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微课理念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微课理念,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微课理念一、价值假设
“微课”的类型是多样的。无论是一段自拍视频、一个PPT课件,还是一个网络视频课例,都是面向课程对象和学习过程精心设计出来的。“微课”设计的最大意义在于支持学生学习或者促进学生的学习。“微课”的支持性或者促进性,首先表现为向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的微视频、微课件等,也表现为向学生提供“微课”设计、素材课件、学习清单、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等支持性资源。
设计“微课”时,如何突出对学习的“支持性”呢?
2013年11月,笔者先后在江苏省南通、徐州、扬州、南京、镇江等不同区域五所“四星级”学校高三,进行“影响高三作文得分因素”调查。“影响高三作文得分因素”分别是——审题不当、立意不深等16项问题,2014年2月,笔者组织16位教师和16位高三学生分别针对16个“点”进行研究,寻找基于教师的策略和学生的策略,然后基于师生“答案”,设计与制作专题为“作文:从教师到学生”的16个5-7分钟的作文“微课”视频,放在“学习云”上,让学生课余自由点击,自主学习。
从作文“微课”价值看,设计这些作文“微课”,目的是更好支持学生的作文学习或者作文提升。事实表明,当作文问题呈现多元、无序状态时,笔者设计、呈现的“作文:从教师到学生”作文“微课”,就满足了学生对作文问题的个性化需要。因此,无论是辅助性“微课”,还是自主性“微课”, “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假设”应该指向能够促进、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师的“顺利”教学。
在常规课堂中,教师的备课往往指向“顺利”的教、“顺利”的引领。而 “微课” 设计时,教师主要考虑如何支持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 “微课”改变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支持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为目的。这就要求设计“微课”时要理顺思路,要将“微课”服务于教师“教”转向为支持学生的“学”,要借助“微课”实现将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式” 转变为“支持式”,以在更大层面上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或者开展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
“微课”的“支持性”主要表现为向学生提供录制的“微视频”。“微视频”是一种新型支持性资源,它结构简单,形式灵活,长度短小,内容精致。从“支持性”理念出发,设计与制作“微课”时,首先要将“微课”理解为“让学习更有情趣、更加生动”“促进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理解为“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支持学生深入探索,开发学生潜能”。
设计“作文:从教师到学生” 系列微课时,笔者就是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解决相关作文问题为动机。这个“微课”群的“支持性”首先表现为,所有的问题来自对学生作文的调查,“微课”要解决的问题“存在于学生作文上”。其次,也表现在“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上。“作文:从教师到学生” 微课系列中,为什么要安排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解决策略呢?主要因为来自学生的策略更加贴近学生作文的现实。而教师的作文策略,则可以起到更快的促进作文提升的价值。同时,同一个“微课”中有师生双方的精讲善讲的“支持”,学生就可以把“微课”学习变为解决作文问题和体验作文过程的一次次生动有趣的作文“历险”。而师生联手解决作文问题,又可以促进学生连续不断的“翻转”,从而获得作文提升的学习经验。
高中语文微课理念二、内容处理
语文“微课”设计,内容处理上存在“点式”分割的假设。“微课”对课文内容的“点式”处理有怎样的依据呢?或者说“点式” 分割的前提是什么呢?
常规课堂教学是用45分钟或者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一篇课文或者一个专题的学习。课程目标体系严密、课程结构复杂、学习内容庞大,学习过程冗长,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基于“一分钟”学会的理念而生发出来的“微课”,基于这样的“假设”——如果按照单一知识点设计课程目标,一个“微课”一次只解决一个小点,点点相加便构成了“庞大内容”的学习,就使得学习高效而轻松。这样,“微课”设计上就存在着这样的命题:内容上的“微”处理与“时间”上的“微”追求。前一个“微”指容量微小、知识点化、内容碎片化;后一个“微”指学习持续的时间短,观看视频过程短。而按照“点式”假设设计出的“微课”,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优化的方式、最有效的信息传递,就可实现瞬间学习而效果最大的目标。
