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 >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时间: 凤梅1137 分享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高二的同学们将要开始进入到紧张的期末复习中了,多做一点语文期末试卷吧,对提高语文期末学习成绩有帮助。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汪洋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君子文化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直接嫁接并开花结果的老树新枝。君子文化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要部分,涵盖历史,贯通古今,在中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能够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影响到对人格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过程中,精心培育和反复塑造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广泛尊崇的君子人格。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是高于历代帝王的“素王”。他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他苦苦追寻的目的,就是做人做君子。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阐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为人处世的伦理规范。这些伦理规范或者说美好品德,最终都沉淀、融入和升华到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身上。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即便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看作君子,而绝不愿意被视为小人。君子人格是中华文他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留下的文化DNA。做人做君子!这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也是今天每个中国人应有和乐于做出的选择。

  君子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中华民族自春秋以来的发展史,绵延数千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淀。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乖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汗牛充栋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而且在戏曲舞台和民间说唱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缘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礼记》)的观念;中国画自宋代以来画得最多的题材是梅兰竹菊,也缘于人们把梅兰竹菊看作“四君子”。不仅如此,我们为人处世经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的人生信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规范和调整着我们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为人处世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

  君子文化雅俗共赏,具有易学、易于认同和践行的特征。完善君子人格是终身的课程,需要一辈子不断地修身养性,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正人君子。人格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唐太宗在《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中说:“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即为小人。”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做君子还是做小人,既与身份、地位无关,又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其中的关键和要害,在于你的一次次选择——选择“行善事则为君子”,选择“行恶事即为小人”。因此,我们需要“吾日三省吾身”,需要将修身作为终身课程,需要不断地集小善为大善,这样才能称得上真君子。就此而言,君子既是一个做人的低标准,又是一个做人的高目标。你每一次崇德向善的选择,哪怕是尽绵薄之力做了一点助人为乐或孝老爱亲的好事,都是在行君子之道;但你必须在人生长途中坚持不懈地修身,做出许许多多崇德向善的选择,将勇于担当和乐于奉献作为人生信条和习惯,才堪称真君子。

  (摘编自钱念孙《开垦君子文化沃土,收获精神文明硕果》)

  1、下列关于“君子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的文化,它融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B.君子文化在中国家喻户晓,不仅被人们所熟悉,而且被老百姓所接受,对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C.君子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淀。

  D.君子文化不仅在历代典籍、戏曲舞台和民间说唱中有广泛的体现,而且还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具有教化功能,君子文化能够培育和养成君子人格,这种君子人格就是正面人格和集体人格,历来被中国人所广泛尊崇。

  B.孔子之所以被人们尊为“万世师表”,身份、地位高于历代帝王,是因为孔子具有君子人格,是真正的君子。

  C.仁、义、礼、智、信和忠、孝、廉、悌作为为人处世的伦理规范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肉与灵魂之中,每个中国人都希望被人看作君子。

  D.梅、兰、竹、菊之所以成为中国画常见的题材,是因为它们自身的“君子”品性与中国人所追求和崇尚的君子品格相一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文化一脉相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出对君子之风、君子人格的尊崇和追求。

  B.君子格言反映了君子人格:诚信、仁义、文明、大度等等,包含着正能量,所以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的人生信条。

  C.完善君子人格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做一个真正的君子.需要一辈子的努力和付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时刻刻不忘修身养性。

  D.文章引用唐太宗的话说明了人格的多变性,告诉人们,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君子和小人的身份是紧密联系、互为转换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乃命措置官三人。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B.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C.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D.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征伐的文书,与“牒”“移”一样都是古代官府间文书的名称。

  B.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工程建设、水利、交通等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须在家守丧三年,不出仕,不婚娶,不赴宴等。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D.“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宸,北宸,即北极星,代指皇帝。翰,墨迹、书法。《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后的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知常州时,发生水灾,造成饥荒,他不顾别人的坚决反对,开仓赈民;当地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他又带领医生到处慰问,救治染病的百姓,救活了很多人。

