍及加注的痕迹。可见他对曾公文献的重视。(《潇湘晨报•刘放吾:从抗日名将到煤球店老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刘放吾喜欢读书,热爱耕种,吃苦耐劳,淡泊名利,这源于他青少年时期的 耕读生活和父亲经常用朱熹、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对他的教导。

  B.刘放吾在中央军校教导队做学生队排长,在这一时期,虽然这里没有多少建功立业的机会,但他却通过训练,磨练了意志,提高了战术素养。

  C.“十二安羌大捷”中,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不仅歼灭了日寇两个精锐联队,救出被困的七千名英军,而且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D.在进入印度归还建制之前,刘放吾曾发电报表达“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由于渡江后无法与外界联系,外界误以为一一三团已经全军覆没。

  E.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刘放吾的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 但他并没有主动申辩与争取,从此,他的事迹被人们逐渐淡忘。

  (2)取得“仁安羌大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4分)

  (3)本文结尾交代刘放吾在日记中引用《陇西行》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刘放吾有着不同常人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老人住院指定女儿24小时陪护,财产却只给儿子,老人的做法引起网友热议,近八成网友认为老人在财产分配上应________,不偏不倚。

  ②对于伪造出生医学证明这类伪造假证的行为,我们决不能将它与其他一般造假行为________,必须充分认识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对其严惩不贷。

  ③作家阎连科认为村上春树不能和莫言________,因为他们的人生观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写作方式、对文学的认识和追求是不一样的。

  A.一视同仁 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B.相提并论 一视同仁 等量齐观

  C.相提并论 一视同仁 等量齐观 D.一视同仁 等量齐观 相提并论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B.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记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青年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对他们全面关心和严格要求。

  1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 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A.电子信息化办公对汉字书写构成了冲击

  B.电子信息化办公冲击了汉字书写

  C.汉字书写被电子信息化办公冲击了

  D.汉字书写难以取代电子信息化办公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近年来,用现代流行文化形式“混搭”民间传统艺术元素的所谓“中国风”表达,十分常见,然而从效果看, ① ,因为这些 “混搭”作品往往徒有其表,只是生硬地借用了民间艺术元素, ② ,观众当然不买账。相反的,有些作品在尊重传统艺术本来面貌的前提下,巧妙加入现代审美元素, ③ 。

  18.下面是关于音乐的思维导图,请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4分)

  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

  音乐 古典音乐

  旋律风格 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

  六、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国际知名编剧、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自己小时候写的第一首诗说:“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赞扬声让我腼腆又得意扬扬,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并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而作为剧作家的父亲读完却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对这个故事,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权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A (“记录的历史”很难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因为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此外还与史学家在选择文献、记载历史时难免受到种种限制有关。)

  2.D (原文是“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话与丑化的现实可能。)

  3.C (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对《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真相的了解少之又少。)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23分)

  4.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jy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5.D(“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

  6.A(“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

  7.(1)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

  5分;译出大意给2分;“凡(共)”“指讦(指责抨击)”“恶(憎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略

  8.(1)抵押 (2)牵攀 招供 (3)暗中 暗地里 (4)官吏初到任

  参考译文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至正元年,提升为太常博士。不久授任监察御史。随从(顺帝)到上京,用封章上奏,说天子应当注意日常生活,节制嗜好欲望,以保重圣体,圣体安康那么国家就安定了。言论非常急切,顺帝为之动容并称好。又奏言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顺帝都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三年,由刑部员外郎出任陕西行省员外郎。至正五年,为母亲服丧。至正十年,改任中书右司郎中。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没过多久,就没有遗留的案件了。当时有命令交纳粮食入官府可以补授官职,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奸恶罪行而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七品杂流官,被仇家告发。官府议论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法令,并没有犯罪不授予的条文,成遵说:“卖官鬻爵,已经不是盛世该有的制度,何况又把官职卖给jy之人,还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一定要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才行。”中书省官员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正十四年,调任武昌路总管。正逢行省官员率军出征,成遵代理行省事务,当时行省和武昌衙署中,只有成遵一人负责。于是他远设哨所,关闭城门,征发百姓当兵,得到五千多人,设置四个万夫长,分配防守四面的城门,因此防御准备得很周到,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得当。贼寇战船在长江中往来游弋,但始终不敢近岸,武昌城赖此得以安宁。至正十七年,升任中书左丞。当时,太平任丞相,因为处理事情触犯了皇太子,皇太子对他极为憎恨,认为成遵和参知政事赵中都是太平的党羽。至正十九年,当权者秉承皇太子暗示的意思,唆使邓子初等人诬告成遵与参知政事赵中等六人都接受了赃物,皇太子命御史台等部门官员共同审讯他们,罗织罪名进行结案,成遵等人最终都被杖责而死,朝廷内外都为他们感到冤屈。至正二十四年,御史台官员辨明成遵等人全都是被诬陷,皇上下诏并发还原来授予他们的委任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9. 词人由远及近,动静结合,(2分)描绘出一幅辽阔雄浑的画面。(1分) 青山绵延,十里长街,人烟稠密,榕叶满川,白鹭翩飞;整个画面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2分)

