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深圳二模语文
2017高考将至,模拟考试每个阶段检测自己能力的一次考试。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2017深圳二模语文,一起来看看吧。
2017深圳二模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对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人生遭际进行考察发现,他们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有着丧父的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均早年丧父。五四文学之所以在他们手里得到确立,与其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父亲的死亡,意味着由父亲所承载的社会权力出现了缺失,这极大地改写了家庭的内在结构,“子”因此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不得不独自面对社会的生存压力,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这便为其逸出父权在场时所规范好的人生疆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父权缺失固然是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国家主导下的意识形态的转变,那么,“子”在既有的文化环境下,所承继的依然会是父权的衣钵。晚清社会如果不是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力冲击,其自我封闭状态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会依然如故地运行着,人们的观念也会周而复始地传承;至于上层社会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变革,更是不可想象。面对外在挑战,晚清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为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在欲循既有社会规范而不得的情形下,提供了子权张扬的历史物理空间。
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的实施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晚清政府大力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推行中受到了人们头脑中既有思想的抵制,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还依然牵挂科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既有的文化传承模式中断,这迫使人们认同并皈依国家体制所主导的新式教育,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由此开启了向现代知识分子过渡的序幕。在新式教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胡适,之所以留学美国,其根本的考量便是“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
相较而言,那些一直在父权主导下的读书人,则没有像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那样,可以顺畅地实现自我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在文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徐枕亚,尽管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但其父权始终规范制约着其人生疆域,甚至于他连婚姻也无法自主,更遑论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变革了。
父权的在场固然限制了子权的张扬,但父权的缺失也并不必然会导致子权的凸显。如有一些传统的读书人,其父权尽管存有缺失,但他们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中,通过新式教育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在近代小说创作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李伯元,尽管也有丧父之痛,但由于他并没有接纳新式教育,更没有完成对西学的认同,这使得其创作出来的“谴责小说”依然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
当然,五四文学的发生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创建主体挣脱了父权藩篱的束缚,这的确是他们得以完成历史性蜕变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5年第5期,作者李宗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四文学之所以在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的手里得到确立,与他们的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B.父权缺失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子”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迫使他们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
C.晚清政府积极主动对社会进行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让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不再承继父权的衣钵而实现了自己子权的张扬。
D.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父权缺失”是他们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能够完成历史性蜕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是“父权在场”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没有遵父命苦读“圣贤书”,贾政动用“家法”对其进行惩戒,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挨了一顿痛打。
B.祖父下狱、父亲重病去世,改变了鲁迅既有的人生轨迹,使其踏进了新式教育的门槛,促使他留学日本并逐步参与到新文学运动之中。
C.巴金的《家》中,觉新在父亲死后也想担当起长房的责任,却总被“总家父亲”高老太爷阻挠,觉新只得唯唯诺诺,其一生终成悲剧。
D.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类封建伦理观束缚周萍、周冲,试图让他们屈从于他所建立的家庭秩序。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科举制度的废除,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因此而接受了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
B.虽然接受了新式教育,但是胡适仍牵挂着科举能成为其“上进之阶”,最终因科举的废除而选择了留学美国。
