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菩萨兵生字
《菩萨兵》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课文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菩萨兵》生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菩萨兵》生字
1【段】
读音:duàn
巧记:锻造的金属不见了(“锻”去掉“钅”)。
字义:①用于事物、时间的一节,截 ②工矿企业中的行政单位
组词:①一段铁路 两段木头②工段
造字:会意法
造句:我家门前有一段铁路。
笔顺: 左部短横与提间距均匀;右部横撇与捺角度协调。
字歌:段字因形变 加金是锻炼 椴木长势好 丝线缝绸缎
2【藏】
读音:cáng
巧记:草(艹)下躲小“臣”,反片(爿)“戈”来帮。
字义:①隐蔽 ②收存
组词:①躲藏 捉迷藏 藏龙卧虎 东躲西藏 藏头露尾 ②藏书 储藏 珍藏 收藏 冷藏
造字:形声法
造句:课间,我经常和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
笔顺: “艹”横略长;“戈”斜钩带弯势,与撇相协调。
字歌:捉迷藏(cáng) 找宝藏(zàng) 巧藏(cáng)身 会躲藏(cáng)
3【区】
读音:qū
巧记:三框(匚)里面放个叉(),有双慧眼识别它。
字义:①地域 ②分别
组词:①山区 郊区 地区 区域 市区 风景区 工业区 开发区 解放区 自然保护区 ②区分 区别
造字:会意法
造句:黄山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笔顺: 首横略短,撇、点居中,竖折的竖要直,折稍长。
4【胞】
读音:bāo
巧记:跑到“月”边未用足(包)。
字义:①同一父母所生的 ②胞衣,包裹胎儿的膜和胎盘
组词:①同胞 胞弟 胞姐 胞叔 双胞胎 ②胞衣
造字:形声法
造句:两岸同胞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谐发展。
笔顺: 左窄右宽。右部竖弯钩宜宽,包住上部。
字歌:海归侨胞 身穿长袍 水泡旁边 与母拥抱
5【糊】
读音:hú
巧记:湖光水影无(胡),前面“米”成熟。
字义:①黏合,粘贴 ②粥类
组词:①糊涂 裱糊 糊墙 糊信封 糊顶棚 糊窗户 糊风筝 ②玉米面糊糊
造字:形声法
造句:他越解释,我越糊涂。
笔顺: 中部笔画较少,写得窄小些,左右要舒展。
字歌:老王有珊瑚 产自青水湖 湖边种葫芦 雾大影模糊
6【译】
读音:yì
巧记:“又”生“一”“计”。
字义:把一种语言文字依照原义改变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组词:翻译 译文 笔译 口译
造字:形声法
造句:这个星期,她翻译了一本英文小说。
笔顺: 左窄右宽。“讠”提笔稍高;右部捺舒展。
字歌:言语来翻译 伸手去选择 驿站可休息 聚水成沼泽
7【涂】
读音:tú
巧记:多“余”三滴水(氵)。
字义:①用笔等抹上或抹去 ②使颜色、油漆等附着在物体上
组词:①涂改 涂掉 ②涂药 涂抹
造字:形声法
造句:写作业时,我们要细心,最好不要涂改。
笔顺: 左窄右宽。撇捺要协调、舒展,最后两笔对应。
字歌:斜阳铺水 踏上归途 闲言少叙 路过滩涂
8【怨】
读音:yuàn
巧记:用“心”除掉苑中草(夗)。
字义:①仇恨 ②不满意,责备
组词:①怨言 怨恨 结怨 抱怨 怨声载道 ②怨不得 任劳任怨 毫无怨言
造字:形声法
造句:对于艰苦的工作环境,爸爸没有半点怨言。
笔顺: 上部两撇平行,竖弯钩有力;下部卧钩宜正。
字歌:加宝盖读宛 女音声婉转 心窄生怨恨 有草成鹿苑
9【耕】
读音:gěng
巧记:二根木头(耒)靠“井”边。
字义:①用犁把土翻松 ②比喻从事某种劳动
组词:①耕种 耕地 春耕 耕耘 ②舌耕 笔耕不辍
造字:形声法
造句:农民伯伯在田间辛勤地耕种。
笔顺: 左部略窄;“井”撇为竖撇,竖为垂露竖。
字歌:左耳设陷阱 无言讲不清 走之才前进 用耒把田耕
10【播】
读音:bō
巧记:用手(扌)在“田”上撒“米”再盖土()。
字义:①传扬,传布 ②撒种
组词:①传播 广播 播报 播音 声名远播 ②播撒 春播 条播 点播 播种
造字:形声法
造句:蒲公英是靠风来传播种子的。
笔顺: 右部要紧凑,撇捺舒展盖住下部。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菩萨兵》课文结构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藏胞一听说军队过来,就躲进深山,不敢露面。藏胞见军礼就怕得要命,原因是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藏胞躲藏躲藏并不影响红军的体整,然而却急坏了朱总司令,为什么呢?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红军官兵具有“菩萨“心肠。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这里主要写了朱德与翻译的两次对话,从朱德的话语中字字句句皆见他一心为藏胞着想。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朱德总司令动员并带领红军主动替藏胞完成春耕工作。“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朱德的话,既指红军认真负责搞好春耕,又指他们要把军爱民的真诚爱心播在藏胞的心里。
第四段(第8-9自然段)写藏民们耳闻目睹红军的行动后激动不已。“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这是藏胞由衷发出的赞叹。这既点题,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下页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菩萨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