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文范文(2)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文范文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文篇三
全日制语文教学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阅读。然而,解答现代文阅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和学生心中的一个困惑。在高中测试统计得分情况时,每次都是现代文阅读得分最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丢分现象反映了大多数学生的解题能力、语文感知力、文章分析力、文学鉴赏力都比较差的特点。阅读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面对当前高中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症结,对症下药,从而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一、深挖教材,广泛涉猎,总结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从内容上来说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确实远离课本,但不少同学如果因此就抛下课本盲目地另搞一套明显是不合理的。教材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教材范例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教材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掌握一整套利于多读、好读、读好的方法。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所以问题严重,和教材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往往是由于不少学生学习教材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恰当,导致效果不佳。因此,我们并不反对“以本为本”,但是更强调从广泛的涉猎中总结有效的阅读方法。
阅读是为了扩大视野,要不断扩大视野就需要持之以恒地阅读。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尽管教学任务紧,课业负担重,分秒必争,但是一定不能关闭课外阅读的大门。对于一些有益的书、报、刊一定要经常读,在假期要多读几本名家名著,在平常的阅读中要多注意与中学生为人处事关系密切的文章。在选择阅读方式时,可以相互使用;精读、研读则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而高考现代文的考察也多偏向后者。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的阅读要有意找一些选材、难度与高考现代文相接近的文章进行仔细研读,自己根据高考大纲现代文阅读要求,挖掘文章内涵,提升个人阅读能力。长期以往,学生们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阅读的有效方法。
二、提炼句段,把握全文
长期教学实践证明,很多学生在读一篇文章时,不能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大意,其关键在于很多人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段,从而不能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也就了解不了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表达技巧。依照汉语语法学和文章学,我们把文章看成“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文篇—书本”九个环节的连缀,其中的句子、句群、句段是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是阅读理解的重点。历年高考命题往往都是以句段设置疑问为重要考察点,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查和指导。
现代文阅读中的句子,最应该注意的是以下几种:第一种是自身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第二种是内涵丰富的句子;第三种是揭示文章中心、作者情感的语句;第四种是段落中的关键语句。现代文阅读中的段落是较句子更大的有单一而完整的组成部分。在阅读过程中第一要注意位于全篇的重点位置的段落;第二是对全文有着引导指示作用的段落。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有很多题目是来自某一句子或者某一段落。教师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句段的整体概括,包括对要点及写作手法的概括,要通过对文章句段的概括来把握全文主旨,从而达到高屋建瓴的境界。
三、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质疑
纵观高考语文大纲要求,语文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使同学们获得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去阅读课本之外的读物。在阅读中,文章分为几段、有什么样的中心,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的写作手法其实都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们从阅读中感受到文章的作者是怎样展开思绪,是怎样在处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的。而这一种技能和方法,只有在一次次阅读思维展开过程中才能学会。因此,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们学会如何展开思维,学会在阅读中质疑。
以书本教材《孔乙己》为例,学生可以在阅读文章时一边阅读一边找出描述孔乙己神态的词语,如:“睁大眼睛”“涨红了脸”,此时教师可以进行指导,要学生们思考为什么在孔乙己脸上添了新疤的时候他不回答,而是“涨红了脸”“睁大眼睛”?是什么导致孔乙己产生这样的表现的?在文章最后,作者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在阅读完这一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在这边既用“大约”又用“的确”呢?这两者岂不是互相矛盾?通过这样自主质疑,就可以发现作者整篇文章的态度、思绪,甚至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时代等等。
“学贵有疑”,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否通过阅读来找出疑问,是检验是否有效阅读的重要方式,这样的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是训练了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四、结语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语文考试的难点之一。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不仅要以本为本,更要掌握阅读鉴赏的基本规则,从而以不变之法应万变之题型。只有在教学中敢于创新,善于变革,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路子来。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