C.尽管徐枕亚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却始终没有摆脱父权的制约,最终仍然无法自主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D.也有丧父之痛的李伯元没有接纳新式教育和完成对西学的认同,因此,他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中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二年,擢御史。疏请召还曹于汴、刘宗周等,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又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一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不能用。四年三月朔,京师地震三,适帝体违和,人情惶惧。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陛下厌薄言官,人怀忌讳,当国者昧安危之机,误国者护耻败之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爌力救,乃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略言:‚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忠贤得疏愈恨。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本朝弘治时,陕西献玉玺,止令取进,给赏五金。此祖宗故事,宜从。?事获中止。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使者至苏州,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受酷刑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谥忠端。
(节选自《明史·黄尊素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B.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C.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D.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称为印。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陈情表》。
D.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历每月的三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尊素正直敢言。他在御史任上,曾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并成功弹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
B.黄尊素不畏强权。在河南进献玉玺时,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黄尊素敢于劝说魏忠贤,并成功阻止了他的行动。
C.黄尊素深识远虑。他认为,杨涟如果想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一定要有内援;他还委婉地劝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最终受到迫害。
D.黄尊素无惧死亡。知晓狱卒将要加害于己,他叩谢皇恩,写诗一首,后受酷刑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
(2)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浪淘沙•中秋雨
萧汉杰【注】
愁似晚天云,醉亦无凭。秋光此夕属何人?贫得今年无月看,留滞江城。 夜起候檐声,似雨还晴。旧家谁信此时情。惟有桂香时入梦,勾引诗成。 注:萧汉杰,号吟所,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南宋末遗民词人。
8. “旧家谁信此时情”中的“情”具体指的是什么情感?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5分)<, /P>
9.有评论者说,“贫得今年无月看”违背常理,但却是“愈无理愈佳”。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卫风•氓》里写女子回忆自己与“氓”一起嬉戏玩耍、谈笑风生的
快乐场景的句子是:“ , 。”
(2)《韩非子》里说“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意思是要赏罚分明。
《出师表》中诸葛亮也说
“ , ”,劝刘禅对官员的赏罚不要因人而异。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两句写尽了琵琶女沦落天涯后的悲伤:
只有深夜可以梦回往昔的“荣光”,梦中哭醒后,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小包袱
单冬花开始整理她随身携带的小包袱。包袱有枕头那么大,针头线脑都装在里面。儿子张孝德常笑话她的小包袱,说里头不一定都装着针头线脑,一定还有什么秘密宝贝,无论是到弟弟家住还是到北京住,一直不离她身。
女儿张小梅从乡下来接母亲回家,瞅着一个傍晚单冬花和菜市场认识的老乡告别的机会,悄悄打开了包袱。包袱里包着包裹,打开里面发现是一个一个信封,信封上缠着红红绿绿的线,缠绕得严实。信封里装了内容,有厚有薄。张小梅猜想是钱,神秘地说:‚妈的包裹里放了钱。?张孝德说:‚姐,你没事闲着,妈每天看她的包,你动了她准知道。?
看着母亲的小包袱,用小毛巾、旧布块、塑料纸里三层外三层地包着的一个小包包,小包包里有四十多个信封,信封都是自己早年当兵时给家里写信用过的牛皮纸信封,封面的字迹还清清楚楚。张孝德忽然觉得应该给母亲的小包袱拍个照,他用手机拍下了包袱和包袱里的信封,把图发到微信群里并写下一段话:深刻的亲情是不能被浅薄的快乐填满的,一想到城市生活那些背后的空洞无物,我就惶恐不安。看着母亲的小包袱,我想起了童年、成长和对母亲的感情,我好痛恨自己不能用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意。
天快黑的时候,单冬花回来了。她直奔自己的卧室,打开灯,掀起枕头发现包袱动过了,信封没有动。她明白是闺女张小梅动了,单冬花不喜欢闺女,再孝顺的闺女也是人家的媳妇。单冬花一时不想揭穿闺女的把戏,她知道闺女是心焦包袱里的钱,可包袱里的钱不心焦她。
终于到了回乡的日子。单冬花紧紧抱着她的小包袱,看着小梅和孝德大包小包的提着。包多手少,张孝德建议把小梅的一个小提包和母亲的小包袱捆绑在一起。正捆着,公交车来了。夜色迷蒙,路灯朦胧,张孝德架着单冬花上了车,小梅提着大小包包随后上车。
公交车行驶了四十分钟到达火车站。下车后开始清点行李,单冬花说:‚把我的小包袱给我,拿惯了,手里空空的,总觉得少了什么。?
包袱不在了。
张小梅以为单冬花拿着,单冬花以为是张小梅取着,都急得团团转。
单冬花说:‚出门时我拿着,上车时孝德说要和小梅的提包系在一起,我明明知道小梅从我手里接走了包袱。?
张小梅说:‚妈的包袱啥时候舍得叫旁人拿,我还有福气拿?我是真没有见。? 单冬花腿软得不由得要往地上坐,哽咽着说,两万多块钱呢。一家人不说话了,谁也没想到单冬花的包袱里有这么多钱。
短暂的沉默后,大家开始回忆当时的细节。孝德想也许是忘记把那个包袱带下车了,立即拦下一辆出租车,向公交汽车下一站追去。半个小时后,孝德回来说车上没有。孝德说我快发微信,或许可以帮上忙。
小梅突然想了起来,说:‚我的手机还放在那个包袱里边。整理包袱时想着妈的小包袱最重要,手机也最重要,顺手就塞进去了。?孝德问:‚是否开着机??小梅说:‚开着。?孝德急忙拨号,结果是关机。
人流拥挤着开始进站,单冬花腿上是一点儿气力都没有了。张孝德仿佛感受到了母亲此时的痛苦,搀扶着,在一旁反复安慰母亲,说破财免灾,只要您健康长寿;更何况,如今的社会还是好人多,大都不在乎您这点钱,人家捡到后一定会给咱送回来;放心回家,不等火车到家就会有好消息,城里的派出所神速着呢。
安顿她们上车后,张孝德立即给家里外甥的银行卡打了一万五千元,并让外甥告诉姥姥说警察当天上午就找到捡包的人,要回了钱,剩余的钱作为感谢费送给好心人了。张孝德再三叮嘱不要说漏嘴。
回到家,在给母亲的电话里,张孝德说:我们自己不小心,包袱丢到车上了,被一个好心人捡着,他通过派出所找到我们,包袱里的东西都完好着呢。
单冬花还是不信,说,包袱里的东西你都清点了?
