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古诗两首》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自学提纲的设计,符合三年级的要求,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疑’是“像”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我当时并没有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是把问题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绝句》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还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庐山瀑布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我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
我首先谈话揭趣,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使我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清虚实。
在理解诗意时,我只让学生初步体会感情,自学古诗确有难度,所以教师只要求学生初步体会感情,我只是抓住古诗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的基本特点。把对学生情感的引发,激荡,升华,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情”为主线,把“读”的活动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绝句》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折射出作者愉快的心情。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教学时,由于学生已有了学习第一首古诗的经验和方法了,我就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如“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品读诗意。“说一说”:用自己的话来感受诗句,阐述诗意。“画一画”: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用画笔来表现、画出诗意。“议一议”: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评价诗意。然后通过精读感悟,小组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气氛非常活跃。他们有的用朗读的方法向大家汇报,读得很有感情,从他们的朗读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有的用画一画的方法,看他们一边看着自己的画一边讲述着诗意,非常的流畅和贴近诗意,使我们全班同学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有的用说一说的方法,你一句我一言把诗意说得头头是道。还有的既读又说,把一首古诗嚼得滚瓜烂熟,一堂课下来,一首诗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说出诗意学会运用了,但由于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很肤浅,所以学生的理解也没有更深的层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这星期,我在教学《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时,对如何掌握低段古诗教学的火候这一问题深感困惑,究竟该怎样把握古诗教学的程度,才能恰倒好处地迎合低段学生学习古诗的认知水平?我处理教学时,首先是让学生读通读顺,对个别生字进行强调。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读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或诗句,在学生互助的基础上,教师参与指导解答。但实践证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很茫然,只停留在现代汉语的理解层面,因此提不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学生的解答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很多学生甚至对古诗中的词语也模糊不清,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中,很多学生把“鸣翠”作为一个词,或者“鸣翠柳”作为一个词,也有同学把“门泊东吴万里船”中“门泊”作为一个词。总之,学生对古诗特殊的表达方式非常陌生,尽管他们已经能琅琅上口地背诵古诗。最后,我只能用讲授的方式,讲解难解字词的意思,这让我感觉索然无味,学生也听得很疲塌。这不禁让我怀疑,这种落实到字词句意思的教学方式是否太高段化了?
新课程标准对低段古诗学习的阶段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此表述的核心是在低段古诗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意境体验,感受诗话的美。但事实真能这么理想化吗?未然!试想,学生连最基本的诗意都不知道,又如何去体会其中深层次的意境呢?尽管现代化手段能弥补学生感知上的不足,但无法替代语言本身的感悟功能。比如:如果学生对“挂前川”不理解,又如何展开想象,把瀑布和河流联系在一起呢?况且,学生对意境的理解,与学生认知水平(如对诗人的背景、古诗的时代背景等信息的理解)、生活体验等都有关系。以理解《望庐山瀑布》的意境为例,我试图让学生体验瀑布的壮观,但学生显得很木讷。于是,我想发挥生活体验的功能,设问:你们见过瀑布吗?见过的学生少得可怜,即使见过,也无法和壮观的感觉联系起来。无奈之下,我又设问:见过大海波涛汹涌的景象吗?试图以此来替代对瀑布的体验,但学生还茫然者居多。那么,又该如何达成学生感悟意境、感受诗话美的目标呢?
查阅资料时,发现以下一段资料,该资料也突出强调低段古诗教学中悟情悟景的重要性:
低段古诗教学的三部曲──欣赏、领会、与创造:
1、欣赏──创设情境欣赏美:
“诗是有声的画”上课伊始,教师就努力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以优美动听的古曲、生动的形象画面或声情并茂的描述,经学生带进古诗的意境,让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
课中图文结合,或者播放一些课件图片,使学生的情感始终被诗文的意境深深吸引。不知不觉与诗人共享当时的美景。
2、领会──读中悟情领会美:
古诗是人类在特有的生活环境下宝贵情绪的瞬间灵光闪现。人们读诗,就是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诗人瞬间的惊喜之情。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意境是基本的方法;整体感悟,悟出诗情、悟出诗意、悟出诗韵是基本原则。
怎么读?
1读: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读: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3读:读议结合,合作探究疑难问题。
4读:读中发表自己的理解,评价古诗的意境,诗人的内心情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读:诵读,积极展示,诵出情怀。形式多样:对诗、吟诵、游戏、表演等。给学生提供积极展示的舞台,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
3、创造──拓展延伸创造美: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能使学生由“乐学”到“活学”再到达“会学”的境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
比如:课文古诗教完后,引出一首写法类似的古诗,让学生自学感悟,检查学生“得之以渔”的情况。学生会在学以致用的训练中提高学习能力。
还如:古诗教学完后,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情境,给古诗配画,给古诗配舞,给古诗配曲等。如果能将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学科间的交流、渗透、整合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美,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善于发现,乐于创造。勇于尝试,就能收获无穷的乐趣。
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让我对低段古诗教学的火候问题困惑非常!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