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法课题研究(2)
小学语文学习法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学习法课题研究篇二
如何实施简单学语文,高效学语文,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呢?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推进以下七项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构建起“学习语文七种高效法”,就是回归语文学习本质的高效学习。
一、寻本――读文为本,整体通篇读课文
“以读为本”是传统的语文学习理念,也是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要求,学语文必须读书。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师都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在朗读课文的指导上下不少工夫。教师在课前预习布置学生通篇朗读,课内组织学生通篇朗读;课后布置学生通篇朗读,只要教师努力去做这件事,就一定能够做好。当然,读书需要兴趣,在通篇朗读课文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让所有的学生“真”读起来。
学生通篇朗读课文,要有一定的目标。每读一遍就要有一遍的朗读目标,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读书收获,每读一遍就会迈上一个新的阅读层次。
二、寻根――汉字是根,背诵教材生字表
小学生识字有许多技巧和方法,其中,背诵课文生字表就是掌握汉字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掌握汉字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背诵课文生字表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原生态方法,语文学习完全可以回归这一方法,它对学生扎实的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有着其他方法所不可取代的作用。(说明:这里的生字表是指教材中的一类生字的生字表。)
教师可以这样引领学生背诵生字表:
1.一课一背:学习完一篇课文后,组织学生背诵一课的生字表,做到学习完一课背诵一课。
2.一单元一背:学习完一个单元的课文后,组织背诵一个单元的生字表。
3.一册书一背:学习完一册语文后按照教材后面的生字总表,组织学生背诵。
学生背诵生字表要与学生认识生字、写生字结合起来,在认中背诵、写中背诵。学生背诵生字表的方法很多,可以有规律地背诵(教师提供背诵规律、学生自己发现背诵的规律都可以),也可以没有规律地背诵。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背诵生字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为调动学生背诵生字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背诵生字表达标活动,一课一达标、一个单元一达标、一册书一达标。
三、溯源――题目是眼,背诵课文题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所谓的“题眼”。我们阅读文章首先看题目,题目是阅读的源头,也是课文内容的源头。一名学生连他学习过的课文题目都记不住、记不牢,那么课文中其他的东西能够记得住、记得牢恐怕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
学生背诵课文题目的目标是:说出第几课,能够随口说出课文的题目。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把背诵课文题目作为检验学生学习语文水平高低的一项评价指标。单元学习结束或学期语文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背诵课文题目达标验收活动。
教师在组织学生背诵课文题目的过程中,可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比较课文题目”活动和“评析课文题目”活动,通过这两项活动,使学生感悟课文“题眼”中蕴含的深刻内涵,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厚实――积累语言 背诵精彩词句段
“厚语文”的提法大家都很熟悉,学习语文需要厚实语文基本功。单就教材来说,要求学生积累教材中丰富的词、句、段就是实现“厚语文”的一项基本措施。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每接触一篇新课文,学生总能发现一些新鲜的词语,我们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个硬性任务,每学习一篇课文背诵记忆10个词语。当然学生年龄不同,能力不同,每篇课文需要背诵的词语个数也可以不同。课文中的精彩句段也需要不断积累,学生需要背诵精彩的句段。我们教师也不妨再给学生一个硬性任务:每学习完一篇课文,教师规定学生或背诵一句或几句精彩的句子,或背诵一段精彩的段落。
当然最好让学生准备一个词句段积累本,不仅记录词句段,还要撰写出积累的原因,训练学生赏析词句段的习惯,提高学生赏析词句段的水平。
五、外显――理解记忆,复述课文的内容
复述锻炼的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是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多种能力的训练。
学生每学习完一篇课文,必须把课文内容复述一遍,可以复述给老师、可以复述给同学、可以复述给家长。复述的要求不易太高,按照年级段可以逐步提高复述要求。
教师下水复述,给学生做出榜样,组织学生采取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内容提要简述、听取别人复述后复述、多人接力复述等多种形式复述课文。
六、内化――情感体验,倾诉体会与感悟
学生学习课文后的心得、体会、感悟,就是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每学习完一篇课文,能够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悟,只有这样学生与教材才能展开心灵的沟通与对话,课文中的人文素养才能自然地嫁接到学生身上,这也可以叫做一课一心得。
倾诉体会与感悟可以采取口头表述与书面表达的形式,但是应该以书面表达的形式为主。教师让学生建立一个《与课文心灵沟通的对话》本,专门撰写学习课文后的心得体会与感悟。
七、归本――读写交融,依课文形式仿写
矛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组织学生仿照课文的句子仿写一句话,仿照课文中的一段话仿写一段话,也可以根据课文形式仿写一篇习作。
可以这样要求:一二年级学习完一篇课文仿写一句话;三四年级学习完一篇课文仿写一段话;五六年级学习完一篇课文仿写整篇课文。这项活动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的难题,在读写交融中,学生懂得写法、习得方法,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以上七项活动活动内容简单、易操作,实现了简单学语文和高效学语文,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给语文学习带来活力。通过开展七项高效学习法,强化了学生的“双基”能力,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厚实了学生语文学习功底,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小学语文学习法课题研究篇三
