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文言文技巧
语文课外文言文技巧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它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语文课外文言文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外文言文技巧
1快速浏览题目
这是我比较推荐的考试方法,读文章之前,先看题目,有的放矢,比没有目的的看文章要有效率,因为先看文章,再看题目,难免要会看很多遍,先看题目,再看文章,有些题目就可以在第一遍看文章的时候解决了。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2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比如“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如果只看这段小文,我们可能不好抓它的意思,但是,它的题目我们一看就很清楚,,这 篇文章的题目是《雨》。又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 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这个很重要,不过很多同学不太重视注释,这个习惯还需要改正哦。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说起来,这一点,现代文阅读也适用。
4“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 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 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这里面有个小技巧,一词多义,重点会考察最常用的意象和古今差异最大的意象。比如“虽”这个词,有2个意思,一个是即使,一个是虽然。虽,如果作“虽然” 讲,那就和现代汉语一样的,这显然不是考察的重点,一般情况下,翻译和词语解释中如果出现,那都是“即使”的意思。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直译很重要!!!很多孩子会按照自己理解的大意来翻译,这个习惯要改哦。写下来的每个词语,都必须有根据,意译,那是在直 译不同的情况下才用的,这个是第二位的。比如“布衣”,你不能翻译成布做的衣服吧。你得翻译成老百姓,“填沟壑”,你不能翻译成“填大坑”,而是要翻译成 “死”,这就是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大部分名词是可以保留的。比如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这样就省劲儿了, 因为很多名词对孩子们很陌生,也不会翻译,直接保留在原句中,很方便。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第二,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主要是虚词啦。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式,翻译成:陈胜是阳城人。
第三,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最后一点,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这些总结对孩子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确实需要每个孩子都掌握。
(3) 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 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 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 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关于这一点,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初中的课外文言文阅 读,引用原文句子,摘抄原文关键词语回答,是更推荐的方法,不要自己总结。这个是考试技巧。
语文课外文言文方法
一、阅读文本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同学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可以先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许多同学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
二、圈画文本
前面提到阅读中要整体把握,这是针对短文的大致意思。要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性语句也不能马虎,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基于此,同学们在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画工作,可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关注注释,圈画适当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同学们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同学们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同学们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画,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早作准备。
2.关注人物,圈画言行
课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在默读、朗读等的基础上,要注意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画;并且针对圈画内容思考人物发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为人。
3.关注议论,圈画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圈画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疏通文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用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1.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需要初中同学们掌握的字、词并不特别疑难,只是有些同学会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而缺少自信,还未尝试,首先就畏难而退了。实际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理解并非难事。
首先,平时要注意进行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也就是将课内所学的关键实词的含义充分掌握,然后熟练地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如常见的“使”、“为”、“去”、“易”等的几种常用意义要熟记于心,碰到具体语句选择适合的意义。还比如常见的一些通假字,也要了然于胸。
其次,要学会采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一个单音节词可用多个不同意义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并结合具体语境或前后文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词。
再次,注意文中词性的转换。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的词性,但同学们对此要有意识。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2.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就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要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首先,同学们要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其他还有“乃”、 “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分。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分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教师要指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