张孝德说,清点了,零票都换成整钱了。
单冬花说,我那些信封里还有东西呀,千万不敢丢了,你可放好了?
是什么东西呢?张孝德一时语塞,假装手机信号不好,说,妈,你说啥,听不清楚你的话。
单冬花大声说,我那些信封里一多半不是钱,是你的信呀,是你当兵时寄来的信。我百年后要带给你爸的,也好叫你爸知道我是怎么养大他的儿子的呀。
张孝德拿着手机流泪应着,都在,妈,钱在信也在。
张孝德回家找出一沓旧稿纸,坐在桌前,他在想,二十多年前给母亲写过的信里都是什么内容呢?那些内容他是彻底忘记了。
张孝德提笔写下一行字:妈,我在部队想家了。
接下来呢?文字还能在一个人的疼痛中生长吗?
(摘编自《小说月报》2016年第3期,作者葛水平,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部分用了不少笔墨写单冬花的小包袱,突出小包袱的重要性,给读者一种神秘感,制造了悬念,增强了小说的魅力。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张小梅“瞅着一个傍晚单冬花和菜市场认识的老乡告别的机会悄悄打开了包袱”,这一细节写出了张小梅贪财的微妙心理。
C.小说开头张孝德“不能用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意”和结尾“那些内容他是彻底忘记了”相呼应,说明他对母亲的关心和爱已经远不如当年。
D.小说结尾以两个问句作结,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既是对孝德进行叩问,也是启迪读者,引人思考。
E.小说中环境描写着墨不多,但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如“夜色迷蒙,路灯朦胧”就为下文小包袱的丢失埋下了伏笔。 (2)小说中的母亲单冬花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小包袱”为线索叙事写人,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如果续写小说的结尾,这里提供两种方案:一是小包袱找回来了,二是小包袱找不回来了。你认为哪个结尾更有魅力,请简要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与父亲汤用彤
白岩松问我:‚你和你父亲相比,你觉得有什么不同??我说:‚我父亲主要注意的是‘为学术而学术’,关注的是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他把精力都花在写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著作上。听胡世华先生说,‚九一八?后,日本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我父亲照样讲他的佛教史。虽然我对学术研究也有兴趣,也写了一两本书,但功力比我父亲差多了;只是,可能我比父亲更加关注现实。?
我自知在学术文化上是不能和父亲相比的。父亲从小就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等,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我自小上的是新式学校,小学时,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大抱负。由先修班升入北大本科也很勉强。到大学后,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但有些课程也只是考个及格,有的课程没有能坚持学下去。但有些课我学得比较好,如形式逻辑、数理逻辑、演绎科学方法论、西洋哲学史、欧洲大陆理性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等。从上述选课情况看,我是比较重视西方哲学学习的,但这比起父亲在美国学习的四五年是相差很远的。我从哈佛大学拿到一份父亲在哈佛研究院的成绩单,现列于下:
1919至1920年,用彤先生选修了“比较文学”和七门“哲学”课;1920至1921年,选修了三门“印度哲学”、五门“哲学”和一门心理学课程;1921至1922年,选修了五门“印度哲学”、一门“宗教史”、一门“哲学”和一门“心理学”。
成绩单上还写明:
用彤先生于1921年2月28日获硕士学位。
父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从事他的学术研究的。回国后的20余年,正是他人生最有思想活力的时期。他全心地做研究,常常研究到深夜两三点。其书数易其稿,才得以成为权威性之著作,至今为海内外学者所重视。
父亲的著作不多,真正成系统的书有四本:《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印度哲学史略》和《隋唐佛教史稿》。他写《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花了十年以上的时间,而我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大体上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我本来有野心想写一部《魏晋南北朝道教史》,以期能和父亲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样为人重视,但是我仅仅在北大教了两遍‚早期道教史?,就匆匆写出了那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一书,前后也不过两年多时间,怎么能理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那么复杂的问题呢!
