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预习论文
预习、学习、复习是学习活动的三个主要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而预习作为学习的首要环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小学语文有效预习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论文篇一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综合思维和表现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预习,对于学好语文课非常重要。特别是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积极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 预习的含义
要探讨有效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首先要清楚预习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的解释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
所以说,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二 有效预习的重要性
第一,有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在语文课的听讲过程中,学生如果不做预习没有准备,听讲就会非常被动,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讲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如果课前有准备,听起课来就主动了,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自然会好。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生如果能坚持每节语文课进行有效预习,就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学能力,加快阅读速度,而且会使思维变得敏捷,提高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第三,有助于增强学习信心。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扫除听课中的一些障碍,在课堂上可以听懂,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增强学习的信心;同时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用于复习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提高很多,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升。
第四,有助于改进教学。通过有效的语文预习,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便于教师修改自己的课前预设,调整教学思路,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合理。
三 小学生在语文预习中的问题
第一,不把预习当作重要作业。有一些学生不重视课前预习,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根本不把预习当做重要的作业,每课预习只是走形式应付一下,甚至部分学生干脆就不进行课前预习。久而久之,预习就变得可有可无。
第二,不知道怎样才算是预习。不少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不知道怎样才算是预习,每次都只是把课文读几遍,然后再划出生字、新词读一读、查一查,读会了就预习完了。不懂得去发现问题,预留问题。
第三,老师缺少对学生预习的引导。一些教师只知道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作业,却不去引导学生如何有效预习。比如:课文应该怎样去读;立足于词、句、段、篇,你要注意什么;阅读提纲怎样去写;立足于阅读感受,你应该如何提问等等。学生不知道,教师也没有讲,结果学生预习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好。
四 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预习
首先,要努力提高小学生的预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提高他们的预习兴趣,才能够逐渐地培养起他们的预习习惯。比如,可以下午放学布置预习作业,第二天一早就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好,看谁读得有进步。及时进行鼓励,以激发大部分学生的预习兴趣,如此四五次,学生都不用老师布置,自己就知道每天晚上回家进行预习了。
第二,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与要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并不知道预习时该做些什么。所以在每次预习之前,教师要告诉他们预习的目标和要求。有了要求,加之对学习新课文的“求知欲”,学生会在家长的督促和帮助下完成预习。预习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到第二天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进度。
第三,要教给学生语文预习的方法。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语文预习的方法,学生预习时要具体做好3件事:一是读一读。读词语和课文。读课文,一般读5遍。1~3遍读准字音,第4遍读通顺句子,读出停顿;第5遍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点感情来。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多读几遍。二是想一想。课文中感兴趣的句子、词语是什么意思,生字怎么记住,如果孩子求知欲旺盛,他就会借助图画去研究。三是问一问。对于自己解决不了而急于知道的问题可以向父母或他人请教。如得不到答案可以在旁边画问号,到课堂上去解决。
第四,要放声朗读语文课文。在语文预习中,放声朗读课文对于形成有效预习非常重要。俗话说“眼过十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朗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课文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课文内容,思想意义,了解课文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课文结构、写作方法。读过几遍课文,其印象肯定会比“一默看”时深刻。
第五,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语文预习中,要让学生学会做预习笔记,这对预习的效果是非常大的。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做预习笔记时,可以在预习的课文上做标记;也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把相关的资料、问题记下;还可以在本子上设新词栏、重难点等等,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学生做到了这几点,听课的时候也就会比较容易地随着老师的串讲,理清老师讲课的思路,并且从中发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哪些解决了,哪些还不明白,通过听课、提问,获得及时解决。
第六,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一方面能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预习才能保证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小学生正确进行语文课预习,并通过不断的预习锻炼,养成有效预习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论文篇二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到了高年级,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预习流于形式,只是为了迫不得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就拿我们班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语文预习还只是停留在抄好生字词,阅读一遍书而已,而对于对课文的整体及细节的把握往往是不动脑子地做,有的乱做、写得越少越好或文章摘抄几句而已,有的去抄有关参考资料,所写的答案比老师还概括、精准。
一、发现问题
1.为什么预习在学生眼里根本就不算作业。“真是无语了,怎么回事啊,明明是叫他们昨天预习好的,今天上课都跟不知道似的,手都不会举的……”办公室的同事又抱怨了。是啊,似乎是一件很郁闷的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想,也许有这几点。老师自己不重视预习。傍晚布置作业,其中有一项是预习下一课,自己都觉得这算不上一项作业,形同虚设。学生不重视预习,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甚至部分学生干脆就不进行课前预习。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预习,以为语文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写写字词。看到有预习这一项,很高兴,数有几项作业的时候往往不会把它数进去,反正老师也看不出来我预习了没有。家长不重视预习这项作业,给孩子检查的时候也就问一下而已。久而久之,预习就真的变成了可有可无。
2.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是预习。我所任教的是四年级的学生,在班上我问过我的学生,老师让你们预习你们都怎样预习啊?学生回答说把课文读一遍,然后再划出生字新词读一读,读会了就预习完了。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是老师的放任自流或要求过死,导致学而无趣。老师的放任自流表现为对学生的预习不闻不问,不作任何要求,要求过死表现为对学生的预习要求千篇一律,比如:课文你得读两遍,哪几个字你得划下来查字典注音,哪些词语你得查词典解释含义,分段落写段意,等等。结果是学生没有任何“自主”可言,只有做预习练习的“不自主”。这样缺少正确的引导或是要求过死,都导致了学生对预习的茫然。
3.老师缺少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就我平时的教学来看,虽然我也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文,却没有给学生讲要怎样去预习,比如:课文应该怎样去读;立足于词、句、段、篇,你要注意什么;阅读提纲怎样去写;立足于阅读感受,你应该如何提问等等。学生不知道,老师也没有讲,似乎以为这些事情是学生都会的,就不应该是老师讲的东西。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认为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自主”,老师不应该过问;另一方面可能是老师对预习的研究不够,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所以在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也就很简单草率:课文读一读,抄写字词两遍。时间一长,学生既不会预习的方法,也不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也就不去预习。
二、改变现状,做到有效预习
1.重视预习指导,循序渐进。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必须做到对预习的指导到位,而且要循序渐进。
首先在第一学段,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内进行预习。此时必须要有具体的指导,要向学生传授预习的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对学生有较好的表现及时肯定,加以鼓励;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
其次在第二学段,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预习方法,预习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堂上预设一定的时空,进行预习的指导和检查。
最后,在学生形成较好的预习习惯后,预习就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了。
当然,关于学段的时间观念是一个最低要求,学生如果能较好较快的发展,那么教师也可以及时调整,以满足学生的进取愿望。
2.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其次,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第三,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宋朝学者朱熹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他说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3.预习的检查――预习评价。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以往的教学中即使是学生预习了老师也不一定知道,因为没有检查,往往是学生预习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间一长学生也觉得预习不预习一个样,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所以对学生的预习除了重在指导外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有检查有评价。
总之,重视预习,加强预习的有效性,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