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个性化学习论文(2)
语文个性化学习论文
语文个性化学习论文篇二
一、选择“自识”,各取所需
课后双蓝线内的生字和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识字能力或借助工具书等,先自行通识一遍,然后选择难识、难写、易混或易错的生字展开“自识”。择识的量可因学生能力的不同而不同。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陶罐与铁罐》一文时的两道设计。
(1)自认双蓝线内的生字,圈出你认为最难认的生字,多读几遍,想想怎样才能读准。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字帖里描红。你觉得哪个生字最难写,应该怎么写?请在字帖中试写。
这样的设计就给了学生较大的识字的选择空间,有的学生认为,均是上声的三个生字“恼”“耻”“朴”比较难读;有的学生觉得,都是前鼻韵母且是三拼的生字“辩”与“殿”最难读;有的学生发现,“懦”声母是“n”,不是“r”,容易混淆;有的学生觉得,“谦”字右边的第一横不能丢;有的学生认为,“荒”字的中间部分是“亡”,不能多一点;有的学生觉得,“值”右边里面是三横,不能少写一横……每个学生在预习和研习中的侧重点都不同,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自己认为难识、难记的生字,自主识字、写字,反复识记。这样可以把更多识记的时间,有效地指向了学生各自识记的需要处。这些来自于学生的个性智慧的学习成果,不但自己烙印在心,而且也容易被其他学生接受。这样个个奉献各自不同的成果,人人则均有相同的受益。
二、选择“自读”,各扬其声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被淡化了,多数教师要么让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要么让学生齐读课文,要么根本不叫学生读。针对这现状,我们设计了预习中的“自读”和研习中的“自正”。“自读”就是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重在有所发现。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选择课文中自己觉得难读的词、句、段。如带有生字、多音字、儿化音和轻声的句子,长句子和疑问句等特殊的句子,尝试努力读好。选择读的量因生而异,教师不做限制。而“自正”则是让学生把各自的发现说出来,要么展示应该怎样读,要么让教师帮助自己解决读不顺的地方。这样就把读的重心指向学生朗读的障碍处,同时也解决了各自不同的难点,使朗读快速地达到正确流利,个性的困难得到个性的解决,个性的优势得以个性的展示。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想一想:课文哪些句子、段落比较难读,应注意怎么读?学生从自己认为难读的句段中摘取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读给同学听,与同学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有的学生觉得,含生字多的句子“腹部的羽毛像赤(chì)褐(hè)色的衬(chèn)衫(shān)”比较难读;有的学生认为,“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zhǎng)着一张又尖又长(cháng)的嘴”这个句子中的多音字要读准;有的学生发现,“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这个长句子不好读,要注意断句的停顿;有的学生认为,“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句中描写翠鸟连续动作的词,要读得干脆利落;还有的学生觉得,课文最后一句“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带儿化音“一会儿”,比较难读。
三、选择“自问”,各行其道
学生在课前预习“自问”中,应该怎样质疑,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呢?实践中我们发现,可以从重点词、重点句、特殊的标点、课题等中展开质疑。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课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质疑方法。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方法并用。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教师出示两个重点句子,要求学生抓住第一句中的“有名”和第二句中的“滑”,联系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有的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疑问:“长廊为什么有名?”有的学生从用词的准确处质疑:“作者为什么用‘滑’而不用‘划’?”有的学生在重点词的意思方面提出问题:“‘滑’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从写作方法角度展开质疑:“作者是怎样描写长廊的?”“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长廊有名?”有的学生从作者表达的情感处质疑:“从‘滑’字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一个个问号闪烁着个性思维的光彩,表达出强烈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也显示了学生个性质疑能力的发展与提升。选择,让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激发。问题来自于学生,生自然更关注问题的结果,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研讨文本的浓厚兴趣。
四、选择“自释”,各得其所
“自释”指的是,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与问题相关的句段,读中思,思中悟,悟中批注。由于各自思考的问题不同,所补充思考的需要也不同,自然所悟读的句段也不尽相同。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极具个性化的悟读,学生各取所需,各尽其能,满足了个性“读”的需求。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双人过搭石”这个部分时,抓住“理所当然”这个重点词,有的学生着重理解“理所当然”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有的学生思考“哪些事被这个村子的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捕捉“理所当然表现在哪里”,有的学生探究“为什么这些事在他们的眼里是理所当然的”,还有的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想象“在这搭石上还发生过哪些像这样理所当然的事”……尽管学生选择思考的切入点不同,方法也各异,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人人都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个个都分享到了他人的成果。个性的智慧在这里迸发,个性的收获在这里汇集,个性的发展在这里得到了应有的促进。
语文个性化学习论文篇三
一、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改革实战中,要以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为实验突破口,教师应“放下手中的教鞭,面带微笑”与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活教材,学活教材,激活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活跃起来。如学习古诗时可以给古诗配画,配乐诵读,仿写研读古诗,表演古诗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了表现自我的途径。
二、沟通师生的心灵
充分尊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前提。坚持用“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这一理念信条指导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提升新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微笑中生活,在微笑中学习,在微笑中合作探究。这样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严厉的老师,而是笑容可掬的朋友,合作学习的伙伴,使学生在微笑中得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谊。
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给教师提提建议,说说心里话,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个个难题。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中间,心贴心地交流。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交流对话的合作伙伴,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走进学生的心灵,敢于让学生给自己提出不同意见……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如“老师,你今天读得真动情。”“老师,你的字真好!”“老师,你这个地方讲得不明白。”“老师,这个问题我有不同意见”。学生对老师的这些“评头论足”,真正拉近了师生心灵上的距离,体现了师生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融洽关系,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直言的品质和有勇气面对学习的挑战精神,增强了足够的情绪安全感和愉悦自豪感。
平日里,老师用一声友好的问候,一句表扬的话,一朵小红花,一个赞赏的目光,一张简短的鼓励便条,简单的动作,摸摸头,拍拍肩,握握手等方法,增强师生间的亲情、友情,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起学生自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节学生的一句句祝福的话语,让你感到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无怨无悔。
三、培养学生的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鲜活的人的发展,就没有创造人才的呈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背景下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怎样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同学选择了“当小小朗诵家”,通过有感情地读体味人物的内心变化,有的同学选择了“当小小表演家”,通过入情入境的表演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同学选择了“小小讨论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理解课本内容。正是重视了学习性培养,学生潜在的才能和智慧被激活。“向老师挑战”,给教材“挑刺”,“让我去吧”,“我能行!”许多个性化的语言和思想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地结合自身爱好特点,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用不同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自己给自己设计特色作业。学生的创造空间有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自己本身的潜力也就发挥出来了。如学生自己设计的课内特色作业“生活中的乐趣”,“生活中的科学”,“智慧大舞台”等。学生给自己设计的课外特色作业更是丰富多彩“学习乐园”,“小课题研究”,“我的创造”等。这些富有个性的特色作业是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去精心设计的,这里闪烁着孩子的创造和智慧的火花。
猜你感兴趣的:
2.个性化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