不过,我也许比父亲更加关注当前的现实社会。父亲自20世纪20年代后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或许有更深远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看,他的‚为学术而学术?使得他远离了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1983年我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应邀参加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中国哲学圆桌会议?,这次圆桌会议是讨论‚中国哲学发展的前途问题?。现代新儒家杜维明在哈佛主讲‚儒家思想?,着力要证明中国的‚内圣之学?可蕴育出‚科学与民主?,以此来和西方哲学接轨。对此我写了一篇发言稿,提出儒家思想的‚真、善、美?可以用三个命题来表述,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刘述先教授对我的发言有这样的评论:
会议的最高潮由北大的汤一介教授用中文发言,探讨当前第三期儒学发展的可能性。汤一介认为儒家的中心理念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现代都没有失去意义,理应有更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番发言有出乎意料的清新立论,通过实感的方式表达出来,紧紧扣住了听众的心弦。
1984年夏,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的同仁创办了一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为宗旨的‚中国文化书院?,我被他们推为院长,这样我就非得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了。自此以后,我的学术研究方向起了变化,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就成了我关注的重点。就这点说,我和我父亲对学术文化所关注的方向有很大不同。
(摘编自《我们三代人》,作者汤一介,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我们三代人》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于2016年1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全书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学贯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学术大师之一。
②先生(汤用彤)讲授西方理性派和经验派哲学时,只是对这些学说本身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而不言其‚用?,无论是‚今用?还是‚中用?。(杨祖陶《西哲东渐的宗师——汤用彤先生追忆》) ③汤先生(汤一介)还是一名活跃的学术活动家、大型中国文化学术工程的组织者。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掀起了一轮传统文化热潮。近年来,又组织主持重大学术项目《儒藏》工程,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盛世工程。(汤一介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广保)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日本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汤用彤先生照样讲他的佛教史,这反映了他关注民族和国
家学术发展,同时也表现了他生死如一的人生态度。
B.汤用彤先生从小国学基础深厚,汤一介则成绩平平;汤用彤先生读大学时所学课程丰富,而汤一介所学课程很少。因此,汤一介后来的学术成就无法和汤用彤相比。
C.相对于杜维明所主张的中国的“内圣之学”可以和西方哲学接轨的观点,汤一介提出的“三个命题”更好地阐明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D.被推举为“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后,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就成了汤一介学术研
究关注的重点。
E.杨祖陶认为汤用彤先生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却不言其“用”,汤一介认为汤用彤先生“为学术而学术”,这都说明汤用彤先生的研究缺乏深远的意义。
(2)汤用彤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大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3)材料中划线部分是引用的文字,它们有什么作用?(6分)
(4)作者认为,汤用彤先生是“为学术而学术”,而他“更加关注现实”,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或者你有什么新的思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表达题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钱穆先生任教于西南联大期间曾在岩泉寺居住一年,学人贺麟、陈寅恪、姚从吾、
李珽多来探望,简陋居所一时 。
②结束“哈佛名家讲坛”后,六小龄童身穿红色外衣现身麻省理工学院礼堂为同学们
做演讲,台下人气爆棚, 。
③4月8日,西安曲江会展中心旅游文化馆内 ,人山人海,这全归功于此次展
区设计的别出心裁。
A.高朋满座 项背相望 座无虚席 B.座无虚席 高朋满座 项背相望
C.座无虚席 项背相望 高朋满座 D.高朋满座 座无虚席 项背相望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之后,新生人口必然会增长,这一方面将会改变现有的家庭结构,另一方面也会减轻适龄劳动人口赡养老年人的负担和职责。
