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概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推理分析、概括与归纳等思维能力。下面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概念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概念课堂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以来,概念课的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老师们大多能通过对大量事物、生活现象的感知、分析,操作、实验,进而归纳并抽象出概念。但毋庸置疑,数学概念教学还是比较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教师心中没有一个宏观的“概念”,即不能将整个小学数学概念体系串联起来。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孤立地进行概念教学。尽管这也是课时设置的需要,教学进度的需要,但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将概念串联起来,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就显得零零碎碎,这不仅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更加重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的困难。
第二,概念教学脱离现实情境。学生往往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通过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时就感到一片茫然。
第三,数学概念的形成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加深的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对概念的抽象、归纳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感知,教师即已迫不及待地做出归纳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的基本环节
概念课的教学基本环节大致分为:概念的初步感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类比——概念系统的建构。
(一)概念的初步感知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有趣的材料,充实学生的感性认识。概念引入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直观引入、计算引入,也可以从情境设疑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知识基础引入、新旧联系引入。
(二)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属性三个阶段,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向导,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是概念教学的关键。
(三)概念的类比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一般多次循环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可以举出实例进行类比、辨析。
(四)概念系统的建构
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以利于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策略初探
(一)在具象与抽象的碰撞中建构概念
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给学生提供丰富、典型而有趣的感知材料。将数学概念教学置于现实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用探究学习等方法引领学生获得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采用的方式有:1.让学生结合动手操作与语言表达,说出每一个概念的意义;2.让学生试着找概念的外在表现、不同形式(外延);3.数形结合,或是借助转换等进行相关的练习。
(二) 在类比与变式中深化概念本质
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一个单元或是一组概念学完后,进行综合应用。
例如,在教学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概念之后,让学生先做一道基本题,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一起解决。再让学生在原题的基础上变一变,做一点变式练习。这样的变式练习,给了学生一个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空间,通过“外延”,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
(三)在思维导图中构建概念体系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在理解和练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将相关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制作成思维导图,也就是将知识形成网络图,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例如,有关圆的周长的概念,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围一围、量一量,再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圆的周长”。比如有学生借助一个圆形物体,边摸边说。同时,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也有学生说,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还有学生说一个圆的半径的二倍再乘圆周率就是它的周长了。有直接描述内涵的,也有借助外延来刻画的。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于是,让学生回家讲给家人听,或是录制成小视频,发到班级的微信群里,分享给同学们听。相关练习后,再将前后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网状。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
( 四 )在梳理与归纳中构建数学概念体系
教师想要给学生一棵“知识树”,自己得拥有“一片森林”。教师要明白每一个数学概念在整个数学概念体系中的位置与重要性,如此,在引导学生归纳与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时就能做到得心应手。
在给学生“一棵树”之前,还得让学生看到进入森林的道路,不至于让学生进去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是被教师牵着走。为了给孩子们主动去探索这片森林的路,可以结合当前的教学引导学生做一些相关的小研究,并让学生用数学周记表达自己的作品。
小学数学常用顺口溜
一、20以内进位加法
看大数,分小数,凑整十,加零头。
(掌握“凑十法”,提倡“递推法”。)
二、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口算方法和简单。
十位退一,个加补,又准又快写得数。
三、加法意义,竖式计算
两数合并用加法,加的结果叫做和。
数位对其从右起,逢十进一别忘记。
四、减法的意义竖式计算
从大去小用减法,减的结果叫做差。
数位对齐从右起,不够减时前位拿。
五、两位数乘法
两位数乘法并不难,计算过程有三点:
乘数个位要先算,再用十位乘一遍,
乘积末位是关键,要和十位来对端;
两次乘积相加完,层层计算记心间
六、两位数除法
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除三位。
除到那位商那位,余数要比除数小,
然后再除下一位,试商方法要灵活,
掌握“四舍五入”法,还有“同商比较法”,
了解“折半定商法”,不足除数商九、八。(包括:同头、高位少1)
七、混合运算
拿到式题认真看,先算乘除后加碱。
遇到括号要先算,运用规律要改变。
一些数据要记牢,技能技巧掌握好。
八、加、减法速算
加减法速算你莫愁,拿到算式看清楚,
接近整百凑整数,如下处理无谬误。
加法不足减补数,超余零头加在后。
减法不足加补数,超余零头减在后。
九、多位数读法
读书方法很容易,首先四位一分级。
要从最高位读起,几千几百几十几。
级的单位读亿万,末尾有零都不读
(级末尾0不读,整个数末尾0不读)
中间夹零读一个,汉字表达没参和。
注读零的:
1、万级个级首位有零
2、整个万级是零
3、上级末尾下级首位都有0
4、每级中间有0
十、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计算题,以点对准好对齐。
算法如同算整数,算毕把点往下移。
十一、小数乘法
小数乘小数,法则同整数。
定积小数位,因数共同凑。
十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的小数点一划,(去掉小数点)
被除数的小数点搬家,向右搬家搬几位,
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它。
十三、质数歌
一位质数2、3、5和7,
两位1、3、7、9前加1,
4后3,7前有9,7后1,
3、4、6后加7、1,
2、5、7、8后添9、3,
二十五个质数要记全。
十四、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法易学懂,分子分母分别乘。算式意义要搞清,上下能约更轻松。分数除法方法妙,原来除号变乘号。除数子母打颠倒,进行计算离不了。
十五、约分
约分、约分,相乘约净,省时省力。从上往下,从左到右,弄清数据,一数不漏。遇到小数,去点为整,位数不够,用“零”来补。
十六、互质数的判断
分数比化简,互质数两端。观察记五点:1和所有数;相邻两个数;两质必互质。大数是质数,两数定互质。小数是质数,大数不倍数。(是小数的)
十七、文字题
叙述形式有三种,读法意义和名称。解题方法要记清,缩句化简一步算。标点词语把句断,分层布列莫迟延。列式方法有两种,可用算式和方程。
十八、比较关系应用题
(一)相差关系
1、多多少,少多少,都是大减小。
2、已知条件说比多,比前用加比后减。
3、已知条件说比少,比前用减比后加。
(二)倍数关系
1、倍在问题里用除。
2、倍在已知条件里,求是前用乘,求是后用除。
(三)求比几倍多(少)几的数
根据倍数分乘数,根据多少分加减。
算除先加减,算乘后加减。
十九、找单位“1”
单位“1“藏得巧,根据分率把你找。
“其中“的前站得好,”是、占、比“后坐得妙;
“问答式“能找到,补充说明要搞好。
百分数常遇到,不带“率“字有礼貌。
找出一对好朋友,然后确定乘除号。
找单位“1“的说明:
抓住含有不带单位名称的分数的“关键句“、“关键词”,进行剖析,这样就解决了不少学生对于分数应用题苦于不知“从何下手”进行分析数量关系。因此,使学生学会迅速找“关键句”、“关键词语”进行剖析数量关系,不仅能有利于掌握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规律,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先“找”后“析”是六年级学生普遍的学习规律,切记引导学生认真有序地进行分析。
分数应用题1、找 2、明 3、定 4、对应的解题思路。
二十、正反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分三段,不变数量在中间,
前后归一分开列,然后等号来连接。
反比例分三段,不变数量在前面,
“如果”分开归总列,再用等号来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