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考语文的作文
如何备考语文的作文
作文作为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个模块,该如何进行备考呢?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如何备考语文的作文,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作文备考点题
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点题之笔,在诗歌中又称之为“诗眼”,在文章中又称之为“文眼”。
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点题,不仅是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的法宝,而且也是想要获取高分甚至满分的考生的妙招;点题,是挽救离题文的“救命草”,能有效防止文章中心不明或游离,避免无中心、多中心、材料不支持中心等现象。
高考作文不喜欢含蓄,这与阅卷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有关,正如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说:“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二锅头——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火,浑身发热。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是喝不出滋味来的。”高考作文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阅卷老师在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犹抱琵琶’,太曲折,太含蓄,都是高考作文的大忌。“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在作文中要不断提到话题,点明你的行文和话题的关系,引领读者随你的思维而去。”“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这是未曾阅卷的朋友想象不到的!”
一、标题点题
拟写的标题切合题意,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知道文章的主旨。像《别让孩子成为时尚的受害者》(江苏)、《成败皆因常识》(广东)、《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河北)、《三月陌上花自开》(山东)、《心中的乡情不会随时间风化》(山东)等无不是紧扣题意的精彩妙题。
如果标题看起来与题意关系不大,赶快补救。如四川满分作文《乌云晴日上,清流暗礁藏——忘记与铭记》,就采用了副标题的形式,点明了题意,不会让阅卷老师因费解引发反感。
二、首尾点题
开篇(包括题记)便点明题义,卒章显“题”。
把点题的句子放在醒目的位置。如果是前面的内容很少提到话题甚至有偏题的嫌疑,那最后的亡羊补“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高考高分作文往往都是很重视首尾点题的。例如四川某考生的《熟悉》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生活如美人的脸,总是半遮半掩。没有人生来就对生活熟悉。我们在生活的小路上对事物总是由不熟悉继而变为熟悉。人们常说,熟能生巧,我们就应该只掌握熟悉的,放弃一切新的事物而止步不前?
(结尾)没有人一生下来就对生活熟悉。渐渐地,我们所熟悉的事物越来越多。此时,不妨放下熟悉的事情,去挑战新的事物,让自己的人生不在熟悉而无味中度过,而描绘出自己不一样的多彩人生!
三、中间醒目处点题
首尾点题固然很重要,但我们也不能把中间的主体段落给忘了。在中间的关键处、醒目处适当地来上几个点题的句子,常常可起到提纲挈领、突出主旨的作用,同时也是在不断提醒阅卷老师,我是紧扣话题作文的。这应该是最醒目的点题方式。
1、运用主旨句点题。
这些主旨句可以领起全段,也可以用独立成段的形式表达。例如湖南某考生《踮起脚尖》在文章的中间部分采用了三个主旨句“踮起脚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踮起脚尖,谱写人间的真爱”“踮起脚尖,成就完的美人生”“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点题,收到了题义凸显、引领全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效果。
2、运用小标题点题。
使用小标题点题,既能彰显文意,又使得文章结构清晰,让人一目了然,给人好感。例如四川考生优秀作文《挺立前行》采用了“司马迁·不屈”“朱元璋·奋进”“康熙·勇敢”三个小标题,既有力地诠释了话题,又引领下文,纲举目张,一箭双雕。
3、点题句分析论据。
议论文中,叙述完事例论据后,如果能紧扣话题进行适当地分析议论,既能避免罗列事例、文体不清的毛病,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如广东省高考一号标文《情与理的抉择》,在简单叙述完郑培民的事例后,紧接着来了几句议论分析,“感情亲疏,并没影响郑培民清醒认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他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旧踏实勤恳、无私奉献。他们父子的这种高洁情操,在当今社会实属难得”,只短短两句话,可它把事例与话题紧紧连在一起了。
另外,还要注意扣题的两种方式:明扣和暗扣。议论文则多采用明扣,记叙文、散文、小小说要明暗结合。如果标题或话题是比喻型的,则一定要把明扣和暗扣紧紧结合起来。
语文作文备考特点
第一,轻煽情造势,重思考过程。
作文命题如果过于煽情,势必导致考生伪抒情。像“带着感动出发”“提篮春光看妈妈”这样的题目,极具煽情性,这样的命题容易造成考生为文造情、为文造假。
今年的全国新课标卷I与亲情相关,但它不是局限在私人情感的层面中讨论亲情,而是将私人的亲情置于公共的社会领域,引导考生重新审视“私情”与“公理”的关系。女儿在父亲“屡劝不改”“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举报父亲。这样的行为,无论是赞叹还是质疑都有道理,很难简单地用道德标准来评判它。命题者这种希望看到百花齐放的思路,匠心独运,颇受好评。
再如重庆卷,责备残疾人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或者谴责乘客们不讲公德,都是不公正的。命题者显然不希望考生做出简单的结论,居高临下地指责人们自私、无情与冷漠。这里没有什么对错,需要的是互相理解与宽容、互相帮助和支持。命题者看重的正是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
这两道题目的设置,行文稍有不慎就会形成一边倒的煽情,考生极易在情感的宣泄中迷失了自我的思考与理性的判断。但命题者通过精心的词语暗示,将作文引向了对“情”与“理”的思考。
第二,轻道德说教,重个性展示。