B.在物理学上,引力波是一种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里预言的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 如同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一样,引力波被视为宇宙中的“时空涟漪”。
C.《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依法扶危济困全新“善
时代”的到来,将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D.“阿尔法围棋”在李世乭走出那步极具创造力的一招之后连续下了两步臭棋,
那是连业余围棋手都不会下出来的败招,无论你用多么发散的思维思考都不能不认为那两步棋有任何价值。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是发展成为法律条文,另
一端是发展成为诗。法律条文务求精密准确,以分明的条目来阻绝任何暧昧性,所以现在国际法、公约等通用的语文是法文,因为法文在辞类的界定上是全世界最严格的语言。
,所以有很多人认同《诗经》很美,却不会有人说那本六个门类法律法规汇编而成的《六法全书》很美。
A.因为中国语文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准确
的,准确往往不美
B.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因为美常常是不
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
C.因为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所以中国语文是最不精确的、
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
D.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因为准确往往不
美,美常常是不准确的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对于我们居住的城市来说,树必不可少,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街道的颜值。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在城市里艰难打拼着生存的人一
样, ① :越发狭窄的生存空间、贫瘠的土地,以及各种腐蚀性的化学制剂。但你要记住的是, ② 。研究人员发现,在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树木十分有效地吸收烟尘颗粒,帮助人们远离哮喘;树木的阻挡也有效减少了致癌紫外线的辐射量。稠密的城市正在不断放大每一棵树的价值:一棵麻栗树或一棵成熟的枫树, ③ ,享受一片阴凉。
17.“效应”是指在有限环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之间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
多用于对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有人用下面两组图来解释“破窗效应”。请你描述图画内容,并写出“破窗效应”给我们的启示。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 ‚触目?才能‚惊心?。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
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或者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2017深圳二模语文参考答案
1.【内容理解】(3分)
C(错在“晚清政府积极主动对社会进行变革”。原文的表述为“晚清社会如果不是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力冲击,其自我封闭状态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会依然如故地运行着,人们的观念也会周而复始地传承;至于上层社会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变革,更是不可想象。面对外在挑战,晚清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积极主动”错。)
2.【概念理解】(3分)
B(材料属于“父权缺失”,不属于“父权在场”。C项中“觉新在父亲死后”只是“父亲缺失”而不是“父权缺失”,《家》中的真正父权人物是“总家父亲”高老太爷。)
3.【内容分析】
A(“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时间的先后表述错位。原文的表述为“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可见,是先有“新式教育”,后有“科举制度的废除”。)
4.【文言断句】(3分)
B(原文为:“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全句表时间的词语有“以来”、“今”可做时态上的提醒;名词有“陛下”、“公卿台谏”、“在位者”、“忠贤”、“廷臣”标明动作发出者,难度在于“台谏”较陌生;动词“登极”、“罢归”“无”、“发露”、“断”,可作理解句意的关键;反问句式“复何顾忌”不能折开。)
5.【文化常识】(3分)
D(中国农历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
6.【概括分析】
B(题目设错误点两个:一是“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原文为“忠贤欲侈其事”,“欲”为“设想”“准备”,此事并未实施,这里是未然成已然,故错;二是“黄尊素敢于劝说魏忠贤”,原文为“尊素上言”,意为上书朝廷,进言皇上,皇上才制止此事,并不是“劝说魏忠贤”,动作对象错误。另外,特别提醒:C项中的“君父”为“皇帝”“皇上”的意思。)
7.【文言翻译】(10分)
(1) 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 翻译:不在此时举荐贤才斥退无才无德的人,反而像仇敌一样厌恶刚毅正直的人,陛下难道就不为国家考虑吗?”
