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分析论文(2)
语文学科分析论文篇三
学语文,归根结底是培养语文能力。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们非常推崇语感教学,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
怎样培养语感能力呢?语感之“感”,源于语感之“语”,它是从言语交际中产生,并由学习者对言语对象的感觉积淀而成。此与所谓“操千曲而后知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道理是相通的。言语实践是形成语感的决定因素,而朗读这种言语实践正是培养语感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背诵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没有不重视朗读背诵的,他们均把朗读背诵视为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宋代朱熹在解答学生提出的如何学《论语》和《孟子》的问题时说:“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可也。”他还告诫学生:“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历代名人大家无不具有很好的朗读背诵功底。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方有大成;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汉代滑稽多智的多才之士东方朔在《上武帝书》中夸耀自己:“已诵四十四万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传统就是以强调诵读感悟为特征的。在现在看来,孩子们跟私塾先生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弊端,但我们不能由此而否定教学过程中朗读背诵的积极作用。
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大家,在实践中融汇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国外先生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了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学理论和经验。他们对朗读背诵教学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里说的“摹仿”和“实践”,就包括要读好“典范的白话文”)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大师的这些论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确实,言语的声音形态对于表现主体的生命活动具有直接性,或者说是对语言的直接的感知,因此诵读出作品的声音形态,玩味、揣摩语调与节奏,可以直接把握主体的情感、思想,而且这种把握是创造性的“对话”,符合现代阅读理论。日本东北大学川曷隆太教授在研究中也发现,人在朗读时,70%以上的神经细胞参与大脑活动,超过默读和识字,相当于大脑的“热身体操”。如果长期坚持,反复练习朗读,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和提高学生注意力,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增强学习效果。
没有感性的认识就没有理性的认识,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智力的发展有赖于记忆力的发展。没有记忆力为基础,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评价、运用等全是虚空。不储存信息,就谈不上处理信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本来是十分容易理解的道理。事实已经证明,只分析语法、修辞特点,只记多少个语文知识点,只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是难学好语文的。当今世界不少研究语言运用的学者都指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只研究纯粹的语言形式和关系模式,只用形式化或代数化的方式研究语言系统,确实难以解决使用语言的问题。只有加强朗读背诵,培养语感,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特质准备为前提的,朗读背诵就是语感形成的“特质准备”。学生在朗读背诵时,可以调动多种感觉功能,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去感受文中的形象的不同属性,通过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再现作品中的人和物,形成对语言的直觉感知。反复朗读、背诵,学生对这些优秀的语言文字材料烂熟于心,容易勾起联想,就能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进而内化为一种语文素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比较重视“讲”,认为与其让学生多读,不如自己多讲一些。其实,大多课文是浅显的,学生完全能懂。况且语文学习是重过程而不重结论,正如古话所说“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段意、中心思想这些结论,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所以,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读读,多念念,自己从朗读背诵中去体会、去领悟。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才能领略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从而提高语感,进而提高语言能力。这或许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吧!总之,根深才能叶茂,要使开展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落到实处,必须继承传统的朗读和背诵的策略。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