从脑科学层面看,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中“资源有限论”的观点,学生的认知资源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次处理的信息量过大会造成认知负载,从而会影响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欧洲大脑研究工作室格哈德·罗斯等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也证明:越是微小学习单位和频繁的重复,越有利于大脑的学习。这就要求设计语文“微课”时,要遵守知识“点化”处理的原则,根据课程内容认真合理的设计“微目标”“点目标”。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在回家途中项链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赔项链。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整整劳苦了十年……”《项链》以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假项链为思路表现人物。为了训练学生概括《项链》情节结构的能力,我请三位学生做演员拍摄了一段5分钟长度的微电影视频——《〈项链〉的情节概括》。这个“微课”,实现了上述两个“微”,同时将单纯枯燥的文字阅读变为光影声色的微电影欣赏。这样“点式”处理情节,学生概括时就非常迅速。
学习一篇课文,要先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点化”处理——尽量将课程内容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以确保“微课”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单一而且有实际意义的“点”。这样,才能实现“微课”改变课堂、改变学习方式的目标。比如《范进中举》,课程内容丰富,要学习的目标很多。经过“点化”处理形成“点”目标后,笔者设计了5类40多个“微课”,放在校园网的“云空间”。设计《范进中举》“微课”,实现了一个“微课”只针对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种手法、一种活动设计。每个“微课”,5分钟左右就可以观看完毕。“微课”内容的“点式”处理,可以将学习变得简短而轻松,大大降低疲倦度。再比如上述 “影响高三作文得分因素” 调查,笔者统计后,将“作文问题”分为——审题不当、立意不深、层次不深、思路欠清晰、内容不充实、选不到材料、评分标准不明、文体不分,论述中心不突出、议论结构不好、论证单调、缺少文采、现实感不强,人物不鲜明、情节不曲折、缺少亮点等16个“点”,然后组织教师和学生针对“点”设计与开发作文“微课”。语文学科内容的这种“点化”处理方式,方便多人同时在“云学习”点击而不会出现“打不开”现象。当一个“微课”只有一个学习点时,知识粒度比较小、知识点单一集中,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开展基于“微课”的学习。
高中语文微课理念三、资源呈现
“微课”之所以能够产生对教学或者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基于这样假设:按照人类认知“线性”流程排列资源,使“微课”展开与学生认知深化顺序同步,从而实现支持学习或者促进学习。
首先,按照“线性”呈现“云空间”的自主性“微课”资源,才能引导学生找到“最短路径”。从“微课”的“支持性”出发,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可以分割成许多“点”。这些“点”就是设计与制作“微课”的目标,教师依“点“就可以开发出许多 “微课”。如果让学生开展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这些“微课”便构成了自主“学习云”或者“云资源”。
自主性“微课”资源,教师要按照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方式呈现,做到合理设计学习界面,将“微课”科学分布在“学习云”上。如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同时兼顾学习先后、由浅入深的顺序。这样呈现“微课”资源,即是“线性”排列。“微课”资源作“线性”排列,便于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最短路径”获得学习经验或者达成学习成果。同时,“微课”资源按照“线性”关系排列,模块之间具有互不相干的独立关系;而“非线性”排列“微课”,则会产生相互干扰的状况。如果许多自主性“微课”资源“非线性”的、散乱的分布在“学习云”中,学生点击“微课”,就得不到“最短路径”的暗示。
为了增强“微课“的线性呈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教师有时会在自主学习开始时“交给”(有时投影提示)学生一张自主“学习单”,对自主学习的流程与内容作规划,防止学生在 “学习云”中晕头转向。但是,即使有了可供参考的“学习单”, 基于理解程度和个人爱好,有的学生会按照习惯顺序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学生不全是按照线性学习规划开展学习。比如自主学习《相信未来》时,笔者设计了普通话、山东济南话、山西长治话、南京话、扬州话、徐州话等六种配乐配图诵读“微课”,放在“学习云”上。笔者在“学习单”上提示学生听取其中一至两个,有的学生会将六种诵读“微课”全部听完。这样,对“学习单”上其他学习内容就有了取舍。——这也是允许的。
其次,按照“线性”设计单个语文“微课”的内部资源,可以促进或者加快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单个“微课”构成的资源多是小情景、小简介、小练习、小策略。课堂上一打开,学习者便可在单个“微课” 的优美音乐声中,静静的阅读文字、欣赏画面,思维与画面同步……这种“线性”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单个“微课”采用线性思路,方便学生理解,更方便教师设计制作。在设计边塞诗之“情感多样”“微课”时,笔者的设计思路即采用“线性“思路,设计按照“边塞诗定义—情感多样归类—诗歌例证分析”的线性展开。我将“情感多样”归类为“热爱奇异的塞外风光” “保家卫国的豪迈”“建功立业的理想”“戍边的艰辛”“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厌倦战争”等8条。而“诗歌例证分析”,我选择岑参的《走马川行》。因为这首边塞诗情感比较丰富,有边塞气候恶劣,有战士勇武气概,有大将必胜信心,有作者开朗胸襟、有将士积极进取精神等。这个5分钟“边塞诗”“微课”视频,有讲解、有图片、有视频剪辑、有文字呈现,由表及里,渐渐深入,完全按照“线性” 排列内容。事实表明,如果设计单个“微课”时不关注学生的线性学习结构,即便制作出相关“微课”,也只能是学习上的“垃圾资源”。
猜你感兴趣的:
1.高中语文微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