(本小题满分5分。考查点有两部分。①重点词语翻译:“贤”“不肖”均为形容词活动为名词。“贤”译为“贤能的人、贤才”;“不肖”可译为“无才无德的人、不成才的人、品行不好的人”;译对“进贤退不肖” 1分,“进”
可译为推荐、举荐、提拔、晋升,“退”可译为斥退、辞退、使退去;疾:厌恶、憎恨、嫌怨,1分;仇雠:仇人、仇敌,1分;社稷:国家 1分。②重点句式翻译:独„„乎?译为“难道„„吗?”,句式和意思准确,1分。)
(2)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
翻译:汪文言刚下狱时,魏忠贤就想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被黄尊素从中化解,非常忌恨(他)。
[本小题满分5分。考查点有两部分。①重点词语翻译:“初”,译为“刚”“刚刚”,1分;“即”,译为“就”,1分;“罗织”,译为“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1分。②重点句式翻译两个:一是“为„„所”,被动句,句式和意思准确,1分;一是“恨甚”,应该译为“甚恨”,“非常忌恨(他)”)句式和意思准确,1分。]
【参考译文】
黄尊素,字真长,浙江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天启二年(1622),提拔为御史。(黄尊素)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而以愚蠢迟钝的原因弹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赵秉忠、牛应元都辞职离开了。又多次陈述边防事务,极力指责大将马世龙,违背了枢辅(掌军权的大臣)孙承宗的意愿。此时皇帝即位已有多年,从没有(一次)召见过大臣。黄尊素请求恢复在便殿面对面召见大臣的先例,当面决定国家大事;否则,也可利用讲解经史的空闲,让大臣们面对面商讨可不可以执行。皇帝没有采纳。
天启四年(1624)三月初一,京师三次(或‚多次?)发生地震,正好皇帝身体欠佳,人心惶恐担忧不可终日。黄尊素极力陈述政策的十大过失,最后说:‚陛下厌恶鄙视言官,使人人心中怀有顾忌,掌权者对国家安危的关键昏昧不清,误国者对于失败的局面多方掩饰。不在此时举荐贤才斥退不肖之人,反而像仇敌(或对待仇敌)一样厌恶刚毅正直的人,陛下难道就不为国家考虑吗??奏疏递入,魏忠贤大怒,图谋将他处以廷杖的刑罚。韩爌大力营救,于是遭到被剥夺一年俸禄的处罚。不久杨涟弹劾魏忠贤,被下旨责备,黄尊素很愤怒,接着上疏直言。大意说:‚陛下自登基以来,公卿台谏一个接一个地被罢免回家,使得在位的人没有坚定的志向。现在魏忠贤违法的情况,朝廷大臣已揭露无余。陛下如果不早做决断,(那么)当他的情形暴露,势力陷入困境(后),(他)还会有什么顾虑呢??魏忠贤看到奏疏更加恨他。八月,河南进贡玉玺。魏忠贤想大操大办这件事(来迎合皇上),命令(让进贡的玉玺)从大明门进入京城,举行(盛大的)接受玉玺的礼仪,(并让)百官奏表祝贺。黄尊素上奏说:‚本朝弘治年间,陕西进献玉玺,只是命令(陕西把玉玺)进献给朝廷,只给了五两黄金作赏钱。这是祖宗的先例,应该依此办理。?这事就这样中止了。
黄尊素正直敢言,尤其有深识远虑。杨涟将要(密谋)攻击魏忠贤,魏大中(把这个计划)告诉了黄尊素,黄尊素说:‚(要)清除皇帝身边的人,必需有内援(才可成功)。杨公有这样的人吗?一旦攻击不能成功,我们这些人将会连命都没有了。?黄尊素委婉暗示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受到迫害。汪文言刚下狱时,魏忠贤就想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被黄尊素从中化解,非常忌恨(他)。魏忠贤的党羽也认为黄尊素智慧多谋,想杀死他。使者来到苏州(后),苏州城外的百姓一同攻击准备逮捕黄尊素的人,负责逮捕黄尊素的人把逮捕证遗失了,不敢到苏州城来。黄尊素听说这个情况,立即
穿上囚服到官员那里,自己投身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后来黄尊素)得知狱卒将要谋害自己,(他就)叩谢皇恩,写诗一首,随后受酷刑而死,这时是天启六年(1626)闰六月初一的(时候),年(仅)四十三岁。(后来到)南明福王时,(黄尊素被)追封谥号为忠端。
8.【情感理解】(6分)
参考答案(1)“情”具体指的是“愁”。(1分)(2)产生“愁”的原因是:①中秋夜雨,无月可赏;②贫穷无助,漂泊在外;③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无人诉说;④国家灭亡,内心伤感。(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 4分。)
9.【鉴赏分析】
参考答案一:同意这种说法。(1分)
(1)今年不可能无月看,月亮自有它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人的境况而变化;有月或无月不因贫富而有别,所以这句诗违背了常理。(从为什么违背常理的角度分析,2分)
(2)这一句“无理之语”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情感: 飘零在外、孤独寂寞、贫穷无助、失国失家,愁绪满怀,把握不了自己的生活甚至人生。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情。(从更强烈地表达感情的角度分析,3分)
参考答案二:不同意这种说法。(1分)
(1)“今年无月看”,因为今夜中秋有雨,确实无月可赏,符合自然常理。加上词人此时情绪低落,无心赏月,符合人之常情。(从为什么符合常理的角度分析,2分)
(2)这一句“贫得今年无月看”,深刻写出词人生活困窘、贫穷无助,飘零在外、孤独寂寞,失国失家、愁绪满怀,连自己的生活都把握不住,何来赏月之心绪?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这句诗符合常理,让人更真切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境遇与忧愁。(从对表达感情的角度分析,3分)
10.【名句默写】(6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6分。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
11.(1)【内容分析,特色鉴赏】(5分)
DA(C项,“对母亲的关心和爱已远不如当年”错,他对母亲的关心和爱还是比较深厚的。B“张小梅‘瞅着一个傍晚单冬花和菜市场认识的老乡告别的机会悄悄打开了包袱’不属于细节描写,也不是写‘张小梅贪财’的心理,故错误。E. “起到关键作用”不准确,故E项不完全正确,得1分。)
[5分。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得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本题不给分。]
(2)【形象鉴赏】
单冬花(母亲)的形象:
①精明细心。从对小包袱里所装的东西的描写和她发现女儿动过包袱等细节可以看出。
②含辛茹苦(或“责任感强”)。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拉扯大了儿女。 ③勤劳俭朴。包袱里有针头线脑,有多年辛苦攒下的积蓄。
④爱子深沉。她一直珍藏着儿子的信,并因为丢失信件而焦急。
⑤渴望被认可。保存儿子的信是为了告诉死去的丈夫自己如何养大了儿子。 ⑥重男轻女。她不喜欢闺女,认为她终归是人家的媳妇。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酌情给分。]
(3)【技巧鉴赏】 (6分)
“小包袱”线索作用:
①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以小包袱为线索展开情节,写了女儿偷看包袱、路上丢失包袱、儿子寻找包袱等情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尺水兴波,引人入胜。
②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以小包袱为中心,通过描写人物对小包袱的不同态度,揭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或“内心活动”),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揭示小说的主题。小包袱是母亲情感的载体,凝聚着她对儿子全部的爱,传达出浓厚的亲情;小包袱里的信件,其实是母亲渴望自我价值被认可的凭证。(每点2分,观点1分,分析1分,答对三点得6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酌情给分。)
(4)【特色探究】(8分)
参考答案一:小包袱找不回来更有魅力。①艺术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的伏笔,摆脱了皆大欢喜的常见套路,强化戏剧性效果;②人物形象上,小包袱找不回来使得母亲愿望落空,使母亲陷入痛苦与失落,增加了人物的悲剧色彩,增强了感染力。也有利于突出儿子的痛苦与愧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③思想内容上,小包袱找不回来,给读者带来感伤的情感体验;深化了作品亲情的主题,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二:小包袱找回来更有魅力。
①艺术结构上,与丢失小包袱形成反转,产生喜剧性效果,大团圆的结局满足传统的文化审美习惯。
②人物形象上,小包袱找回来,更突出了儿子张孝德的孝顺、有责任感的形象。
③思想内容上,深化了亲情与责任的主题,又传达了好人好报的传统价值观,传递了正能量。
(答到一点得3分,两点得6分,三点得8分,学生的其他答案,只要从结构、人物、主旨等几个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则可酌情给分。)
12.(1)【概括分析】(5分)
C D(选C得3分,选D得2分,选A得1分,A“反映他关注民族和国家学术发展”表述正确,“同时也表现了他生死如一的人生态度”无中生有,错。选
B得0分,“汤一介所学课程很少”没有依据;选E得0分,“研究缺乏深远的意义”错误。)
[5分。答C给3分,答选D给2分,答B得1分,答A 、E不得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本题不给分。]
(2)【内容概括】(6分)
参考答案:①专注(执着)于学术研究;②勤奋刻苦;③学贯中西(国学基础深厚并学习西方理论);④治学严谨;⑤目标高远(长远考虑文化复兴)。
[(6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4分,四点得6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3)【技法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增加了传记的客观性、真实性;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完整;②引用成绩单突出了汤用彤求学的刻苦、勤奋、广博、丰富;并印证了“我的大学学习与父亲相差很远”的观点。③引用评论突出了汤一介学术研究关注现实获得的广泛认可;也突出了汤一介在儒学研究上的三个“合一”观点获得了同行认可。
[6分。每一点均有两层,每小层1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得4分;三点得6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4)【观点探究】(8分)
答题说明:
本题探究难度较大,需要运用比较的方式。答案可以主要用两种比较的方式呈现:一种各言其是,再各言其非,两者形成比较;一种是在一个角度上言其是也言其非,交替进行。另外,如果考生从综合的角度进行答题,得出“既要为学术而学术,又要关注现实”的结论,就需要整合文本中的内容进行答题。这一种理想化的结论,也可以视为考生的创新理解,应该鼓励。
不过,无论是从“比较”的角度,还是从“整合”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均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从“学术”本身。二、从学术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三、从学术与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即文化复兴)的现实需要。从这三个层面能够结合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有合理之处,更要对学生的创新见解进行鼓励。可答对(有比较或有整合分析)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答对3点得8分。)
参考答案一:
认同“为学术而学术”的观点。
理由:①为学术而学术,关注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有更深远的意义;过多关注现实,可能会不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学问;②可以全心地做研究,使学术成果能成为权威性著作,为学者所重视;更多关注现实,可能会无法理清复杂的学术问题,写出的作品就可能缺少理论深度,缺少学术权威性。③为学术而学术,不执拗于实用,只注重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使学术研究更加纯粹。而过多“关注现实”,过分关注实用,有可能对理论所知甚少,反而不能对现实有真正意义的实用价值。(“各个角度言其是同时言其非式”答题参考)
参考答案二:
认同“更加关注现实”的观点。
理由:①关注现实,能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②能关注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或“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③关注现实,能把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增强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④关注现实,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主持重大学术项目,能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益于民族文化的复兴。
而“为学术而学术”,远离了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为学术而学术,不注重实用,只注重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使学术研究失去了现实的意义。(“各言其是、各言其非、形成比较式”答题参考)
参考答案三:
观点:既要为学术而学术,也要关注现实。
理由:①为学术而学术,关注的是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也要关注现实,能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②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有更深远的意义;也要能关注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或“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③可以全心地做研究,使学术成果能成为权威性著作,为学者所重视;关注现实,也能把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增强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④为学术而学术,不执拗于实用,只注重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使学术研究更加纯粹;关注现实,也能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主持重大学术项目,能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益于民族文化的复兴。(“整合式”答题参考)
13.【成语辨析】(3分)
D(“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第一句中写“学人贺麟、陈寅恪、姚从吾、李珽多来探望”,这些学人均为当时学界翘楚,自然要用“高朋满座”。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与语境中的“台下”相照应,应为“座无虚席”。项背相望:原指前后相顾,后多用来形容行人拥挤,接连不断。在这三个词语中,“项背相望”较为陌生,但与后面的“人山人海”相连,也可以推断出来。此次出一个陌生成语,目的是让学生在有不熟悉成语的情况下,要善于运用语境进行推断。另外,这个成语要与“望其项背”相区别。“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中。)
14.【语病辨析】(3分)
C(A搭配不当。本小题设置考查点为并列结构中的搭配不当。“赡养老年人的负担和职责”与前面的“减轻”不能同时进行恰当搭配,与“负担”可以搭配,但与“职责”则不恰当。B语序不当。“一种”调到“预言的”后边;D否定不当,“不能不说”为双重否定,与语意矛盾。)
15.【语言连贯】(3分)
B(与“法文在辞类的界定上是全世界最严格的语言”衔接的最好的是“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与“所以有很多人认同《诗经》很美,却不会有人说那本六个门类法律法规汇编而成的《六法全书》很美”前后顺序相对应的是“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
16.【准确、连贯、简明】(5分)
答案示例①树也要克服诸, 多困难才能立足(或:树也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②树是城市居民必备的健康之友(或:树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③就能让周围的人呼吸上清洁的空气
简析:“与在城市里艰难打拼着生存的人一样”和下文的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提示,①处的主语一定是“树”,关键词是“克服诸多困难”。“研究人员发现”句引领的是说明树对人们健康带来的好处,所以②处主语也只能是“树”,关键词是与人们健康的关系。第三处呼应的是前文“树木十分有效地吸收烟尘颗粒,帮助人们远离哮喘”,句式要写成使动句,“使人们„„”关键词是“清洁的空气”。
[5分,第①、②句各得2分,第③句1分。意思对即可。]
17.【准确、简明、连贯】(6分)
画幅描述:①房子窗户破了无人修补;②很快其它窗户也会被人打碎;③墙上出现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④很快就会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启示:①“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②我们努力使自己不要成为“第一扇破窗”的人。③我们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④勿不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⑤要防微杜渐,有了问题及时补救。
[6分,画面描述每点1分,共4分;启示答对一点得2分。]
16.【写作】(60分)(作文评分细则另文专发)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新”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三)缺标题扣2分;字数不足的,每少50个字扣1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错别字扣满5分为止。
(四)确认有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