  B.叶衡两次上奏均获皇上同意。任太府少卿时,他向皇上提出招募百姓耕种合肥临湖的圩田,皇上听从了他;任户部侍郎时,他就如何解决盐税亏欠问题上奏皇上,也达到了目的。

  C.叶衡受命治军,受到赏赐。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严重,皇上命令叶衡考察巡视,并组建民兵。因他抓住了治军的关键,事后皇上赏赐给他酒和亲笔题写的字。

  D.叶衡因荐人之事给自己招来麻烦。皇上要选派使节出使(金国)要求归还黄河以南的土地,叶衡推荐了有口才的汤邦彦,汤认为叶排挤自己,便借机向皇上告状,导致叶被免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征科为期限榜其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2)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曾到新津游览了修觉寺,并写了《游修觉寺》,后再度游览这里,写下这首《后游》。

  8、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人游后说“客愁全为减”,那么,诗人的“愁”能否因游览而完全消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郦道元《三峡》中“ , ”两句写出了春冬时节三峡江水澄澈的特点。

  (2)荀子《劝说》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没有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 , ”。

  (3)杜甫《登高》中“ , ”两句渲染出了深秋时节落叶纷纷、江水滔滔的苍凉壮阔景象。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八指鱼

  墨中白

  泗州城三面环水,一面临山,有渔人常把在洪泽湖里捕获的鱼拿到泗州鱼市卖。泗州人喜欢吃鱼,尤爱吃团头鲂。泗州鱼市常有人卖团头鲂,可活的少见。想买活的团头鲂,要找八指鱼。

  提起八指鱼,泗州城无人不知,可他的真名,无人知晓,只知道他两手没长无名指,天生八个指头,以捕鱼为生。他每次卖鱼,只卖八条团头鲂。

  八指鱼并不常来泗州卖鱼,逢二、五、八的日子,他才带着鲜活的团头鲂到泗州鱼市来。八指鱼卖鱼,不用秤,双手捉住乱蹦的团头鲂,随手一掂,就报出斤两。有买家害怕吃亏,找秤称,斤重刚好,秤杆还翘得老高。

  八指鱼的团头鲂好卖,除了他不欺客外,还因为他卖的鱼鲜活。八指鱼每次只捉八条团头鲂,他一到泗州,买鱼人立马就围了上来。

  可八指鱼卖鱼也有他的规矩,先卖给陌生人,其次是预付订金的人,剩下的才会卖给等着买鱼的熟人。

  渔人都不明白八指鱼为何每次只捕八条团头鲂,泗州人想吃,你就下湖捕好了,洪泽湖那么大,水里的团头鲂多得数不完哩!

  不管泗州人怎么说,八指鱼都不为所动,每逢二、五、八的日子才来泗州,每次卖鱼,还是八条,多一条都没有。

  泗州人都以能吃到八指鱼卖的鲜活团头鲂为荣。

  也有渔人向八指鱼请教如何让捕获的团头鲂离开水不死,可八指鱼总会说:“你疼鱼儿,鱼儿也疼你呢!”捕鱼人听不懂。

  有个渔人说,他曾偷偷跟着八指鱼的船,看到八指鱼捕鱼时不用网,也不用叉,就用手。

  八指鱼用手在洪泽湖里逮团头鲂。这事,泗州人不相信,问八指鱼:“真的吗?”八指鱼就笑着说:“鱼儿也是人,你爱鱼儿,鱼儿也喜欢你哩。”泗州人都听不懂。

  每年三四月份,团头鲂好捕,整个泗州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显贵,都要称二斤来尝尝,或熏或炸,鱼肉香飘泗州。一场霜降,团头鲂便沉于湖底,隐身于淤泥中,网捞不易,再想吃,就难了。

  可逢二、五、八的日子,八指鱼还会准时出现在泗州鱼市上。渔人不明白,他们结伴撒网,打捞,不见团头鲂,可八指鱼一人出行,每次回来,船舱里不多不少,刚好游着八条团头鲂。

  渔人都猜说,八指鱼是遇到了鱼仙,要不然那些藏身湖底的团头鲂,怎会听任他召唤呢?

