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句子赏析
你知道如何进行句子赏析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句子赏析方法,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句子赏析方法A
1、 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 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3、 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4、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6.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句子赏析方法B
一、意象搭桥,进入意境意象是指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恰当的意象组合,就能营造
一个优美的意境。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和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钟情山水的形象,怀古伤今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等。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托物言志。言近而意远,只有把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再加以重新组合,再现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二、寻找规律,把握情感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大概可分为以下八类:惜别、离别、思乡、讽喻、怀古、报国、咏景和恋友之情,作者的情感都能通过意象在诗中充分体现出来,如:古人常通过游子、折柳、天涯、家书、归雁、明月、秋、落叶等意象,表达思乡之情。平常要多积累总结。
三、由表及里,解读诗文
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就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
其次,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也是正确把握诗的主旨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后,仔细研读诗歌语言,特别是关键字句、修辞手法和所用典故等;注意捕捉隐含信息,有的诗句语意双关,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结合全诗细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意境。
总之,要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并注意同类型诗歌的比较。
句子赏析方法C
一、意境一致
散文贵在意境。散文中的“意”是指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境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明理。这些可寄托作者情思的景、物、事就是“境”。这就是环境与心境的统一,景和情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
小学语文的课文,有很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学作品。老师要抓住这些好文章予以分析,与学生一起领会文章中那幽深美好的意境。课本中描写大自然风光,歌颂祖国壮美河山的文章就很多。如,《桂林上水》中“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这些优美的文字画出了桂林山水的奇异美,将我们引入了一副神异的山水画中。
这时,我们指导学生要融入这美的意境之中,细细体会那美的语言,美的风光,美的山山水水,美的描写构思,从而使学生引发出一种阅读的情趣。此外,《海上日出》、《梅雨潭》等作品,也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祖国河山的美好壮丽,融情于物,情景交融,它们是具有很美的意境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深深体味其中的妙处,并融入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去。
美的作品不但以深邃的意境见长,而且以精美的语言取胜。尤其散文,语言更是流畅生动,清丽怡人。或对偶排比,铺陈挥洒;或神驰万里,天上人间;或议论抒情,神情飞荡。教师要指导学生捕捉文章中进行这些描写的句子和词语,体会其中的感情,领会其中的妙处。
如:《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吃鱼骨、嚼草根献出生命的形象描写;英勇杀敌,拒不投降而跳悬崖的狼牙山五壮士的高大形象的刻画;为了战争胜利而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形象的描写;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的周感人的展现,都运用了准确入深的语言进行描写。教师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深入赏析,细细品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必须分析课文是如何用美好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去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要反复咏读课文,使学生产生激情,受到强烈的感染,激起情趣,产生强烈的审美愿望。在欣赏玩味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琢磨,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中去,从而感受自然之美,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
二、抓住线索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以情动人。所谓“形散”,是指内容散、章法散、笔法散;而“神不散”,则是说题旨鲜明,意蕴通达。不论内容怎样“散”,总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管结构笔法如何散,总有内在韵味、情趣笼罩着全篇,或清新、或隽永、或华美、或古朴,情趣虽异,归旨却为一。
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
然而,单是抓住文眼,还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切实把握行文脉络。比如:《匆匆》结构也十分单纯,十一个问句是情绪消涨的线索。问而不作答,飘忽而过,既显作品流畅感,也显出诗绪的跳跃性,使形象得以迅速展开。一般诗句为显示情绪的跳跃性,往往别于一般的语言句法结构,不顾语法的限制,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匆匆》的问句,问而不答,而答意隐含之中,这既可启迪读者想象,引起深思,显出它的含蓄美,又合作者情绪的飞快流动,显出诗情跳荡的节奏美来。对于这篇美文,我们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泛泛的附和几声“美”上,而是要求学生真正地潜心阅读,体味作者是怎样表现出美的?是句式的整齐铺排(如开头的排比句,给人一种音乐的节奏美);是修辞的新颖而贴切(日子如轻烟,如薄雾。。。。。。诗意的物象,让人触手可及);是叠词的运用(默默、伶伶俐俐。。。。。。情意的缠绵尽显其中)。在引导学生学习行文时,一方面要指点学生明了本文新颖、精巧、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还要指点学生把握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即空间线索和感情线索。教学中只有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才能使学生分清层次,理清脉络,领会作者在委婉曲折的协警状物之中所蕴含的深邃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艺术
选入教材的散文多为构思巧妙、用笔神奇的丽篇佳作,其借外在之景,抒内心之情传神地状物,精巧地升华,造成情深意浓的美学胜景与极强的艺术魅力,往往使你沉醉在美的享受中。再加上其朴素而优美,自然而新奇,严谨而洒脱,通通俗而惊人的语言,触及你的灵机,拨动你的心弦,更使你流连忘返。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细研,努力挖掘它的语言精华,掌握它的表现手法,是又一重要任务。
小学作文,往往是不能有条理地组织材料,行文层次混乱,材料安排详略不当。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注意抓住散文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赏析散文精美严密的结构,理清线索,理解散文灵活自由而中心明确的特点,就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散文阅读中,逐渐学会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进行写作。例如《鸟的天堂》一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就十分精妙。该文以时间为线索,先写第一天晚上没有见到鸟,只有大榕树,静静的,这是略写。而第二天早上看到的却是百鸟争鸣纷飞,极尽描写了鸟的羽毛之斑斓和鸟声之婉转,千姿百态,这是工笔,这样将情感推向了高潮,展现了提议“天堂”。该文一静一动,一详一略,一虚一实,互为映衬,张弛有度,形似散而神实聚,先为抑而后为扬。该文真是匠心独运,结构天然,悬念巧设,起伏跌宕。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该文结构上的特色予以赏析,并指导学生在习作中,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经过筛选,确立一条红线,一个中心,组织材料写文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心领神会,写出结构严密,浑然一体的好文章来。
四、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续,是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重要途径。阅读各种课外读物,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得发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正是这个道理。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欣赏分析的习惯,聪文章的结构,剪裁的方法,到语言的运用,多种表达手法的运用等,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美的境界。例如,我们在教课文《桂林山水》时,可以在课外指导学生阅读贺敬之诗歌《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啊,桂林的山来丽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那种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给人一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的艺术感受,这样既增添了对桂林山水的飘渺感,又增添了作品的情趣,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