2012年北京卷语文作文里的“老计”,值得敬佩和尊重,但作为作文题,他给考生留下的写作空间极为有限,似乎除了讴歌和赞颂,别无他途。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I的作文题目与其近似,但写作空间却比“老计”大得多。在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I的材料中,三个人都是响当当的“风采人物”,似乎没有什么好“思考、权衡和选择”的。其实不然。他们的出身背景、文化教养、性格气质不同,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有别,考生完全有权依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他们都值得尊重,考生在三者中只选其一,这就鲜明地体现了选择的多元化。
与此异曲同工的还有北京卷的作文题“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这个题目的可贵之处在于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和空洞的歌颂。材料特别强调“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考生必须对所写人物有充分的了解,比如你写岳飞,就不能将其写得像林则徐。英雄不是高大全,他首先是个活生生的人,要与他生活一天,就必须写出他的精气神。
总之,这些作文题使得考生放弃了凌空蹈虚的道德口号与抽象虚无的哲学玄想,努力展示自己的写作个性和风采。
第三,轻二元对立,重多元组合。
近几年来,二元对立的题目很受青睐,如“自由与不自由”“青春朽与不朽”“演员是否可以改动台词”等。这种二元对立模式能够考查思维的辩证性,但也容易形成“趋中”的伪思辨。从今年高考的命题看,这种二元对立的命题已经从单纯的一组矛盾转化为复合的多重矛盾。
福建卷的作文没有以感性材料命题,而是直接以抽象的格言式话语命题。三句话包含着三组矛盾:第一句是“地上没有路”和“后来有了路”的对立,第二句是“走错路”和“新路”的对立,第三句是“走不通的路”和“不敢走的路”对立。第一句里的路从无到有,条件是走的人多了,这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第二句说,“走错路”,也就是走不通了,无路可走,但是可以发现“新路”。从“走错路”到“新路”,这就是对立面的转化。第三句里说“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路”,反过来说,只要敢走,就能走通,仍然是矛盾的对立转化。这三组矛盾彼此关联,构成一个内在的整体,给考生写作提供了相对开阔的区域。
再如湖北卷中的“喷泉与泉水”,文学化的表述中蕴含着开阔的思辨空间:蓄积与迸发,表层与背后,默默不语与众人瞩目等等。多元化的二元对立,给考生的才情发挥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
抽丝剥茧,把握高考作文命题四大关系
高考作文命题原则是“稳中有变”。作文命题本身不一定会体现当年高考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高考作文仍然要考查考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以及社会上一些现象的看法。在命题形式上,思辨性材料更受青睐,限制性更少,导向性更隐蔽,考生思考的空间更为广阔。作文材料可能会设置为特定的取舍两难的情境,让考生对准话题展开深入思考,设想如何从这一情境中突围,而不是像前几年那样,简单地演绎命题者规定的题目。展望2016年高考作文,以下四个关系仍将是命题的重要内容:
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倡导公平竞争,颂扬人与人之间的爱,学会沟通、尊重、宽容、倾听与欣赏,善待他人,团结协作,感悟亲情、友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遵循社会公德,遵守社会法则,承担社会责任,呼吁重视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等;
三是人与自我的关系,包括确立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推崇励志自强的品质,呼唤对卓越成功的不懈追求和对有品位的文化艺术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关注心理和人格的健康问题,注重内心探索,促进自我发展等;
四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热爱自然,关注自然,正确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遵循自然界的法则,树立环保意识,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语文作文备考三字经
第一,勤积累,多看写作素材。
与听觉相比,视觉接受事物更为直观,亦更易于识记和理解。看书、看电视、上网都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我建议高三同学抽时间认真看一点书,看一点报纸杂志,尤其注意一些报纸上的专栏。可以略看,可以详看,可以粗看,可以精看,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有兴趣、有效果即可。书要看得杂一点,文学、美学、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看一切可看之书;书要看得泛一点,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就如生活中的观光旅游,每个地方都游览一下。随便翻翻,有感悟时,有触动时,有需要时,不妨做一点摘录。当考生有了丰厚、充实的积累时,面对任何作文题,思路都将如清泉汩汩流淌。
第二,多思考,训练思维能力。
读和看是语文学习的外在形态,必须以思考为主要依托。没有思考的读和看,结果只会事倍功半。在看报刊、读文章的过程中,要学会评析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这更要以思考为前提。面对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要有思考的习惯。如果遇到事情只是凭借自己的直觉去简单辨析,或者只是受到他人的影响来判断,我们的洞察能力、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就会弱化和僵化。如果养成了思考的习惯,遇到某些社会事件或现象会多方位判断、多角度思辨,我们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比如,社会上出现“仇富”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有怎样的危害,如何疏导这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进行这样的思考,不只是锻炼了思维,而且这则材料说不定就能在考场上派上用场。
第三,常动笔,掌握写作技巧。
常动笔,既包括一定量的整篇文章的写作练习,还包括各种记叙文、议论文的专项训练。这里有几点误区请同学们注意:
误区1:现在考生的作文练习,多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集体扑向议论文写作,据说是因为议论文好教好学,有模板可套,有格式可循,而且高考时可拿“保险分”。其实这种僵化的议论文模式,只会使临场作文成为大路货。高中生的作文训练,应多多着手于记叙文,小故事往往胜过大道理。
误区2:许多同学写议论文有两种绝招,一是拼命举例,二是大量引用名人警句。临场议论文只需精选一个事例,精力应当集中剖析这一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它,从不同的层面敲打它。若用多个事例,则必须处于不同层次。引述名言,绝不能多,更不能滥。多了就会剥夺自己的发言权,滥了就等于说废话。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