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20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20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课文《花的勇气》作者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学习啦小编为四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花的勇气》课后教学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我放弃了原来的抓作者心情变化这一条情感线,主要抓住花的变化过程──从美到更美展开教学,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读悟,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在说话、写话中升华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整堂课采用线性设计,层层铺垫下来,导入、过渡自然而又巧妙,在教材的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悟结合、学习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有自己的思想与相应的策略。课上下来,觉得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离预设的目标还是有那么一点距离,除了教材的因素和学生因素(使用老教材的四年级学生可能不适应新教材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把握好机会及时地进行引领也是一个原因。例如: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只能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或不应对,缺少评价和适度的指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平面开移”而缺少“纵深开掘”。在研读重点句段时,能注重读悟结合起来,但怎样引导学生以读促悟,领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花的勇气》教学反思2
今天上完《花的勇气》,当我看到孩子午间传给我的课堂练笔时,我不禁被感动了。孩子们融学习能力与情感体验,写下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虽然这篇略读课文我花了一节多的时间,因孩子们的进步,是值得的。
回顾自己这篇课文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与处理还是比较流畅的。
1.设计一个有特色的板书
把板书设计成“一朵花”,根据这朵花的内容,孩子们根据板书内容,概括课文只要内容有了凭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学习了可以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梳理一条情感变化线索
这是文章作者非常精巧别致的构思,找出作者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受,是本节课学习的主问题之一。通过默读,孩子们找出了文中表现作者感受的词语“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这是串起文章的一条线索,在导读过程中,补白心情,填写出文中蕴藏的“吃惊”一词,再次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也就更完整。学习了可以通过“人物的情感变化”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聚焦几处语言优美的句子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这是本文的学习目标。文章出现了好多拟人修辞手法,好些精妙的词语,引导赏析,领会遣词造句,增强语感成了本课教学又一个主要任务。通过朗读、通过提词、通过交流,加深体会,积累语言。
4.体会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这个学习目标的达成,首先是对句子的理解“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是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一是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二是感悟,花的勇气是因为它们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那人呢?应该不怕风雨,不怕困难,有勇气就有希望。三是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生命的勇气(孩子们谈了学习特长舞蹈啊,游泳啊,练琴时遇到的困难,作业时、考试时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四是拓展认识,积累语言,花的勇气是…种子的勇气是….。
5.串联一组课文提升认识。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在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个由说到写的练习。那便是开头的这首诗,我给孩子们一个开头,没想到,这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孩子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串联起来就是一首美妙的诗《生命是什么》。
一课一得,我一直希望做到这一点。如果说遗憾的话,那就是这节课上带给他们的阅读推荐不够.,推荐阅读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看冯骥才的作品《俗世奇人》,欣赏他的文笔与作品。我想点拨是必要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花的勇气》教学反思3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地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花儿的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难点在于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上课时伊始,我就出示三组词语:描写草地的寂寞、乏味、泛滥;描写小花的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描写作者心情的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等;放到句子中用用:作者最初看到草地,感到(),因为();离开维也纳前,感到(),因为();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因为();体会花的气魄,心头(),因为()。如此把课文的脉络理了一遍,大部分学生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对描写花儿句子的理解,体会到花的颜色、花的形象、花的数量、花的生命力等,结合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等词,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学效果比较好。
在朗读指导时,我仍觉得有很大的欠缺,我缺乏有效的指导,没有合理的建议,没有巧妙的点拨,只是反复地读。对学生的读,评价语言不具有导向性。看来把学生的朗读引入“自然化”、“情景化”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去琢磨。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