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是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根据学生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计划。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案例,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年级语文上册《鲸》教学反思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
文章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初读走进文本。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让你知道了哪些鲸的知识?引出:大、重、进化、种类、生活习惯等。
自读感悟文本。
对于那么多的关于鲸的知识,你最喜欢那种?试着去读读,学学,找找作者通过哪些方法让我们看得更加明白。学生通过读、划、写学习了自己喜欢的那一块内容,并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
交流学习内容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让学生理解说明方法。
一是用比较法。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鲸比象还要“大得多”。接着,用翔实的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大”。然后,又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再次列举具体数字,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很大。在教学时,为了体现这样的写法的妙处,我让学生进行课文原句和不使用这样的说明方法的句子的比较,从而体会这样的说明方法使读着更加容易理解,生动地感受到作者要描写的事物。
二是用画图法。作者在介绍鲸的呼吸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为了让学生感悟,请他们画出鲸呼吸的样子,然后加以辨别是须鲸还是齿鲸,还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也体会到这样说明方法的好处。
三是想象法。作者在课文中多出运用了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通过这样的数字,可以让学生很形象、明确地知道了鲸的大小。我就让他们想象:大象见到了鲸会说些什么?有学生说:我以为象很大了,可是与鲸相比,却天差地别。
但是,在教学说明文中,我还是没有将说明方法有效地让学生加以运用,而这也是单元目标中提出的。同时,在自主感悟时,学生的自我感悟也不是很到位,有些孩子的惰性很大,依赖别人将学习成果告诉自己,也没有新的发现,或者新的体会。
在“鲸的自述”中,由于时间的紧促,展开的也不是很到位。因为学生课外资料查找的不够,老师也没有准备太多的课外关于鲸的知识来补充,显得自述很局限,不能透过课文,结合课外。
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学反思
在新课导入时占用的时间太多,以至于产生了喧宾夺主、主次不明的感觉。在课文内容分析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这样留给学生语言赏析、交流感受的时间就有些捉襟见肘了,也导致了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学生活动太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第一次上公开课确实紧张,老师的紧张影响学生学习的氛围。有些设计了学生交流的环,节没把握调控得好,所以被迫减掉。在课文导读中要求:学生能理解《松鼠》这篇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异同点。这个问题我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放弃了这个重要的环节。
“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文本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课堂应是读、说、写有机结合的和谐课堂,是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天地。”我今天上的这节课从这几方面来看是不够成功的。读书声不够多,还停留在问答式的课堂模式中。在今后的教学上,努力克服这一弊病,争取做到真正的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受到熏陶学到知识。
欢迎各位老师点评,希望得到我们学校的教坛老将指点迷津、携手相助。让教师的生命像梅花一样绽放,散发静谧的幽香。
五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教学反思
这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一篇记述童年经历的记叙文,又与本组单元“读书”的主题特别契合,学生学习起来比较亲切。
第一,围绕课题,学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把握主要内容虽然不是五年级的新授点,却勿庸质疑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要把培养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贯穿五年级的语文学习之中。用“课题开花法”归纳此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化难为易。所谓“课题开花”就是根据课题质疑,然后把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就可以了。第一步,对文题顾名思义。弄懂“窃”即偷偷地思,“记”即记叙事情。那么文题就是记叙偷偷地读书的事。第二步,据文质疑。谁窃读?在什么时间窃读?在哪儿窃读?为什么要偷偷地读?第三步,阅读课文,到文章当中寻找答案。人物——作者“我”,地点——书店,时间——放学之后,原因——家里穷,买不起书,爱读书的“我”自然要窃读了。如此三步,联系起来,主要内容水到渠成。课文写的是“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钱买书读,所以每天放学之后到书店偷偷读书的事。最后,还要帮助学生强化这种“课题开花法”归纳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多实践运用,就能够熟能生巧了。
第二,抓住中心句,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本篇文章中第四自然段中“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集中概括了作者窃读的百般感受。教学中引领学生破题而入,在初次会晤课文的时候,能够寻找出文章的主旨所在,而后顺藤摸瓜,按时作者以时间为序的描述,切己体察作者只读不买,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和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交织在一起的难以言说的感受和投复杂的滋味,感悟小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未知的渴望。
这种喜与惧交织的情感贯穿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的时候紧紧捉住这一情绪体验,就可能活灵活现地再现酷爱读书的小作者窃读的情形了,把作者抽象的语言描写还原成形象场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本功,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再通过充分地朗读,达到人我不分的情感体验境地,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像小作者一般从小热爱读书的种子就会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田。比如作者借雨天读书的情景是文章第六自然段集中描写的,可以这样进行学习。“这一段写得好极了,反复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心理描写特别细腻:雨下得越来越大,我的心里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是小作者的心底的呼喊,天遂人愿,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心情读书了,这是天大的好事。在品悟的基础上,反复感情朗读,传达出作者喜出望外的心理,体会了心理描写的好处,是读写双赢的好事。№2动作描写也相当传神。“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看似平常的二个动作,却是小作者寻找读书借口的煞费苦心地表演,是伪装给书店老板看的。多机灵的孩子,多么热爱读书的孩子。细节描写使课文更加生动。№3读写链接。让我们设身处地想象一下,为了能够心安理得地多读一会儿书,小作者可是费尽心机,她还可能假装自言自语,会怎样说些什么呢?通过超文本阅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描写也是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一个有力武器,从读学写,走进文本的内心,内化语言,体验情感,提升素养。
第三,咀嚼语言,学习表达。
语文课堂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在语言的丛林中穿行,才能深得其味。比如“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个比喻句值得师生含英咀华。反复呼读,直到触摸到比喻的温度,涵泳出比喻的精妙,再进行其它学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下一篇: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期末卷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