  10.词人直抒胸臆,(2分)“一尊来作横山主”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情绪,(2分)同时“老子人间无著处”中又流露出屡受排斥、被迫退隐,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和愤慨。(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5)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2.(1)选E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选A、B不得分。

  解析:A项的错误在于乌阿玛哈的家庭固然艰辛,但作者主要是表现他们在艰辛中充满乐观、坚忍顽强的生活态度,而非借此批评社会。B项的错误,在于错误地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性,乌阿玛哈捡包后要“我”付钱,固然不值得提倡,但决算不上“敲诈”,而且,她没10法郎找“我”,也决不是“借口”,因为“我”说不要紧时,她觉得“不公平”。C项理解基本正确,但是,对那位先生的话解读片面,他还赞赏了乌阿玛哈学到不同国度的原文歌。)

  (2)①作为叙事的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串连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②作为人物命运的观察者和见证人,见证了人物的言行举动,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

  ③作为故事的讲述者,通过“我”的心理感受与情感变化,揭示小说的主题。

  (3)①坚忍乐观。身经忧患,志气不灭,12岁就在上学之余卖唱养家,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②活泼大胆。跟陌生人交往毫无惧色,主动请求“我”见她哥哥,提醒哥哥向“我”提问。

  ③聪慧狡黠。在地铁里故意粗声粗气地讲话唱歌,哪个国家发生战乱就谎称是哪国人。

  ④自尊自省。不看“我”揿密码,不白要我多给的10法郎,反思自己粗声唱歌“不正派”。

  (答出三条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如“精明老练”“早熟懂事”“热爱家庭”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但要注意概括的是性格特点,而非形象特点, 如 “口齿伶俐”“容貌姣好”等。)

  (4) ①第一次是为我一个人认真唱歌,因为没有10法郎找“我”,觉得不公平,唱歌补偿“我”;第二次是在地铁里,谎称罗马尼亚人,故意粗着嗓子唱歌,是因为她觉得这样要钱更方便;第三次是在“我”接待他们兄妹以后,请求为我唱歌,是因为我回答了她哥哥的问题而报答我。(4分)

  ②三次描写,前呼后应,首尾圆合,使小说结构严密;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揭示了乌阿玛哈的形象,使之丰满真实。(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3.(1)答B给2分,答D给3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A项,“热爱耕种”属主观 臆测。C项,“歼灭”错,原文是“击溃”。E项,原文“刘放吾的事迹从此被人 们逐渐淡忘”中的“此”指的是“1946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后。)

  (2)①战前准备充分:面对强大的敌人,刘放吾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 好准备。②士兵作战勇敢:刘放吾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秉承湘军的忠义勇精 神,作战勇敢。③部队训练有素:刘放吾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训练士兵,而且三个月一次实弹射击,士兵们射击命中率达到七成。

  (3)①从内容上看,刘放吾引用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既传达出“不顾身”的热 血忠诚,也表现其对战争残酷的无奈。②从结构上看,呼应前文内容,刘放吾在仁安羌大捷后曾发“不成功,就成仁”的电报,并令妻子昏厥。③从表达效果上 看,引用刘放吾日记中的记述更真实可信,也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丰富了文章内容。

  (4)①淡泊名利的态度;②踏踏实实的作风;③卓越的军事才能;④誓死报国的决心;⑤对读书的热爱。(每答出一点1分,结合材料分析1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 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4.D “一视同仁”指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等量齐观”指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15.C A项中“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不能并列在一起,因为“一切出版物”显然包括了“报刊、杂志”,可将“和一切出版物”改为“等一切媒体”。B项,主语中途易辙,可把“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改为“一直把书翻得破烂不堪”。D项搭配不当,“青年学生”与“关键时期”不搭配。

  16.B

  整段文字为:“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 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电子信息化办公冲击了汉字书写。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上下文所给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比较所给各选项之间的表达差异,三是权衡上下文与选项的语意衔接关系。整个文段在首句提出话题的基本背景,接着具体阐述在信息化办公的大背景下,汉字书写逐渐“式微”。最后具体阐明汉字书写遭到冲击的表现。B项的前半部分与前文所阐述的工作内容和基本背景衔接,后半段指向汉字书写,与后文形成逻辑上的衔接连贯。

  17.(5分)示例:

  ①往往不尽如人意

  ②未能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

  ③观众自然喜闻乐见(自然卖座又叫好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

  18.(6分)

  示例:音乐是一种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或音乐可以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根据旋律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

猜你喜欢:

1.2015-2016年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试题

2.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3.高一语文期末考试答案-学习啦

4.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期末试卷试题

5.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期末试卷题

384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