摘要:本文对以发展学生学力为核心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法进行探讨,联系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总结了这一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操作要领和特点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性;方法;操作;特点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生存”。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应变力的人才。课程改革及新教材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新课标增加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提出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些都促使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语文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成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许多教师采取“课堂讨论法”,以为可以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这种讨论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由教师确定。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把学生“请入”早已设计好的“圈套”中。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仍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创设和运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笔者同有关语文教师一起,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对研究性语文教学法进行实践性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方法
语文研究性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动机,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习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动手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学力。这一方法的实施是灵活的,其采用的方法是:课题学习,专题调研。
(一)课题学习。
许多人又称之为课题报告学习、课文专题研究,就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它由教师推出一个内涵较大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学习渠道、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文章作深层解读,最终产生自己的学习成果——课题报告。这种方法可以分为:①课题研究(就单篇课文)。如《孔乙己》一文,笔者设定研究课题为“谈谈孔乙己”,使学生对孔乙己的个性比较清晰时,再设定课题“谈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进-步设计了研究课题:“从孔乙己看鲁迅笔下的封建科举制度”、“从《孔乙己》看鲁迅人物塑造艺术”等。②专题研讨(几篇课文结合)。如《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比较,可从行文、感情等方面作出研究;《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文章“在景物描写上异同”进行研究,通过求同存异,对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专题调研。
这是指学生就教材中的细节进行调查、论证、注释的过程。如绝句的教学,就完全可以由学生去翻阅工具书,对每一个字词作注释;对课文中的一些历史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考证。如《出师表》一文中为什么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文中记叙了两件往事有什么用意?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对-些有争议的课文篇章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那些有争议的观点,作出“你赞成哪一种”的课题研究报告。如《药》中“乌鸦”、“花环”等意象的理解,这样不仅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图书馆装备的作用,丰富了学生的闲暇生活,强化了闲暇教育。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法的操作要领
语文研究性教学法的实施流程是:激趣导读——专题导研——立题导思——研究导学——交流导成等几个基本环节。
(一)激趣导读。
即通读课文,这是实施该教法的首要环节。它影响着以后研究学习时能不能选择主题和选一个什么样的主题。通读课文时可依据体裁采取不同的通读法。如:诗歌可以采用吟诵的形式;散文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戏剧可采用表演的形式;小说则运用VCD、幻灯、电影片断等多媒体教学形式等等。总之,在激发学生学“趣”的基础上,把文本留在学生的心上。
(二)专题导研。
即专题调研,在通读全文时,学生会对一些字词读音、解释搞不清楚,对语句理解不清晰,甚至会对文中的某些地方提出质疑,这就要求采用专题研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翻阅、询问把自己心中的问题研究清楚。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能力,可以课前预习,也可以作课后练习,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通过专题调研,学生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才能为下一步确定研究专题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立题导思。
即确立课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就确定课题的角度来说,不同文体有不同研究方面,甚至同-文体也有许多不同的问题值得研究。不同的问题其研究价值不同,这取决于老师的指导,取决于学生占有资料的多少,取决于学生选取的视角,取决于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及已有的经验和水平。如小说,可以扣住人物形象、环境、语言、主题作研究,通过发掘作品的典型性来理解作品,从而磨练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七根火柴》时,从它的立意(以小见大)、构思(以“火”为线索)、刻画人物视角等方面进行研究。学生通过收集、交流有关资料、信息,不仅理解了作品本身,而且在研究过程中被这篇平凡中显神奇,质朴里现光华的艺术品所感染、所震撼。再如议论文,教师可以扣住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作专题研究,把论点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开发出来,把议论文语言风格体现出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作研究方向,确定学习课题。并根据学生实际,因人而异,分层施教,综合交流。
当然,走研究性学习之路,并不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不是课文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研究途径获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深浅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向。
猜你感兴趣的:
5.小课题研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