  万家米店东家这两天特别想吃团头鲂,管家却告诉他,现在是隆冬,连八指鱼也不卖活的团头鲂了。可东家想吃,叫管家去找八指鱼,只要能捕到活的团头鲂,再多的银子,他也给。

  管家跑去找八指鱼,见他正坐在灶膛前喝酒,于是把东家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他。

  八指鱼一听,擦了一下嘴角边的酒水,把头摇得像拔浪鼓:“不行哩,团头鲂全跑回湖底老家过年了,给再多钱,也捉不到。”其实八指鱼不说,管家也知道隆冬时节团头鲂不好捕。

  回到米店,管家把八指鱼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东家。没想到,东家听后,更想吃活的团头鲂了。

  这天,天空下着小雪。看着满桌饭菜,东家没有食欲,心里惦记着要吃团头鲂。

  管家跑来说:“八指鱼来了。”

  东家一听,人立马精神起来。

  “东家真想吃鲜活的团头鲂?”八指鱼开门见山地问。

  “梦里都想哩。”东家叹气道,“可这下雪天,如何捕得到呢?”

  “想吃,也能,只是代价太大。”

  “要多少银子?”

  “不需银两,要米。”八指鱼有话直说,要用白米来引诱深水底下的团头鲂上来。

  “需多少米?”

  “一百担。”

  百担……东家有点心疼了。可是想到鲜美的团头鲂,东家轻咬一下嘴唇,点头答应了。

  雪还在下,随风满泗州城地飘。

  洪泽湖边,东家将百担白米运送到八指鱼的船上。看着雪花中渐行渐远的木船,管家问:“真信他?”

  “信,”东家轻轻拍了拍肩上的雪花说,“八指鱼不会骗我。”

  雪下了七天。

  看着满院白雪,东家问:“八指鱼回来了吗?”

  管家没有说话。

  “他会带来鲜活的团头鲂的。”东家又轻轻拍了拍肩说,“清炖,还是红烧?”

  “听您的。”管家看到东家肩上并没有落雪,雪昨天就停了。

  这时,八指鱼来了。

  东家大喜,忙出门相迎,八指鱼担着两个大木桶。管家上前一看,木桶里装着鲜活的团头鲂,他连数三遍,共八条,一只木桶里四条。

  八指鱼说:“团头鲂在湖底过年,不高兴上来哩。”

  东家笑了。

  管家忙让柳厨子捉鱼,剖肚、清洗,四条红烧,四条炖汤。

  闻着满院的鱼香,东家心情那个好呀。吃着红烧鱼,品着鱼头汤,东家夸:“真鲜。”

  东家告诉管家,这个年,他过得最快乐。全泗州城,谁能吃到鲜活的团头鲂?

  管家在心里笑,百担米换八条鱼,值吗?

  这个春节,也是泗州城穷人过得最幸福的一个春节,他们虽然没有鲜美的团头鲂吃,可是满锅的米饭香,闻一闻,都让全家人开心。

  这个年,为东家烧饭的柳厨子却过得提心吊胆,后来常听到东家夸八指鱼那天送来的团头鲂味道鲜美,他悬着的心,才渐渐放下来。

  明明是八条鲜活的鲫鱼,东家和管家怎么都说是团头鲂呢?怪事。难道八指鱼真认识鱼仙?或者八指鱼在欺骗东家?……柳厨子越想越糊涂了。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1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八指鱼两手没长无名指,天生八个指头,却擅长捕鱼,所以全城的人都叫他八指鱼,而他的真名倒被人们给忘记了。

  B.与其他渔人不同,八指鱼每逢二、五、八的日子才来泗州卖鱼,而且每次只卖八条鲜活的团头鲂,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表明自己卖鱼有规律,二是为了吊泗州人的胃口,吸泗州人的眼球。

  C.八指鱼疼爱鱼,把鱼当人看待,对鱼有深厚感情,所以他逮的团头鲸离开水也不会死,别人在霜降以后就捕不到团头鲂,他却能在隆冬时节捕到活的团头鲂。

  D.家产殷富的万家米店东家隆冬时节偏想吃团头鲂,虽然有点舍不得用一百担大米来换团头鲂,但还是答应了八指鱼,并对八指鱼很信任。

  E.这篇小说的艺术构思颇具匠心,不论是刻画人物,还是叙述情节,层层设疑,悬念叠出,但始终没有全部解开谜底,让读者疑窦丛生,不得其解;小说堪称一篇奇文。

  (2)这篇小说在内容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刻画八指鱼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以柳厨子的疑惑作结:“明明是八条鲜活的鲫鱼,东家和管家怎么都说是团头鲂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25分)

  “四有”教师童庆炳

  罗容海

  (一)

  1936年,童庆炳出生在闽西连城山区一个叫莒溪的村庄,那里虽然山清水秀,但贫穷却是一个可怕的敌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二三岁起,童庆炳就开始挑柴、耕田、插秧、施肥、锄草、割稻子、晒谷子,几乎样样农活都做,成了父母的好帮手。

  村里个别人家有书,从村子里零零散散搜罗来的书籍中,童庆炳慢慢知道了山外还有一个新世界,知道了在他之前,人类有很长很长的历史,在他之后,还会有很长很长的历史。书本播下的种子,让一个追求“五斤米下锅”的小庄稼汉,生发出求学求知的愿望。

  1952年秋,童庆炳以优异的成绩从连城中学考入龙岩师范,又于1955年从龙岩师范考入了中国师范院校的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进入中文系学习。

  当年的北师大中文系可谓群英荟萃,北师大共有6名一级教授,中文系独占三名:黎锦熙、黄药眠、钟敬文,并且流传着中文系“十八罗汉”之说。除了上述三位一级教授外,还有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等学科的一群知名教授。这些教授几乎都给本科生上过课。童庆炳因此眼界大开。

  回忆这些老师时,童庆炳动情地说:“课上,老师们对作品的分析、问题的理解,以及他们提出的一些新鲜的观点,乃至他们刻苦治学的精神和方法,都变成了一种学术的血液流淌到我的血管里,使我日后无论是提起笔写文章,还是走上讲台面对学生,都会想起他们。所以,他们的教学作为我的积淀,成为我人生历史的一部分,成为我学术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我不进北师大中文系,接触不到这些老师,我的学术会失去血色,我可能一无所成。”

  1958年,童庆炳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沿着众多前辈走过的道路继续前行。

  童庆炳说:“人这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好了!我就想做一个好老师。”这是他留校之后唯一的理想信念,那一年他23岁。

  此后的近六十年间,无论是面对事业的挫折,还是面对职务的诱惑,童庆炳始终没有放弃过讲台,始终没有“把学生给丢了”。他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如何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的好教师。

  (二)

  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很大程度上,形成于家庭生活当中。早年的家庭生活中,童庆炳受祖母的影响最大。他曾对笔者说:“祖母身上最最突出的,就是她的善良,她的善良影响了我一辈子。”说起曾经的那些运动或斗争,童庆炳很痛心。中国人最常讲的是忠厚,做人要厚道,不能翻脸不认人,更不能整人害人。

  而从祖母身上,童庆炳把这种观念融入到了血液和秉性之中,化作了信仰之石、价值之基。而这种善良和厚道,也正是他道德情操的根基。

  因为对这种善良和厚道的坚守,一向看起来柔弱和善的童庆炳,平添了一种难得的刚毅。这种刚毅,常常被人命名为正义感。

  ““””前后,作为“红五类”出身兼老党员的童庆炳,不时被要求去揭露或者整某某老师或学生。为此,他不惜和校领导拍桌子,拒绝整“黑材料”。

  因为这种刚毅,童庆炳保护了身边的许多人。他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被同行和同事所敬佩。

  (三)

  童庆炳的学生蒋原伦教授曾经在《童老师》一文中透露,“老师喜欢登山,他登山的节奏是匀速的、不间断的,且心无旁骛,一步一步地迈向高处。我想,这登山的精神就是童老师为人和做学问的精神。”

  童庆炳自己表示,他性格的一部分,是由弯弯的山路塑造的。少年的童庆炳,一度辍学在家,每天要走遥远的山路,进山砍柴,然后挑几十斤柴火回家。长大以后,童庆炳明白的第一道理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他说:“要想获得成果,就要有那种在山路上挑柴的精神。山路挑柴如此,做学问也是如此,总是艰苦的。因此,你要坚定、坚持、坚韧,有了这种精神,你才可能有所收获。”

