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小学学习方法 > 三年级方法 > 三年级语文 >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2课瀑布课文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2课瀑布课文

时间: 嘉馨975 分享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2课瀑布课文

  读诗歌语文s版课文《瀑布》,既如聆听一曲气势恢弘的交响乐,又像在欣赏一幅绮丽的山水画,无时不给三年级的小读者们以美的享受。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2课《瀑布》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2课《瀑布》课文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西师大版第五册课文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①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注释

  ①丈:原市制长度单位,1丈约等于3.33米。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2课《瀑布》课文探究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瀑布的?

  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瀑布的。

  ①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把飞流而下的瀑布比作“千丈青山”上的“一道白银”,形象、生动,既写出了瀑布的颜色、样子、所处位置及飞流而下的气势,又展示了青山、白水相间的色彩美和瀑布飞流而下的动态美。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也流露其间。

  ②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把流动的瀑布比作缀满珍珠的屏,多有意思呀,我们似乎也看见了那亮光闪闪的瀑流。珍珠色白、形圆,晶莹透亮,光泽耀人。瀑布顺着山势飞流而下,与岩石撞击,水花飞溅,阳光下,也是晶莹透亮,十分动人。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2课《瀑布》课文作者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猜你感兴趣:

1.三年级下册(S版)语文课文原文20-26课

2.三年级下册(S版)语文下册课文目录

3.三年级语文(S版)下册课文1-10课

4.三年级下册(S版)语文课文原文11-19课

5.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

3108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