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试题及答案
粤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试题及答案
往往对于高一的语文在平日里要怎么去做练习呢?别担心,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做份粤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粤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调停/调兵遣将 折耗/损兵折将 标识/博闻强识
B.慰藉/杯盘狼藉 落枕/失魂落魄 诘难/诘屈聱牙
C.投缘/不容置喙 渎职/穷兵黩武 粘贴/拈轻怕重
D.妥帖/俯首贴耳 疏浚/怙恶不悛 裨益/稗官野史
解析:选B。A项分别读tiáo/diào,shé/zhé,zhì;B项分别读jiè/jí,lào/luò,jié/jí;C项分别读yuán/huì,dú,zhān/niān;D项分别读tiē,jùn/quān,bì/bài。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市数百名公安干警倾巢出动,经过数夜蹲守,终于抓获了这起枪杀案的犯罪嫌疑人。
B.他是一位乐于助人的青年,只是因为欠缺某种能力,以致有时有劲使不上,感到爱莫能助。
C.本来这是一篇不错的文章,让你们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
D.初中毕业时你送我的那只铅笔,样子虽不太好看,但很好使,这么多年来我敝帚自珍,一直保存着。
解析:选C。A项,褒贬混淆,倾巢出动:指出动全部力量,贬义。B项,不合逻辑,爱莫能助:指心里愿意帮助,但力量达不到,不能接在“感到”后面。C项,不三不四:指不正派或不像样子,此处用后一个意思,正确。D项,谦敬失当,敝帚自珍:指对自己的东西十分珍惜,谦辞,不能指别人赠送的东西。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位于河南禹州梁北镇的平禹煤电公司四矿大门口,在此等待的一些村民和矿工家属中不少人穿上了毛衣和外套,襁褓中的幼儿甚至穿上了厚厚的棉衣。
B.受场地的限制,吴旭东特别擅长的大幅山水作品展出并不多,但观众们依然可以充分领受到他笔墨开合的深厚功底。
C.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的许多言论并非创新,他提出的东西方对某一 品牌的文化含意有不同看法早已为大家所熟悉。
D.但是由于资源环境的压力,推进工业化仍然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在结构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
解析:选A。B项“领受”与“功底”不搭配;C项成分残缺,应为“他提出……的观点”;D项语序不当,应该是“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是冬季里少有的一个月夜。________,给原本应该美好的月夜平添了几分恐怖的气息。
①树木投射着昏暗的影子静静地伫立在山岭上
②四周如积雪一般一片明晃晃的白
③叫声久久地回荡在空旷的山野里
④夜莺藏在林子深处一会儿便发出一声悠长的啼叫
⑤银色的月光倾泻在丛林和乱石间
A.④③⑤②① B.⑤②①④③
C.⑤①②④③ D.④③⑤①②
解析:选B。按照总分的思路,先写月色,再写夜莺恐怖的叫声。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济。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表二千斛。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①有是言,丹未之许也。”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令寄缣以祠焉。或问其故,丹曰:“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②,故知全之者鲜矣。”时人服其言。
初客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其后逊位,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七》)
【注】 ①君房:侯霸的字。②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王吉、贡禹均为后汉昭宣时琅邪人,二人志同道合。张耳、陈余,两人初为刎颈之交,后兵戎相见。萧育、朱博,初萧育举荐朱博,后有隙,不能相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
自厉:自我发奋
B.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
赙给:为办丧事提供财物
C.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
视事:办公
D.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
见拜:看到就拜见
解析:选D。“见拜”意思是“拜见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辄载酒肴于田间
②初客有荐士于丹者
B.①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
②不为设食以罚之
C.①遵闻而有惭色
②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
D.①交道之难,未易言也
②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
解析:选B。A项“于”:②介词,向;①介词,到。B项“为”:均为介词,替。C项“而”:②表修饰关系;①表承接关系。D项“之”:①为助词,可译为“的”;②是主谓之间。
7.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丹品行“资性方洁”的一组是(3分)( )
①王莽时,连征不至
②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
③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④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
⑤不为设食以罚之 ,相待如旧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④
解析:选B。②是说王丹“好施周济”,⑤表现王丹的宽容。排除这三项即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丹乐善好施,常常在农忙时慰劳那些勤劳者,对此,那些懒惰者感到耻辱,互相激励,最终都富裕起来;那些家里死人的,也等着王丹来办理,甚至乡邻们都习以为常。
B.河南太守陈遵为朋友的亲人办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自以为名气大,想同王丹结交,但王丹却拒绝了他。
C.大司徒侯霸派自己的儿子在路旁迎接王丹,王丹以礼相待,下车答礼,但最终仍然没有答应侯霸结交的要求。
D.王丹受牵连获罪被免职,但他处事坦然,对向自己举荐士人的门客只是以不安排饭菜作为处罚,仍然待之如故。
解析:选A。A项“那些懒惰者感到耻辱,互相激励,最终都富裕起来”有误,原文意思是“那些懒惰的人因为得不到王丹的赏赐而感到羞耻,都加倍努力自我发奋”。
9.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
初 客 有 荐 士 于 丹 者 因 选 举 之 而 后 所 举 者 陷 罪 丹 坐 以 免 客 惭 惧 自 绝 而 丹 终 无 所 言。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初客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
(2)①那些轻浮狡猾、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害乡里的人,王丹就晓谕他们的父兄,让他们处罚他。②邓禹上表举荐王丹任左冯翊,王丹以有病为理由不到职工作,被免官回家。
参考译文:
王丹,字仲回,是京兆下邽人。汉哀帝、汉平帝时在州郡做官。王莽篡政时期,接连征召都不去。家里积存了很多钱,隐居家中修养心志,乐善好施。每年农忙时,就把酒菜用车拉到田间,等着劳作的人经过就慰劳他们。那些懒惰的人因为得不到王丹的赏赐而感到羞耻,都加倍努力自我发奋。于是整个城邑大家都相互效仿,以至变得很富裕。那些轻浮狡猾、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害乡里的人,王丹就晓谕他们的父兄,让他们处罚他。对死去的人王丹就提供丧事所需的财物,并且亲自操办。那些家里死人的,就都等着王丹给办理,乡邻们都习惯了。这样做了十几年,这个地方的风化极为和谐,风俗也变得淳厚了。王丹天性正直高洁,非常厌恶豪强恶人。当时,和王丹同郡的河南太守陈遵是关西有名的豪杰。他的友人死了亲人,陈遵帮助他办理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王丹拿着一匹缣,放在主人面前,说:“这一匹缣,是我家里人用织机织出来的。”陈遵听了露出惭愧的神色。(陈遵)自认为名气很大,就想和王丹成为好朋友,王丹拒绝了没有答应。
正巧前将军邓禹去关中西征,缺乏军粮,王丹率领宗族献上了二千斛。邓禹上表举荐王丹任左冯翊,王丹以有病为理由不到职工作,被免官回家。后来被征聘为太子少傅。当时大司徒侯霸想跟王丹交朋友,等到王丹被征入朝时,派儿子侯昱在路上迎候。侯昱在车下迎接下拜,王丹下车答礼。侯昱说:“家父想跟您结交,你为什么拜谢我?”王丹说:“君房说过这话,但我没有答应他呀。”王丹的儿子有一位同窗死了父亲,他家住在中山,王丹的儿子跟王丹说要去吊唁。找了伴儿正要出发,王丹生气地打了他,让他寄些缣帛表示吊唁之意。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王丹说:“交朋友的难处,不容易讲清楚啊!世人都称说管仲、鲍叔牙,其次则是王吉、贡禹。但张耳、陈余最后兵刃相见,萧育、朱博后来也反目为仇,因此有始有终的好朋友实在不多见啊!”当时的人都信服他的话。
起初,有门客向王丹推荐了一位士人,王丹就向朝廷举荐,后来被举荐者犯了罪,王丹受牵连获罪被免去官职。那位门客又羞惭又害怕地跟王丹断绝了关系,而王丹一直没说什么。不久王丹又被征入朝为太子太傅,他把门客叫来对他说:“你自己跟我绝交,为什么把我王丹想得那么薄情呀?”以不给他安 排饭菜作为处罚,然而仍跟原来一样对待他。王丹后来退休了,死于家中。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问题。(7分)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④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④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参考译文:
站在荒郊远望心中十分哀愁。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
1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年不及大年。(庄子《逍遥游》)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6)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答案:(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小知不及大知
(3)濯清涟而不妖
(4)布衾多年冷似铁
(5)吟鞭东指即天涯
(6)然后知松柏之后 凋也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浅议经典文化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有文化教养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不仅仅在于完成一种职业训练,更在于使人摆脱“卑陋”的习性,提升德行和操修,追求善的生活。现代文学先驱洪堡认为,“人的真正目的,是使自身的各种力量构成一个最崇高最和谐的整体”。现代教育越来越专业化,知识体系的划分日益复杂纷繁,许多学校开始变成技术人才的短期培训基地,受教育者的知、情、意或德、智、体往往很难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心性和德行培养往往被忽略。正是 基于这种情况,剑桥大学斯诺爵士撰写的《两种文化》一书指出科学技术教育压倒了人文教育,导致人文教育的危机。于是,学者们纷纷倡导“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以补充专门教育或技术教育的不足,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共美德。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认为,“潜心古典学问是成为有教养的学人的唯一途经”。经典文化是人类精神、智慧和知识的精华。《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经典确立的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应遵循的常道、常理、常识和常法,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经典告诉我们生活的基本意义和人生应积极追求的价值。今天,我们教育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恰恰就是我们远离了基本的常道、常理、常法,比如诚信、公正、善良、宽容、无私、勇敢等。从鲁迅那代人开始就把提升一个民族的精神作为知识分子奋斗的基本目标,到今天,必须承认我们还需要继续他们的工作。
提升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文学经典教育的基本目的和传统。现在的学生容易盲目地追求工具理性,把一技之长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作是学习的全部,忽视内心情感和德行的培育,无法调整心灵的失衡、焦虑和痛苦,难以应对社会和人生中的各种困境 。在许多学生看来,只要外语、计算机和专业知识学好了,似乎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连中文系的大学生也会经常问老师:学习《诗经》、《楚辞》有什么用?背那么多唐诗宋词干什么?或许,它们对于我们当下找工作确实帮不上什么忙。可是,当我们在人生中碰到不幸、挫折时,面临公与私、义与利、荣与辱、生与死的取舍时,电脑会提供答案吗?机器能解决问题吗?但文化经典却会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作家白先勇说得好:“要说文学经典有用,可以说,它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投射、一个根源。如果中华民族没有屈原、杜甫、曹雪芹,我们这个民族将多么苍白;如果没有福克纳的小说,美国的精神文化就缺了一个大角;英国若少了莎士比亚,简直不可思议。……文学经典的功用,主要是情感教育,有了文学的教育,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感情要成熟得多,看过、看通、看透《红楼梦》的人,的确要比没有看过《红楼梦》的人高出一截。……文学教人懂得欣赏美。如何看夕阳,如何看月亮,如何看花开花落,潮来潮往?什么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什么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教人如何用诗人的‘眼睛’去看大千世界。”科学、技术只能解决“真”的问题,“美”和“善”的问题还需要艺术和伦理、哲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知识和修养。托尔斯泰早就讲过:科学是另一回事,它不能给我们人生中的大问题提供答案,这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科学只能提供给我们一种手段,手段不能代替人生幸福和生活意义等目的,就如金钱只是我们走向幸福的桥梁一样,人不能栖息在桥上。忘却了经典的人往往南辕北辙,在流行歌曲、肥皂剧和各种流行文化中去寻找精神慰藉,除了得到暂时的发泄外,极易成为商业文化的俘虏。虽然文学有制造快乐的功用,但伟大的作品通过快乐要教会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美;文学有宣泄人情感的功用,但伟大的作品净化我们的情感,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善。
1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 两项是(5分)( )
A.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教育的目的是要提升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培养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
B.按照洪堡的观点,真正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或德、智、体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C.按照斯诺爵士的观点,现代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专门教育或技术教育,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D.按照某些大学生的观点,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已经没有实用价值,不必再为之花费时间和精力。
E.按照托尔斯泰的观点,科学技术不过是一种赚钱的手段,不能代替人生幸福和生活意义等目的。
解析:选AE。A.原文是“教育不仅仅在于完成一种职业训练”,并未否定职业训练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E.“科学技术不过是一种赚钱的手段”,不是托尔斯泰的意思。“金钱只是我们走向幸福的桥梁”是作者打的一个比方,用来说明手段不能代替目的。
13.关于文学经典的意义和作用,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经典是民族心灵的直接反映,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文学经典能使人的情感更加健康,能正确应对各种挫折和困境。
C.文学经典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能使普通人具备诗人的眼光。
D.文学经典能解答人生的重大问题,让人懂得真善美到底是什么。
解析:选D 。文中说“科学、技术只能解决‘真’的问题,‘美’和‘善’的问题还需要艺术和伦理、哲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知识和修养”。
14.第二段引用了列奥•施特劳斯的话和《文心雕龙•宗经篇》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经典具有哪两方面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时间方面,它产生于古代,但任何时代都适用;②内容方面,它是人类精神、智慧和知识的精华,是人立身处世应当遵循的常道、常理、常识和常法。
15.根据文意,造成经典文化教育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科学技术教育压倒了人文教育,学校变成技术人才的短期培训基地,人的心性和德行培养被忽略;②学生只重视实用和功利,盲目地追求工具理性,把一技之长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作是学习的全部,忽视内心情感和德行的培育,认为经典文化没有用处;③人们被商业文化吸引,在流行歌曲、肥皂剧和各种流行文化中去寻找精神慰藉。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 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猫有猫的方向
[美]阿尔•图尔陶
我小时候喜欢猫,喜欢所有的猫。它们伶俐可爱,毛茸茸,暖烘烘,让人不由得想抱抱。我喜欢抱它们,去哪里都抱在怀里,爱抚 它们,看它们的眼睛,倾听它们的呼噜声。
但是有一个问题,家里的猫都憎恨我。它们恨我,尽管我知道如何抱住它们,抱得很紧很紧。它们恨我,尽管我知道如何捉到它们——逼入死角,关上房间的门,迅速抓住它们的躯体。它们恨我,尽管我知道如何紧紧揪住它们脖颈儿的毛,使它们四足伸开,但它们还是恨我。它们恨我,尽管我学会把它们塞到床罩下面,压好床罩四角,让它们无法逃脱。它们一看见我,听见我的声音,就恨恨地跑掉。那时我7岁。我爱它们,尽管它们恨我。
我想成为科学家,于是决定研究自己和猫之间的问题。一天我站在起居室里,斯特里佩——家中最老的那只猫,漫步走入,一直走到我面前(斯特里佩比我年纪还大,我18岁离家,几年后它才去世)。我抱起它,它便叫起来。我把它放在肩头,抚摩着。它喉咙里发出的呼噜声告诉我,它对此很感惬意。
我踱了一会儿,便把它放到沙发上。霎时间它像是生起气来,把我吓了一跳,我退向壁炉,警惕地看着它。它似乎很愤怒,但并非生我的气,只是甩着尾巴,发着无名之火。过了一会儿,它跃下沙发,坐到地上,依然怒气未消。接着它走出房间,原路返回,回到了前厅,仍然是气呼呼的样子。
它走到楼梯口,坐下,依然生着气。后来它沿着原路,再次走进起居室,一直走到刚才我抱起它的地方,坐了下来。现在看起来它不再生气了,换上一副迷惑不解的表情,它坐了约1分钟,困惑地四下张望。最后它突然起来,当我抱起它时,它正要去的那个方向走去。现在,它看起来心平气和,目标明确。我吃惊极了,这是怎么回事?作为“科学家”,我得出一个结论:斯特里佩做事是有计划的。它在楼上一觉醒来,肚于饿了。知道食物在厨房里,于是它出发了,下了楼来到前厅。“通往厨房的门关着,没关系。穿过起居室,从餐厅也可以进厨房。阿尔站在起居室,嗯 ,没问题。他把我抱起来,抚摩我,好的。然后他把我放到沙发上。现在,我在沙发上干什么呢?唉,该死,我忘了要干什么了。该死,该死,让我想想。如果回到楼梯口也许会想起来。啊,对了,我要去吃饭!哈哈,那么去吧。”这是它的心理活动。
“猫做事也许有计划,”我思索着,“啊!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如果我抱起它们,爱抚它们,然后把它们放回原先的位置,也许它们会更喜欢我。”
于是我养成了这个终生的习惯,把猫抱起来时,记住它们要去的方向,过后再把它们放回原地,朝向原先的方向。你知道这为什么会成为我终生的习惯吗?因为这很管用。两个月后,家里所有的猫都喜欢上了我。
无论谁,都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方向,即使是一只猫。只有对他人的选择和方向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喜爱。
16.读完全文,思考: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旨:对他人的选择和方向给予足够的理解、尊重,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喜爱。(在文章的最后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就是告诉我们无论是谁,万物生灵,我们都应对他们的行为尊重和理解,否则,换来的就是别人的厌恶和不满。)
17.这篇文章里有许多前后照应,试找出两例加以分析品味。(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段“我喜欢抱它们,去哪里都抱在怀里,爱抚它们,看它们的眼睛,倾听它们的呼噜声”与第三段“它喉咙里发出的呼噜声告诉我,它对此很感惬意”照应,表现出作者和猫之间熟稔的关系;第二段“我想成为科学家,于是决定研究自己和猫之间的问题”和第六段“作为一个科学家,我得出一个结论”照应,这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用这样的说法表现出作者所具有的童真的眼光,而这样的眼光才能够发现“猫有猫的方向”;再如第二段“家里的猫都憎恨我”和最后一段“两个月后,家里所有的猫都喜欢上了我”照应,表现了我的行为改变后的可喜效果。(答题时先找出对应的句子,然后再分析这样的作用。)
18.品味“那时我7岁。我爱它们,尽管它们恨我”这句话。(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活脱脱刻画出一个淘气的天真顽童与猫之间的爱恨关系。孩子喜欢猫,却不懂得方法,他用自己粗鲁的方式对待他爱的猫,却赢来了猫的恨。而七岁的孩子意识不到,还是追着猫们满屋子跑。这似乎是我们和我们喜欢的东西之间某种关系的写照。(首先回答出这句话的含意,然后分析原因所在,最后再得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