  来自农村的童庆炳,从不认为自己有多高天赋。上大学时,他甚至有点儿自卑,认为很多地方都比不上那些基础好的学生。留校工作之后,他也一度被怀疑业务有问题,被迫从教学岗转到行政岗。

  然而,就是靠着身上这么一股“挑柴”的劲儿,1963年,童庆炳发表了第一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论高鹗续<红楼梦)的功过》,发表在当年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三期上。

  改革开放之后,童庆炳的学术生涯迎来了春天。据百年校庆时北师大中文系编的教师著作论文目录统计,童庆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的十多年间,发表各类文章300多篇,还出版了十多种著述。

  童庆炳说:“知识一定要积累。力量靠厚积才能薄发。不厚积,靠爆发是爆发不出来的。”

  童门弟子也回忆道:“童老师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学生不读书、不研究、不努力。他一以贯之的教导就是,读书!读书!读书!”童庆炳这样教导学生,也这样要求自己。

  (四)

  很少有人能把“严师”和“慈父”两个词兼具于一身,但童庆炳做到了。

  季羡林曾将自己的一个学生推荐到童庆炳门下读博,这个学生私下里向季先生说童庆炳挺厉害的,有些怕他。但季羡林却对童庆炳大加赞赏,认为只有严格的导师,才能带出优秀的学生,能在严师指导下学习是一种福分。

  在一篇《宽严相济》的文章中,童庆炳谈及自己三十多年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宽严须相济,所谓严,就是对学生的学业一定要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

  童庆炳说:“学生来学校,愿意做你的学生,就是希望得到导师的指导,学习到真知识、真能力、真功夫。学生既然想学习到真知识、真能力、真功夫,那么,老师的严格要求就是符合学生愿望的。”

  然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诸如生病、失恋、家人出事、穷得揭不开锅、找不到工作等等,童庆炳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像一位父亲那样去帮助他们。

  童庆炳曾说过:“是的,我对自己的事情常常是听其自然,很少去争什么。我为自己的事,决不走后门,决不踩领导的门槛,决不托人做什么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但为了学生,为了解决学生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我可能去走后门,可能会踩领导的门槛,可能会托人为我的学生办事。”

  除了“慈父”,还有谁能这么做呢?

  严师成人,慈父爱人,仁爱之心,莫过于此。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9日“光明人物”,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童庆炳出身于贫穷家庭,从小就很勤劳能干,十几岁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什么农活、家务活都干,就像一个小大人。

  B.村里有限的书籍让少年时期的童庆炳增长了见识,并使他产生了求学求知的愿望。后来他先后考入龙岩师范和北师大,愿望的实现与他少年时读的书是有关的。

  C.正因为北师大中文系群英荟萃,名师众多,才使得童庆炳眼界大开,而提前一年完成学业并留校任教,实现了做一个好老师的理想。

  D.因天赋原因和基础不好,留校后的童庆炳业务上出现了问题,不得不从教学岗位转到行政岗位,但不服输的童庆炳凭着一股韧劲发表了有分量的论文,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E.本文没有完全严格地以时间为序记叙童庆炳的生平事迹,而是截取他人生的若干片断,从几个侧面介绍人物,从而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四有”教师的美好形象。

  (2)童庆炳在学术上取得丰硕成果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6分)

  (3)文中较多地引用了童庆炳自己的话,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通观全文,童庆炳的“四有”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概括说明。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这家公司高层出了问题,管理混乱,经营不善,人心涣散,已濒临破产,开除几个违纪的员工就能 下去吗?

  ②真正的英雄,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 。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近代的邓世昌也如此,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③南宋统治者在江南一隅 ,不思抗战,最终导致国家覆灭,堂堂的大宋王朝毁在了懦弱无能、贪图享乐的皇帝手里。

  A.苟且偷生 苟且偷安 苟延残喘 B.苟延残喘 苟且偷生 苟且偷安

  C.苟且偷生 苟延残喘 苟且偷安 D.苟且偷安 苟延残喘 苟且偷生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们倡议在校园内要避免以下不良行为:不说脏话,不乱扔果皮纸屑,不追逐打闹,不随地吐痰,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

  B.中方一向尊重各国依据国际法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某些国家打着航行自由,损害沿海各国的主权和安全利益。

  C.日前,国家卫计委发文规定,疫苗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推销第二类疫苗,严禁将用于治疗的生物制品等非疫苗作为疫苗推荐使用。

  D.没有美国执意在欧洲部署针对俄国的反导系统,没有美国和西欧对俄以经济制裁方式联手进行暴风雨般的打击,普京恐怕不会选择与西方为敌。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人类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始时代, , , 。 , , 。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荒漠化、森林锐减、资源减少等等。

  ①往往要依赖自然而生存 ②工业革命以来 ③甚至恐惧自然

  ④人类生活随之发生很大改变 ⑤人类十分弱小 ⑥人类各项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A.⑤①③②⑥④ B.①③⑤②⑥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①③⑤②④⑥

  16、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5分)

  吃腻了山珍海味,厌倦了酒场应酬,身处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人们更需要去回味“老家”那一抹淡淡的乡愁。新郑千稼集就是一个让你能抛却烦恼压力、放松身心、找回乡愁的地方。自2016年1月初开放以来,这个全新的旅游好去处吸引郑州及周边市民纷至沓来。据统计估算,截至2月底,千稼集累计接待游客达56.1万人次。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小溪旁有一块巨石,千百年来岿然不动,无论刮风下雨,无论水涨水落,永远立在那里,冷眼观看着世界的变迁。小溪则流动不止,无论日升日落,无论白天黑夜,用它哗哗的流水和浪花唱着歌。石主静,水主动。石的个性是坚定不移,水的个性是奔腾向前。石头和小溪从来没有自以为是而互相贬责对方,它们永远和谐相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答案

  1.C(本项偷换概念,“五千年”错,原文为“自春秋以来”。)

  2.B(本项曲解文意,“身份、地位高于”说法错,原文是说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于历代帝王。)

  3.D(本项为无中生有,“君子和小人的身份是紧密联系,互为转换的”之说文中无信息。)

  4.A

  5.B(工程建设、水利、交通等归工部管辖)

  6.A(“坚决反对”之说不符合文意,有人只是建议“不可轻发”。)

  7.(1)(5分)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遣一个官吏(催促)而赋税自然收足。(关键词“榜”“俾”“谕”各1分,句意2分。)

  (2)(5分)官府发文让晋陵县丞李孟坚代理无锡县县令,(他)治县具有声誉,叶衡向皇上推荐,(皇上)就任命(他)做秀州知州。(关键词“檄”“摄”“除”各1分,句意2分。)

  8.(5分)颔联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1分)诗人赋予“江山”“花柳”以人的感情,说江山好像以前一样等待着我,花柳也仍然无私地向我展现美丽。(2分)这两句写山水草木对诗人有情,其实正表现出诗人对山水草木的喜爱,正是人有意,物有情。(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观点一:诗人的愁闷能够因游览而暂时完全消减。(1分)因世道混乱、民不聊生、个人命途多蹇,诗人满腹忧愁,游览山水就是为了排解愁闷,寻求解脱。修觉寺一带风景绝佳,江山和花柳都在无私地等待着诗人,田野润泽,薄雾如纱,沙地暖和,日色退迟,美丽的自然风景让诗人沉醉,愁闷自然就烟消云散。(5分)

  观点二:诗人的愁闷不可能因游览而完全消减。(1分)当时,中原一带干戈未息,山河破碎,民生多艰。诗人客居他乡,漂泊不定,忧国忧民,满腹愁苦不可能因一时的游览而排解一空。“客愁全为减”只是诗人自我安慰、故作豁达之语。(5分)

  (本题为探究题,考生不论持什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10.(6分)

  (1)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每句1分,句中有误或字迹模糊、看不清楚,该句不得分。)

  11.(25分)

  (1)(5分)选E得3分,选D得2分,选A得1分,选B C不得分。(A项“真名倒被人们忘记了”的说法不妥,原文说的是人们不知他的真名;B项“目的”分析错误;C项强加因果,另外“他却……捕到活的团头鲂”与文意不符。)

  (2)(6分)小说内容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重点写“人之奇”,在一个大背景下,从几个侧面概括介绍主人公形象特点:名字奇,手指奇,捕鱼卖鱼方式奇,活脱脱一个奇人。小说后半部分展开故事情节,重点写“事之奇”,米店东家在隆冬时节偏想吃不容易捕到的团头鲂,不惜重价;当买卖双方皆大欢喜时,柳厨子却是提心吊胆,分明是普通鲫鱼,怎么成了团头鲂了?(句号前后各3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体有残缺,言行怪异,身怀奇技。生来与众不同,从形象到语言,以及行为方式都非常奇特,别人霜降后捕不到团头鲂,他却能够捕捉到。②做人诚信,做事有规矩。卖鱼秤杆翘得高,不让买家吃亏(不欺客),先卖给陌生人,再卖给预付定金的人,剩下的再卖给熟人。③地位卑微,心怀苍生。他以捕鱼为生,生活于社会底层,但却心地善良,心系穷人,风雪天去捕鱼,巧妙地帮助穷人,让泗州城的穷苦人春节吃上了白米饭。(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理解一:是八指鱼欺骗了万家米店东家和管家。八指鱼善良,同情穷人,所以冒着被治罪的危险用八条鲫鱼代替团头鲂来糊弄东家和管家,给泗州城的穷人换来百担大米,而米店东家对八指鱼深信不疑,加之吃团头魴心切,所以便不辨真假,让八指鱼侥幸得逞,正如《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管家虽然看穿了八指鱼的鬼把戏,但考虑到东家的心理,也就不便说破。

  理解二:八指鱼认识人们传说中的鱼仙(如果有鱼仙的话),他的善良和恻隐之心打动了鱼仙,鱼仙帮助他在冬天捕到了鲜活的团头鲂,使他实现了接济泗州城穷人的愿望。而柳厨子则很可能是看走了眼,误把团头鲂看成了鲫鱼。

  理解三:八指鱼没有捕到团头鲂,只捕到了鲫鱼。为了帮助、接济穷人,便冒着风险用鲫鱼代替团头魴,来糊弄米店东家和管家,想蒙混过关。而传说中的鱼仙为了帮助八指鱼,在八指鱼交货时,巧妙地让鲫鱼变成了团头鲂,使他顺利过关,而到了柳厨子那里,又让鲫鱼现了原身。

  艺术效果:这样处理为小说的故事情节增添了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了深入思考、联想、想象和猜测的广阔空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理解6分,效果2分。理解部分属于探究试题,无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2.(25分)

  (1)(5分)选E得3分,选B得2分,选A得1分,选C D不得分。(A项“十几岁……家庭生活的重担”、“什么农活家务活都干”与文意有出入,C项强加因果,D项前三分句分析有误。)

  (2)(6分)①上大学时,众多名师的教诲和他们治学精神、方法的影响;②个人多年来在做学问方面具有坚持不懈的山路“挑柴”精神;③个人多年来的勤奋读书和知识积累。(简要分析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可以突出生活、学习环境对传主治学和品德修养方面的重要影响;②可以客观准确地展示传主的人生追求、学术见解、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等,为彰显文章主旨服务;③能够丰富文章的内容,并增强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如果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4)(8分)①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留校任教后,决心一辈子做一个好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用一生的坚守诠释怎样做一个好老师;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善良,厚道,有正义感,不整人,保护师生;③有坚持不懈的为人和做学问的精神:坚定,坚持,坚韧;④有仁爱之心:对自己的学生学业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爱护;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B

  14.C(A项不合逻辑,B项成分残缺,D项语序不当。)

  15.A

  16.(5分)参考示例:①新郑千稼集里找乡愁;②新郑千稼集受游客青睐(欢迎);③新郑千稼集,旅游好去处。(其他答案如比较恰切也可给分)

  17.(6分)参考示例:上世纪60-70年代,研发业、制造业、营销业各自所获利润基本持平,制造业稍微偏低;现在,三者利润拉开很大距离,制造业利润远远低于研发业和营销业。(分号前后各3分。)

  18.(60分)参考201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立意角度参考:

  (1)坚持个性,尊重他人,和谐相处

  (2)永远坚定自己的选择(信仰)

  (3)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可贵之处

  (4)动与静都是一种美

猜你喜欢:

1.高中期末测试高二语文试题

2.2017年人教版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3.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试卷

4.2016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5.2017年秋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

3838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