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十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词语盘点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十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词语盘点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十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十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十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词语盘点
【作坊】
〖理解〗
手工业工场。
〖例句〗
这条街的尽头有一家磨芝麻油的小作坊。
【官吏】
〖理解〗
旧时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
〖例句〗
封建时候的官吏,很少有为官清廉的。
【悠闲】
〖理解〗
闲适自得。
〖例句〗
看他那悠闲的神态,我很是羡慕。
【惊扰】
〖理解〗
惊动干扰。
〖例句〗
他动作十分小心,生怕惊扰正在熟睡的孩子。
【传神】
〖理解〗
指生动逼真地刻画出人或物的神情。
〖例句〗
卢沟桥的狮子是那么得传神。
【近义词】
热闹──喧闹
保存──保留
完整──完好
紧急──危急
传神──逼真
【反义词】
热闹──冷清
保存──销毁
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十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
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年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这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十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有助于学习深入理解课文,这是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年龄特点。但在教学实践中,还需合理开发资源,灵活运用插图,整合学生的生活,紧扣教学目标,才能使新课标倡导的资源整合和开发得以充分体现,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才能真正使学生的“灵性”插上飞翔的翅膀。
一、合理开发,让插图“动”起来
在教学实际中,一些明显不利于课文理解的插图,在教学时就不能照搬照宣,必须要合理进行取舍和开发。同时,要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手段,将课文中的插图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片断二与片断一相比,片断二非常值得借鉴。
二、灵活运用,让插图“活”起来
对一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可能出现争议的插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和运用,这将更有利于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主旨,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如针对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不清晰的插图,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清晰的画面,使画面“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就能让课堂活起来。这将成为教学的范例。
三、整合生活,让插图充满“灵性”
显然,文中插图有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利用插图还不足以更深入理解课文(主旨),教师有必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学生的生活与教材进行整合。如片断三旁引了一幅本班学生的美术作品《课间十分钟》,并将其与《清明上河图》进行对照和融合,从而使课堂充满灵性,学生的灵性得以自由地展现。
四、紧扣目标,让插图“放飞生命的灵性”
任何离开目标落实和达成的运用和开发插图资源都是多余和无效的。片断三中的旁引图画,就是为了努力营造让学生深入体会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氛围。教师旁引了学生的作品,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利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使得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灵性”得以放飞。
猜你感兴趣: