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小学学习方法 > 五年级方法 > 五年级语文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月光启蒙教案(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月光启蒙教案(2)

时间: 嘉馨975 分享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月光启蒙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月光启蒙》教案3

  【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选自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是当代作家孙友田的一篇写人散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等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母亲对“我”的启蒙,启蒙之中浸透了母亲对“我”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母亲的启蒙,感受母爱的朴实与温馨,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难点则为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课文《爱如茉莉》后,学生能够体会文章真挚的感情。同时,五(6)班同学思维活跃,课堂上大胆尝试,对于学习课文,特别是其中涉及到的童谣肯定能大胆诵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5月21 日 累计课时:67课时

  【课时目标】:

  1.扫除字词障碍。

  2.初读课文,把握大意,读懂“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体会蕴含在启蒙之中的挚爱真情。

  板块一、谈话导入。

  1.播放《童年》。同时出示歌词。

  2.师:童年是最美好的,说说哪些事情最让你难忘?

  板块二、随文识字,读通课文。

  1.教师逐段范读,学生逐段边听边画出生字词。

  重点疏通字音:时辰 莲花落 混沌

  2.学生逐段朗读该段中的生字词,并练习朗读该段落。

  3.教师就含有生字词的长句、难以读通读顺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第14自然段中最后一句。)

  按照“读词语—读词组—读短语—读短句—读长句”的顺序,进行扩展式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把握朗读重音;

  学生练习朗读,并指名交流朗读,教师进行评点,及时肯定进步,指出不足。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辅导;

  组织比较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熟读课文。

  板块三、交流感受,练习概括。

  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初读课文的感受。

  提示:课文哪些语段写得特别美妙?说说你的感受,说的时候注意用恰当的词语形容你的这种感受,比如:语言优美,感情动人,描写生动,用词准确,词语丰富,朗朗上口,意境深远,扣人心弦……

  2.教师从学生的交流中,择其要点,引导选择恰当的词语对要点进行概括,并板书。

  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提示:先想,再说。能说完整,说连贯,说准确。

  板块四、理清层次

  1.母亲对我的影响,主要通过哪些方式?

  唱歌谣

  讲神话

  唱童谣

  猜谜语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

  2.给课文分段。

  对照板书说说哪些部分在写母亲给我唱歌谣?哪些部分写她讲神话、唱童谣、猜谜语?

  第一段:(1-5)唱歌谣

  第二段:(6-13)讲神话、唱童谣、猜谜语

  第三段:(14)母亲是启蒙老师。

  板块五、作业

  1.抄写词语。

  指导书写:筛(上窄下宽)

  2.搜集家乡的民歌、童谣。

  【设计意图:

  民歌童谣、故事谜语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的大门。课后搜集家乡的民歌、童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让他们了解了当地语言特色人俗风情,从而也感受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5月 22 日 累计课时: 68课时

  【课时目标】:

  品读第五自然段和最后一段,了解歌谣、谜语等民间文学对“我”的滋养,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联系具体事例,交流自己的切身经历。

  板块一、听记词句,积累语言。

  1.听写词组。

  篱笆 时辰 洗澡 搂着 凤凰

  割青草 筛选 轿子 帐子

  2.学生听老师念课文中的语句,边听边记,而后进行复述。复述时要求句子完整,表述连贯。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篱笆小院。”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芳香的音韵。”

  板块二、学习第1-5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1-5自然段。注意捕捉自己内心的感受

  2.学生说说自己阅读时的感受、共鸣,或者疑惑。

  理解词语:

  时辰:时候

  莲花落:一种民间曲艺,用竹板打拍,一人或两人演唱。

  混沌:疑惑、模糊不清

  豁然开朗:找近义词——恍然大悟

  3.理解难懂的句子:

  (1)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芬芳的音韵。

  唱一唱文中的民谣。(课前先找班级中唱歌最好的,让他自由发挥,唱一唱这段词。注意抒情一些。)下面的学生跟着唱一唱,也可以自己哼曲。

  紧扣“飘满”,理解句意:母亲动听的歌声像花香一样让小院变得甜美,这声音久久留在我幼小的心灵。刚才同学的演唱就让我们的教室——飘满那芳香的音韵。

  (还可以联系四年级学的《桂花雨》中的“没有不浸在花香里的”“浸”字。《音乐之都维也纳》中“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

  女同学齐读第4自然段。

  (2)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混沌”用课题中的一个词解释就是——蒙

  “豁然开朗”找个近义词词就是——恍然大悟。

  这个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

  母亲把对故乡的爱给了我,故乡的爱又包含了什么呢?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的故乡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吗?(教师描述黄河两岸年年遭受洪水灾害、土地贫瘠。)

  理解第一个“长”就是生长庄稼的意思;第二个“长”换个词语就是“创作歌曲”。

  母亲怎么会那么多歌谣、民谣呢?(外婆、父亲,以及黄河两岸几千年来的祖祖辈辈的口口相传。)

  小结:所以,在潜移默化中,我受到了诗歌的熏陶,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激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从而得到了——启蒙。

  板块三、学习月夜讲神话、唱童谣、猜谜语

  1.母亲唱累了,会讲哪些神话?省略号让你还想到哪些?(教师联系自己小时候爷爷讲的神话故事。)

  动人的神话故事给作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2.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引读)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

  这个句子用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作者这么写的原因是?(母亲沉浸在美丽动人的神话中。会唱歌谣的,会讲故事的母亲引发我深深的崇敬!)

  3.幽默有趣的童谣又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出示童谣,学生朗读。)

  说说这些童谣你小时候都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唱过吗?

  你还会哪些童谣?是谁教会你的呢?

  风趣幽默的童谣,让小作者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定又一次使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还有猜谜语呢?听——

  母亲似乎有着永远唱不完的歌谣,说不完的神话,猜不完的谜语,难怪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块四、总结全文

  是母亲给了童年的我一个神话的世界,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是我的——启蒙老师。

  那课文为什么不用“母亲启蒙”来做题目?而用“月光启蒙”呢?

  (母亲白天要干活,对我的这些启蒙都是在月夜下开始的。用“母亲启蒙”太过直白,不够含蓄,不够优美。用“月光”,比较有诗意,仿佛让我们想起了月夜下母亲唱歌谣的情景,仿佛看到了月光照在母亲身上如一尊玉石雕像的情景。)

  板块五、拓展延伸。

  1.简介写作背景,师配乐朗诵: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2.学生自读这段话,不必细细解读,一切皆在深情地朗读中感悟。

  板块六、作业

  1.《练习册》部分作业。

  2.把搜集的民歌童谣写下来,再试着自己写一写。

  【设计意图:

  写童谣的设计,是将学习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根据童谣的语言特色进行创作,学生的视角,学生的语文,学生的生活,这些都是童谣创作的最好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猜你喜欢:

1.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月光启蒙

2.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一课一练

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爱如茉莉教学设计

4.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爱如茉莉教案及原文

5.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爱如茉莉课文

6.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

3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